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智能发展的农村配电网改造分析论文_赵复军

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常德供电分公司 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一些先进技术在配电网中尚未得到全面应用,降低了区域供用电调度运行效率。随着智能技术普及应用,农村配电结构实现了多功能升级,标志着新电力改革时代到来,农村配电网智能改造升级是必然趋势。为了适应智能发展改造要求,本文分析农村配电网智能发展趋势,提出符合农村建设实际的配电网改造技术方案,促进农村配电应用结构模式升级与改造。

关键词:农村;智能化;配电网;改造方式

农村是我国战略建设中心地区,发展农村是改革开放之需求,加快农村配电网改造顺应了时代潮流。早期农村电力行业技术条件不足,新型控制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应用不足,制约了农村电网改造技术有效实施。现代电力行业逐渐走向智能化方向,配电网改造方式也逐渐走向多元化层次,且必须要适应智能发展标准要求。因此,供电公司要结合智能化方向,对农村配电网结构提出科学化改造方案。

一、农村配电智能发展趋势

智能电网是借助网络平台对农村配电实施智能化调度,促使农村电网朝着“节能、高效、安全”等方面转型,坚持网络化调度中心改革是不可缺少的。针对传统农村配电模式存在的不足,以智能电网为目标,设计符合农村配电现代化需求的网络化调度方案,不仅解决了农村地区配电生产困境,也实现了固有电力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1、技术创新趋势。现阶段,配电系统并非完全实现人工智能化控制,部分配套设施依旧处于半人工半智能状态,导致电网区内面临着较大的安全隐患。网络化调度功能缺失,不仅对电网区管理造成较大难度,也影响了整个区域内环境的安全系数,不利于配电系统信息化功能发挥与应用。未来,农村配电网改造必将引入更加先进的技术成果,如图1,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电网建设,促进区域供配电模式的科技化改造流程。

2、调度优化趋势。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下,配电数据传递需根据原始数据特征完成处理,按照预先设计路径实现传输与操控,进而整合了配电数据资源利用模式,综合运用了配电数据管理平台。计算机网络技术用于配电数据管理,可采取定向追踪操作命令,按照配电数据管理要求及时定位。农村配电系统网络化调度体系日趋成熟,配电结构层次也在朝着多功能体系转变。

二、农村配电网改造技术分析

配电系统是电力综合调配的控制平台,借助电网实现了区域用电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由于早期农村配电方式落后,导致大量电力资源浪费,阻碍了区域用电水平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电力调度技术不断改革发展,以智能技术为中心的新型配电调度体系即将建成,这些都标志着农村电网智能化发展趋势到来。

1、监控技术。新型监控系统中包含配电基本信息的管理,数字控制与电子地图相互结合,优化了配电信息调度平台的操控性能。数字化调度中,当配电出现突发状况时,可以及时的获取该配电的基本信息,更加快捷的联系到配电相关负责人。比如,机械生产监控发现设备故障时,可第一时间通知检修人员赶往现场,提高了设备故障的处理效率。值班人员利用无线网执行远程遥控计划,可对每一台机器设备作业状态执行监控,确保生产过程符合配电标准操作。

2、数据技术。配电系统资源是配电系统中心建设主体对象,开发与利用配电系统对社会事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随着计算机网络体系日趋成熟,以网络化建设为中心设定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实现配电办公自动化模式,摆脱传统配电系统的功能缺陷。扫描系统将一些不安全因素排除在外,为配电系统化建设提供可行的指导依据。例如,配电数据库建设中,用扫描系统进行数据检测与分配,可及时发现潜在的数据安全隐患。

3、信号技术。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发电机组运行期间出现能耗过高现象,导致机组发电效能达不到预定水平,进而阻碍了发电厂日常发电作业状态,不利于区域用电的最优化运行。系统技术改变了早期配电系统的作业环境,从实用软件方面强化配电数据处理性能,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应用层结构配置。例如,串行通信接口实现了定向传输,计算机之间数据信号可相互传递,及时对配电系统网络化指令接收与执行。

三、低压配网智能化改造与分析

新时期国家对配电工程改造方案提出新要求,建立符合线路运行状态的检修体系,可以保障输电作业模式的最优化。因此,输电运检公司要结合区域输电作业条件,编制符合配电工程作业状态的管理方案,为变电站运行创造更为稳定的工作环境。从配电工程改造实况分析,低压配网智能化改造市必然趋势,可以全面保障电网运作的稳定性。

1、智能电表。智能电表在传统电表功能基础上,添加了双向多种费率计量功能、用户端控制功能、多种数据传输模式的双向数据通信功能、防窃电功能等智能化等功能。农村低压配电网改造中,积极采用智能电表作业模式,进一步促进配电网结构性能升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取代手工操作,进而实现地区用电一体化发展。

2、动作保护器。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具有综合性的防范功能,对农村配电网运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降低各种因素对配电网运行产生的不利影响。例如,在低压电网中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是防止人身触电、电气火灾及电气设备损坏的一种有效的防护措施。

3、线路控制器。配电工程承担着电能供输的重要功能,保持线路运行状态良好是不可缺少的。随着现代电力建设理念不断改进,运行维护工作受到了行业的普遍关注,以高压电作业环境设定线路运行方案,可从多个方面创建新型电网运行平台。基于配电抢修中心模式下,必须设定综合防护体系,解决传统配电网结构存在的不足;同时优化安全防护系统,避免各种用电事故发生,进一步强化农村配电系统作业安全力度。

4、远程监控器。当前,我国提出了农村电力规划方案,尤其在电力调度问题改革方面,提出重点解决农村供配电运作问题,倡导构建和谐的农村用电环境。配电工程是影响电能分配效率的关键因素,维持线路运行状态对区域配电调度有多方面影响,搞好配电工程改造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配电网设置监控器系统,可及时发现配电网平台潜在的风险隐患,设置远程监控器作为安全防护状态,为低压配电网改造提供安全保护。

四、农村配电网智能系统应用模式

电网内部设施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导致系统功能受损而出现异常状况。其中,网络化调度功能缺失是比较常见的问题,网络化调度对外来人员识别准确性不足,以及配电设施调控方法不当,不仅无法正常执行配电操作,对配电设备功能也造成了损坏,这些都是配电系统面临的安全隐患。

1、人工智能模式。配电系统控制也存在着诸多隐患,导致电网区内控设施达不到预定效果,设备功能失效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电网区设施控制情况,不利于电网自动化控制体系形成。人工智能控制是信息技术应用典范,采用多元化技术执行设备控制方案,取代人工参与配电设备操控具有广泛的灵活性。配电系统区网络化调度自动化识别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操控指令,摆脱了传统设备存在的控制缺陷。

2、安全调度模式。安全控制是网络化调度升级改造的基本思想,一切改造必须立足于配电设施的安全功能。基于工业控制技术快速发展趋势下,网络化调度安全性能得到充分体现,其设计规划也要注重安全原则。对于智能网络化调度来说,其智能化控制是指产品或系统的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应该保证设备、系统运行的安全和操作者的安全,对电网区设施起到了相应的保护作用,增强了设备的抗故障能力。

3、功能优化模式。配电系统是工程建设的先进趋势,利用智能技术完善区域调控模式,为区域人员提供了诸多便捷性。现代电网区逐渐走向集群化模式,如图2,多种电网共同组合成新的区域,为人居生活、工业生产等创造了可利用空间。配电系统功能性特点,主要涉及到多个控制功能。借助智能化控制平台,加快了电网区功能电网的自动化发展,为区域配电控制创造有利条件。

结论

总之,农村电网是国家电网建设重点对象,改造农村电网标志着区域供配电升级,可以实现供电行业收益水平稳步提升。传统智能电网改造趋势中,农村配电网应用技术方案有限,制约了电网功能发挥及综合调度状态。基于智能化发展趋势下,配电网改造注重实用性、安全性、可操控性等标准,这些都标志着农村电网转型趋势。与此同时,供电公司也要积极转变调度功能,结合农村供用电实际提出正确的改造方式。

参考文献:

[1]左绍清.浅谈农村配电网基建项目前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电源技术应用.2014(04)

[2]孙中记,王利杰,杨桦,路艳巧.农村低压配电台区智能监控系统研究[J].低压电器.2013(13)

[3]周玲,黄方良.新农村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的选址定容[J].现代电力.2013(02)

[4]黄芷定,邹玲玲.如何解决农村配电网低电压问题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0(24)

[5]李禾.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农村配电网设备监测技术可行性介绍[J].电工电气.2011(08)

作者简介:

赵复军(出生于1971年11月-),男,汉族,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及运行管理工作。

论文作者:赵复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7

标签:;  ;  ;  ;  ;  ;  ;  ;  

适应智能发展的农村配电网改造分析论文_赵复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