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李蕴1,李传松2,梁玉莲通讯作者

李 蕴1 李传松2 梁玉莲通讯作者

山东省济南市妇幼保健院 250001

摘要:目的观察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自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绞痛患者126例患者依照其入院编号末尾数字奇偶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53例患者采用常规心绞痛治疗方法,另外研究组53例患者再结合以氯吡格雷治疗。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5%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研究组患者无论是心绞痛持续时间还是发作频率,都要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治疗,在常规用药方案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更有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疼痛持续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氯吡格雷;

急性心绞痛是患者受情绪激动、过度劳累、阴雨天气等因素影响,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或者缺氧,临床主要表现症状为胸痛、胸部不适等。急性心绞痛具有持续时间长、疼痛感强、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心绞痛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帮助急性心绞痛患者缓解病情,提高治疗效率成为现阶段临床医学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深入研究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本院随机选择符合实验研究标准的126例急性心绞痛患者参与实践探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自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绞痛患者126例患者依照其入院编号末尾数字奇偶方法分成两组,各63例。对照组男34例、女29例,年龄39~84岁,平均63.2±5.4岁,病程9个月~12年,平均5.3±0.6年。研究组男35例、女28例,年龄41~85岁,平均64.5±5.6岁,病程8个月~10年,平均4.7±0.5年。将两组患者各项数据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做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具体有:依那普利口服治疗,每天1次、每次10mg;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天1次、每次1片。另外研究组患者除以上常规药物外,口服氯吡格雷治疗,每天75mg。所有患者治疗周期为4周。

1.3监测指标

治疗效果评价:分成显效、有效及无效三级。其中心电图在静息状态下时,可见缺血性改变是呈正常状态的,此代表显效;心电图于缺血状况下,下降的ST段回升超出1mm,导联倒置T波变浅超过50%,但是并未足够达到正常水平,或是T波从平坦变为直立,此代表有效;并不符合以上两种情况,代表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数数据皆以例(n)、率(%)的模式阐述,并采用卡方(x2)检验方法,另外以作为计量资料数据的代表,使用t检验方法。统计学软件使用SPSS19.0,P<0.05认定为差异存在显著性。

2结果

2.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的获得差异情况

表1结果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5%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持续时间与发作频率

表2结果示:经治疗,研究组患者无论是心绞痛持续时间还是发作频率,都要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的获得差异情况[n(%)]

3讨论

现代化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不断变革的背景下,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生活压力大、作息不规律、身体肥胖等均是形成急性心绞痛的主要因素,现阶段临床治疗中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2种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劳力性心绞痛与急性心绞痛之间的临床症状表现,其中包括:静息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期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初发性心绞痛。急性心绞痛常规用药包括钙离子通道拮抗剂、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等,这些药物虽然具有一定临床效果,但是尚未能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还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在常规性治疗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疾病复发率,促使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尽早达到正常标准。依那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换成血管紧张素II,提高血浆肾素活性,减少醛固酮分泌,减少血管阻力,改善心肌功能,缓解心绞痛症状。美托洛尔可选择性抑制β1受体,减缓心率,抑制心肌收缩能力,改善心绞痛临床症状。但是两者生物利用率低,临床效果不理想。氯吡格雷可有效降低血小板活性,防止血小板聚集,改善冠脉血流,预防血栓,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并在治疗过程中,联合阿司匹林,同样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血栓形成,两者共同用药,发挥协同作用,强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急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此病是因为患者心脏器官病变引发的,发病时间一般在5min,但发病过程中患者会存在显著的心脏绞痛,病情轻微者可自行痊愈,还可以借助药物控制或缓解病情,病情严重者会产生死亡的情况,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直接影响,因此,临床需要深入探究急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情况,以此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利参考,使患者的病情显著改善,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急性心绞痛还作为冠心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出现,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以及复发率。对于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临床上心血管内科治疗急性心绞痛的治疗方法称为近几年医学领域中研究的重点问题。急性心绞痛是一种心血管内科中的常见突发性疾病,患病人群多发于中老年患者。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急性心绞痛的发病人群开始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胸部的持续性压榨性疼痛。其发病原因主要为患者冠状动脉出现的突发性供血、供氧不足的问题。其中,急性心绞痛还作为冠心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出现,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以及复发率。因此,如何采用有效地药物治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成为目前全研究的重点。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与依那普利等,依那普利属于竞争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血管紧张素Ⅰ转成血管紧张素Ⅱ有防止作用,促使血浆肾素活性显著提高,使醛固酮分泌明显减少,使血管阻力有效减小。并且依那普利还可以对缓激酞的降解产生干扰作用,降低血管阻力,扩张血管,使血液中氧含量明显增加,减小心脏负荷,进而使心肌功能充分改善,心绞痛症状缓解。阿司匹林借助有效成分,对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实现抗血栓效果,避免不稳定心绞痛出现时引发心脑缺血,此药的治疗效果较稳定,药效持续时间较长。氯吡格雷属于ADP受体阻滞剂,能够和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有效结合,对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其不仅能够促使血小板活化,和阿司匹林、依那普利联用时,可产生协同效果。

综上所述,常规药物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法对于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疾病发作情况,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提高患者总体治疗效率,值得在临床医学上进行深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苏英才.不同剂量硝酸甘油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70-71.

[2]宾庚玲.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4例的护理效果观察.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6):25-27.

论文作者:李蕴1,李传松2,梁玉莲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7

标签:;  ;  ;  ;  ;  ;  ;  ;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李蕴1,李传松2,梁玉莲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