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琳琳 青川县茅坝乡中心小学校 628114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8-071-0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大量的诵读中,学生才能够充分把握语言形式与情感的结合,在模仿与体验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每一篇语文课文几乎都将“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了教学目标,可见,读好课文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要求。
注重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自古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得”等说法,说明自古以来,“诵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是相当有地位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哪条也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诵读。
中国古典诗文内涵丰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诵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不仅能培养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还能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为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一、古诗文诵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故事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习古诗时,适当引入诗人轶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儿垂钓》时,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开头:有一个头发蓬乱的男孩,拿着鱼竿来到了小河边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了青苔的石头上,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动,他多么认真啊!这时,有一个过路的人想问路,这个男孩连忙摆手,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当时这个情景被唐朝诗人胡令能看见了,就用诗的形式把它写下来……学生随着故事进入积极状态,后续教学就显得非常轻松。
古诗配画提高兴趣。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古诗包含着深远的情景,给人想象的余地。一首诗就是一幅山水画或者是一幅田园风光图,所以诵读时重现诗中的画面十分有必要。例如教学《村居》一诗时,在学生理解诗意后,可以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美术基础,大胆地发挥想象,人人画一幅“儿童放纸鸢”图,然后再让学生相互比较、讨论、评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古诗文诵读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永远无法弥补。怎样通过锤炼儿童的记忆力而开发其智力,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许多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和一生影响的就是这种大量的反复的对经典诗文的强化诵读,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诵读根基,才有了当代中国毛泽东、鲁迅、郭沫若、胡适等一大批伟大人物的文化造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古诗文诵读能陶冶学生的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古诗词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一切个人利益第一,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意识淡薄,从 “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学生受到了教育。在“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中知道了怎样做人;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在“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中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通过故诗词诵读 ”老师们欣慰地看到学生爱学习、守纪律、尊师长、敬同学了。可见诵读课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积淀了知识,还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发愤读书、孝敬父母的印迹,对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勤学热情,起到了很大作用。
四、古诗文诵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青少年感受性强,倾向于模仿周围生活中使他们感动的人和事,他们仰慕先进,易受英雄行为感染。”学生的品德具体化于他们的行为,而行为又决定于知识程度和文化素养。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着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这些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我校地处农村,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再加上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富裕了,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随之产生了,这些诸多的因素造成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不懂人生意义,只贪图享乐。而为了迎接现代科技挑战,再加之,新世纪的语文教学提出不再过分强调思想教育,学校也只顾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忽视了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放松了民族传统教育。通过对现状剖析,我们认为只把道德品质教育推给少先队,推给思品课是行不通的,应充分利用诵读课的优势和学生对诵读课浓厚的兴趣,在诵读课中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和学习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认识我们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树立远大理想,陶冶自已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如在学习李清照的《绝句》,文天祥《过零丁洋》, 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李清照、文天祥、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诵读课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五、古诗文诵读能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进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利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
总之,中华古诗文博大精深,学生尽管对所背的诗文不甚理解,但是这些名篇佳作牢牢刻在记忆深处,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人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以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人生质量和品位。
论文作者:魏琳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学生论文; 古诗文论文; 记忆力论文; 古诗论文; 的人论文; 诗文论文; 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