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审计风险管理方法_风险管理论文

综合审计风险管理方法_风险管理论文

全面审计风险管理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管理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审计风险的管理问题,首先应明确审计风险的涵义。综观国内外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可概括为两类:“意见不当论”和“损失可能论”。“意见不当论”认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损失可能论”认为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主观因素与其他因素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国际上普遍把审计风险定义为“意见不当论”,而国内学者倾向于把审计风险定义为“损失可能论”。

应该指出,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容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审计风险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仍保留该审计风险的定义。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相一致。

对策论指出经济社会的具体理性问题最后是落实在设计一种制度,在不违反个体理性的前提下,使社会尽可能达到集体理性。同样,为降低审计风险、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利益,也需要设计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便于注册会计师在实务工作中操作与利用。在该思想的指导下,作者提出了全程序、全过程和全员管理审计风险方法体系。

1、全程序审计风险管理

作者在查阅相关风险管理程序资料的同时与审计实务工作相结合,认为审计风险管理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审计风险识别、审计风险衡量、审计风险评价、审计风险决策及审计风险管理效果评估。

审计风险识别是全程序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也是最重要的程序。从审计风险识别的基本内容来看,了解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尤其是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对于选择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环境都会引发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主体是风险损失的承担者,审计质量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审计主体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但从众多审计诉讼案件来看,审计主体往往忽视了审计客体存在的整体经营风险或是没有对其隐蔽性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导致审计失败。因此,识别审计客体对其财务会计报表可能产生重大错报的各种因素,成为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最关键的工作环节。现代企业越来越倾向于经营战略的研究,一个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否正确、有效,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还会对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产生直接影响,现代企业已进入风险管理阶段。作者认为,审计风险识别应与企业风险管理(ERM,Enterprise Bisk Management)相结合,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从源头上把握审计风险。

目前大多数研究内容集中在审计风险的识别分类与审计风险防护上,对审计风险评价、特别是对审计风险决策的效果评估研究很少。但作者认为,评估决策执行的效果是全程序审计风险管理的必然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审计风险识别、衡量以及评价为审计风险决策提供依据,那么,决策制定和执行之后是否意味着风险管理就已结束?正如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并不以审计报告的签发为终结标志,对于可能发生的期后事项还应尽必要的关注义务,风险决策的效果评估是前四个风险管理步骤的延伸,是对这些程序做出的总结与评价。通过效果评估工作,注册会计师能不断积累审计风险识别的经验,提高对高风险领域的职业敏感度和整体把握客户经营风险的能力;会计师事务所可编制客户风险档案记录和风险管理手册,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丰富可用的第一手材料。

2、全过程审计风险管理

审计业务的每一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因素。当审计人员选择客户时,可能会由于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或不利条件,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的特殊性等原因,使选择的被审计单位风险较高;拟订审计计划时,有计划不充分,而使审计人员做出错误审计决策的计划风险;组建审计小组时,有委派人员不胜任工作而导致的风险;收集审计证据时,有收集不到足够有力的证据的风险;编制审计报告时,有审计意见不当的报告风险;出具审计报告之后,还有期后事项对审计结论影响的风险等等,不一而足。每种风险都是多因素的结合,不仅仅是单因素作用的结果。正因为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执业过程,因此要进行全过程审计风险管理。全过程审计风险管理实际上是针对具体审计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具体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措施。在一个具体审计项目的风险管理中,主要包括接受客户委托、计划审计工作、业务实施和出具审计报告四个阶段。

3、全员审计风险管理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下,会计公司作为“人合公司”而非“资合公司”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全员审计风险管理的重点放在“人”上。这里的“人”既指会计师事务所,也包括各级审计人员。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管理体现的是全面质量控制政策。按照我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准则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包括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督导、咨询、业务承接和监控七个方面。

审计人员的风险管理是具体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各级审计人员首先应当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和全面风险管理观念。每一审计人员均是审计风险管理的参与者,对下一级审计人员而言,不能认为自身是上级指导监督人员的被管理者。

4、三者间的关系

1.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工作。制定符合实际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从业资格等管理办法,为企业会计核算提供统一规范的制度。

2.应依法设置账簿,编制或取得能证明经济业务实际发生的合理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经审核无误后才能登记账簿。

3.要进行成本核算,定期进行账证,账账和账实核对,做到相符一致。必须根据正确无误的账簿记录来编制会计报表,做到账面相符,报表准确可靠。

4.在目前的情况下,应严格执行财政部关于《会计工作基础规范》的规定,使证、财、表的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标准规范的要求。

5.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的建设,采用国家统一的财会软件,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有统一的规范,克服手工操作所出现的失误。

强化监督

要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和权威性。认真开展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审计,切实加强审计监督工作,把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监督力度,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应从法律法规上约束企业经营者的行为,企业内部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企业领导财会工作责任制,明确企业领导人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负有最终责任,要充分发挥企业财会人员的监督职能,依法核算,严格履行法定职责。

2.加强政府监管。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过程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干预的程度及效果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新《会计法》第四章第23条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督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3.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提高民间审计队伍的执业水平和道德水平。建立一支独立的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增强其独立性,完善审计委托制度,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提升其社会公信力,建立行业诚信,避免行业恶性竞争,加强行业自律。

4.严格执法,补充惩处条款,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单位领导授意指使强迫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数据,弄虚作假的,必须追究主要领导者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对于同流合污的会计人员也应重处,杀一儆百。应补充制定针对企业的惩处条款,使企业因提供不实会计信息而受到的惩罚超过其信息披露成本,从而解决成本披露导致的会计信息不实。

标签:;  ;  ;  ;  ;  ;  ;  ;  ;  ;  ;  ;  ;  ;  

综合审计风险管理方法_风险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