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元英 旺苍县东河小学 62820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2-104-01
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讲、问为主的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其次,精心设计好导语。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一席好的导语尤为关键。据说魏书生上课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今天上哪篇课文,为的是激发一下兴趣。我在上《燕子》一课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最喜欢的小燕子。学生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燕子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自主性更强了。
另外,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分组讨论问题开展比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教《三顾茅庐》后,开展一个“小小人物评论会”,既发挥集体的智慧,又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教《日月潭的传说》时,安排学生分男女两组开展复述比赛,分片段抽签进行,大家情绪高涨,越比越放得开。不少同学对人物的神态、语气把握十分准确。
还有,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老师的评价如“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仔细”等。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一位老师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有气无力”的杂草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撒的农药还不够多,杂草还很有精神。”第二位读得有进步,她就说:“哦,倒了一大片了。”第三个情感到了位她评道:“呀,这下杂草全完蛋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学得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没有读书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亲近阅读,热爱读书,把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我在班上建了一个班级图书角,要求学生精心选择一本自己读过的好书来与同学们共享。我还在班上开展了“好书介绍”、“比一比谁读的书多”等活动,学生们的读书热情高涨。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说:有的电视节目看起来很吸引人,但对学习帮助不大,还不如安安静静读一本好书。
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活学生潜在主题意识
新课程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课堂中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学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拘泥于教学内容。而质疑(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推动教学进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会在课堂中提出很多问题,大问题中又包含很多小问题,学生回答,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教师也会口干舌且教学效果低下。因此,急需打破这种低效的教学局面,为此,教师需要多归纳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结合重难点设计主导性的问题。问题不要太多,宜包含广阔的思维空间,要使提出来的问题能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激趣、探究中推动教学进程。例如,在分析课文《失物招领》时,一上来就可以问学生:“看到这标题,你们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扩散性思维,纷纷质疑:“标题中的“失物”到底是什么呢?”“失物是谁的呢?失主最后有没有领回去呢?”再如,在分析《鸟的天堂》一文时,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会纷纷提问: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鸟的天堂”呢?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学生的思维也能在新课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探索当中。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
阅读作为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成绩发挥重要作用。要想长久保持学生的阅读动机,需要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打破单一的阅读模式,建立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自主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性,掌握阅读方法,将自主阅读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开展自主阅读活动需教师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制定,比如,组织文学兴趣小组、班级图书角、读书竞赛等,这些活动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自觉阅读。还利于学生在小组合作、同学交流、比赛中,锻炼阅读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教师要努力倡导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开展自主教学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作用。要组织、引导好学生,及时点拨他们,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教师只要认真组织、巧妙引导、科学点拨,充分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挖掘出来,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方法的有效引导下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将它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就需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张扬个性中展示自我才华,在展示自我才华中得到知识的熏陶。
论文作者:何元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2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自主论文; 兴趣论文; 自主学习论文; 知识论文; 课堂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2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