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本科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及应用——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本科论文,视角论文,人力资源开发论文,自主招生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4)04-0037-10 一、问题的提出 本科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的基础,是研究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看,没有一所大学不是以本科教育教学为基础的。如果失去高质量的本科教育的依托,大学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这不仅体现在本科教育质量是形成名校品牌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着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招生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招生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了大学应该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反之,生源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鉴于研究型大学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以及生源质量在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所起的基础性作用,研究型大学招生选拔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当前的自主招生实践中,研究型大学对于学生的素质评价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分数至上”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自主笔试成绩仍是最有分量的指标,另一方面,即使通过了自主招生考核,较好的高考成绩仍不可或缺。其次,高校自主招生标准趋同化严重,缺乏特色。大多数试点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仍以智力要素为主,忽视了对决定个体发展更为重要的素质(如心理素质、性格特征以及道德品质)的考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型大学进一步提升生源质量的空间。第三,注重对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察,忽视对其潜在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察。第四,在选拔方法与测评手段的应用上,忽视了人才评价技术的合理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上述问题的产生,除高校招生自主权受到各种因素限制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本科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理论来指导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实践。本文采取定量化的实证研究方法,探索并验证研究型大学本科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并从多个视角提出基于该素质模型的应用建议,以期为我国研究型大学自主招生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进而提高高校的生源质量。 二、研究文献 在美国,国家成人及经验委员会与McClelland合作着手研究如何改进选拔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的标准,即不再运用传统的学业成绩,而是用学生是否具有在高等学府中取得成功的潜力(即在高等学府中所需要的胜任力)来选拔学生,得到了11项胜任力以及用来评价这11项能力的编码系统。这11项原则胜任力为:主动性、领导能力、毅力、影响技能、创造性、自信心、计划能力、人际判断、批判性思维、反应性以及情绪稳定性。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学依据就业趋势对申请者的素质提出建议:协作能力、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听的能力、设立目标的能力、组织效益等。[1] 国内学者和招生管理工作者也对自主招生标准问题进行了研究。赵桂敏(2007)认为研究型大学应招收未来的知识创新者、综合素质基础的社会服务者和领导者、多元智能方面的特长者、多元文化的学生集体,以培育更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精英人才。[2]李占伦(2007)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评价考生的综合素质,这种素质不仅仅表现为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应用和创造,更表现为理想盼求、责任意识、品德操守、心智潜能。[3]孙中涛(2008)认为研究型大学招生既要看考试成绩,同时也要参考其他因素,如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想品德和特长等,既要将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招进大学,也要把有特长的偏才、怪才们招进大学,通过因材施教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多种人才,同时,也可以避免饱受社会抨击的“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4]杨悦、孟芊(2010)认为自主招生考试应当知识考察与能力考察相结合,以高中教学内容为主,通过灵活的试题,透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想象力、创造力、综合决策、视野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5]唐玉生(2010)认为研究型大学招生不应该单一以学业成绩为考核手段,而更应注重考察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综合因素。[6]孟令国、张继平(2011)通过对哈佛大学和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在招生标准上,哈佛招生注重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数理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及领导、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复旦对此虽有侧重,但更看重学生测试成绩,“复旦水平测试”立足高考科目,检测学生“受教育”程度,是对学生文化水平的一种强调。[7]刘清华(2013)认为,高水平大学招生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相对于单项评价或单项评价内部的综合评价而言,它指向的是人的身心整体成长发展,是人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认知、情感态度、人格特征、实践能力的整体发展,是个体与自然世界、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习得,更不是简单化地把统一考试测量结果当唯一评价结果直接用于对学生的招生录取,从而避免基础教育长期不能摆脱的智育至上的发展观。[8]但现有的研究不够系统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性研究成果较少;第二,以定性的规范化研究为主,定量化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少;第三,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对素质模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工具是自编的调查问卷。 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分析现有研究型大学招生标准素质模型的维度及具体内容,并参考招生标准素质模型内涵及现有结构维度研究的成果。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研究型大学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可以包括知识、技能、能力、个性、品质、身心等维度,并对各自维度包括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整理归纳。 其次,共对22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进行关键行为事件访谈,让他们讲述过去两年内个人亲身经历的印象最深刻的事件,共获得访谈记录6.8万字,收集有效行为事件22个,并依据Hay Group(合益集团)的素质辞典,对此进行解码分析,研究者将研究型大学优秀本科生素质特征精简为55项。 第三,将形成的条目再次由研究型大学相关教师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以5到1进行评价,要求他们写出认为重要,但没有包含在此的条目,并保留重要性程度几乎相同的条目。 第四,将文献研究、访谈研究和开放式问卷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在征求研究型大学校领导和招生部门领导、专家等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对每个项目的可读性、内容相关性、意义明确性、适当性等进行评估,形成了包括35项品德素质、15项知识素质、20项能力素质、20项情绪智力素质、15项批判性思维素质、15项自主学习素质、5项身心健康素质、10项学生绩效题目,共135个题项的初始量表。该量表主要用于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和学生绩效模型探索性研究。 第五,在探索性研究基础上,对初始量表进行修订,形成了包括25项品德素质、15项知识素质、20项能力素质、20项情绪智力素质、15项批判性思维素质、14项自主学习素质、6项身心健康素质、10项学生绩效题目,共125个题项的新量表。该量表主要用于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和学生绩效模型验证性研究。 (二)研究假设 基于并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假设1:研究型大学本科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由品德、知识、能力、批判性思维、情绪智力、自主学习、身心健康七个维度组成。 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对大学生素质和学生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学者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情绪智力和成就动机显著正相关,和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相关。[9]周炎根(2007)通过问卷分析的方法,调查分析了大学生自主学习、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10]丁澎(2009)对本科生及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发现高考成绩对大学成绩的影响非线性,当高考总分达到一定标准后,高考成绩对大学成绩不再有显著的影响,此时个人性质、综合素质等影响着大学成绩。[11] 由此,笔者提出假设2:研究型大学本科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对大学生绩效起显著正向作用。 (三)被试 此研究的被试主要包括探索性研究被试和验证性研究被试两大部分。在探索性研究中,被试又分为三大类:大学生被试、研究型大学教师被试、用人单位被试。 大学生被试基本情况为:问卷调查中选取了450位研究型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为326份,其中有效问卷32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72%,并且属于大样本,符合统计分析要求,大学生被试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问卷填答者主要来自全国28个省(市),从性别、地域等方面考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样本属于大样本,符合调研要求。 研究型大学教师被试基本情况为:问卷调查中选取了北大、清华、人民大学等十所“985”高校的普通教师、院系党政班子成员、职能部门科级以上干部进行了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为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1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70%,并且属于大样本,符合统计分析要求,其中问卷填答者的具体情况分析如表2。 表2显示看出,从性别、民族、岗位结构、单位层级结构等方面考虑,样本比较分散,并且属于大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用人单位被试基本情况为: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研对象来自北京大学等高校相关高级人才培训班的学员,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为240份,其中有效问卷209份,有效回收率达到69.7%,并且属于大样本,符合统计分析要求,其中问卷填答者的具体情况分析如表3。 表3显示,从性别、民族、工作单位等方面考虑,样本比较分散,并且属于大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验证性研究中,正式调查共发放问卷424份,回收有效问卷368份,有效回收率为86.79%。在有效问卷中,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4。 表4显示,被评价对象目前的工作单位主要是党政机关、高校或科研单位、企业三种类型单位,各自的数量都超过100人。同时,从性别结构、民族结构、学科背景结构、政治面貌结构、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结构、大学期间获得的奖励结构等方面考虑,样本属于大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四)施测与数据统计方法 在参考国内外文献和开放式问卷、访谈等方法的基础上,对总结出的研究型大学本科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和绩效模型题目进行预试,要求被试者对题目中所表述的情况,做出重要性判断。利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型大学本科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和绩效模型现状评价量表,并进行现状评价施测,收集建立现状评价的数据库。最后利用SPSS18.0和AMOS18.0等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检验模型的拟合程度和量表的信度、效度指标。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1.研究型大学本科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探索性因子分析。35项品德素质问卷中,数据结果表明,样本的KMO值为0.888,KMO>0.6,Bartlett检验x[2](45)=1680.216,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变量之间有一定相关,可以进行因子分析。采取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经过多次正交旋转后,探索出了4个因子的品德素质结构体系,根据各因子包含条目的特征,对各因子进行命名为:勇担责任(包括8个条目)、关心政治(包括3个条目)、团结奉献(包括4个条目)、专注执著(包括1个条目)。该结构体系的累计方差解释率为83.597%。 同理,探索出3个因子的知识素质结构体系,各因子分别为:经济与管理(包括6个条目)、人文与社科(包括5个条目)、理科与外语(包括3个条目),该结构体系的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9.043%。 探索出4个因子的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各因子分别为:学习创新(包括5个条目)、组织管理(包括5个条目)、表达交流(包括5个条目)、逻辑推理(包括3个条目),该结构体系的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6.921%。 探索出4个因子的情绪智力结构体系,各因子分别为:调控他人(包括5个条目)、自我激励(包括5个条目)、识别他人(包括4个条目)、自知自控(包括2个条目),该结构体系的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7.635%。 探索出3个因子的批判性思维素质结构体系;各因子分别为:好奇心与想象力(包括5个条目)、开放包容(包括4个条目)、思考钻研(包括2个条目),该结构体系的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4.022%。 探索出3个因子的自主学习素质结构体系,各因子分别为:深层探究(包括4个条目)、终身学习(包括3个条目)、提前学习(包括3个条目),该结构体系的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7.297%。 探索出2个因子的身心健康素质结构体系,各因子分别为:身体健康(包括2个条目)、心理健康(包括1个条目),该结构体系的累计方差解释率为84.954%。 图1 品德素质结构体系验证性因子分析路径结果图 通过上述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得出研究型大学本科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品德、知识、能力、情绪智力、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身心健康等七个维度,因而假设1得到验证。 2.学生绩效模型探索性因子分析。采取上述方法,探索出2个因子的学生绩效结构体系,各因子分别为:社会人际绩效(包括5个条目)、学业科研绩效(包括3个条目),该结构体系的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8.651%。 (二)信度、效度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在探索性研究基础上,修订调查问卷,再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并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同时采取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研究型大学本科招生标准素质模型和绩效模型的结构效度。 在信度分析方面,主要采取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法(α=(题数/(题数-1))*(1-每一题数方差/总分之方差)),首先分析各因子层面的内在信度,然后测量总问卷的信度系数。分析结果比较理想,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情绪智力、批判性思维素质、自主学习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学生绩效包含的各因子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8。 在内容效度方面,本调查问卷通过文献研究、访谈、预调查研究等方式编制而成,内容效度良好,统计分析结果也显示,本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为了进一步验证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本研究运用AMO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现以品德素质结构体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为例,对此进行阐释。 品德素质结构体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路径结果如图1所示,该结构模型的主要拟合度指标如下表5所示。 从表5给出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品德素质结构体系的主要拟合度参数比较好:(1)测量模型的/df值为3.65,小于5。(2)测量模型的RMSEA值为0.085,小于0.10。(3)GFI、NFI、RFI、IFI、CFI都高于0.80。 因此,品德素质结构体系的结构效度良好。 同理,对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情绪智力、批判性思维素质、自主学习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学生绩效结构体系的结构效度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它们的结构效度均良好。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与学生绩效模型关系研究 1.模型拟合参数。本研究采用了多预测因子多原因模型(MIMIC Model,Multiple Indicators and Multiple Causes Model)研究它们之间结构方程模型关系。其路径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分析路径结果图——素质模型整体与绩效关系 该结构方程模型的主要拟合度指标如表6所示。 从表6给出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分析得出的模型的拟合度参数较好:(1)测量模型的x2/df值为4.768,小于5。(2)测量模型的RMSEA值为0.082,小于0.10。(3)GFI、NFI、RFI、IFI、CFI都高于0.90。 2.假设检验结果讨论。检验统计结果如表7。 表7表明:第一,素质模型整体对绩效有正向影响,并且P值小于0.000,所以关系非常显著,标准回归系数高达0.946,因而假设2也得到了验证。第二,在素质模型整体各因子中,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力最强,然后依次为:情绪智力、自主学习、能力、品德、知识、身心健康素质。 (四)分析讨论 1.研究型大学本科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的组成。研究型大学本科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是一个多维度、有机构成的体系,主要包括品德、知识、能力、情绪智力、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身心健康素质七个维度,各维度又包括相应的二级指标,具体如表8所示。 2.学生绩效模型的组成。学生绩效结构体系,各因子分别为:社会人际绩效(包括5个条目)、学业科研绩效(包括3个条目)。 3.素质模型整体的组成与对学生绩效的影响作用。素质模型整体对学生绩效具有正向的显著作用,标准回归系数高达0.946。素质模型整体各维度对绩效的影响力具有差异,批判性思维(0.917)的影响力最强,然后依次为:情绪智力(0.899)、自主学习(0.894)、能力(0.874)、品德(0.814)、知识(0.791)、身心健康素质(0.720)。 五、研究应用及启示 高校招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如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教授所言:“大学要学习招生”。一方面反映了大学招生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高校在招生领域经验的欠缺。在目前各方都在对大学招生进行改革探索的形势下,以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为基础加强和改进研究型大学本科招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节从以下三个层面提出建议。 (一)观念认识层面 现有的对于研究型大学自主招生标准的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一是研究的角度不够全面;二是研究的内容不够深入,对招生标准结构等深层次问题研究得不够;三是研究的方法不够系统,对招生标准的研究很少以素质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较少考虑中介变量的影响等。为走出认识误区,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建议澄清以下问题: 1.树立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理念。本研究表明,研究型大学本科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是一个多维度、有机构成的体系,模型整体对学生绩效具有正向的显著作用。模型所包括的品德、知识、能力、情绪智力、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身心健康素质七个维度,每个维度对学生绩效也都具有正向的显著作用。由此可见,在招生过程中,要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的考查,不能有所偏废。当前,社会各界对于研究型大学招生尤其是自主招生过程中到底应该招收“通才”还是“偏才”、“怪才”议论纷纷,且当中很多都对大学招收“偏才”、“怪才”抱有期许。基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们建议研究型大学对于“偏才”、“怪才”不用完全拒绝,但在招生过程中,还是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理念,并且在考评中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以此作为是否录取的最终依据。 2.综合素质评价不等同于综合评价。按照教育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要求,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按照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招生选拔录取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如在自主招生过程中,通过报名资格条件、初步审核评价、笔试、面试、高考等多个环节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应当说,相对于以往“一考定终生”而言,这些改革探索对于招收选拔优秀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单纯通过增加考查环节的方式形成的综合评价仅仅是考查方式的综合,并不能简单等同于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着眼点在于通过对考生多项素质的评价,判断考生是否达到了高校的入学标准。因此,高校在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考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更应加强对考生多项素质的考核,这才是适合研究型大学招生需求的“综合评价”。如在较为引人注目的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考核中,2012年,北京大学首次采取了以老校长蔡元培名字命名的“元培综合评价系统”,根据该系统,每一位申请“实名推荐制”的考生,要接受12名以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包括初步审核评价、学科基础面试、综合面试、随机抽查笔试、体质测试等五个环节。该系统不再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是根据北大人才培养特色和需求,结合中学校长推荐意见、学生的学业成绩及综合表现,把考察重点转向更为重要的发展潜能、兴趣、理想抱负、想象力、逻辑思考与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社会责任感等要素上来,为各类具有不同特点和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二)制度设计层面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去探索和完善。当前高校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是建立在统一考试(高考)基础上的高校自主测试选拔,是保证高校招生工作科学性、公平性之外又兼顾高校自身需求的合理安排,也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下,保持高校办学特色,以特色体现高校生命力与竞争力的制度保障。[12]基于素质模型研究,结合自主招生主要环节,本文提出优化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建议如下: 1.明确招生目标。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明确的招生目标。目前,高校对于招生目标的要求往往太过笼统、含糊,并且严重趋同,如2013年北大、清华两校均明确表示自主招生对象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这不仅不利于高校选拔到适合本校培养特色的优秀学生,也不利于考生理解和把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生选择的有效性。鉴于此,建议高校对考生的招生目标加以明确,如对考生的批判性思维、情绪智力、自主学习、能力、品德、知识、身心健康素质提出明确要求。只有招生目标明确,才能在自主招生中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选拔理念,才能使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选拔标准研制、命题与面试等有清晰的方向。 2.改进考试资质确认环节的评价方式。目前,高校主要通过专家评审的方式对报名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评价,目的在于确认考生材料的真实性,同时对考生基本情况作出基本判断。由于报名考生众多,并且提供的材料涉及考生个人的方方面面,要在短时间内对所有材料进行阅读评价,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招生部门需要发动上百名来自学校职能部门、院系的专家参与审核,而这往往导致产生标准不一或者审核不细致、简单根据考生所在中学影响力以及考生在中学年级的考试成绩排名等问题,致使一些素质优秀的学生错过机会。为提高这一环节选拔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我们建议基于本研究建立的招生标准素质模型,开发一套标准化的素质测评问卷,放在学校招生网站上供考生填答,以此测试考生是否具备高校招生所要求的基本条件,测试合格的考生将获得参加进一步考核的资质。这种做法的优点有:首先,提高了选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三,测试结果为后续测试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对比。 3.改革文化课考试的内容。在统一高考制度框架下,如何处理高考与自主招生的关系一直是改革的焦点问题。在目前的制度设计下,考生要多次参加文化课考试。考生除了要参加由招生院校组织的文化课测试和面试,通过选拔的学生仍然要参加高考,以高考成绩是否达到一定要求为录取依据,这意味着考生至少要参加两次重复的文化课考试。而报考多所大学的考生则要多次参加文化课考试。加上由于招生院校缺乏招生标准素质模型及选拔体系,导致招生院校试题的测试目标、测试的整体性、测试功能等颇受质疑。十年来尽管自主招生试题形式多样,却不断被社会诟病为“偏”、“难”、“古怪”。试题之间的关联度和相对独立性相对模糊,其所要测试的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够清晰。[13]对此有学者提出了两个选择与构想,一是基于社会化联考基础上的大学完全自主招生,考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二是以高考成绩作为文化课成绩,招生院校不再组织文化课考试,只组织面试。[14]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认为,“自主招生不是你考一次我再考一次,两个成绩一叠加再录取,不能搞得学生很累,负担很重”。[15]由此可见,大家对于在自主招生中是否要有文化课考试的认识并不一致。本文认为,从制度设计角度而言,鉴于高校自主招生候选人仍要参加高考,建议高校尤其是“985”高校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对文化课考试内容进行改革,减少或者取消对一般性知识的考查。因为从本文研究结论中可以发现,高校层次越高,知识维度对于学生绩效的影响作用越弱,在“985”高校中,知识维度对学生绩效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所以文化课考查的重点并非一般性知识,而是透过文化课考试,重点考查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深层探究等素质。在自主招生中,高校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课的命题质量,提高命题的针对性,着重加强对上述素质的考查,同时和其他形式的考查(如面试等)形成有效互补,共同提高考查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4.充分发挥面试功能。面试是国外高校招生时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目前,我国高校在自主招生中也大多使用了这种方式。从面试本身的特点来讲,它有着笔试无法替代的功能。虽然面试的标准及其结果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但综合来看,这恰好可与标准化考试等其他录取标准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因而可以更加全面地考评学生。通过研究本文发现,批判性思维素质对于研究型大学学生绩效的影响力最强,然后依次是情绪智力和自主学习,鉴于这些素质很难通过自主招生文化课以及高考来考查,因此,本文建议研究型大学在招生过程中,要加强对考生在这些素质方面的考查力度,以真正选拔出适合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优秀学生。 (三)技术实现层面 1.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社会和考生对自主招生有更清晰的认识,使选拔内容确定、命题和面试有据可依。指标体系的研制应充分体现大学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招生理念,应有助于大学实现招生目标。指标体系的内容包括制定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指标选择的依据、指标构成、指标权重、每一指标的功能、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次级指标内容、每一指标的评价方法、分数的合成方法等内容。[16]对于高校自主招生而言,应明确考查考生的哪些因素、每一因素能体现考生的哪方面素质、多个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每一因素占多大权重、通过什么方法评价每一因素以及最后如何合成总分数。本研究建立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招生标准素质模型以及研究中得出的结论,经过多次验证,可以作为建立研究型大学本科招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参考依据。 2.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测试时可采取素质测评问卷、文化课考试、面试等评价方法,同时考虑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及被测学生是否容易接受等因素。 文化课考试,最为关键的在于命题。一般而言,文化课考试除考查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否扎实外,还应重点测试考生进入大学后学习与发展的潜能。对于面试而言,面试中考官的选择与培训、面试的组织与监督、面试内容的设计与考官小组的合理分工、面试成绩的评定等每个环节都十分关键,需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面试过程中,考官通过听取考生对问题的回答,通过观察考生的言行举止,从中发现其是否具备应有的素质标准和培养潜质。 文化课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在我国高校招生中较为常见。除前述文化课命题和面试内容设计外,还需对两者所占分数权重作重点考虑。 3.培训考官。对于高校来讲,自主招生是对其招生能力的全方位考验。一方面需要加强招办等机构的组织实施能力建设,充分利用与有效调配学校资源。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技术型的招生专家队伍。自主选拔录取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对高校及其参与选拔测试的考官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考官的技能直接影响着测评的有效性,因此,高校要对考官进行系统的专门培训,如在测试过程中如何提问、施测以及评价等,使其能够熟练并且有效地使用测试中所运用的评价技术。此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大规模的选拔性的面试,如何确保不同考官、不同面试组之间维持同样的基准,也需要对考官进行培训。 从人员素质测评角度而言,在培训考官的过程中,有三个关键原则可以帮助考官评估考生是否具备升入相应高校的潜质或者能开发提高相关素质水平:①过去的行为最能够预测未来的行为;②人具有一致性,假如他们在某种情境下运用了某一素质能力,那他们有可能会再一次使用它;③预测失败比预测成功更加容易,导致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失败却有可能是由于缺乏某一项素质能力而导致。在培训时,应该着重训练其具备寻找考生不足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进入大学后所要求具备的素质能力。[17] 4.准确应用评分表,评估考生的素质水平。评分表是考官手中的重要工具,是测试标准化、结构化的重要手段,是测评标准的集中体现。一份好的评分表,能引导、帮助考官对考生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当有多个考官时,它有助于所有考官使用一致的评价标准。现以逻辑思维为例,对评分表举例说明(见表9)。 从上表可以看出,评分尺度分为5级,第1级是低于标准,第3级是达到标准,第5级是高于标准,每一级具有相应的行为示例,帮助考官作出正确的评价。 5.作出是否录取的决定。在作出招生录取最终决定时,还需要考虑核心素质、所有考官的评价结果、测试成绩(如笔试成绩)、考生的强项与弱项以及最后的综合评价结果。 6.验证、反馈招生选拔评价系统。高校应对在该系统测评中脱颖而出进而获得录取的学生开展追踪调研,获得他们入学后的绩效(如在学习、参与本科生科研、参加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表现),以确认该系统的效用,同时也帮助改进系统,提高系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与传统基于考试分数的招生录取方式不同,基于研究型大学本科自主招生标准素质模型的招生选拔方式具有如下优势:①招生标准素质模型是在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办学定位以及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它可以确保高校招收录取的学生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匹配,也就是说可以帮助高校招收到更符合高校需要的学生。②基于招生标准素质模型的招生选拔,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如性别、年龄、外表、民族、户籍、生源地)的干扰,进而确保招生选拔过程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总之,基于招生标准素质模型的招生选拔方式,可以确保高校招收到能较好地满足其需求的高素质的生源,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标签:自主招生论文; 素质模型论文; 大学论文; 能力素质论文; 大学招生论文; 大学本科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高考论文; 批判性思维论文; 综合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