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原生家庭”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兼论当代青年应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论文

接纳“原生家庭”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兼论当代青年应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论文

接纳“原生家庭”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兼论当代青年应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

伍 麟

【摘要】 为了更好摆脱原生家庭的成长阴影和困惑,个体需要历练出审时度势的心理韧性、张弛有度的行为控制能力以及积极有为的进取人格。由此,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将得到极大增强,更愿意接触他人,参与社会交往,编织人际网络,获得家庭以外的亲密关系和情感体验,缓解家庭环境带来的压力。

【关键词】 原生家庭 心理韧性 行为控制 进取人格

随着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原生家庭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家庭对于个人的成长无比重要,其意义怎么讲都不过分。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是个体之幸,不利的家庭成长环境是个体之憾。幸运的个体当然“生逢其时”“令人羡慕”,不幸的个体让人“惋叹经历”“同情命运”。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原生家庭长大。无论是受到家庭呵护、人格健全的个体,还是饱尝家庭艰辛、历经磨难的个体都有一天要离开家庭,独自走进职场,应对全新的生活挑战。面对迥然有异的社会场景,那些或多或少蒙受家庭阴影的个体更需要自我坚强,更需要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乐观让不利处境中的个体从行为“被动”转向“主动”有为,从内心“封闭”转向心灵“开放”

心理韧性是一种与创伤后恢复相关的重要适应机制,它不是应对一时之需,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心理品质,在个体完整生命周期展示出稳定的心理健康调节作用。良好的心理韧性能够有助于应对、化解和转化各种生活压力。强劲的心理韧性赋予个体更多机会接触更为丰富的积极情绪资源,获得更多时间上的积蓄机会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机会,从而抵抗压力的成功几率更高。积极情绪是心理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压力问题时发挥着关键作用。谁都有身处逆境的时候,但在压力面前,心理韧性脆弱的个体显得较为被动、有时“不堪一击”甚至“任受摆布”,在负面情绪的笼罩之下,容易“手足无措”“心猿意马”、情绪失控。在人生的低谷,对于心理韧性脆弱的个体来说,积极情绪的适应价值尤其重要。

不利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个体往往缺乏社会支持、人格容易偏执、教育受到挫折以及精神易受打击,心理韧性的机能也容易偏离常态。在非故意降低职业胜任力、不随意“知难而退”的前提下,对于某些困境局面,个体采取“幽默”化自我解嘲和“找台阶下”,也是一种可取的压力舒缓方式。接受现实不等于消极“随遇而安”。正确认识自我、看清自己的优缺点固然重要。但适度乐观主义、“对自己好一点”“高看自己一眼”会更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促进心理健康。适度乐观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掌握好分寸,“扬长避短”,提升自尊。适度乐观甚至一些过度乐观对于走出不利原生家庭心理阴影的个体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是在极端特殊形势下的最优策略。因为在心理压力极大、郁闷情结浓重的环境之下,不乐观必将“积重难返”,极易身心濒临“崩溃”;而乐观“过点头”,即使表面看似“自欺欺人”、有些“自恋”,或是“矫枉过正”,却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最终“利大于弊”。所以与其悲观静等危机,不如适度乐观积蓄力量。乐观让不利处境中的个体从行为“被动”转向“主动”有为,从内心“封闭”转向心灵“开放”。

个体需要从有些“幼稚”的初级控制转向“成熟”的次级控制

从宏观看,中国文化历来含有丰富的励志资源,号召人们在日常生活“克己修身”,激励人们在困难时刻“不坠青云之志”,鼓舞人们在不利处境“自强不息”。从中观看,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正常个体需要具备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两种能力。初级控制面向个体直接触及的外部环境,指向自身以外的物体、他人和事件;次级控制面向个体内在心灵的直接体验,指向自我心理世界当中情感、动机、态度与期望等的真实状况。简单说,初级控制体现的是外部归因,次级控制体现的是内部归因。随着理性认识的深化,个体需要从有些“幼稚”的初级控制转向“成熟”的次级控制。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说穷人的孩子比其他家庭的孩子更早知晓、领悟世事,更早利用次级控制来解释生活、支撑志气、锤炼人格,化解生活的烦恼、缓和过重的压力、稀释沉闷的心情。

由图4可以看出,开发商建设普通房的概率随着推广时间推移降低。当A3发生减少的时候,将会缩短被动房的推广过程。反之A3增大的时候,会使得开发商建设普通房的概率增大,并且会阻碍被动房的推广。因此政府如何通过激励政策与激励措施降低开发商开发被动房的增量成本成为政府制定激励政策的主要考虑要素。

人是环境的主体,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个体通过反观自己的行为,树立认知立场,培育前行动力,改善生活状态。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运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实现自己期望的目标。从这个角度讲,原生家庭的厚重“烙印”会深刻影响个体的未来生活。成熟的次级控制的作用在于:第一,帮助个体激励和利用丰富的动机资源。促进个体认识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从而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失意落魄时不轻易绝望,不轻言失败,在“别人家有矿”“拼爹”的社会比较下不轻易自甘堕落,不轻率黯然退场。第二,帮助个体使用和完善理性的因果解释。提升个体认识到“天上不会掉下幸福,美好需要自己创造”“人间正道是沧桑”,“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只能心生戾气、蹉跎光阴,“永不放弃”方为强者之音、成功之道。第三,帮助个体强化和维持稳定的自我肯定,使其认识到“生不逢时只是无力的借口”,“绝处逢生”是人生命活力的应然选择,接纳自我,保持合理的乐观主义。

第三,校长、教导主任、学科组长要不定时到教学点听课、评课及检查教案、作业、试卷的批改等。积极派完小优秀教师到教学点送课,提高教学点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乐观式的自我提升能够树立正确的认知,避免情感固执、行为偏激

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生活从来不会“一成不变”。任何人的生活都不会永远一帆风顺,但也不至于总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坎坷不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生活智慧充满了辩证的色彩,既有励志又有豪情。“逆境既遇,君子不畏”,逆境可能压制人一时,但不会压垮人一世。在人生起伏不定的命运境遇面前,中国人笑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负荷过重的社会压力之下,中国人笃信“生活有点闹心,但也不是那么糟糕”;在变动不居的荣辱沉浮当中,中国人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国文化历来提倡“不畏浮云遮望眼”,人生漫漫,“此一时,彼一时”,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风物长宜放眼量”,心中永不泯灭希望之光,永不放弃未来梦想,终将“拨开云雾见月明”。

不利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个体“剥夺感”明显。由于从小安全感甚至亲情的缺失,他们在社会比较方面容易敏感,表现出纠结于种种“未曾得到”或者“失去”的东西,常常陷于遗憾难以自拔,仿佛阳光照射不进心灵,呈现出“灰色”的生活。相反,如果强化他们把不幸的过去视为“翻过去的一页书”,点燃内心的乐观和希望,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将得到极大的增强,更愿意接触他人,参与社会交往,编织人际网络,获得家庭以外的亲密关系和情感体验,大大缓解家庭环境带来的压力。乐观式的自我提升能够树立正确的认知,避免情感固执、行为偏激。青年人要努力培养坚毅的品质,借此部分对冲严苛环境下的心理压力。坚毅的品质扎根于具体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之中,包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秉持富有厚重意义的生活目标、不轻言放弃的强烈自信心以及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等。意志坚毅的个体具有完备的科学认识体系之后,会善于解压情绪“包袱”、信心饱满、不畏艰难、勇于接受挑战。他们容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在积极成效的激励下对某些“不顺心”“委屈事”能够应对自如。

【参考文献】

①宋德孝:《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义之殇》,《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3期。

【中图分类号】 D669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8VZL009)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潘丽莉 美编/杨玲玲

标签:;  ;  ;  ;  ;  

接纳“原生家庭”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兼论当代青年应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