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论文_童玲 胡丹

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论文_童玲 胡丹

【摘要】目的 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实验对象全部选自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本院成功心肺复苏的48例患者,通过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均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24例,常规组行一般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急诊护理干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维持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出院存活率差异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减少多种不良反应,并有助于提升存活率。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干预;存活率;心脏骤停

临床中心脏骤停的一种主要抢救措施为心肺复苏,能够快速促进患者心跳恢复,进而有效的预防心脏骤停引发的缺氧对机体脏器造成的损伤,因而心肺复苏至关重要,直接和抢救效果相联系[1]。近年来医疗技术的逐渐发展,促进了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提升,但是依然存有一些问题,如患者心肺复苏后会出现胸部不适、抽搐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和生命。据相关实验显示,予以心肺复苏后的患者有效护理干预,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存活率[2]。对此研究了急诊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的临床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实验对象全部选自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本院成功心肺复苏的48例患者,通过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均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24例。实验组男患13例,女患11例,年龄31-74岁,年龄均值为(52.5±2.4)岁;常规组男患14例,女患10例,年龄32-74岁,年龄均值为(52.7±2.7)岁。以上患者之间临床常规资料差异未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行一般护理,详细内容:为患者安排舒适病房,并保证室内温度和湿度,同时告知患者家属一些注意事项,并适当的安抚家属情绪。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急诊护理干预,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详细护理计划,详细内容:

1.2.1 气道护理

在插管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呼吸道进行护理,在切口部位消毒敷药,每天两次,如果有大量分泌物时也可以更换,同时也保证患者鼻腔、口腔中清洁,进而确保呼吸顺畅。加强导管固定,防止导管脱落,并观察气管插管的深度等情况。合理使用低压气囊,以减少患者误吸反流物或分泌物。定期为患者开展吸痰操作,在此之前先让其吸氧三分钟,吸痰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患者有无发绀症状。

1.2.2 加强心电监护

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以后,还会出现心脏骤停以及心律失常等病症,要全天24小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有助于尽早发现异常现象。

1.2.3 中枢神经护理

随时观察患者的意识和瞳孔变化,对于一些血压正常的患者,将其头部垫高10至30°,有助于静脉引流,避免脑脊液压力过大[3]。

1.2.4 心理疏导

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和意识恢复后,护理人员适当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情绪变化情况,并为其解答疑惑,安慰患者不稳定心理。

1.3 观察指标

将患者护理后住ICU和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存活率、呼吸机维持时间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此次实验数据选择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整理,均数±平方差代表计量资料,检验值为t;[n(%)]代表计数资料,检验值为χ2,对比差异较大时,呈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对比48例患者住ICU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维持时间

在住ICU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维持时间上,实验组全部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详见表1:

表1 对比48例患者住ICU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维持时间(χ ̅±s)

分 组住ICU时间(d)住院时间(d)呼吸机维持时间(d)常规组(n=24)7.79±1.2116.78±3.4714.39±3.11实验组(n=24)4.98±0.7712.45±1.4710.47±1.11t9.5985.6295.816P0.0000.0000.0002.2 对比48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中2例反应迟缓、2例胸部不适,总发生率为16.67%,常规组中例3例反应迟缓、4例胸部不适、2例抽搐、2烦躁,总发率为45.83%,组间对比差异存有统计学意义(χ2=4.752,P,=0.029)。

2.3 对比48例患者出院时存活率

实验组出院时存活为54.17%(13/24);常规组出院时存活为25.00%(6/24),以上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9,P=0.039)。

3 讨论

心脏骤停属于一种临床危重疾病,该疾病主要多种原因引发的心跳和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后会严重损伤患者机体多脏器,如内脏、四肢躯干以及大脑等。患者病发四分钟后出现的损伤不可逆,十分分钟会导致脑死亡,同时由于缺氧、缺血现象会产生多种严重的并发症[4]。这就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患者心肺复苏,以抢救受损脑细胞,减少优于缺氧造成的坏死现象。该疾病处理难度较高,就算心肺复苏成功,都是还会出现死亡现象。因此心肺复苏成功后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以往常用的一般护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阶段临床和患者,而急诊护理干预护理效率和质量较高,可有效促进患者恢复。

在此次实验结果中,实验组和常规组在住ICU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维持时间差异上,全部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实验组为16.67%,对照组为45.83%;在出院存活率上,实验组为54.17%,常规组为25.00%,以上组间对比差异较大,均呈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示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干预,可减少多种不良反应,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并提升存活率。

总而言之,急诊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有助于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李玉华. 不同通气方式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S2):130-132.

[2] 杜琳琳, 张志勇. 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8):8-10.

[3] 陈红, 张重阳, 徐俊祥. 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分析[J]. 河北医药, 2017, 39(16):2475-2477.

[4] 焦洋, 黄海燕. 大面积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肺复苏及护理干预的疗效[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7, 26(1):116-119.

论文作者:童玲 胡丹

论文发表刊物:《大众医学》2018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  ;  ;  ;  ;  ;  ;  ;  

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论文_童玲 胡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