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攀枝花 617068)
【摘要】 目的:探讨长时间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研究来自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长时间气管切开患者,依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针对性吸痰护理干预,分析不同护理后的吸痰效果与并发症情况。结果:在吸痰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2.5%,对照组为67.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为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时间气管切开患者的采用针对性吸痰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升吸痰效果,减少并发症对疾病恢复与控制有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长时间气管切开;吸痰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1-0306-02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针对危重患者展开的抢救方式,可以达到纠正呼吸困难,保证针对有效的吸痰处理可以有效的达到呼吸道通畅性的管理维护,具体操作上护理方式仍旧在不断优化升级,从而保证患者疾病治疗与恢复品质。本文通过研究来自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长时间气管切开患者,分析运用针对性吸痰护理干预后的患者吸痰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来自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长时间气管切开患者,依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为38岁至82岁,平均年龄为(56.2±17.2)岁;气管切开时长范围为61d至285d,平均时长为(156±114)d;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为39岁至81岁,平均年龄为(58.1±15.7)岁;气管切开时长范围为63d至279d,平均时长为(159±112)d;所有患者均同意治疗护理与研究的开展,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气管切开时长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护理,包括做好病房环境清洁管理,做好饮食管理。与对应的口腔清洁等。观察组运用针对性吸痰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环境细致化管理 确保室温在冬天23℃至25℃范围,在夏天控制在18℃至20℃,湿度控制在80%至90%,做好气道湿化来防控气道干燥,避免纤毛活动能力阻碍,避免痰痂导致的气道阻塞[1]。做好空气管理,避免饮食重气味食物,避免吸烟,做好每天2次半小时以上的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清新。每天做好病房紫外线消毒管理,做好物品消毒清理,控制人员探访量与探访时间,避免交叉感染。
开展规范的物品消毒清洁,确保每天定时做好吸引器连接管与吸引负压装置的更换,控制人员探访量与探访时间,同时要求探视者需要规范戴口罩,帽子,穿戴隔离衣,针对患者展开保护性隔离,定期进行室内空气培养及痰培养,做好对应药物针对性使用,与空气清洁管理。
1.2.2吸痰护理操作细致化处理
要严格做好无菌化操作,保证一人一吸痰管使用,每次使用完后要做即刻的更换[2]。吸痰操作中需要佩戴无菌手套,手握吸痰管保持稳定位置。操作中需要保持先做气道而后做口腔吸痰的操作原则。吸痰之前需要在吸痰管的前端运用消毒石蜡油润滑剂处理,避免吸管对呼吸道粘膜组织构成损伤引发感染与不适。吸痰管需要缓慢的置入到内套管中,在进入到适度深度后可以做缓慢性的转动状态吸痰处理。如果有分泌物吸出可以做必要的停止,避免让吸痰管向下推动时造成痰液下滑[3]。保持一次性吸痰管的运用,要控制吸痰管在套管中的进出频次,控制在3次后需要做更换处理。如果单次吸痰无法有效清除干净者,需要先展开吸氧处理,如果患者恢复到的了良好的血氧饱和度提升后再做吸痰处理。痰液过于黏稠而不容易有效吸出排清者,每次吸痰中需要做翻身叩背,如果属于清醒者,应该鼓励病人咳嗽,从而有助于痰液更有效顺畅的排出,同时痰液黏稠者应该依照医生治疗方案进行每日2至3次的雾化吸入治疗,以及进行糜蛋白酶气管内滴入用药,从而避免与改善痰液粘稠。
吸痰操作中需要保持快、准、稳、柔的处理方法,准确定位痰液淤积处,防止将气管导管拉出或者促使其加深。同时避免吸痰操作引发气道黏膜受损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口腔吸痰避免反复性多频次操作,避免引发声门周围黏膜水肿,防止由此引发气管导管撤除之后的呼吸困难程度与声音嘶哑、咽喉痛等[4]。如果痰液过多,要尽快清除,避免长时间淤积。
吸痰管不可以运用生理盐水做试吸用水,应采用12.5%碳酸氢钠溶液或者灭菌注射用水,避免因为生理盐水冲洗后导致吸痰管对气道黏膜的刺激与损伤,由此控制感染发生。
吸痰之前可以运用100%的高浓度吸氧,防止过度通气,可以控制在5s内,过度通气需要控制在3次内。一般情况下吸痰前做1min高浓度吸氧可以有效的降低缺氧反应,同时可以避免因为长时间吸纯氧而产生的中毒问题。吸氧可以有效的控制低氧血症、低血压与心律失常问题发生。可以在吸痰前与吸痰过程中采用间歇性的纯氧吸入,从而确保血氧饱和度达到96%以上,吸痰时间应该控制在15s内,同时吸痰中的负压吸引需要控制在-50mmHg内,避免出现肺不张与低氧血症。
在气管套管中需要套入无针头无菌头皮针软管,深度水平保持在5~7cm,同时针对呼气末做气道间断湿化液体的滴入,每次4~5滴,每小时滴入速度控制在2~4mL的滴入量或者采用持续性的气道湿化法,主要是通过输液微量泵的的泵注方式将湿化液经由注射器连接延长管缓慢的泵入到气管中,速度标准控制在3~5mL每小时,每天不少于200mL,注射器及延长管、头皮针每日更换。不要运用生理盐水滴入。使用金属导管的病人,外套管内的痰液不吸干净就放入内套管,易致外套管内痰痂的形成,因此,在上内套管时一定要将外套管内的痰液吸干净。
1.3 评估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吸痰有效率与吸痰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气道黏膜受损、呛咳频次等。吸痰有效情况标准为吸痰前后听诊,如果痰鸣音得到有效改善则属于护理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吸痰护理数据通过SPSS17.0分析,计数资料使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为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2.结果
在吸痰有效率上,观察组为37例,占比92.5%,对照组为27例,占比67.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为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两组对比,P<0.05
3.讨论
长期昏迷患者一般会运用气管切开处理,甚至部分患者需要长时间的带管生存。由于患者长时间昏迷、卧床,因此整体机体抵抗能力下滑,排痰功能衰退,肺部感染等问题可能性更高。针对长期气管切开患者,要做好针对性吸痰管理,从而才能有效的保证患者长时间的优质通气与机体状态,提升患者舒适感,。避免吸痰问题积累而引发的不良问题。具体操作中需要依据患者情况做针对性处理,要了解患者生理、心理双方面情况,做好适宜的针对性处理。
【参考文献】
[1]苗林,谷江淑,谭素莹等.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4):145-145,146.
[2]康霞.不同吸痰护理方式对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5):5027-5028.
[3]李智慧,郭建华,袁艺源等.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护理效果评价[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5):198-199,200.
[4]周业红,邹圣强.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6,4(11):655-658.
论文作者:王国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4
标签:患者论文; 气管论文; 长时间论文; 并发症论文; 气道论文; 针对性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