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类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只有两者都健康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然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学生不但从身体形态、机能、脑和神经系统等生理发生巨大变化,而且心理的发展也必须经历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
据美国全国心理研究的保守估计:1966年美国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约有140万人需要心理治疗;辽宁1994年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中有35%具有心理异常表现;报纸上我们也不时看到中学生因遇到学习或生活的挫折而轻生自杀或亲手杀害自己的同学或亲人。这些数据和恶性事件充分表明在实施素质教育和 “减负”的今天,心理健康的教育一点也不容忽视。
作为一名班级管理工作者,我深深体会到了当前心理教育的必要性,更明白缺乏心理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因而,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必须将心理教育与班级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培养同学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园地,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创建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绝大部分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有优越的条件,有父母、长辈的关爱,这种特殊的条件让独生子女 们大多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起风吹雨打,难以承受挫折的磨练。因而,面对学业压力,同伴的竞争,行为上的失误,各种批评以及家庭的重大事故,极易产生心理压力,引起不良情绪。
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让学生把压力和各种挫折变成自己积极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用班集体的力量去教育、感化、温暖心灵有创伤的同学,帮助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我班有一名学生,父亲由于患肺结核早逝,母亲改嫁,他只得与70多岁的婆婆相依为命。该同学在学习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心理负担很重,产生自卑甚至轻生的想法。
我了解这一情况后,一方面耐心给他讲道理,让他懂得人生从来就是艰难的、曲折的,真正理解生活的人,不是熬过艰难去等待快乐,而是在艰难困苦中去奋斗,创造快乐,并且教给他自我的心理调节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一方面,我将他的情况通报全班,让全班同学讨论怎样去帮助他渡过难关。在大家的努力下,这位同学的母亲从中受到了感染,承担起了养老抚幼的责任,这位学生的情绪稳定了下来,不但学习刻苦认真,而且学会了关心集体和他人。此次活动促进了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使同学们懂得了在集体、社会中要学会关心人,帮助人,理解人,体贴人,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管理者,与学生接触最多,最容易了解学生,因此最适合对学生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而班主任要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素质也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需要,准确把握其思想脉搏,预测其行为倾向,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指导、辅导和教育工作。在班级工作中我采取调查访问、谈心及察言观色等形式,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积极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注意教育管理及方法的应用,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多正面引导,少消极惩罚,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有这样一位同学,家庭经济条件很不好,却喜欢在同学面前摆阔,甚至还偷盗了别人的二百元钱。我知道这件事情后,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决定对他进行“冷处理”:既可以保全他在同学之间的面子,又可以给他足够的时间自我省悟。经过我旁敲侧击的教育,一段时间后,这位同学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采取邮寄的方式把钱退了回来。从这以后,他与同学的关系更加融洽,并且重新树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
健康的心理不仅要靠教育、培养,也要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雷锋精神感染过一个时代的人,使多少人的灵魂世界得以升华。张海迪作为一个榜样,使多少人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经常为学生树立一些可供学习的典范,这些典范可以来自书本,也可以来自生活中周围的人;既可以是未曾谋面的英雄人物,也可以是身边平凡人物的亮点。班级的文化建设少不了格言、警句,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氛围里健康成长。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更加懂得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热爱和尊重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的心理满足和需要。我们的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笑迎挫折,具有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做生活的强者,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优秀人才。
论文作者:桑美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21
标签:学生论文; 心理论文; 的人论文; 班级论文; 同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