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虞华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云南开远661669)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评估及安全护理。方法:以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16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8例患者采取院内常规转运措施,观察组58例患者,在评估院内转运风险的基础上,制定安全护理措施,实施安全转运。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工作中,应评估患者院内转运时的风险因素,针对其风险因素制定安全护理措施,降低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提高患者转运的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风险评估;安全护理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3-0146-01
急诊危重症患者因病情严重发作较为迅速,在急诊进行初步抢救治疗后需要转运到对应科室接受进一步的治疗。但是,由于患者病情严重,即便是短时间的转运也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如果能够在患者院内转运工作中采取安全护理措施,则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转运质量,有利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58例患者,男性32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16岁至56岁,平均(33.4±6.2)岁;观察组58例患者,男性34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19岁至60岁,平均(35.4±5.9)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院内转运护理:主要流程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吸氧护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和脉搏等。
观察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采取针对性安全护理措施,具体流程如下:第一,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因素。首先,人为因素。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如果医护人员的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缺少对患者危险的预见性,将会影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其次,院内转运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和药品,也会对患者的安全性造成影响。再次,院内转运之前遗留的风险因素[1]。通常是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准确,或是患者病情不稳定等因素,增加患者转运时的风险。最后,医患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之间缺少有效性,尤其是患者的病情等没有交代清楚,转运等相关手续签字不及时,容易诱发转运风险。第二,针对风险因素采取有效安全护理措施。首先,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提升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应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病情的稳定性和发展变化,提高医护人员的警惕性,有利于保证患者转运期间的生命安全。其次,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之前,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检查患者转运时使用的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电子设备的电量是否充足等;评估患者病情是否适合转运,将对不良事件发生率[2]。再次,充分了解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禁忌症,加强对患者病情的预见性评估,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执行院内转运操作。此外,还应准备好患者在转运期间需要使用的药品,保证药品充足,以便及时处理患者转运时的突发情况。
1.3临床观察指标
1)观察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率。2)观察患者护理满意度,即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以及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率
观察组58例患者有3例(5.17%)发生不良事件,1例(1.72%)死亡;对照组58例患者有11例(18.97%)发生不良事件,5例(8.62%)死亡。P<0.05,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2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表一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n)%
3讨论
急诊危重症患者在经过初步的急救之后,需要进行院内转运,到相关的科室中接受针对性治疗,有利于提升患者治疗效果,进一步保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但是,在患者转运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使用的仪器设备、药品以及医护人员的工作经验等。因此,应结合其风险因素,制定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措施,提高转运质量。首先,应注意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虽然患者院内转运时间较短,但也会增加患者并发症,加重其病情变化,患者的死亡率也会随之升高。经过经验总结,转运过程中容易导致死亡的因素主要有低血压、心脏骤停、低通气等,而最严重的风险因素源自于患者本身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功能异常[3]。因此,需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注意观察并分析患者病情,加强患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管控。其次,要培养和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护理人员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保证转运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有利于护理人员主动评估患者病情的稳定性,并且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预见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入提高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此外,对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有利于提高病历单、转运单等文件性资料书写的准确性,这样可以保证患者交接工作质量,保证患者治疗效果[4]。由此可见,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由于患者病情严重,转运的危险因素较多,危险性较高,应对其实施安全护理,确保转运安全。
本次临床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在初步处理之后需要转运到对应科室进行下一步治疗,以此保证患者治疗效果。但是,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需要分析患者转运时的风险因素,对其实施科学的控制,采取安全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转运时的生命安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且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上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急诊成年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危险因素筛选与MEWS的应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
[2]李静.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评估、安全护理及其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05):214-215.
[3]蒙长燕.规范化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12):1834-1836.
[4]刘晓华,孙丽娜,艾德艳,宫钰.护理程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05):148.
论文作者:郑虞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3
标签:患者论文; 院内论文; 急诊论文; 病情论文; 风险论文; 危重症论文; 过程中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2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