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领导权威及其生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论文,权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领导权威,是指领导者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心理及行为的能力,是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在社会主义领导体系中,领导权威是领导本质的正确反映,是实现领导价值的重要条件。要做一个有权威的领导者,就必须认识和掌握领导权威生成的一般规律。
权威返璞归真的领导要义
领导者依靠什么来使被领导者愿意服从自己的领导和指挥呢?有人说是“权力”。的确,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很普遍:当了官、有了权,说话就有人听,无职无权就指挥不动任何人。但是,同样也有大量的事实表明:有的人即使大权在握,说话也没有人听。更有甚者,历史上有不少大权在握的人是被下属造反、推翻的。这说明,“权力”并不是维系正常领导关系的主要纽带。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还要回到领导产生的源头。
最初领导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刚刚脱离动物界的人类有意识的自觉行动,而是在不经意的、偶然的行动中产生的。可能,在某一次狩猎中,有人提出一个好办法,逮住了一头凶猛的野兽;也可能,在某一次与外部落的争斗中,有人奋不顾身,一马当先,率领大家取得了胜利;还可能,在某一次饥寒交迫的旅途中,有人引导大家找到了食物和躲避风雪的安身之处,摆脱了险境,等等。这个人实际上在发挥着领导者的作用。如果这样的“可能”和“某一次”多了,这个人在人群中就有了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每当群体遇到重大事情需要决策,人们便会习惯地求助于他。他在人群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成了有号召力的核心人物。后来,通过一定的程序,他就被拥戴为部落首领即领导者。可见,领导者的最初形成和领导作用的发挥与“权力”毫无关系。直接导致人们愿意服从某一个人领导和指挥的唯一原因,就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那种“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即“权威”。
任何事物在其生成的时候都不是完善的,但它与生俱来的原始基因,以及生成时期表现出来的基本属性,却能够伴随和影响它的一生,为它后来的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领导也是这样。权威,就是领导的原始基因,也是它的基本属性。在后来的历史岁月中,尽管领导的表现形态一再变化,但是权威在领导活动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却始终不变。对此,恩格斯在他著名的《论权威》一文中作了权威的论述,指出:“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服从,这两者,不管社会组织怎样,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下,都是我们所必需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53页)在恩格斯看来,第一,权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是任何人都取消不了的;第二,“没有领导,也就是没有权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368页), 领导与权威密不可分:第三,无产阶级需要确立自己的权威。
现代领导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领导者对被领导者能够进行领导,靠的是两种力量:一是权力影响力,即法定权力本身带来的对被领导者的支配力量;另一是非权力影响力,即领导者以自己的品德、智慧、才干、成就等人格因素所形成的对被领导者的感召力量。权力影响力,以权力的强制性和奖赏性为基础。一方面,它依靠被领导者害怕、恐惧的心理,用权力所带来的力量迫使其服从;另一方面,它依靠被领导者要求奖赏的心理——希望得到晋升、报酬、荣誉、职业及对成就的认可等,用权力所带来的“好处”诱导其服从。事实证明,权力影响力对于制止某些越轨行为,对于那些有所怕、有所求的人,对于高度集中的团体,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对具有现代意识和知识的被领导者来说,尤其对于那些无所怕、无所求的人,不起什么大作用。所以,学术界通常认为,权力影响力是一种范围有限的,低层次、低质量的领导力。非权力影响力,以榜样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为基础。研究表明,人都有尊重、服从、崇敬、信赖、接纳、忍让他人的心理基础。在实践中,领导者的优秀品德、出众才干、丰富经验、骄人业绩,深深地赢得了被领导者发自内心的敬佩和仰慕,并把他当作自己的榜样、楷模和前进的导师。形成这种心理之后,就会对领导者发出的各种信息,包括作出的决策,都会认为是真实的、可靠的、正确的、可信赖的,值得全力以赴地为之奋斗。因此,非权力影响力对被领导者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以此为基础的领导,被认为是高层次、高质量的领导。可见,这种非权力影响力,正是领导权威所要求的那种影响力。
受社会主义领导本质的决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不是“以权制人”、“以力压人”、“以利诱人”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互助合作的同志式关系,因此社会主义领导推崇的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是非权力影响力而不是权力影响力,是权威而不是权力。在马克思主义的领导理论中,不仅是恩格斯,而且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一直强调的是权威,而不是权力。列宁明确指出:“保持领导不是靠权力,而是靠威信,毅力,靠比较丰富的经验、比较渊博的学识以及比较卓越的才能。”(见《列宁全集》第7卷第9页)他推崇的领袖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见《列宁选集》第4卷第198页),而不是“最有权力”。毛泽东最反对把“领导权”当作口号去喊,而主张“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42页)。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要求领导班子必须有权威,首先是“中央要有权威”。他要求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取信于民,要得到人民对这个集体的信任,使人民团结在一个他们所相信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周围”(《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9页)。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正确认识领导权威及其生成指明了方向。
领导权威生成的一般规律
领导权力可以靠组织的一纸命令就能获得,但权威,却是靠命令得不到的。领导权威不是哪一个“领导天才”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谁“封”出来的、“捧”出来的,而是在领导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领导权威的形成也有它的规律性,主要是:
1.公生威——大公无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产生领导权威。“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也是领导权威有与无的根本问题。古代的“三皇五帝”所以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首先是因为他们具有大公无私的高贵品格。那时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天下公,是做领导者的“大道”,也是领导权威生成的根本原因。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尽管统治阶级中也有人讲“为公”,但是“味道”已经大变:一是“公”的范围大大缩小了,不再是“天下之公”,而是一个阶级、一个集团甚至一个家族之“公”;二是把“为公”只是作为愚弄、压迫老百姓的一个好听的口号、好看的装饰,实则为私。这就决定了统治阶级的领导权威是非常有限的,不稳固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领导权威,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真正大公无私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是某一级的领导干部,有的一心为私,以权谋私,人民就鄙视他;有的大公无私,以公灭私,人民就拥护他。这进一步说明,领导,原本就是为公众服务的角色,是公众需求的产物。为公设职,决定了“公”是“官”的灵魂。为公,人民才信从你,把他们的信任和力量注入到你的领导活动中,使你表现出一定的领导权威。
2.功生威——为人民建功立业,不断地为群众谋取利益,产生领导权威。恩格斯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7页)人们的行为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领导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利益关系。人民群众之所以需要和拥戴领导者,就是因为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利益。为人民谋取的利益越大,即领导的功劳越大,就越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领导权威也就越高。特别是在人民群众处于艰难困苦的时候,谁能够带领群众向着敌人和困难作坚决的斗争,并摆脱困境,走上生存发展的光明之路,谁就能建立起领导权威。中国共产党能够从一个弱小的党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领导权威,靠的就是不断地为人民谋利益,带领人民走上一条彻底解放的光明大道。毛泽东从领导条件的角度总结了这一规律性经验。他说:“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73页)在今天也是这样。 谁能够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领导政绩突出,谁就有领导权威。毫无政绩的干部是谈不上权威的。
3.仁生威——对人民群众充满仁爱之心和真挚情感,产生领导权威。领导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公事公办的道理关系,还必不可免地有一定的情感关系。焦裕禄、孔繁森等优秀领导者的实践表明,他们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来自于他们对人民群众无限的爱。他们同群众打成一片,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真心诚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心贴心地生活在一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理性人”和“情绪人”的两重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小,影响力越大;心理距离越大,影响力就越小,甚至可以达到对抗的程度,直至完全抵消影响力。在领导关系中,领导者只有真诚地热爱人民群众,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才会形成较大的非权力影响力,得到人民群众真诚的拥戴,形成一定的领导权威。
4.明生威——聪明智慧,明于事理,决策英明,用人贤明,办事开明,产生领导权威。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糊涂官”是有领导权威的。领导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工作,领导者不仅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意识,“想”做好工作,而且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知识、智慧和本领,“会”做好工作。所谓“会”,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明字——要明辨是非,善于对领导工作中的大是大非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明于事理,对领导所涉及的社会事务清楚明白;明于决策,保证重大决策能够正确制定和实施;用人贤明,广揽人才,任人唯贤;办事开明,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处理事务等。能够做到这些“明”的领导者,总是会很快在群众中建立起威信。而“明”,是以领导者广博的知识、超人的智慧、丰富的经验、独特的技能为基础的。这种被称为“专长的权力”,正是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5.廉生威——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产生领导权威。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官的廉与贪,就成了一个不衰的话题,如今又成为了世界性的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为官廉洁,即不贪财物,立身清白,“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吕氏春秋·忠廉》),就愈发显得难能可贵。为官廉洁,在经济上,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道义上,表明领导者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尊重;在政治上,有利于领导系统的健康运行,密切或缓和它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自古以来,为官廉洁就被视为“国之大维”、“人生大纲”、“仕者之德”。由于“其身正”,人们便敬仰他,效法他,“不令而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定的领导权威。而那些贪占他人和公共财物的人,“其身不正”,他们讲话群众不买帐,所以“虽令不从”。
历史不能出现领导权威的真空。有权威才有秩序,有秩序才能进步。当然,我们今天需要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权威,是真实反映人民意志和愿望的领导权威。经过长期实践的考验,我们的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广大领导干部也有较高的权威。但是必须承认,由于“左”的错误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使党的领导权威受到很大损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努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再立新功,使党的威信有所恢复和提高。尽管如此,仍然没有达到建国初期那样的高度。一些领导干部在权力的腐蚀下走向堕落,权力意识加重,权威观念淡薄,以权谋私,不讲党性和人格;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作风严重,盛气凌人,刚愎自用;放松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不学习,不干事,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权威,做有权威的领导者,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