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乐二中 262400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三维目标展开,突出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教学的过程也成为了师生相互交往、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发现学习,成为当今课改的方向。
课改精神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乐学、爱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可是随着合作交流、小组协作的时间多了,机会也多了,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摈弃低效的合作讨论,成为学习是否高效的关键。
一、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是否有效,我认为应满足以下五个方面:
1.目标的指向明确。
通过预习教材和自主探究,需要探讨的问题在导学案上标注非常明确。
2.清晰的探究思路。
要求组内人员搭配合理,分层讨论合理,即低层次的问题怎样解决、高层次的问题如何借力,小组长要合理安排,提高实践的利用率。
3.探究方式的多样化。
包括组内合作探究、组间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等各种层次间的组合方式。合作不拘泥于形式,唯高效。探究的过程是富有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需求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体验成功的喜悦。
4.学生的投入度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合作的过程是学生愿意学、主动学的过程,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也是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5.成就感强。
合作探究的过程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搭台唱戏,和谐小组的建设
小组的组建,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组建小组,既要便于交流合作,同时又充分考虑到组员的自制能力、学习能力、责任心、性格特点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组建时,既有组长与组员间的双向自由选择、性格的互补和谐,同时又考虑到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不同,按照学习能力的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搭配。这需要老师宏观掌控、微观协调,充分考虑到每一位组员、每一个小组的特点,合理分配,打造最优小组。
三、精彩互动,合作共赢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合作探究交流的课堂必是开放的课堂、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动起来,敢问、敢说、敢动,也就是说要达到身动、心动、神动,才能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位同学的潜能、才能,既能同层交流、质疑、感悟,也能跨层互助、引导,使学生养成独自思考的能力,又通过合作探究获得对抗、质疑的学习能力。
合作共赢,就是让课堂呈现出和谐、民主,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这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整体布局,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分层设计,兼顾到好生、中等生和待优生。探究时间的设计要充足,必须给学生留出“空白”,保证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不要徒留形式、走过场。这样,在课堂探究中才能人人有事干、人人有收获,分层达标,获得成就感;才能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承担一部分学习任务,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收获;才能真正形成信任、互助、竞争、对抗的氛围,优生带动中等生,中等生带动待优生,生生互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达到收益最大化。
四、评价、反馈与改进完善
合作探究学习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学生有所表现之后,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适宜的即时反馈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强化。
例如,学生参与交流的方式、质疑问题的有效性、错误问题的解决方法等都要进行及时评价,多表扬和鼓励而不是批评,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冒险式地回答。对于这些回答他们可能不大肯定,但他们能以它们为起点,开始构建正确的答案。任何回答,不管多么粗糙或错误,只要给以恰当的反馈和纠正,都能成为学习的起点;进而通过评价更深层次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才可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迁移。
总之,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要有思维方式的“碰撞”,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在辩解争论中探索前进,在对抗中获得灵感,通过合作探究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地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论文作者:张敬福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6月总第2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2
标签:学生论文; 过程论文; 小组论文; 能力论文; 互动论文; 课堂论文; 层次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6月总第2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