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特点及护理管理探究论文_贠玲

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特点及护理管理探究论文_贠玲

甘肃省会宁县人民医院 730799

摘要:本文介绍了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分析其临床表现,我们提出了一些关键的急救和护理策略。文章认为,对手足口病患儿要细心观察病情,重点观察心、肺及神经系统症状,做好记录,做到早发现、早隔离,积极配合医生早治疗,准确执行医嘱是提高危重患儿治愈率的关键。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特点;护理管理

0 引言

手足口病(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表现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神经性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由于重症病例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首诊时容易忽略,而病情进展凶猛,及时识别重症病例并做出积极的治疗尤为重要。2016年1~112月,我科共收治多例手足口病患儿,本文选取其中的38例来进行研究,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

目前,手足口病在中国大陆大范围流行,且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国各地均有病例报道并且有大规模流行暴发,死亡病例不断出现。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①通过密切接触传播;②通过飞沫传播;③通过饮用或食用被患者污染过或者被带病毒的昆虫叮爬过的水和食物传播。

2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平均为3~5d,一般患儿病情轻微,以发热、厌食、精神不振,以后出现皮疹,表现为手、足、口腔部位的疱疹等临床症状,其特征为充实性丘疹,皮疹一般局部出现,严重者可泛及全身,以掌面为主,数量不等,为椭圆形或圆形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周围有炎症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水疱为深在性,泡壁厚不易破裂,有部分结痂,臀部下肢丘疹,口腔黏膜呈疱疹或小溃疡,可伴有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也有病例只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病程多为1周左右,之后痊愈,常预后良好。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迅速,重症患儿神经系统受累发生脑膜炎、脑干脑炎,甚至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及循环障碍等情况,病情危重者可致死亡。

3急救和护理管理

3.1外观预测指标在护理方面的重要性

本组EV71感染危重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变化快,临床物理检查是预测病情的主要手段。血压、脉搏常用于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血氧饱和度,反映呼吸功能;患儿多存在四肢末梢循环差,手足发冷表现明显。应尽发现病情变化的发生,缩短病情变化与抢救的时间差。

3.2 做好急救的各项准备工作

EV71型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的少数患儿,一旦发展为重症,短期内可迅速发展成循环衰竭与神经源性肺水肿,并且各种救治措施无效,经常在短期内发生猝死。因此,阻止中枢神经系统损害,阻断循环衰竭的发生,须提前做好充分的抢救前准备工作,保证危重患儿能够顺利得到及时救治:①物品:每个床单元基本配置:监护仪;吸引装置、给氧装置、多功能插座;输液泵两台,注射泵两台,呼吸机一台,简易呼吸器一个;床头柜用物;电极片、吸氧管、吸痰管、约束带。另备小儿喉镜两副,气管插管用物,除颤仪,心电图机,冰帽等。②药物:镇痛、镇静、激素类、止血剂、血管活性药物和常用抢救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 抢救与护理管理措施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患儿情况给予吸氧吸痰,有13例患儿紧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持续正压机械通气,插管时多数有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涌出,量多稀薄,不提倡早期气道湿化,按需吸痰,经过机械通气治疗,患儿缺氧症状改善。②迅速建立至少两路静脉通道:患儿末梢循环差,四肢浅表静脉很难一次穿刺成功,且输液速度受限,最好采用颈外静脉穿刺,以保证药物输注,待病情稍改善再行深静脉留置。③持续心电、肛温等监测:早期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减轻腹胀,留置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④降温与保暖:肛温在39~40℃有23例。早期脑部低温,降低脑细胞代谢,减少耗氧量,给予冰帽使用,注意保护好双耳以免冻伤,同时遵医嘱给予鼻饲退热剂或冰盐水灌肠。有9例取得较好效果。⑤液体疗法:应用微量泵输液,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在血压稳定的情况下,3~4ml/(kg·h),晶体胶体交替输入。⑥体位:头肩抬高15~30°,保持中位。⑦病情和药物的观察:①观察神志、瞳孔变化。每日进行GLS评分,以判断愈后情况。②心率血压的变化:有7例患者出现心搏骤停,有4例连续出现3次心搏骤停,经积极CPR的抢救,使患儿得到了救治;有5例患儿在机械通气吸痰的时候心率持续下降40次(由120次/min下降到80次/min)左右,无创血氧饱和度下降到80%左右,然后采用双人操作:吸痰、并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在20s内氧饱和度达到95%以上,心率恢复至110~120次/min。③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单路输液,并观察血压和微循环改善情况,及时通知医生调整剂量,保持输液通畅以免外渗引起局部坏死。④监测血糖的变化:每两小时测血糖一次,必要时遵医嘱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⑧消毒隔离:开窗通风2~3次/d,每次不少于30~60min,空气消毒2次/d以上;接触患者后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患者排泄物用1000mg/L有效氯浸泡30min倾倒,专人专护床边隔离。室内物品定期消毒。⑨加强基础护理,口腔护理2~3次/d,减少口腔内细菌增生与繁殖,保持皮肤清洁,床上浴1次/d,及时更换床单,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⑩管道护理保持尿管道通畅,尿管护理2次/d,防止上行感染。

3.4 治疗①氧疗。②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③丙球使用。④抗病毒。⑤改善末梢循环(多巴胺,654-2)。⑥脱水降颅压。⑦危重患儿CPR机械通气。

4 讨论

手足口病患儿年龄小,病情进展迅速,大多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首诊时容易忽略,病死率高。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要细心观察病情,重点观察心、肺及神经系统症状,做好记录,做到早发现、早隔离,积极配合医生早治疗,准确执行医嘱是提高危重患儿治愈率的关键。我们要注意其饮食与口腔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刺激性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食物温凉、清淡。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注入前先回抽,检查并保证鼻饲管在胃内,注食后应注入温水冲胃管。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细菌继发感染。每天用温开水清洗口腔3次,注意观察患儿口腔黏膜的变化,如口腔有无溃疡、糜烂等。口腔有溃疡的患儿,可涂思密达,减轻食物对口腔黏膜的刺激。要注意镇静镇痛护理。遵医嘱给予力月西镇静,芬太尼镇痛,减少疼痛或诊治操作对患儿的刺激。使用力月西时,每日清晨停用30min可唤醒患儿,以便了解患儿神经系统状况。要注意心理护理与出院指导。

同时我们要注意小儿手足口病注意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手足口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主要采取对症疗法。通过中药治疗手足口病也是一种效果非常好的方法,常见的中药配方有下面两种:一是心脾积热型:发热,无汗,手足口出现疱疹,其中口舌疱疹色红,疼痛剧烈,患儿流涎较多,纳差,不能进食,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功效:清热解毒化湿药物:大黄3克,黄芩6克,黄连3克,五倍子6克,薄荷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二是湿热交阻型:发热,无汗,手足口出现疱疹,口舌疱疹色暗红,疼痛不剧,腹胀,纳差,大便正常或稍溏,舌暗红,苔白腻或稍黄腻。功效:辛开苦降,清热化湿解毒药物:生甘草10克,半夏6克,黄芩6克,黄连2克,干姜3克,柴胡10克,藿香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另外,小儿手足口病常规疗法:一是,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二是做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三是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继发细菌感染。四是对发热的患儿以物理降温为主,如用温水擦浴等,药物降温为辅,高热的患儿可以给予口服退热剂等。早期最好不要用激素退热。五是口腔疱疹可外用西瓜霜喷剂或双料喉风散,或思密达涂擦口腔患处,每日2—3次。手足疱疹涂抹龙胆紫或炉甘石洗剂等药。疱疹有破溃可以用金霉素鱼肝油,每日4次,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禁止外用含皮质激素的各种制剂。六是可以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2等。护理人员应及时关爱患儿,细心护理,治疗护理集中进行,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对较大的患儿,耐心解释,争取配合治疗;同时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让他们充分了解疾病的过程及患儿的情况,从而配合医护人员的救治护理。告知出院后应注意休息与营养,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勤开窗通风。

参考文献:

[1]韦懿芸.向量自回归模型在手足口病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动态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6):794-797.

[2]陈纯,李铁钢,肖新才等.应用R软件对比两种手足口病发病预测模型的效果[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6,43(2):101-104.

[3]张小康,朱春晖,陈强等.南昌地区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2(3):359-364.

[4]潘洁,杨军,李萌萌等.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影响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6,33(5):377-380,封3.

论文作者:贠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  ;  ;  ;  ;  ;  ;  ;  

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特点及护理管理探究论文_贠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