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儿童的活动中偏向使用的形式与方法,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表现。理解鼓励型教养方式更利于儿童社会化。父母与子女互动的“双向模式”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与中国的社会文化紧密相关。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是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儿童社会化;中国文化;教育体制;鼓励型教养方式
一、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儿童的活动中偏向使用的形式与方法,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表现[1]。家庭教养方式包含三层含义:首先体现明确的教养目的和亲子互动的性质。其次反映父母的教养行为特征和家庭风格。最后儿童的认知和一般行为可能反映出家庭中占优势的感情氛围[2]。
二、儿童社会化
社会化一般是指个体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文化得到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到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到健全和完善[3](p83)。社会化包含三个主要维度,即文化、人格发展和社会结构。儿童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并且能够正确理解社会角色期望和要求,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础社会化[3](p83/88)。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儿童社会化虽然时间较短,但对儿童后期的智力和情感发展十分重要。中国有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小时候偷针,长大偷金”等,即是对儿童社会化重要性的朴素描述。
在儿童社会化阶段,家庭、同伴群体、学校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缺少某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儿童人格上的重大缺陷,但归根结底,家庭的作用特别是父母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孩子从一出生接触到的便是母亲和父亲,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来源于此,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与同伴群体的玩耍实则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即使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开始学校生活,父母的规则意识依然深刻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和行为。
学界普遍认为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存在关系,并存在众多研究成果,但很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何种家庭教养方式更利于儿童社会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家庭教养方式有何影响?这些都是我们试图回答的问题。综合考虑研究目标和可行性,最终确定以个案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为此我们访谈了小伊和她的父亲。
三、个案分析
小伊是澳籍华人,性格活泼开朗,能讲流利的汉语和英语。父亲是中国人,有个大几岁的哥哥。小伊刚考取澳大利亚某重点高中,为此获得了“澳洲高考成绩全优总理奖”,而这一奖项每年澳洲只有十几个同学有机会获得。小伊从小跟随父亲辗转于中澳两地,曾在中国国内上小学,成绩并不好。父亲是这样描述的:
女儿在成都盐道街小学成绩不好,遭到老师、同学和同学家长的一片歧视,她最好(的)几个同学的父母当着女儿的面说他们的孩子不允许与你(小伊)这样学习差的同学来往,甚至还有爷爷和家人的担心与责备。我却只是在家的时候,每天早晨起来坚持为她梳最整洁的头发,陪她背诵唐诗和不断地赞扬她美好的一切。
从这简短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父亲对女儿的教养方式。国内心理学家崔哲和张建新运用因素分析法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四个类型:理解鼓励型、过分约束型、冷漠专制型和限制保护型[4]。理解鼓励型父母大多较为亲切,孩子做事或遇到困难都会积极鼓励和帮助;过分约束型父母会给孩子诸多约束,无论是作息时间,还是看电视节目,甚至吃的零食都由他们安排;冷漠专制型父母基本不太在意孩子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太顾及孩子的感受,甚至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限制保护型父母对孩子的去向以及活动追根问底,不给孩子自主活动的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可以将小伊父亲的教养方式大致划归为理解鼓励型,因为幼小的小伊在面对外界各方压力和质疑时,父亲并没有人云亦云,相反父亲为小伊撑起了心灵的“保护伞”,在小伊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了最大的鼓励,而不是责备与惩罚。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家庭教养方式和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张力。父亲曾经因为小伊学习成绩差、“拉班上整体成绩的后腿”而被班主任约去学校。父亲给出的说法却让班主任十分吃惊,父亲希望班主任不要太在意小伊的考试成绩,只要给一个及格的分数就可以。对班主任而言,吃惊的同时可能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教学业绩,另一方面是“为小伊好”。对父亲而言,最大的考量就是为了小伊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对“好”的不同理解呢?这无疑会关涉到不同的教养观念和更大的文化背景。父亲由于在美国、澳洲等地生活过多年,其教养观念带有更多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色彩,更多强调孩子的自由成长、素质教育,而不是背负太多的学业压力。父亲坚信在小学阶段孩子保持天性与活力,后期的各方面成长会更有利,这一点在父亲下面的描述中也得到了证实:
以后每年回来,女儿超过了很多过去的同学,并且差距越来越大。今年发现,过去顶级小学的尖子学生,除了感兴趣手机精彩游戏的热门话题,除了普遍开始恋爱说是缓解压力,除了被迫巨量刷题应付考试外,真正还保持学习热情的似乎已经不多了。
费孝通曾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最终以“差序格局”[5](p25—32)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时至今日,关系、面子等依旧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父母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再自然不过。此乃文化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也是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在中国不仅家长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学校老师同样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判定学生的好坏。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孰优孰劣,我们不能笼统作出回答,因为它们都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发挥作用。小伊的父亲显然更加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所以从不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埋怨孩子,甚至给孩子打下“坏孩子”的标签。
父亲的教养方式与小伊的个性特征息息相关。从父亲的口中我们印证了这一点,父亲提到教育儿子和教育女儿的方式是有差别的,为此父亲讲述了他曾把儿子一个人扔在老家,给他一大堆报刊杂志让他翻阅,并用《经济学人》成功引起儿子学习兴趣的故事。由此可见,家庭教养方式并非单向的传递过程,而是父母与子女双向互动的结果。
四、结论与讨论
理解鼓励型教养方式更利于儿童社会化。父母与子女互动的“双向模式”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与中国的社会文化紧密相关。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是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现在看来,小伊是幸运的,但试想小伊在小学后没有到澳洲而留在国内上学,父亲即使一如既往地支持她,她能取得如今的成绩吗?这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
[2]徐慧,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04).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崔哲,张建新.中学生家庭教养模式及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02).
[5]费孝通.乡土中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张金权(1993—),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社会学研究。
论文作者:张金权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教养论文; 方式论文; 家庭论文; 父亲论文; 儿童论文; 父母论文; 孩子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