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不可高枕无忧——由北京市大面积开展本科课堂教学检查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枕无忧论文,北京市论文,课堂教学论文,大面积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岁末新春,北京市教委推出重大举措,筹款50万元,对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开展大规模的校际检查、调研。具体采取了三项行动:一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调研,共组织各学科专家及教学管理干部60人,到48所高校(其中重点大学21所,普通高校27所),听课近2000节次,收回学生问卷13000份; 二是期末派出百人巡察组对各校的考风进行巡察;三是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这三项围绕教学工作质量开展的大规模的检查、调研活动,有专家认为这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创新之举。
北京是高等学府的云集之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规模、不同隶属关系的学校共有65所。这65所高校的教学状况如何?教学工作处于何种状态?在何等水平上运转?教育质量是喜、是忧?是喜大于忧,还是忧大于喜,或是喜忧参半?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说清。因此,开展这项调研工作对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深入了解、把握北京地区高校教学的总体状况、制定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北京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教学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按照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及学生状况等项内容进行实地考察。按照统一标准,分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等进行评价记分。考察结果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总平均分为4分(良好)。在听课的1245 (除去试点校的听课数)节次中优秀课为435节次,占36.2%,良好课程是454节次,占37.7%;合格课294节次,占24%;不合格课21节次,占1.7%。由考察结果看出,课程的优良率为74.9%,这说明北京地区普通高校课堂教学总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主要体现在领导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大大增加,教师的教学态度端正,备课认真,较之前几年“四个投入不足”的状态已有明显的好转。但是占1/4的不合格课程以及仅达到了合格的课程,也使我们清醒地看到北京地区高校的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距离21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改革和提高的任务还很重。
朱镕基总理在第二次科教领导小组会上指出:在数量和质量上,要更加重视质量。当前高教质量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通过这次广泛的课堂教学调查不仅使我们看到这几年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从调研材料中我们看不到重点大学与一般高校在本科教学上有什么明显的优势;基础课教学中“两课”教学多数处于中下等水平,计算机教学优秀课与较差的课相差无几,英语师资短缺严重影响着英语教学质量;近几年教学改革的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还未充分体现出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还未找到突破口;学风建设依旧任重道远。这些问题如不引起重视,加以认真解决,势必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本科教学,重点大学并无明显优势
人们通常认为,重点大学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较之一般高校要强得多,因而教学质量理所当然要高于一般院校。实际情况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的情况。
从教学态度看,位于前8 名的学校中重点大学与一般院校各占一半,较差的4所院校中同样是重点大学与一般院校各占一半; 从教学内容看,位于前8名的学校中重点大学2所,一般院校6所,较差的5所中重点大学占4所,一般院校1所。再看教学方法,位于前8 名的学校中重点大学3所,一般高校5所,较差的学校有5所,重点院校占3所, 一般院校2所。
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重点大学,竟然在教学内容上处于明显劣势,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占优势,这一反常情况不能不发人深醒。
如果把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项放在一起综合评价,其结果是:位于前8位的学校中重点大学2所,一般学院6所;而较差的4所学校中,重点大学与一般高校各占2所。 重点大学依旧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处于劣势地位。
如果我们进一步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不同性质的课程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看到:基础课平均分达到优秀的5所学校中, 重点大学2所,一般高校3所;专业基础课平均分达到优秀的9 所学校中,重点大学4所,一般院校5所;专业课平均分为优秀的5所, 全部为非重点大学。
具有学科优势和较高师资水平的重点大学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方面也不占优势,在专业课方面甚至处于明显劣势,这一十分反常的情况又不能不发人深醒。
形成这种反差的原因何在?
就一般院校来说,经过这些年的改革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一心致力于加强本科教育,把师资、设备等各方面的力量集中投入到本科教学上,下大力气抓课堂教学质量,努力建设好重点课程,使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那些建校历史不长、参加了合格评价的学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效果已突显出来。就拿北京针灸骨伤学院来说,过去一直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而在这次调研中多项优秀榜上有名,这不能说不是合格评价的成果。在合格评价中,该校上上下下齐抓教学,教学的中心地位得到落实,质量意识大大加强,从而使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教学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专家们特别赞赏的是该校的专业课大部分是由有实践经验的大夫来担任,课讲得有声有色,有理论,有实际病例,生动活泼,效果甚佳。
相反,有些重点大学在本科教学上却表现出重科研轻教学、重研究生教育轻本科教育的倾向。这些学校常常以有多少博士点、硕士点、有多少知名专家教授、有多少国家重大课题来评价它的好与差,所以,理所当然要把主要精力和人力放在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上,而用剩余力量去搞本科教学。这样,本科教学在重点大学就成了一种陪衬,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应有重视,更不用说让专家、教授去讲本科生的课了。“教授不教,讲师不讲”,让最好的教授给一年级上基础课常常成为一句空话。如此种种,它的质量与一般高校拉平,甚至不如一般高校也就不足为奇了。专家们在一所综合性的名牌大学听“列宁著作选读”课,教师的讲授方式主要是文章词句含意的解释,念一段原著,解释一段,缺乏联系历史背景以及对作者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讲解,像私塾先生寻章摘句讲《论语》一样。这样讲课对学生能有多大的吸引力?于是,在这堂课上专家们看到学生有睡觉的、看课外书的,甚至有个学生干部在编排新生足球赛程序,修改比赛章程。
据了解,专家对该校的理科教学评价很高。那是因为理科教学唱主角的多数是些老教师,青年教师都热衷于出国、搞科研,流动性很大。因此,理科课虽讲得好,但也有潜在的危机,那就是后继乏人。文科由于出国的机会没有理科那么多,所以年青教师相对多一些。这些青年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而是放在科研或社会兼职上。科研与评定职称密切相关,社会兼职则有较高的经济收益,而教学在职称评定中只有工作量的规定,并没有严格的质的要求,所以,应付教学也就大有人在了。曾有位重点大学的教师说:“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谁就是个傻瓜。”此话虽不中听,却反映了部分教师的真实思想,反映了一种社会价值观以及当前教育激励机制上的一种偏差,反映出教学质量的潜在危机。
对于一般高校来说,本科教学的质量就是它的生命,如果质量上不去,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对于重点大学来说,本科教学同样是它的主要任务,没有本科的高质量,就不可能有研究生的高质量。因此,无论是一般高校还是重点高校,都应该把本科教育放在基础的地位予以足够重视。这恐怕是当前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基础课教学,“两课”、计算机、英语课忧大于喜
在调研中专家们共听了43所学校的基础课408节次,通过评分, 得出总平均分为4分,这说明基础课教学总体状态为良好。 但如果单看“两课”、计算机和英语教学,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
专家在31所高校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4 门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共65节,听课结果是,优秀课占28.8%,良及合格占71.2%。专家们普遍认为,“两课”教学水平大部分是一般化,仅限于能够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授课内容缺乏深入的分析,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甚至个别教师在观点上有明显错误。有的教师在讲“中国革命史”中的辛亥革命时,只是依照教材泛泛地讲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而没有对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以及中国民主意识的形成做全面深入地讲解,因此课讲得不深不透。某大学的一堂“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当堂讲的是“民主与社会主义”,教师只是从理论概念上大段地介绍邓小平的论述,而对邓小平为什么要这样说?不这样做后果如何?以及推进民主过程中的阻力是什么?中国民主化进程如何?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状况怎样等问题均未做任何的介绍、分析和讲解,就得出结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样机械呆板的讲授,在政治课的教学中不是个别现象。有专家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训练出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只能让学生背诵书本上的结论,给学生以机械教条的思想方法,实在是误人子弟。更有甚者,某学院的一堂“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主讲教师是以念讲稿为主,先念一段,再往黑板上写一段,整堂课信息量极小,而且讲授中有严重的错误观点。一位专家气愤地说:这是我听的最差的一堂课。并呼吁,讲马克思主义课的教师首先自己必须真正信仰马列主义,否则就不能上讲台。
“两课”应该说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的一门特色课,有很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应该是一门极具吸引力的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种种情况?是教材内容不适宜?是教师的水平不行?还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或责任心问题?同是这位专家谈到,“我先后到过14所学校,听了53门课,其中最差的课是‘两课’,最好的课也是‘两课’。”某经贸大学的哲学课,主讲教师备课充分,课讲得有理有据,理论联系实际,把讲授与学生讨论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由老师进行分析、引导,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强,没有一个学生迟到,也没有一个学生在课上做其他事情。某科技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史”本是一门新课,教师在讲这门课时做了深入的研究,以古论今,从德育的发展史讲到当前我国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课讲得既有思想性又有理论深度,同样受到学生和专家的好评。
由此看来,并不是“两课”本身不受学生的欢迎,而是那些质量不高的课影响了“两课”的教育效果。而质量不高的原因恐怕在于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课程内容研究不够,教学方法过于简单。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首先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和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这样才有望使“两课”的教学质量上一个台阶。
计算机课是专家们反映较强烈的课程之一。专家们总共在31所高校听了76门计算机课,其中就有6门不合格, 占各类课程中不合格课总数的28.5%;合格与不合格课的总数达28门,占计算机课总数的37%。当然,优秀课也占到34%,呈现出好的差的二头翘。
计算机课是这几年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门课。各校对计算机教学都非常重视,设备增加不少,从理论教学到上机操作都有了课时量的保证。但总体上看,问题还不少。
由于计算机更新换代较快,前些年刚刚装备起来的机房,现在已成为落后。因此,投入不足的现象依旧存在。更何况一些学校的机房还是386在唱主角,有的学校甚至还在使用286,机房的条件与设备还不如一些中学、甚至小学。一所以信息专业为主的学校,居然还在用PC机给学生上课。设备落后、手段落后、教材落后已成为影响计算机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然,也有花钱不少却效益不高的。一所医学院校花50万元添置的计算机设备只能供25人使用。专家指出,花这么多的钱完全可以建个普通机房来满足全校计算机教学的需要。有些学校计算机台数并不少,但由于分散管理,利用率不高,没能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造成资源浪费。
教学内容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是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又一大问题。由于计算机是近几年才飞速发展起来的学科,因此教师的业务水平很不平衡。有的学校(包括重点大学)计算机课教师的水平还不如学生,授课内容还以DOS平台为主,WINDOWS只是做为选修课来上。专家指出,教师现在讲的已是落后了的知识,学生4年毕业后,岂不更落后了? 看来要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不仅要加强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的任务同样艰巨。
英语是改革开放20年来学校、教师和学生都特别重视的一门课。即便如此,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仍不容乐观。从专家听课的171节次看, 优秀课只占该课程听课总数的19.3%,有9节课不合格, 占该课听课总数的5.3%,占不合格课程总数的43%,在不合格课中占第一位。 在很多英语课上专家们发现教师不能用英语讲课,对单词、句子和课文的讲解全部是用中文,甚至一些重点大学也不例外。相反,倒是学生能够用英语流利地回答问题和提问题;许多学校的英语教学没有真正做到四年不断线,专业英语如同虚设,上课方式大都是采取学生念一段、翻译一段,老师纠正一段,很难说有什么质量。外语教学的硬件建设也并非尽善尽美,有的学校语音设备损坏、老化严重、多需更新,有的设备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这样的教学条件,这种教学水平和状态,北京市大学生英语4、6级考试的通过率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学生刻苦自学的结果。
专家认为,如今制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于师资队伍建设不尽如人意。目前的英语教师队伍是一支以年青人为主力的队伍,极不稳定;在学历结构上以本科毕业生为主;在职称结构上讲师占多数,副高以上的教师很少,有的学校甚至连讲师都很少,主要靠助教在支撑着教学;也有的学校甚至是名牌大学由于英语教师缺乏,不得不让在读研究生来上本科生的公共外语课。专家指出,在读研究生自身学习任务就很重,而且二、三年就要毕业,流动性很大,又没有讲课的经验,这样的课怎么能保证质量?
在外语人才的培养上,国家近20年来花了很大的功夫,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培养了不少的人,但学英语的人才,首选的职业是外事、外经、外贸,至少也要到公司企业,最后才是留校当英语教师,还时刻惦记着出国、改行。真正安心搞教学的人甚少。这是英语教学的最大危机。专家建议,作为应急措施,可以开办英语在职教师提高班,提高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可以加大外语师资的培养量,即便有流失,也还是有愿意留下的;还可以对外语教师的职称评定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提高外语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总之,外语教学的质量已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那么提高质量就将落空。
教学内容的陈旧反映出教育思想观念的落后
改革开放20年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课堂教学调查情况看,许多改革成果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还未普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
在教学内容上,一些课堂讲授了无新意,有的教师甚至还在用五、六十年代的陈旧观点来讲解现实问题,而对本学科理论的发展及最新成果却没有反映;多数教师满足于灌输知识、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少有深入浅出的分析,更没有体现出思维方法、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一些基础理论课仍然是从理论到理论,甚至一些专业课也很少联系实际,不能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够把教学改革的成果体现出来?
课堂是教育的窗口,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我们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都会最先在课堂教学上反映出来,最后体现在我们的产品——人才质量上。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融进课堂,把教学领域改革的成果搬进课堂,把最先进的科学引入课堂,才能产生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在专家所听的近2000节次课中,有36.2%的课是高质量的课,特别是清华、北大的一些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都很高,教师能将最先进的教学内容、科技发展前沿的动态以及自己研究的成果融进课堂教学之中,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逻辑性强,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体现了鲜明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一般高校也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和高质量的课程。他们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理论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许多专家感到,教育部提出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及时启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教学领域的深化改革,从北京市高校的情况看,的确是非常及时、完全正确和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感到,从目前情况看,改革力度还不够大,还很不深入,更没有广泛地影响到大部分教师和课程,改革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和艰巨。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还未找到突破口
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专家打分和学生问卷调查情况看,感到不满意的比较多,问题比较突出。反映最强烈的是:多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灌输式的讲课方式,缺乏启发、引导,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的余地;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更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有的教师一堂课、一本教材的内容念到底,讲稿与教材几乎相差无几,没有与学生的交流,不重视学生的参与,重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语言表达平谈。以这种方式上课,即便有好的内容,也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有的甚至像是打开的留声机,连黑板和粉笔都懒得用,更不要说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了。从装备上说,现在几乎已没有哪所学校没有电教设备和多媒体的,但数量较少,且普遍使用率不高。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本身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和水平不高,又不愿意花大力气去学习。虽然教师们都知道,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成倍或几倍地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但同时教师的备课量也就要成倍地增加,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的情况下,有的教师就不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手段的改革中去。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学校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使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但并不等于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有的教师、甚至是名牌大学的教师在课上使用的多媒体实际上是教材的一种翻版,或者说是陈旧讲课方式的重现。所以,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方法不改革,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北京的情况看,可以说这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差距还很大,任务也很艰巨。
抓学风还须从教风抓起
学风问题同样是专家们在调研中反映最强烈、问题最多的。
上课迟到是专家在许多学校都遇到过的。而且大学校比小学校严重,重点校比一般校严重。在一所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工科大学里,学生竟然迟到成风,一堂小班课就能有1/3的学生迟到,迟到的时间少则3、5分钟,多则20几分钟,有的甚至迟到将近一节课。不仅仅第一节课有迟到现象,二、三、四节课几乎节节都有迟到的。课堂纪律散漫、交头接耳、看课外书、写课外作业、打瞌睡等现象在很多学校都能见到。学生上课带BP机已不是奇闻。台上教师讲着课,台下学生的BP机阵阵作响。对于这些现象,教师们早已是见怪不怪、熟视无睹了。
学风是教风的一面镜子。
专家们在听课时看到有的教师上课同样迟到,也同样带着BP机、手机进课堂。许多专家认为这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大学课堂上是不应该发生的,也是不能容忍的。
学风、教风反映着校风。教风不好就不可能有好的学风;教风、学风都不好,就不可能有好的校风。往往学风较差的学校其教学环境也较差。在这些学校,专家们看到教室课桌椅损坏严重、无人修理,晚来的同学上课只能站着听课,甚至考试都要站着考。真是不可思议!有所重点大学新建的教学楼,硬件设备相当不错,可楼道里的卫生环境却很差,学生随地吐痰,扔纸屑,墙壁上的脚印多达1900多个,最高的脚印离地面竟有2.4米高。这样的教学环境怎能熏陶出好的学风、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
学风和教风的问题,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也有所体现。一位专家在某学校看到两篇论文一模一样,连错别字都相同,可教师给的成绩却是一个优秀、一个及格。当专家问及此事时,教师的回答令人吃惊,“没看”。没看过的论文就能给出成绩,这恐怕不仅仅是个教风问题,还反映着教师的一种师德和责任心。也说明学校在管理上存在着漏洞。专家们在几所学校还不止一次遇到了所听课程与课表不符的事情。甚至在一所名牌大学,专家一上午选听4节课,居然3节课与教务处提供的课表不符。按照一般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价的标准,这已属于严重的教学事故,可这种事故却发生在知名度很高的重点大学中,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这说明,目前某些高校、包括某些名牌大学,教学管理已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
倒是一些一般高校、特别是参加合格评价的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很严,也很规范。在这些学校专家几乎看不到学生、教师有迟到现象,学生上课也很认真,没有做其他事的。教师按时上、下课,没有一个提前的。校园环境干净、整洁。据某校的一位领导讲,如果有教师迟到或提前1分钟上、下课,学校当天就要在全校通报批评。因此, 教师都能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
可见,校风、教风、学风问题,关键是教育和管理问题,只要认真地抓,问题并不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