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艺术的第三层次_艺术论文

电视艺术的第三层次_艺术论文

电视艺术的第三层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层次论文,艺术论文,电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电视艺术原本就是为让受众欣赏才产生的

接受美学提示电视艺术:受众对播出的参与,不仅使电视艺术延展了本体内外的时间与空间,而且使其生命价值具有更辉煌的前景。然而,受众参与的重要性,被不少处于优越环境的电视艺术家大大地忽略了。

过去,我国不少的电视艺术家只认识电视艺术的两个层次,即一、展现在电视艺术家写字台上的文字创作,二、展现在拍摄现场和荧屏上的二度创作,认为只要具有这样两个层次,电视即可成为一门艺术了。而现代的电视艺术家根据电视作品收视率的科学统计,根据来自千家万户的受众信息反馈,在实践中发展了电视艺术理论的新观念,越来越感觉到今天的受众群增长了活跃性、主体性和参与性因素。人们已不再是盲目地、被动地成为接受电视传播的“受教育者”,而是发挥着主观能动性,并和电视艺术家共同参与电视艺术的创造。一部电视作品的成败,不只是决定于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而往往决定于受众的审美心理结构。一部电视作品,假若没有受众收视,或经收视但又不为受众所接纳,那么,创作它的电视艺术家就无法对其作品作出价值的肯定。这一实践中产生的真知,促使电视艺术家的观念产生突变,由此,现代的电视艺术家除了理会电视艺术的第一、第二两个层次之外,又提出了重视和研究电视艺术拓展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三层次,即呈现在受众收视时,电视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心灵感通,意识汇融中的互相逾越。

电视艺术原本就是为了让受众欣赏才产生的,因有受众接纳而获得社会价值,因有社会价值而发挥导向作用,因导向作用才可能有历史的延伸力。这就是电视艺术的受众价值论。这一观念的内核,就是参与意识。抽掉了参与,亦即抽掉了受众,电视艺术就无社会价值可言。

如果说,每一种单项艺术的产生,反映了人们某一方面的共同需要。那么,电视艺术的产生,则是反映了人们在审美领域内一种综合性的共同需要。因此,受众对电视艺术的认识,也即是对自己这种需要的认识,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新鲜的美学观念,把受众与电视艺术的血缘关系真正提到了社会学的范畴来研讨。由此可以认为,有关受众审美心理结构的思考,已使电视艺术超越了本体,从而在社会结构中寻觅到了有力的支点,构筑起创造历史辉煌的坚实基础,以对其美学品位作出高层次的哲理追求。

历史证明,电视艺术造就了自己的受众,同时,受众的参与又塑造了更美的电视艺术。电视艺术家有必要将自己的艺术追求推进到受众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把思考电视艺术与受众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共同拓展的课题,作为灵魂来重视。

受众的审美心理结构是欣赏电视艺术的一个积淀层

为什么电视艺术家一定要思考和具有受众意识呢?简单的回答是:世界上绝无没有受众欣赏而存活的电视艺术。

如果一部电视作品仅是创作者主体的随意断想,竟然没有思考为谁写,写什么和如何写,给谁看……一句话,不是为了与受众的心灵、情感、理想接通,谁还需要它呢?一切脱离社会存在的电视艺术,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当受众第一次接收电视的时候,乃是处于被动状态,这时的电视作品有很强烈的主观意识和本体优越感。紧接着,电视不断地推出不同的作品,诸如新闻、歌舞、戏剧、专题、电视剧等等,让多层面的受众来欣赏,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的审美心理结构便逐渐形成。人们不但认识了电视本体的形态与价值,同时,也增进了自我的主体辨识能力与主观能动性。于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互相都在酝酿一个新的飞跃--在普及的基础上要求提高。大家都想超越自我,寻求新鲜的外在表征和内在价值。于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既有心灵互通的和谐,又有刻意求新的矛盾。这时,虽然受众选择频道或某一单项电视艺术的权利十分主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决定矛盾有利于变进的动力,实质上仍在电视艺术本体。换句话说,即是电视拍出了新的佳作为受众的审美心理结构所接纳,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就获得了一次超越。如此循环往复,每一次的轮回,都不是简单地重复,而应是一次比一次更加新颖的飞跃,由此构筑起电视艺术与受众之间越来越浓的血缘关系。当电视艺术为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接纳,变得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受众的审美心理结构,也变得越来越成熟,人们甚至会标新立异,苛责自己不满意的电视作品。这时的受众便可能产生质的飞跃,就成为可以主宰电视艺术成败命运的“上帝”。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制约电视拓展的动力,就自然地转化到受众一边。这便迫使电视艺术家不得不经常潜心研究受众的审美心理结构。

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承受能力的共同逾越

人们常常面对一部好的电视作品说:这部作品很美。这“美”既是作品本身品质的感性显现,又包含着受众的美感反应。受众对某部电视作品的美感反应,乃是其审美心理结构的直接映射。因此,电视艺术家可以通过受众对电视作品的美感反应,了解受众审美心理结构中蕴藏着的诸多信息,诸如:受众有什么样的生活情越、感情倾向、审美习惯、哲理求索、人生展望、信仰崇拜等等,从而使自己的创作贴合受众的审美需求。

但是,在理解与尊重受众的同时,又不可以盲目追赶浪潮,随波逐流,做受众的“尾巴”。因为创作者与欣赏者在电视艺术的发展流程中,还须实现承受能力的相互逾越。

在电视艺术的发展流程中,创作者与受众的承受能力都是有局限的。电视艺术家一方面要考虑受众喜欢的电视作品,另一方面又要体现自己的审美追求,其作品应该有助于受众审美心理结构的新陈代谢,而不应该始终“老一套”,既要照顾受众的审美承受能力,又不能只要受众喜欢不论好坏都给。这样,创作者与欣赏者才能产生彼此的逾越,进入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实现承受能力的相互提升。因此,电视艺术家应该在开辟自我发展道路的时候,正确估计自己与受众的承受能力,与受众携手共进,共创电视艺术的持久辉煌。

另外,如果电视艺术超前意识太过份了,也会破坏受众的承受能力。这也是电视艺术家容易进入的误区,即以超前思维替代了现实思维,换句话说,就是1994年办了2000年的事。历史是渐进的,而不是激进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电视艺术家沉醉在力不从心的梦幻里,不着边际地追寻着艺术的所谓终极理想,其结果是勉强凑成作品,却使创作者与欣赏者都无法承受,因为它破坏了彼此的承受能力。

因此,从创作者与欣赏者双方的角度来看,如果电视艺术只求满足受众,而不在满足的同时拓展,受众就很容易因欣赏水平的停滞不前而形成一种麻木的审美心理结构,当其看完一部“满足”的电视作品后,思维也就封闭了,很难产生再创造的想象和联想。这种审美心理结构,必然不具备强大承受能力,实质上是脆弱的。但是如果又跳到另一个极端,受众不能理解,甚至拒绝,那么电视艺术家也会随之而显得毫无用武之地,其承受能力也会因此而瓦解。

应该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共同逾越承受能力。让新鲜的电视作品,富有美感的电视作品,能启迪人的电视作品,为受众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经久难忘的电视作品多一些。

钦提奥曾经忠告诗人:“我认为有判断力和有熟练技巧的作家们不应该让前人所定下来的范围束缚他们的自由,而不敢离开老路走一步。这不仅辜负自然所给的资禀,而且这约束也会妨碍诗超出前人所界定的范围,只能沿着老祖宗们所指的那条老路走。”此言,电视艺术家也可深思!

殖民电视的潜移默化确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忧患意识

由于通讯卫星的出现,使世界各国的信息传播,由过去因种种条件造成局限性,一跃而成为超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瞬息传播。正在某一地区发生的事情,可以通过国际通讯卫星,及时传播到只要设有地面接受系统的任何一个角落。这种科技上的突飞,给受众创造了不出家门可观天下的奇妙景观。电视艺术一经借助世界性的传播网络结构,它对于受众的强大魅力就更令人刮目相看。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电视传播网络结构中也创造了越来越积极、活跃、深广的崭新态势,同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电视机构建立了联系,卫星中继随时可以把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正在播放的精采节目及时地展现在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上,将其影响力浸染于中国受众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

但也必须正视,在世界电视网络结构已经基本形成的现实中,的确存在着一种隐忧,即殖民电视的潜移默化。

事实上,由于世界各国科技发展速度与质量水平的不同,其电视传播能力以及节目输出对各国受众的影响大小和效力高低呈现着不平衡的倾斜,这就造成了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受众心理的不平静的躁动。

不必讳言,实际上,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当代世界的电视传播网络结构中占有极大的优势。一方面由于经济力量的悬殊,造成了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扩展意识,也造成了后进国家的引进意识;另一方面,由于科技水平的高低,又强化了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输出条件,也增强了正在发展中国家和后进地区的输入渴望。这样的现实造成的结果,便是使许多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和后进地区的有限荧屏上,大量地充斥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进口电视节目”,从而在受众的审美心理结构中下意识地承受着“殖民电视的潜移默化”,在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实行了“文化占领”。

这无疑是一种极可怕的威胁。

纵观我国电视艺术发展的历史,横观我国电视收视的现实,虽然民族电视艺术的特性已经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受众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树立了不可磨灭的威望,但是,从时间与空间的占有来看,港台片、西方片的比重,实际上拥有着沉甸甸的砝码,受众的审美心理结构于不知不觉之中正在向这方面倾斜。这种“殖民电视的潜移默化”,已经引起了我国有关电视艺术家的警惕,要求建立一个平衡、合理的世界传播新秩序。

要求终归是要求,而从根本上来讲,这乃是电视艺术的实力较量。不管哪个国家和地区的受众,都是倾心于优质的电视艺术,而无更多的国界偏见。这是一个既冷峻又残酷的现实。

中国要求自己在世界电视传播网络结构中具有实力地位,拥有强大优势,需要解决的问题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首要的问题,则是电视艺术家与受众的血缘关系。如果中国的电视艺术家不仅在口头上、理论上有了受众意识,而且在心灵上、实践上把受众的审美需求放在首位,创作出既符合时代又符合历史、既符合世界又符合国情、既符合中国受众又符合世界受众的电视佳作,那么,中国的电视艺术就可能从“殖民电视潜移默化”的“文化占领区”中,使受众的审美心理朝自己的方向倾斜。这其中,固然要强化民族文化的地位,但也有必要吸引外来电视文化的精萃;固然要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但也不要忽略世界电视艺术的现代科技性;固然要看重高品位的电视艺术,但也有必要提倡雅俗共赏的美学取向;固然要突出主旋律,但也有必要坚持多样化;固然要深入生活,但也有必要提炼艺术品;固然要爱艺术中的自我,但也不能忽视在艺术发展关系中举足轻重的受众需要。一句话,今日中国受众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实际情况,将是中国电视艺术家考虑一切审美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

电视艺术家也好,受众也罢,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也好,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和后进地区也罢……人们不在互等的天平上是绝对不可能互爱的。

标签:;  ;  ;  

电视艺术的第三层次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