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政治价值观的再生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本质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不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理论反思的需要,也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摆脱纯粹经验论和唯活动论的要求,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逐步理论化、科学化和学科化而出现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追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越深入,人们对其科学性、学科性和独立性的哲学思考也就越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就越发关注。本文在学习和借鉴学界同行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检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的“问题”与“方法”为切入点,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整体论和统一论的视角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根本性质进行了探讨和论析,以期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
一
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可谓众说纷纭,学者们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学习这些观点也很受启发,但同时也总有一种言不尽意和言不及意之感,令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揭示其本质的问题始终怀有疑窦。从基本研究思路来看,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主要有三类:一是属性论,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代替其本质,概括出各种说法的属性,其中以坚持意识形态性、政治性或阶级性观点者为众;二是实践论,即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界定为一种特殊的或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至于其特殊性或超越性在何处,却又语焉不详;三是综合论,即把若干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密切相关的要素归总起来,从这些综合后的特征中发现其本质,这种做法的优势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综合性强,但其缺陷是分析的多向度视角与本质的一维性难以相洽。①笔者认为,要想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首先应对其间的“问题”和“方法”进行检省,以便归拢思路,正本清源,找到研究的基点和探寻的“舟楫”。
首先,就“问题”而言,笔者认为有两个层次的问题需要澄清并予以准确定位: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何种层面的问题,是“原生问题”还是“次生问题”,即它是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还是从属性、附加性的问题;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其属性、特征乃至规律是否等同,是“类问题”还是“质问题”,即本质是对类特性还是对质特性的描述。综合这两方面的关照,我们的看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于“元问题”,即它是一个“原生问题”和“质问题”。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是最具有根源性和奠基性的问题,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质特性”的问题。我们知道,所谓“元问题”,是指一个学科所应解决的最基本、最原初的问题,即涉及学科理论构建性和实践生殖力的原生性问题。“元问题”代表了“元认知”,蕴含着“元叙事”和“元理论”。由“元问题”可以衍生出一系列带有原初特质的概念话语、范畴体系、叙事过程和行为活动来,从而为立足于本体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拓展奠定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化和学科化的理论拓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显然都离不开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说到底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但对其本质的追问不同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性征和现象的描述,而是要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最深刻的内在本质关系。这种关系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一般属性,甚至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既不能用其现象、属性、特征和规律所代替,也不能由这些元素的叠加和综合来涵盖。
其次,就“方法”而言,学者们在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注意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这无疑有利于澄清进行本质研究的立场和思路,从而为研究找到得以遵循和推进的思维线索。然而,由于没有注意到方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根本性,不少人因此并没有把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时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有机统一起来,因此,不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概括虽然各有道理,但又常常因论出一域、或者因为诠释者的主体论域、时序结构和价值取向而难免使结论流于表面、疏于精准或失于偏颇。譬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意识形态性,实际上是混淆了本质属性和本质这两个不同概念,把二者等同看待了。再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单纯地概括为教育实践,无疑也泛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范畴,扩大了其内涵,实际上也没有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当然,从方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并不是要把在各种不同视角下揭示出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和表征进行简单叠加,而是要寻找到用不同方法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得出的本质性内涵的相互会通和统一之处,从源头上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维本质,而非其多维特征。
那么,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设读为“元问题”后,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其所包含的质性关系呢?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源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群众性的思想武装和理论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时,理应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和研究方法。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有很多,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时到底应该把哪种立场和方法作为出发点呢?这确实需要做出认真的甄别和选择。我们认为,甄别的依据是从一种综合的思维视角来诘问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是为什么服务的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什么。对于前者,我们需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人、为人的根本目的。而对于后者,我们则要秉持一种方法论上的综合观。因此,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时,必须坚持两点:一是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主体和系统核心,要以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人的全面发展及其过程为观察和分析的前提。即马克思所指出的:“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②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即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方法结合起来,统一于分析的全过程,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方,因为不坚持唯物主义,就不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和实践性。而不坚持辩证法,也就不能用全面的、发展的和联系的观点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在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时出现执其一端而不及其余的偏差。
二
从性质和任务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尽管是一种具有特殊要求和特殊形式的教育,但归根结底也是一种教育。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最初的学科归属是教育学,是隶属于教育科学的一类专业化教育。在教育学领域中,对于教育本质的探讨在过去数十年来不仅很早就出现过,而且也历经了长时期的、反复的讨论,足以给我们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提供镜鉴。概括起来说,围绕着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我国的理论界曾经出现了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生产部门说、属性说、功能说、规律说、实践说、社会化说等不同意见,具体观点有数十种之多。③反观目前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讨论,尽管已经发出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但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及教育学界对教育本质的讨论,已经出现的观点也远没有超出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概括。我们认为,如果能够对学界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加以学习和研究,将会有效地减少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讨论中无谓的摩擦和麻烦,有助于推进和深化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那么,反反复复出现的关于教育本质的各种提法和表述,又在多大程度上接近或相对接近了教育的本质呢?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又给我们讨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以什么样的启发呢?在对教育学界辩论教育本质的背景、过程和细节进行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出现教育本质论争的原因,认为在探讨本质问题时至少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内容。一是首先要探求“本质”之源。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的一贯、稳定而深刻的矛盾和联系所构成的,是不随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本规定性;二是厘清并明确“本质”与“目的”、“归属”、“功能”、“属性”、“规律”、“现象”的区别,防止在描述和概括本质时出现以上述范畴及其特征和表现来代替之或与之相混淆的倾向;三是在概括思路上,要避免思维的单向度和思考的片面性,尽可能采取一种高度综合化、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能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独特之处的术语来表达和描述其本质。
分析人们关于教育本质争论出现的原因,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政策形势下,人们对教育的定位不同,对教育本质的概括归纳和表述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表明了认识主体对教育本质进行认知判断时的随机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并不能够代表教育的本质会随着时间、外在环境特别是当下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此关照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人们也极有可能因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甚至受到某种随机性或临时性的政策干预而对当时情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加以断言。这种做法及其结论,尽管在当时会表现出一定的合理性,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揭示出研究对象的实质。我们认为,不管是教育的本质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都应当是具有历时共同性、价值恒定性和普遍适用性的内容,同时也是反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规律性的对象,既不能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而被现象化,也不能因为政策的调整而被随机化。概括它们的本质时,要尽可能地实现对外在因素的超越性以及对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因素和诸多特征的综合化。这种超越性和综合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接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以上我们所检省和反思的理论界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只是为了给讨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提供参考借鉴。需要明确的是,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教育本质的讨论而产生思想束缚和路径依赖。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但它毕竟是具有特殊源起、特定内容和特别地位的教育,其本质显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我们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时应当充分避免学者们在探讨教育本质问题时已经走过的弯路,不应当照搬照抄学界对教育本质的某一片面性的认定,而是需要在已有讨论的基础上直接进行更高境界和层次的探讨。由此,结合上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的定位,我们觉得还有必要指出两个需要注意之点:其一是解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视角。此前在进行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中,研究者们认识到本质是教育的原生问题和根本问题,因此在分析本质时提出要按照哲学思维并运用矛盾分析法来找寻教育活动中所蕴藏的基本矛盾,力图从把握基本矛盾中概括出教育的本质。这种矛盾分析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但也不能说是完美无瑕的,因为即便大家都认识到要从基本矛盾中寻找教育的本质,但不同论者仍会从不同的视角来认定教育的基本矛盾,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仍有不同。毋庸置疑,看问题的视角反映的是观察者的思维路径和分析方法,视角不同,结论很可能不同。目前学者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不同解读,显然也是出于不同的认识视角。而且,在可以预见的范围内,学者们仍会秉持不同的视角来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我们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获得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共识,实际上应当是学科内研究者们的公共认知和重叠性共识。这种综合了多数人认知的见解在短时间内或许不能被轻易接受,但历久将会获得公共认可。其二是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我们知道,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概括尽管是一种把握研究对象实质的思维抽象和理论归纳活动,具有明显的思辨性,但是这种理论活动始终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应用过程,不能离开将思想政治观念对象化和现实化的细节。鉴于通过主观判断和逻辑推演而得出的理论概括,往往因为缺乏实践感知而限于“形而上”的层面上难以深入,也难于获得普遍的学术共识,因此,要深入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相对科学的办法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来描述其独特性和根本性。
三
前面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定位为“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概括和归纳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时尽量摆脱枝节和表象的干扰而直接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此时所应采取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所采用的方法应当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精神和辩证法要求的综合法。从这样的精神和要求出发,我们既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纯粹的观念活动和思想意识活动而忽略其实践性、客观性,也不能不顾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形式所具有的思想启蒙、政治教化和人格培育的精神价值;既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突出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根本特征,也不能把它唯政治化和泛政治化,从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承受者在思想觉悟、个体素质上全面发展和整体进步的基本要求;既不能不通过本质来包含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功能和规律,又不能用特质、功能和规律来代替其本质。由此,不言而喻的是,概括和归纳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难度就非常之大,因为它不仅要综合并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属性和特征,又要把这些属性和特征融为一体并用简明的话语表述出来。那么,在做出如上的描述和限定、讨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条件后,我们又能提出什么样的基本判断呢?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其特殊性在三个维度上表现得非常明显。第一,服务政治的维度。尽管脱离不开思想层面,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和范畴的核心精神不在“思想”这个字眼上而在“政治”的基本意蕴中。不管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多么精细和丰富的内容,它所包含的所有教育都不能不包含政治目的。一旦失去了政治精神和政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将失去其特性和价值。第二,思想改造的维度。不管采取何种手段,也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达到改造思想的目的。这种思想改造,就其本原来说,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来实现受教育者的思想变化。当然,在促使受教育者思想变化的过程中,教育者本人也需要推进自我的思想改造。第三,人的发展的维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思想层面的灌输和教育,从其根本性上来说,更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即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内的所有人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片面的、畸形的和暂时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即人在自由和全面状态上的科学发展。
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时,需要将上述维度相互结合,将其在上述维度中所展现的特性、功能和所蕴含的线索和规律统一起来并综合出一种本质化的表述。我们认为,不论是作为实践活动还是作为思想革命,思想政治教育都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注重人的发展并可以归之于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其根本逻辑起点是人的实践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人不仅是主体,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的诸范畴之源。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说法,“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④“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⑤“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⑥由此,与人有关并且归之于人的特性也就成为最能统一、综合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精髓和实质的特性了,因为人的因素和作用不仅不可缺少,而且人及其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也不能被低估与撕裂。看不到这一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概括就会失去综合性而流于片面性、失去根本性而流于表面化。
人来源于劳动和创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有两个重要的支点。一是生产劳动。恩格斯指出:“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⑦“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则能从事生产。”⑧二是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⑨“……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⑩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的实践活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生产劳动。就其内涵和侧重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偏重于思想启蒙、观念生产、创造意识和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因而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谈论的精神生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从事的是一种创造具有特定政治意蕴的精神产品和精神价值的劳动,但这种劳动的目的并不止于个体乃至社会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的改变,最终是为了实现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正缘于此,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大小将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劳动的精神价值的创造程度和物质价值的获得程度。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了教育者同时也需要接受教育的意蕴,但其在教育上和政治上却是带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指示性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的内容可以非常丰富,但其核心却始终都必须是既定的政治价值观。从目的上说,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促使受教育者获得理解社会政治生活、生发特定政治观念和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知识、情感、意志和能力,达到教育者所代表或期望的那种政治态度与价值观。在此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连续性和周期性,既定政治价值观的产生就既不能是单向度的,也不能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为指向的政治价值观再生产。其中,政治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及心理教育等诸多教育内容的核心,也是综合各种形式的教育之后得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价值的精髓。而再生产是基于并服务于社会劳动的特定实践类型,政治价值观的再生产既包含了涉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但以受教育者为观察人群的思想改造与价值更新,也包含了以创造精神成果为代表、融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于一体的社会生产劳动,这种社会生产劳动的最终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对人们的思想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改造。
注释:
①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颇有影响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一书,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律和功能这三个能够揭示其某方面实质关系和根本特征的属性加以综合。这种方法只是最大程度地接近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解读,但三者的加合并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参见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1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3页。
③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20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6卷(下)第22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38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2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2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