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业以及建筑技术也有了质的提升,并在农村发展和城市建设当中都起到了重要意义,在体验建筑业带来的辉煌成果时,建筑施工安全问题需引起我们的强烈关注与研究。本文从建筑施工安全的定义出发,对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现状作出调查与分析,并试图从多方面下手找到解决建筑施工安全问题的途径与管理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1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
1.1 施工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建设、施工、监理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领导者是安全管理的首要层面,是宣传贯彻安全施工方针、政策、法规的组织者,是保证企业生产安全的监督者和责任者,他们的安全意识直接影响着企业安全管理的成败。然而很多企业领导者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责任是写在纸上,但没落实在行动上:规章制度很多,但形同虚设。如为了抢进度,砖胎膜还未浇筑就回土,混凝土还未到凝固就拆模:为了省投入,技术工种没培训就上岗,井子架人货一起运等,由此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其实此类事故的根源还在于工程管理者重进度轻安全、重效益轻安全的错误思想。
1.2 安全监督部门管理中的问题
一直以来,建筑工程安全监督局限于大检查、标化验收,而现有监督机构的安全监督人员正在做大量本该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员应做的工作。事实上,无论是从人员数量、工作范围、工作深度,安全监督人员绝对代替不了施工企业安全员的工作。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往往是以点带面。监督机构仅能发现到位检查的那几天的部分工程安全问题,而对大量不在现场检查时工程的安全就无法顾及了。其次,近几年来安全监督机构性质一直不很明确,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安监机构人员的自身建设。另外,现行工程安全法律、法规仍有不完善之处,安全法规体系仍有空白,有的目前很难找到明确的依据。
1.3 建设单位安全管理中的问题
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和管理,主要与建设、施工方有关,安全风险由施工方单独承担。工程建设中,建设方在与施工方订立的旃工合同里,不承担任何安全责任。实际上是弱化了建设方在安全生产中的主要责任地位,替建设方规避了安全风险。建设方将安全风险以定额中“安全生产费用”的较小代价,合法地转移至施工方。在建设方和施工方的相互关系中,施工方处于从属和弱势地位,要从属和弱势者独立承担安全生产风险是欠公平的,建设方与施工方的获利和风险关系明显失衡。
1.4 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建设工程施工中,施工方并非不知道发生安全事故的后果,他们担心事故发生,但出于生存、利润与发展的考虑,认为抓安全生产要投入,没有利润,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往往不愿作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不采取有力的措施预防安全事故,而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对待安全生产问题。施工方的侥幸心理,在客观上助长了施工方对待安全生产问题的麻痹、马虎、漫不经心,致使施工方在安全生产及管理上的精力、资金和设施投入不足,措施不力,甚至出现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局面。另外,工程中,安全生产费用定额偏低,这也是施工方资金和设施投入不足的客观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2.1工程建设各方主体没有履行相应职责
有的建设单位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不按建设程序办事,将工程肢解发包,签订霸王合同,要求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造成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足,严重削弱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防护能力,致使安全防护很难及时到位,再加上强行压缩合同工期导致的交叉施工和疲劳作业,最终酿成事故。
2.2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近年来随着《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基本形成了安全生产管理领域法制建设的框架,但配套的制度建设之间的衔接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2.3安全费用落实不到位
建设部已经颁布了《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该规定明确指出,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合同要求投入一定比例的安全防护费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业主选择施工单位往往看重是否是低价中标,而不去考察施工企业的管理是否规范、安全管理是否到位、信誉是否良好。施工企业为了中标,也不惜恶意压低价格,压缩安全费用预算,致使许多应用的施工措施因费用问题而无法到位,为现场的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
2.4安全管理不到位
由于许多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并未对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提起应用的重视,只重视工程进度与经济效益,忽略了现场的安全管理。政府监管机构的执法力度不够,发现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的做法并未坚持纠正,而只是走过场,也从主观上助长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3 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3.1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观念
安全工作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始末,贯穿于工期、质量和技术的任一要素之中,在任何一项要素的组成过程中,若忽视了安全,将极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使得经济上受损,严重者将可能影响公司和企业的形象。因此,建设主管机构和建筑单位应统一思想:施工安全无小事,应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对待,且将安全生产作为工程施工最主要的工作来抓。
3.2构建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评价相关指标体系
我国颁布了《施工建筑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评价标准》,依据该制度,各施工企业应建立起与自己企业情况相关的一套完整的安全生产制度。这套制度包含的风险指标有:安全生产的管理体制、对相关机构及人员的特定管理、在安全技术方面的管理和对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企业在施工项目的投标阶段,可以应用分级指标体系,对工程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以指导后期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方法与措施。
3.3构建企业岗位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建筑施工中涉及岗位很多,不同的岗位危险程度是不同的,企业应对这些岗位的风险程度进行统一评估,根据不同岗位的风险程度,确定不同岗位的安全费用投入和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安全管理的科学性,以达到最佳的经济与安全效益。岗位的风险评价指标系中有四大指标,即管理方面、个人行为、环境卫生和物品设施方面。每个岗位的各指标的风险系数相加得到该岗位的风险系数,并可根据不同的指标方面进行适当加强。
3.4加强安全管理培训
为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施工企业应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及培训活动。对于一线施工操作人员,应着重加强他们的安全操作规程教育;而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和技术管理人员,应使他们加强学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岗位培训。落实安全考核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对于不符合规定的人员不准其在相关岗位工作。健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由于风险的不可预知性,采取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是保护施工人员人身权利的一项很好的措施。
4 结语
总的来说,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不管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建筑企业要把施工安全当作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不可有丝毫懈怠。如若掉以轻心,将会给国家、企业和个人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工程项目相应的负责人应根据有关的规定,明确相应的责任和任务,在确定人员安全的基础上,保证作业的顺利有效进行。同时建筑企业应重视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对员工进行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技能。在此基础上,企业应不断创新,改变旧有的观念,把安全工作抓紧落实,不可松懈。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施工的安全进行,科学管理,保障安全施工。
参考文献
[1]王亚军,查麟.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用技术[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23(04):122-124.
[2]张建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用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1(05)68-70
论文作者:胡财金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9
标签:安全生产论文; 施工方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风险论文; 企业论文; 措施论文; 建筑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