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在理解中的决定性作用_铁牛论文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

1.知识方面: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等方面,列举事例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能力方面:重点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3.觉悟方面: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教学方法】事例列举、归纳和练习相结合。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实践的定义、基本特征以及实践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那么实践对认识又有怎样的作用呢?下面,我们一边回忆高一历史课所学过的“新航路的开辟”的有关知识,一边结合本课内容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多媒体显示)新航路的开辟图片和讨论题1

1.开辟新航路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多媒体显示)

例如,当时的实践即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客观上需要大量的金银,金银到哪找?——到东方去。可见,开辟新航路的认识是适应当时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人类的认识活动和科学研究都是为社会实践的需要服务的。

再如,古代农牧业生产的需要产生天文学;丈量土地、制造器皿的需要产生教学;建筑工程、手工业的需要产生力学;“诸子百家”也是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呼唤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了邓小平理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多媒体显示)

农牧业生产→天文学

丈量土地→数学

建筑、手工业→力学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实践→“诸子百家”

战争→孙子兵法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

我们结合材料再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显示)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和讨论题2

2.为什么达伽玛、哥伦布、麦哲伦都要经历艰苦的海上探险才能认识和开辟新航路?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俗话说“不打不相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对象的各种特性充分暴露出来,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汗滴禾下土”,才知“粒粒皆辛苦”;尝百草,才有“神农”李时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增智慧,实践长才干。可见,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过程中发生的。

(多媒体显示)

实践过程→认识发生

下面,我们一起读课本第111页的一段话: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

人的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认识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认识的惟一来源是实践。

(多媒体显示)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

(多媒体显示)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和讨论题3

3.为什么只有到了15、16世纪,人们才能去寻找新航路?

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人们对新航路的探索并不是一次成功的,每失败一次,都提出了航海上新的认识课题,到了15、16世纪,这方面的认识已基本成熟。同时,开辟新航路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为远洋航行开辟新航路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此,我们知道,首先,人们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的实践水平越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才越强。其次,随着西欧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能造出装有罗盘的多桅多帆的大海船时,人们才能远航,才能完成新航路开辟的壮举,才能深化和提高对地球的认识。是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总之,实践的发展向人们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实践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今世界,人们的认识之所以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正是由于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需要和推动。

(多媒体显示)

下面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后果讨论第4个问题。

(多媒体显示)新航路开辟的后果和讨论题4

4.在15、16世纪,人们认识新航路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当时西欧的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也掌握了更多的天文、地理知识。其目的何在呢?去寻找黄金、去通商、去殖民掠夺,扩大经济和文化交往,发展商品经济,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这说明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

(多媒体显示)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毛泽东

看书第113页第5自然段,注意区分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

我们经常说,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在学习上,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要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门科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投身实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以正确的学风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而是活读书、读活书,去追求真理;不是夸夸其谈,而是学以致用。

哥伦布、麦哲伦开辟新航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就是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书本知识来证明这一学说的正确性呢?

(多媒体显示)讨论题5

5.在当时,怎样才能证明“地圆说”的正确性?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只有开辟新航路的实践能证明这一学说的正确性。

教师再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设问:在今天,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办法证明“地圆说”的正确性呢?(学生回答,略)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个动画片《铁牛在哪里?》

(多媒体显示)动画片《铁牛在哪里?》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铁牛究竟在哪里?铁牛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上游说”、“下游说”、“原地说”三种观点相互争论也无法证明谁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谁才能检验这些认识的正确与否呢?——实践。为什么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呢?——因为实践具备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这一特性。

那么,实践是如何检验认识的呢?(教师边显示多媒体材料,边加以说明)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认识指导下进行的。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主观符合客观则说明认识具有正确性,能够走向成功;主观不符合客观则说明这种认识存在问题,必然走向失败。

(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显示)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而权威之言、宗教之言、书本之言、众人之言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看书第114页最后一段,提问分析,略)

本课小结: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为了寻找新的夸克,丁肇中等人通过实验,终于发现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夸克,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思想,这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学生回答,略)

(教师边与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边展示本课的板书)

(多媒体显示)

坚持实践决定认识,就是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

【能力测试】(多媒体显示)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认识论上说,这是由于

 (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B.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D.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知识

2.人类生存处在不断变化中,过去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水旱灾害等。工业革命以后,由于工业废气使空气遭到污染,还有石油污染,使大气环境严重恶化,水污染也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一门新的学科——环境科学诞生了。这说明

 (C)

①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要人们研究解决

②人们的认识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向前推移

③人们忽视环境的错误认识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④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16世纪,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B)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5.检验认识的重要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 (D)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二)课后讨论题

1.既然我们的知识大多来自于书本,那么,认识的来源仅仅是实践吗?

2.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理论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吗?为什么?

标签:;  

实践在理解中的决定性作用_铁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