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胁迫下两种热带相思某些生理特性的变化

低温胁迫下两种热带相思某些生理特性的变化

孙清鹏[1]2000年在《低温胁迫下两种热带相思某些生理特性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以热带和南亚热带主要速生丰产造林树种大叶相思(Acaciaauriculiformis A.Cunn.)和马占相思(A.mangium Willd)为试验材料,在相对湿度(RH)为75~85%的条件下,采用室内测定苗木抗寒性的方法,研究了低温胁迫对大叶相思和马占相思幼苗(40~45d苗龄)生理、生化等的影响,并进行了生长恢复试验。同时探讨了脱落酸(ABA)预处理对经3℃和 0℃低温处理后的马占相思叶片电解质渗漏率的影响。本文还就各种测试指标分别与两树种的存活率(生长恢复试验)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两相思树种的电解质渗漏率差异显著。3℃和 0℃处理后,大叶相思和马占相思叶片的细胞质膜透性极显著地增加(P<0.01)。但低温对马占相思细胞膜造成的伤害显著大于大叶相思。6℃低温处理时,马占相思即己表现出叶片萎蔫的伤害症状,大叶相思在3℃低温处理后才表现出叶片萎蔫,而3℃处理后的马占相思则表现出叶片严重萎蔫,同时有部分叶片呈现水渍状。 (2)低温胁迫对大叶相思和马占相思的生化指标影响显著。低温处理后,大叶相思和马占相思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发生明显变化。 (3)低温对两树种苗木的代谢作用影响显著。低温处理后,二者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明显减小:而低温处理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体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膜脂过氧化的主要产物丙二醛(MDA)则随温度 的降低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再增加的趋势。 (4)各测试指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树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蛋 白质含量与存活率的相关性高,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叶片中丙二醛(MDA) 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大叶相思和马占相思 存活率的相关系数也均大于0.6,因此这几项指标均可用于大叶相思和马占相 思抗寒性的测定。游离脯氨酸含量与大叶相思的相关性较高灯(r=-0.8095), 而 与马占相思的相关性差什(r=-0.3903), 因此游离脯氨酸含量可作为测定二者抗 寒力的参考指标。 中回林业科学研出以硕士学位论文—— (5)外源 ABA预处理可显著提高马占相思的抗寒力。试验结果表明,以 10’M外源 ABA预处理 24h和 10-ha外源 ABA预处理 36h对提高马占相思的抗寒力最有效。

刁艳[2]2007年在《外源物质对低温胁迫番茄幼苗生理指标及膜伤害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番茄(Lycopeersicon esculentum Mill.)起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对温度反应敏感,低温会严重影响番茄的生长发育,同时低温与弱光是蕃茄冬春保护地生产取得稳产与高产的主要障碍因子。随着化学信号物质诱导对植物抗逆性影响的深入研究,为植物抗逆化学诱导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试验选用“东农708”番茄为试材,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脱落酸(ABA)、水杨酸(SA)和氯化钙(CaCl_2)处理番茄幼苗,低温胁迫后测定与细胞膜系统相关的生理指标,并对低温胁迫的幼苗细胞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番茄幼苗单次和两次喷施10mg·L~(-1)ABA、1400mg·L~(-1)CaCl_2、300mg·L~(-1)SA处理后,和对照比较,均使低温胁迫的番茄幼苗遭受冷害的株数和级数都减少,减轻了低温胁迫对番茄幼苗的伤害;表现出原生质膜透性降低,核酸类和蛋白质类物质的渗出量减少,降低内含物的分解和减轻原生质膜结构功能的丧失;使叶绿体膜的电势降低,减缓叶绿体膜透性的改变,使膜内外离子浓度保持平衡;同时使叶绿体膜和类囊体膜Ca~(2+)-ATPase、Mg~(2+)-ATPase保持在较高水平,使膜内外的离子交换正常进行。对番茄幼苗喷施600mg·L~(-1)~1400mg·L~(-1)Ca~(2+)处理,结果发现,1200mg·L~(-1)Ca~(2+)对幼苗的保护作用较好,有效降低了幼苗的相对电导率,减轻了膜质过氧化作用,提高了幼苗体内叶绿素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并提高了POD和CAT活性。对番茄幼苗喷施1200mg·L~(-1)Ca~(2+),可有效缓解低温对番茄幼苗细胞膜系统伤害。喷施1200mg·L~(-1)Ca~(2+)有效的减轻了低温对番茄幼苗叶片细胞膜系统的破坏;使叶绿体、线粒体膨胀变形减弱,减弱了对内部结构的损伤,对番茄幼苗叶片的细胞超微结构有一定的恢复作用,有效减轻了低温对番茄幼苗的伤害。

刘建[3]2008年在《两种桉树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低温是限制植物自然分布和栽培区带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我国的自然灾害之一。因此,研究低温胁迫对植物的伤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植物抗冷冻机制及其预防措施,不仅对于引种栽培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发展培育较多品种的抗寒植物,增加我国寒冷地区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择我国栽培面积较广的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和目前选育出的较为耐寒且速生的邓恩桉(E.dunnii)为实验材料,利用多种实验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对两种桉树响应低温胁迫进行了相关工作。研究表明:(1)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两种桉树的抗氧化酶SOD活性与MDA含量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表明抗氧化系统在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膜脂过氧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低温胁迫处理后,邓恩桉的抗氧化酶SOD活性高于尾叶桉,MDA含量要低于尾叶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邓恩桉具有较强的低温适应性能力。(2)两种桉树的光合特性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与低温胁迫呈现密切相关,说明这两者均为桉树应对低温胁迫的重要生理响应,是检测和评价两种桉树受到低温胁迫影响程度的重要生理指标。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两种桉树的光合参数Pn、Gs、Tr、A_(max)、φ、LSP、CE、F_v/F_m和F_v/F_o均呈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而CO_2补偿点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_o则呈现明显的上升。在本研究的低温处理过程中,两种桉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未出现显著的下降,结合各光合参数的变化趋势发现,两种桉树的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羧化酶等光合酶活性的下降是主要的非气孔因素,但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气孔限制因素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在低温胁迫处理过程中,邓恩桉Pn、Gs、Tr、A_(max)、φ、LSP、CE、F_v/F_m和F_v/F_o的下降程度以及F_o的上升程度明显小于尾叶桉,表明邓恩桉在低温胁迫中具有更广泛的抗寒适应性策略。(3)低温胁迫处理对两种桉树的叶片蛋白质表达有明显的影响,同时两种桉树的电泳图谱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无论是新出现的蛋白斑点,还是表达量发生变化的蛋白斑点,多数集中于小分子量范围内,而大分子量范围的蛋白质斑点则相对比较稳定。与尾叶桉相比较而言,邓恩桉表达量下调的斑点明显要少于尾叶桉,而表达量上调和特异表达的蛋白点要明显多于尾叶桉,这种表达差异的存在可能是邓恩桉具有较强耐寒性的重要生理响应。(4)低温胁迫引起了两种桉树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明显改变。细胞的膜系统出现了明显的损伤,叶绿体的结构出现变形,类囊体片层出现肿胀模糊和消失,淀粉粒降解,液泡中内含物增多,在邓恩桉叶肉细胞中还出现了环状片层等等。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尾叶桉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在低温胁迫下的损伤要比邓恩桉严重的多,至—5度胁迫24h时,尾叶桉已经出现了不可修复的损伤,细胞内细胞器基本崩溃降解,只剩一些膜片状结构,而邓恩桉的细胞结构尚维持的比较完整,并未造成致死性的伤害。低温胁迫下,邓恩桉的叶绿体超微结构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淀粉粒的降解要迟于尾叶桉,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邓恩桉抗寒性的调节能力强于尾叶桉。(5)正常情况下,液泡和细胞间隙是尾叶桉和邓恩桉叶肉细胞的主要Ca~(2+)库,而细胞基质和细胞核中的Ca~(2+)浓度比较低。0℃低温胁迫处理后,两种桉树叶片细胞液泡内的Ca~(2+)均较明显的趋向于液泡膜内侧,细胞基质Ca~(2+)水平显著提高,其中尾叶桉细胞质中Ca~(2+)的沉积颗粒要明显大于邓恩桉;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二者Ca~(2+)仍主要位于液泡内并更加明显的趋向于液泡膜内侧,邓恩桉叶片细胞内细胞质中Ca~(2+)的沉积略有减少,在质膜上也可见少量的沉积,而尾叶桉细胞质内大颗粒的Ca~(2+)沉积则有所增加,同时质膜上可见大颗粒的沉积。低温胁迫后邓恩桉叶肉细胞中Ca~(2+)的这种变化可能是其耐寒能力比尾叶桉强的重要原因之一。(6)常温下生长的两种桉树的幼苗叶肉细胞中的ATP酶主要定位于细胞的质膜、液泡膜和胞间连丝上,细胞核和叶绿体等其他细胞器的膜上分布不明显,除邓恩桉胞间连丝上分布的ATP酶强度略高于尾叶桉外,两种桉树叶肉细胞中ATP酶分布的部位和活性强度并无显著的差异。0℃低温处理使尾叶桉质膜上ATP酶活性强度较低温胁迫前的明显降低,在液泡膜和胞间连丝上的ATP酶活性反应产物非常弱,有的甚至观察不到;邓恩桉叶片细胞中的ATP酶仍保持活性,质膜上ATP酶活性强度较低温胁迫前的有所降低,其活性强度明显要高于尾叶桉,液泡膜和胞间连丝上ATP酶活性强度较低温胁迫前并未有减少,有的甚至有所增加且其活性显著要高于尾叶桉,同时,细胞核上也出现了少量的ATP酶沉积。这种变化的差异可能是邓恩桉较尾叶桉抗寒能力强的细胞学机制之一。

敖红[4]2007年在《嫩江云杉和红皮云杉对干旱与SO_2胁迫的生理响应》文中研究表明嫩江云杉(Picea koraiensis Nakai var.nenjiangensis S.Q.Nie et X.Y Yuan)是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 Nakai)的变种,其生命周期较长,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本项研究采用RAPD和ISSR现代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两个不同云杉物种间在基因组水平上的遗传差异,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嫩江云杉和红皮云杉苗木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和SO_2胁迫下的生理特征,探讨其对干旱与SO_2胁迫的适应机制,并对两者的适应能力进行了比较。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分子标记的反应程序和反应体系。从引物中筛选出三个RAPD引物和一个ISSR引物用来区分嫩江云杉和红皮云杉,它们是:OPN-07,OPA-17,S25和ISSR-67。用这四个引物扩增两种云杉基因组,得出在1000bp、950bp、1500bp和2000bp处嫩江云杉有特异性谱带而红皮云杉没有。研究表明,采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可以将嫩江云杉和红皮云杉区分开来。在土壤干旱胁迫下,系统地研究了嫩江云杉和红皮云杉的多个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不同光强下两种云杉幼苗(3年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逐渐下降,且嫩江云杉的降幅较小;蒸腾速率(T_r)、表观量子效率(AQY)、气孔导度(G_s)、羧化效率(CE)也都呈下降的趋势。暗呼吸速率(R_d)和水分利用率(WUE)在逐渐干旱的过程中先上升后下降,而胞间CO_2浓度(C_i)先下降,随后上升。这表明在干旱胁迫较为严重时,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是非气孔限制造成的。在干旱的情况下,嫩江云杉的CO_2补偿点(Γ)低于红皮云杉,表明其利用低浓度CO_2的能力强于红皮云杉。干旱胁迫下,光化学量子效率(φ_(PSⅡ))、PSⅡ的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_v/F_m)、F_v/F_o和叶绿素荧光的光化学猝灭(q_p)值均下降,且下降幅度嫩江云杉小于红皮云杉,说明光系统Ⅱ(PSⅡ)受到了伤害,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_v/F_m)、PSⅡ潜在活性(F_v/F_o)降低,光合电子传递、光合原初反应过程受到抑制。嫩江云杉在轻度的干旱下非光化学猝灭(NPQ)上升表明,嫩江云杉起光保护作用的热耗散提高,红皮云杉这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含量下降,红皮云杉叶绿素a(Chl a)含量和叶绿素总量的下降幅度要远远大于嫩江云杉。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Chl a/Chl b)在干旱初期有升高的趋势,但随着干旱的加剧表现为下降。这表明轻度干旱下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Ⅱ(LHCⅡ)含量减少。嫩江云杉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值(Car/Chl)在干旱过程中上升,有利于保护光系统,降低光氧化的破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两种云杉根、茎、叶中的脱落酸(ABA)含量都有上升的趋势,嫩江云杉的上升幅度要大于红皮云杉。在轻度甚至中度干旱时,红皮云杉的生长素(IAA)的含量有所上升,在严重干旱时IAA含量出现下降。两种云杉赤霉素(GA)含量在干旱的过程中是下降的,但下降的幅度不大,说明干旱对GA的影响不是很显著。两种云杉根中的玉米素核苷(ZR)含量在干旱的过程中显著下降。对各种激素与气孔导度的相关分析表明,ABA、ZR和ABA/ZR在气孔调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干旱的过程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含量及膜的透性增加,表明产生了大量自由基,发生了脂质过氧化作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轻度干旱时上升,并在第4d达到最高,以后酶活性开始下降。两种云杉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轻度干旱时略有上升,干旱的第4d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在中度干旱时,嫩江云杉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急剧上升,红皮云杉该酶的活性却开始下降;严重干旱时,两种云杉该酶的活性都降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两种云杉抗坏血酸(AsA)的含量在干旱的过程中变化显著。轻度干旱时已经开始上升,严重干旱时,两种云杉AsA含量都开始下降。嫩江云杉和红皮云杉叶片的Car含量随干旱程度的加重而下降,嫩江云杉Car下降幅度较小。在干旱不严重的情况下,云杉体内的自由基可以通过酶系统和小分子抗氧化剂来清除。干旱的过程中,叶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RWC)逐渐下降,水分饱和亏缺(WSD)逐渐增加,并且嫩江云杉的变化幅度小于红皮云杉。两种云杉可以通过渗透调节来适应这种水分的变化。渗透调节物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在干旱的过程中有上升的趋势,嫩江云杉的变化幅度较大。叶水势(ψw)、渗透势(ψs)和饱和渗透势(ψs~(100))在测定的过程中是逐渐下降的,嫩江云杉表现得尤为明显,显示出嫩江云杉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以两种云杉幼树(8年生)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相同的干旱胁迫下的光合参数和水分参数的变化情况,将所获得的结果与上述云杉幼苗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基本相同。以Na_2SO_3和NaHSO_3混合液模拟SO_2对植物的伤害。喷施混合液浓度分别是20、50、100 mmol·L~(-1),在喷施后的第3、11、20d测定了多个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喷后第3d,两种云杉的净光合速率(P_n)、F_v/F_m、φ_(PSⅡ)、Chl a、Chl 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下降;相对电导率上升;苗木受到胁迫的程度随着Na_2SO_3和NaHSO_3混合液浓度的提高而增大。喷后第11~20d各种生理指标开始恢复。气孔导度(G_s)和胞间CO_2浓度(C_i)变化不显著,表明SO_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非气孔因素造成的。上述试验结果显示,嫩江云杉和红皮云杉在基因组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并可以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加以鉴别:嫩江云杉对干旱的适应能力强于红皮云杉,多个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证明了这一点;红皮云杉对SO_2胁迫的敏感度高于嫩江云杉,但其在重度胁迫后的修复能力强于嫩江云杉。我们认为上述研究结果对今后进一步阐明云杉的系统进化,物种鉴定及造林、绿化优良树种的选择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刘奕清[5]2015年在《低温胁迫下两种桉树的生理响应特征及转录表达差异研究》文中提出低温是限制植物自然分布和栽培区带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的自然灾害之一。因此,研究低温胁迫对植物的伤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植物抗冷冻机制及其预防措施,不仅对于引种栽培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发展培育较多品种的抗寒植物,增加我国寒冷地区植物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择我国栽培面积较广的尾巨桉(E. urophylla×E.grandis)和邓恩桉(E. Dunnii)为实验材料,通过田间栽培驯化,利用生物化学手段和转录测定及RNA-seq技术,从田间表现、室内测试的角度对两种桉树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和转录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发现,在田间尾巨和邓恩桉对低温表现出不同的耐寒适应特性,室内实验低温胁迫下两种桉树的抗氧化酶SOD活性与CAT含量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表明抗氧化系统在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膜脂过氧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在低温下邓恩桉的抗氧化酶SOD. CAT活性高于尾巨桉,MDA含量要低于尾巨桉,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邓恩桉具有较强的低温适应性能力。2)研究发现,尾巨桉和邓恩桉应答低温胁迫的差异基因。利用RNA-seq分别测试分析了冷胁迫(4℃)处理0h和3h的顶芽组织耐寒转录组数据,分别获得4,622,325,196、4,630,278,946、4,725,887,970和4,026,518,318对长度为100bp的Reads。5种常用的转录组数据组装软件比较分析,结果显示Trinity最适合用于桉树转录组数据组装,最终产生了101,325条转录本(≥200bp),N50为1,134bp、平均长度为1,946bp,总容量为114.9Mb。在这些转录本中,64,590(63.74%)条转录本由功能数据库成功注释。去除两个桉树品种基因型的背景差异后,筛选到8,154个差异表达基因(DETs),这些基因可能与特定基因型的分子响应相关。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功能聚类分析结果表明"Response to stress"是显著富集的GO条目。此外,根据注释信息和结构域预测,在8,154差异表达转录本中,鉴定了253个编码转录因子的转录本,如NAC和MYB家族成员等,68个编码蛋白激酶的转录本,表明上游调控元件参加了冷胁迫的响应。3)研究发现,邓恩桉响应不同时间冷胁迫的转录组差异。邓恩桉幼苗分别进行4℃冷处理0h,3h,6h,12h以及24h,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05,325条转录本(≥300bp),平均长度为1,701.6bp,N50值为2,827bp,容量为289Mb的桉树转录组数据库。用Blast2GO软件对桉树总转录组的205,325条转录本进行功能注释,134,358条转录本(65.4%)的获得注释信息。不同处理时间邓恩桉树转录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0h vs3h、0h vs6h、0h vs12h、0h vs24、3h vs6h、3h vs12h、3h vs24h、6h vs12h、6h vs24h和12h vs24h10个比较数据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Log2FC=1, FDR<0.5)分别为11,395,11,908,11,901,12,671,8,935,10,641,11,843,9,531、11,489、10,230。同时,研究发现,随着冷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多的基因参与到了冷胁迫响应过程中,且上调基因的比例逐渐增加,说明这些基因可能与邓恩桉的耐冷机制相关。差异基因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显著富集在'Response to stress'和'Translational initiation'两个GO条目。此外,研究还发现了586条编码转录因子和169条涉及蛋白激酶的转录本在冷胁迫的过程中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表达。4)本研究构建了邓恩桉与冷胁迫相关的较为完整的转录组数据库,该数据库将为后续的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源,也将为桉树耐寒机理、遗传改良提供分子生物学信息。

杨国敏[6]2017年在《风蚀水蚀区典型灌木的水分来源及利用效率》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风蚀水蚀区典型灌木柠条和沙柳为研究对象,围绕柠条和沙柳的水分来源和水分利用效率,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不同季节柠条和沙柳的水分来源,测定了整个生长季柠条和沙柳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长期水分利用效率,探讨了气象因素和植物自身生理因素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获得如下主要结论:柠条和沙柳在旱季和雨季水分利用策略均不同。旱季均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其中柠条对40~80cm土层水分的利用率达48.1%,沙柳对40~80cm土层水分的利用率达49%。雨季两种植物对各层次土壤水分的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为减少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更倾向于利用浅层土壤水分,其中柠条更多的利用表层0~10cm和浅层10~40cm的土壤水分,利用率约57.5%;沙柳利用浅层10~40cm的土壤水,利用比例达76%。利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不同季节柠条和沙柳的光合特征参数进行拟合,结果显示:两种灌木的光响应特征参数Pnmax、α和Rd在旱季小于雨季。柠条对弱光(LCP)和强光(LSP)的利用能力在雨季均小于旱季;沙柳对弱光(LCP)的利用能力在旱季和雨季相差不大,而利用强光(LSP)的能力在雨季大于旱季,即整体对光能的利用范围发生了变化,越是在旱季,光能利用范围越窄。旱季和雨季两种灌木的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均随着光强的增加而增大,但Pn和Tr增加的幅度不同,导致WUE随着光强的增加先增加而后保持不变,且旱季两种灌木的WUE大于雨季。通过测定柠条和沙柳在生长季5-9月的光合特征参数表明:柠条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在5月变化平缓,6月和9月呈双峰曲线,7月和8月呈单峰曲线。沙柳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在5月和6月呈单峰型,7-9月呈双峰型。柠条蒸腾速率日变化在5月呈双峰曲线,在6-9月呈单峰曲线。沙柳蒸腾速率日变化在5月变化平缓;6、8和9月为单峰曲线,7月为双峰曲线。光照强度、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是影响柠条和沙柳光合、蒸腾速率的主要因子。两种灌木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曲线基本呈“V”型,在中午13:00达到最小值。水分利用效率大小为:柠条8月(3.55μmol·mmol-1)>9月(3.31μmol·mmol-1)>5月(2.72μmol·mmol-1)>7月(2.65μmol·mmol-1)>6月(2.34μmol·mmol-1);沙柳7月(2.58μmol·mmol-1)>5月(2.49μmol·mmol-1)>8月(2.38μmol·mmol-1)>9月(2.37μmol·mmol-1)>6月(2.28μmol·mmol-1)。在整个生长季,柠条叶片δ~(13)C值在-29.60±0.90‰~-24.93±0.92‰之间,平均值为-27.08‰;沙柳δ~(13)C值变化范围-28.28±0.45‰~-26.65±0.17‰,平均值为-27.40‰。说明柠条和沙柳属于C3植物。两灌木叶片δ~(13)C值的季节变化模式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水分利用效率也呈整体下降趋势,柠条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值出现在5月为2.70μmol·mmol-1,而后不断降低,7月达到最低值为0.75μmol·mmol-1,7月至8月柠条水分利用效率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沙柳水分利用效率在5月达到最高(2.12μmol·mmol-1),然后逐渐降低,在9月达到最小值(0.63μmol·mmol-1)。在生长季柠条的水分利用效率略高于沙柳。柠条和沙柳叶片δ~(13)C值与降水量和温度不相关,与叶片营养元素P、K不相关;与叶片营养元素N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叶片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

参考文献:

[1]. 低温胁迫下两种热带相思某些生理特性的变化[D]. 孙清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0

[2]. 外源物质对低温胁迫番茄幼苗生理指标及膜伤害的研究[D]. 刁艳. 东北农业大学. 2007

[3]. 两种桉树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D]. 刘建. 南京林业大学. 2008

[4]. 嫩江云杉和红皮云杉对干旱与SO_2胁迫的生理响应[D]. 敖红. 东北林业大学. 2007

[5]. 低温胁迫下两种桉树的生理响应特征及转录表达差异研究[D]. 刘奕清.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6]. 风蚀水蚀区典型灌木的水分来源及利用效率[D]. 杨国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标签:;  ;  ;  ;  ;  

低温胁迫下两种热带相思某些生理特性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