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区与内地中学生价值观念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中学生论文,价值观念论文,内地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选择广东地区(包括深圳)和内地不同省份中学生为对象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592份。广东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较早的地区,由此而培植了年轻一代新的价值观念。开放地区与内地中学生价值观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异同?研究这一问题,能使教育工作者根据青少年不同地区间青少年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一、广东地区与内地中学生价值取向比较
1、民族自豪感
为了调查广东地区和内地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们设置如下问题:①如遇外敌入侵,你愿意为祖国而战吗?②作为中国公民你的感觉是很自豪。③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人非常自豪。④中华民族一定会以现代化的面貌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⑤一定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下一代。在这些问题上,广东和内地中学生持肯定态度的比例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广东地区和内地中学生对祖国悠久的文明史,对祖国未来发展,绝大部分人持积极态度,应该说,在民族自豪感上,中学生的价值取向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
2、政治参与观念
中学生对政治的关心和参与程度,广东和内地中学生也未表现出较大差异。我们分别设了下列问题:①人们应当对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看法;②政治与我们每个人有关,不只是政治家的事;③现行改革是积极的;④团组织在学生中具有教育作用;⑤我国政府对人民意见非常重视。持赞成和完全赞成的比例分列下表:
从上表看出,内地与广东地区中学生政治参与热情应该说是高的,但改革开放造成社会结构、社会利益、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与变化,对当代青年学生政治参与肯定带来影响,无论是广东地区和内地,对团组织的信任度不高,尤其是广东地区更低。认为团组织是自己信赖的组织的仅占20.4%,认为名存实亡的占43.1%。这给我们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3、择业倾向
职业是把个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的重要关键,职业倾向在中学生角色身份中属于核心地位,中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和从事的职业,才能真正进入社会,从这一角度来说,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认识,根据主客观条件正确选择职业,从各方面做好从业的充分准备。另一方面,中学生的择业倾向变化也受市场经济运行的冲击,中学生择业时的价值取向和当地的市场经济发达程度有较大的相关性。从两地中学生的回答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首先,广东地区中学生对就业单位意向的理解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他们认为有固定职业,无论单位性质如何都称“就业”,持这一观点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72.6%。内地中学生中的50.4%的人认为“有了国家分配和安排的工作,成为干部或正式职工”才算“就业”,对就业的理解依然囿于老观念。有28%的学生把就业理解为“转为城市户口居民,在党政机关工作”,其认识上的偏差就显而易见了。
从选择职业的倾向上看,广东地区68.8%的中学生以“经济收入高,待遇优厚”作为选择职业的先决条件,内地67.6%的中学生则以“有利于发挥个人的能力和特长”的职业作为先决条件。在“社会地位高,被人看得起”的问题上,广东地区和内地分别占8.64%、7.49%,广东和内地多数中学生价值取向向个性化、经济务实方向发展。
从最愿意从事的职业选择来看,广东地区选择金融、商业的占50.5%,内地选择科学、艺术、党政机关干部作为职业,都带有中学生的天真性质,他们对自己将来从事和向往的职业,幻想成份多,很少考虑个人能力、培训要求、求职机会等多方面因素。从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表明,选择职业时回答“什么都可以”“没考虑过”“不知道”的学生比例,广东和内地分别为20.6%和25.3%,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中学生职业意识淡薄。
4、生活价值取向
(1)对传统观念的取向
我们列举多项传统美德,要求被试者从中选出自己最为赞赏的5项,然后按人数百分比列出等级序次,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最赞赏的传统美德依次为“孝顺父母”“敬老爱幼”“尊敬师长”。广东地区和内地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足见我国以伦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对比之下,“寻求真理不惜牺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较高层次的传统美德,远未广泛地深入人心。
(2)、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
我们通过对中学生信奉的格言的调查来了解中学生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调查结果表明,广东地区64.3%的中学生赞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接受了将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无我的道德观念只受到27.1%的中学生青睐。内地中学生赞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观念的占55.6%,赞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观念的也占42.3%,两者比例差异不大。从两地中学生的总体情况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取向大有市场,特别广东地区表现更为明显。
(3)、处世态度的价值取向
中学生涉世未深,严格地说,还没有真正踏入人生的征程,但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他们对今后准备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已有所考虑。调查结果表明,广东地区49.8%的中学生认为人生在世,应该“拼搏奋进,造福社会”,25.2%的中学生欣赏“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办事”的处世之道,加上一起的总数是75.04%,内地中学生前后两者的比例分别为52.36%和30.42%,两者加在一起之和为82.78%,这个数字说明大多数中学生的处世哲学是积极的或基本是积极的。广东和内地中学生的处世态度的价值取向上也基本一致。应该指出,无论是广东地区还是内地,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处世态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及时行乐、知足常乐等消极思想,尽管是一小部分,也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5、人生目标
调查问卷中对于“你最主要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一题,广东和内地中学生的选择多种多样,从建立事业到服务社会,追求爱情,追求地位等,但没有一项的选择频率超过50%,说明当代中学生已逐渐探索传统教育一致化、绝对化要求,同时,两地区在建立事业和回报父母恩、服务社会和追求财富等项目上呈现出认同差异。
(1)、在“事业追求”和“家庭义务感”方面选择的差异
对于建立事业一项,广东地区中学生的选择频率高,为49.2%,内地中学生选择频率略低,为40.5%,结合背景资料,我们认为,广东地区由于已处在向现代化的起飞时期,是较富于活力的阶段,还是各种动力被激发起来创造经济、政治、文化奇迹的大好时机。广东地区十多年的“超前探索”为中学生展示了进入社会建功立业,推进现代化的美好图景,形成开拓事业的内在动机。与此同时,教育体制的改革使中学生面对竞争压力,逐渐消除对国家的盲目依赖。为在淘汰机制、“双向选择”中保持优势,自主把握人生前途,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进取精神。广东地区事业感方面的乐观态度,是特定时代色彩的反映。这种乐观态度在比较顺利的环境中形成其人生目标选择,既是充满希望的,又是未经磨练、较为脆弱的。因此,对广东地区中学生的事业感既要支持和鼓励,也要辩证、客观地分析。内地中学生对“建立事业”的选择频率比广东地区略低9个百分点,反映内地中学生单纯乐观精神比广东地区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定阶段的心态。
(2)、在“服务社会”和“追求财富”方面选择的差异
选择“服务社会”的频率,内地高于广东地区。分别是56.3%和46.2%,但两者差异并不太显著,说明我国中学生在学校系统的社会主义品德教育陶冶下,能够自觉意识到要把社会利益置于金钱物质追求之上。
调查数据还表明,内地和广东地区中学生都将“追求财富”列在人生目标选择的最末几项上,似乎并不看重其价值,但在实际生活中,中学生之间从攀比家庭富庶,到利用生日、节日等各种名目攀比花钱,“送礼热”“消费热”愈演愈烈,私下里谈论毕业后的打算时,也以收入高、能致富的职业为首选目标,表现出卷面回答与实际行为的某些不一致。我们认为,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学生自觉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即在意识中受理想教育懂得应该服务社会而不是追求财富、应该将贡献而不是索取当做人生目标,但在潜意识里,往往受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重视物质和金钱;另一方面,受中学生接受生活环境调查的虚饰性影响,即倾向于选择调查者、教育者喜欢的或公认推崇的方面作答。
二、加强中学生人生价值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1、根据不同地区中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性,立足正面教育。中学生价值取向与当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快慢,改革步伐的大小,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中学生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家庭物质生活状况和知识水平等,也都是制约的因素。广东地区由于经济相对发达,外界交往频繁,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观念变化较快,对传统道德价值观认同程度较低,反映出来的新情况也多一些,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冲实更为激烈,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就更大。内地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也比较封闭,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相对比较迟缓、淳朴一些。全面考察广东地区中学生的价值取向,他们中具有许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意识,这是内地中学生所不及的。广东地区和内地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差异,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的反映。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两地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地域因素。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目前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根据各地不同特点,多层次、多渠道、多侧面地对各地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加强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根据中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努力更新教育内容。中学生是一个身心尚未成熟、正在成长中的群体。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又随自身的成长不断加以调整。这种现实状况是我们对中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不应只囿于抽象层面的指点和批评,应该看到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关键在于教育和引导。要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下充分发展自己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倡先公后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更好结合起来,防止消极因素的发展和向不好的方向转化。要努力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更新价值观念的教育内容,把学校教育和群众性的文明活动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利用当地乡土素材,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在行动中加深对道理的体验和认识。
3、优化社会环境,坚持正确导向。中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受社会价值导向制约的。中学生在每日电视、广播、书刊以及父母亲那里耳濡目染的如果只是享乐为理想的人生价值,势必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带来消极因素。当前,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特别应该结合中学生的价值导向进行正确引导,全面确立主题,并切实执行。无论是职业传播者,还是大众传播的广大受众,作为社会的一员,对社会价值导向的形成都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净化社会环境,端正社会风气,建设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文明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