商贸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原因论文,商贸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一部分商贸企业历史包袱沉重,流动资金不足,管理混乱,而且企业欠下银行永远还不清的债,出现了一亏再亏的“心肌缺血”乃至生存困难,企业步履艰难。我们认为,目前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债务负担沉重
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肌体上直接再生的,债务负担主要指贷款负担,商贸企业贷款包袱普遍沉重,越是老企业、大企业,贷款负担越是沉重,严重削弱了企业自我生存,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梨树县供销社系统的四平转运站是一个老牌的批发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搞“轻装突围”,剥离出三家“轻装”企业之后,剩余139名职工背负了银行1195万元贷款,已经是资不抵债,再有,亏损挂帐,超支挂帐,未弥补政策性亏损等历史的遗留问题也使企业不堪重负,出现了社会资产结构和社会产出结构极不成比例的“翻牌”公司。该县某局改成实体公司后,企业共占用银行贷款12个亿,平均计算每名职工背亏损包袱4万余元。据有关资料记载,吉林省的4769户预算内国有企业到92年末存在遗留问题达159.4 亿元,致使企业经营结构调整困难,库存积压,亏损增加,为了维持职工生活,只得象蜗牛一样在市场经济的跑道上卖力的爬行。
二、流动资金凝滞
其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核定的企业流动资金,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企业流动资金自1983年核定以来,经过10年的不断发展,原材料、能源、商品价格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流动资金却未得到相应补充,只能靠贷款,结果巨额利息支出吃掉企业留利,使企业无力补充流动资金。该县某公司最多一次向银行回款利息达7000万元。
其二,资金使用分散,盲目上项目,铺摊子,重复建设增多,该县的一些商贸老企业搞了“轻装剥离”之后,守着沉重的债务摊子渡日,而那些“轻装”上阵的小企业稍有盈余又在搞家属楼、办公楼等基本建设或购买小轿车,这里守摊,那里铺摊,使整个流通领域的流动资金被压死,失去了流动能力,套取了银行的钱,又吊死在银行这棵大树上。
其三,专业银行商业化过程中,由于资金压在企业,包袱沉重,并且日益强调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自有资金少的老企业难以得到贷款,有的已经开发了“有市场、有质量、有效益”的产品,唯独没有资金,处于“三有一无”状态,梨树县金融系统的资金自给率只有32%,低于全省,全国水平。
其四,企业“搞多头开户”或公款存入个人名下造成大额小金库,使银行失去了监督和控制作用,企业也逐渐失去了信誉度,一些企业的销售额、利润不在帐面完全体现,而把部分应缴税金存放另行开户的银行,扰乱了金融秩序。
三、管理效益滑坡
其一,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亏损企业的经营者没有在转换经营机制上下功夫,而是追求短期利益,结果造成虚盈实亏。
企业挂帐越来越多,企业难以翻身,每一笔挂帐都在吃财政、吃企业、吃银行,实质上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其二,政府未能转变职能,企业经营自主权难以落实。一些政府部门组建政企不分的翻牌公司或拉郎配集团,收走了企业的合法权益,甚至取消企业法人资格,既当老公又当婆婆。有些部门的公司以权经营,强买强卖,企业说:“他们一怕银老虎,二怕铁老虎,最怕亲王府。企业法人成了政府的二管家”。管理上又落入了听从红头文件的计划经济的老路。
其三,企业实行新的承包,有的企业法人代表是政府部门任命的,素质低下不懂经营,出现了利减支增,造成了企业亏损的加剧。有的法人代表任人为亲,致使企业吃饭的多,干活的少,致使庸人派头不小,能人没了积极性。有的企业领导人购买豪华小汽车,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造成了企业的直接经济损失。
针对上述造成企业亏损的原因,我提出如下三条整改措施。
第一,在清产核资基础上减轻企业负担。在摸清企业家底的基础上,区别不同情况,清理历史原因造成的企业债务。
①将一部分企业和项目的拨改贷投资和基本建设资金余额实行挂帐停息。
②在实行公司化改造的企业中,根据产业政策,将一部分重点改造项目使用的拨改贷资金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作为国家投资公司在该企业的法人股。
③在金融部门支持下,经严格审计,用银行呆帐准备金帮助一些大中型企业解决历史形成的呆帐贷款。
第二,多渠道增加企业流动资金。
其一,允许企业提取销售收入的10%,并适当提高折旧率,全部用作增加企业流动资金。
其二,少铺新摊子,集中资金用于现有企业。
其三,有计划,有步骤地有偿转让国有资产存量。通过出租,出让闲置资产和土地使用权收回一部分资金,用于补充企业资本,重点是流动资金。
其四,在国合商业中,实行国有民营,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也是帮企业增加流动资金,走出困境的有效办法。
第三,全面加强企业管理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管理主要是对物的管理,所以,企业出现的问题也集中在商品上,积压、霉烂、销路不畅等;而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企业管理主要是对人,即对劳动者的管理,只有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消除腐败和不正之风,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