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南岗区芦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50001
【摘 要】目的:通过对70例急性发热患者的临床治疗的观察,分析中医治疗方法的具体治疗效果,总结更有效的治疗该类疾病的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发热患者70例进行临床研究,根据其发病机理的不同,对症用药,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中医治疗急性发热的效果非常好。结论:中医治疗急性发热的作用十分明显,各数据均显示治疗效果优异,能够更有效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关键词】中医治疗;急性发热;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81-01
急性发热为一种常见的急诊病症,其最显著地特点就是发病迅速且病情严重。由于中医治疗这一方法的治疗效果较慢、治疗周期较长而不被应用于治疗急性发热中,但是通过我们对现有资料的分析,以及具体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医治疗内科急性发热的效果也十分显著,下文主要介绍了这方面内容。让我们一起通过下面的介绍来了解一下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急性发热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一年来我们收治“急性发热”患者70例,应用中药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文具体内容报告如下:本组70例中男性44例,女性26例,年月最大71岁,最小16岁。其中20岁以下者3例,20至29岁29例,30至 39岁19例,40至49岁8例,50岁以上11例。以20至29 岁发病最多,占41.4%。本组病例入院最低体温37.5℃,最高体温40.5℃,平均体温39℃,其中38℃以上者63例,占全部病历的90.0%。本文本组病例的选择均为体温在37.5℃以上,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温病范畴的急诊患者。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同时对每个病例都作出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属于卫分证者13例,占18.6%,卫气同病者24例,气分证者32例,共占80.4%,气血两播者1例。在全部病例中,兼育“内湿”者37例,约占全部病例的53%。其疾病分布以感染性疾患为主,具体情况见下文。
1.2方法
本组病例于入院前多数接受过相应的抬疗,而病情未能控制。入院后全部采用中药治疗。按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的原则,分为四种证型。邪热犯卫型:艾热少汗,微恶风寒,口干咽有,舌略红或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效。治疗解丧退热方:银花、连翘、黄鉴、薄荷、芦根、板兰租、鱼议弃。无汗者加翅芥惠、宣故戈书。气分热盛塑:壮热下寒,或有寒战,汗出蒸蒸,烦局引次,或咽喉肿痛,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洪大:治以清解退热方:生石膏、知母、黄答、败普草、板兰根,立腥草。如大便燥结,腹胀满坚者,加用番泻叶泡水口服,便通为度,以泻热通便,釜底抽薪。热入营血型:芬热口渴,心烦跺扰,甚或詀妄,或见斑诊隐隐,舌红绛,苔黄燥,址永效、治以退热备急方:工牛黄、水牛角、一黄泛、杭子、石青、丹皮、赤芍、生地、知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湿那内盆者,证见发热身重,汗出热不退,院闷恶心,口干不欲饮,或搜须涩痛,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治以化湿清热方.竹叶、滑石、薏仁、厚朴、黄芩、茵陈、连翘。上药均为煮散剂,每次用量30-60克,日2-4次,水煮10分钟。根据病情的需要,两种方剂可以同时使用。如卫气同病者,解表退热与清解退热同用,卫分兼湿邪者,解表退热与清解化湿同用,气分热盛兼有湿邪者,清解退热与化湿清热同用。对于过高热者,除服用中药外,可临时给予物理降温,挫其热势,个别患者给予了支持疗法并加用西药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退热情况我们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显效:2日内体温降至正常且无反复者。有效:3-7日内体温降至正常且无反复者。无效:七日内体温未降,或降至正常但有反复,或加用西药治疗者。
1.4统计学分析
我们采用标准的统计学处理方式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将每项结果的数据及所占百分比均标记出来,给读者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总结临床研究的结果,同时也更方便结果的对比。
2结果
有效病例中最短退热时间2小时,最长退热时间168小时,平均退热时间48.36±2(2.43)小时。总有效率(包括显效和有效)为90%。其中1天内退热者名3.53%,1天以上退热者占32.56%,2天以上退热者占14.37%,3天以上退热者仅占9.38%。上感有效病例中,最短退热时间2小时,最长退热时间168小时,平均退热时问48.4小时,总有效率占该组病例总数占97.5%。急性扁桃体炎病例中,最短退热时间2小时,最长退热时间132小时,平均退热41.12小时,总有效率为100%。肺感染有效病例中,最短退热时间8小时,最长退热时间152小时,平均退热时间55.9小时,总有效率占该组病例的75%。泌尿系统感染有效病例中,最短退热时间24小时,最长退热时间96小时,平均退热时间51.2小时,总有效率占该组病例总数的33.3%.
风湿热病例中,最短退热时间42小时,最长退热时间,168小时,平均退热时间:13.8小时,总育效率为100%。
3讨论
本组所观察的“急性发热”病例属于中医温病范畴,临床特点是:发病急,热势高,这是由所感受的温热之邪性质所决定的,而休质的差异只决定病势的传变和病程的长短,故在“急性发热”的辨证方面,重在辨别病因和病理阶段,治疗上当以祛邪为要旨。“急性发热”治疗重点在于气分阶段,必须不失时机地投以大剂清气药物,才能使邪热从气分而解,也避免了病势的深入,我们认为这是治疗“急性发热”的关键所在。本文为内抖“急性发热”专题的阶段总结,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距全部工作尚有不小距离,今后在增加观察指标,设置对照组的前提下,继续开展临床观察提高疗效,并通过动物实验及其它实验手段,探讨中医治疗内科“急性发热”的机理,为中医基本理论增添新的内容,在药物剂型方面,在肯定煮散优于一般的汤、散、片剂的基础上,扩大剂型范围,增加给药途径,达到“速效”“高效”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桂洪,詹雅薇. 中医治疗发热病案一则[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08:143.
[2]陈坚雄,邱仕君,刘成丽. 邓铁涛中医发热病学学术构想分析[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6:716-718+724.
[3]贾祥文. 长程发热病因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论文作者:张伟东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8
标签:病例论文; 小时论文; 时间论文; 中医治疗论文; 体温论文; 最短论文; 中医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