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纸币发行浅析_宋朝论文

两宋钞版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宋钞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钱币学论坛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但是,由于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至今尚未发现有宋代流传下来的纸币实物,这使我们在研究宋代钱币学和货币史的时候,带来不少的麻烦和困难。

有关我国古代纸币的著录,最早相传为元代费著的《楮币谱》①,其次是武祺的《宝钞通考》。惜前书除存有钱引式外,仅剩有文字记载,后书也未留下正式的纸币图样。此后直至清代道光年间,会稽孟麟撰《泉布统志》一书,对古代纸币才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该书收录自唐代至明代时期的纸币共二百六十余枚,其中刊行七十一枚图版。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局限,对所收录的材料未加选择甄别,致使全书庞杂无绪,谬误较多。此后,在民国初年吾进所撰《四朝宝钞》,以及罗振玉所著《四朝宝钞图录》两书中,仍缺乏宋代的纸钞和图版的式样。目前遗存下来可供研究的实物,除了一帧北宋“交子”拓片外,另有南宋“行在会子库”钞版二件(其中一件现藏上海博物馆,经学者研究已确认为赝品,即《中国通史》1978年版第5册第384页所刊附图,另一件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外,1983年7月在安徽省东至县发现有南宋“行在榷货务对桩金银见钱关子”钞版一套。本文着重就北宋“交子”和南宋“会子”两块钞版的真伪,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于北宋“交子”版

北宋“交子”版在解放前就已经流失海外,拓片最早见于1935年出版的日本《东亚钱志》第十卷93页上②。原拓标明为竖五寸二分,幅二寸。该文作者奥平昌宏称此为“传世绝少”之物,并披露此版“为田中清岳堂珍藏”,据说国内收藏有这块版的拓片者亦有数人。由于该版缺乏明确的出土时间、地点,以及有关流传的详细经过情况,因此,五十余年来扑朔迷离而众说纷纭,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四十年代上海钱币学家王荫嘉先生称此为“交子”,他在与寓居丽水的钱币收藏家蒋伯埙通信中提到:“则有不如交子版之久离国土耶。所惜国内同志中之有大力者,寥寥无几。以致连城国宝,辇载他邦”③。

2.著名钱币学家彭信威教授则称此为“钱引”,他在《中国货币史》一书中论述:“这是钞板的拓本。上面既无年份,也没有名称,金额也是随时填写的。看上面文字,可能是崇观年间四川以外各路所行的钱引。这钞版不但在世界货币史上有极高的价值,就是在印刷史和板画史上也是很重要的④。

3.上海复旦大学叶世昌教授则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纸币印板乃是小钞的印板。”“印有‘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字样的正是一张一贯小钞。”⑤与此观点相同的还有纸币收藏家吴筹中先生,他考证认为是“北宋‘官交子’印钞铜版拓本”⑥,此后又定为“小钞”真品⑦。

4.内蒙古乔晓金、卫月望先生撰文认为:“基本属来历不明之物”⑧。

5.已故上海纸币收藏家王松麟先生分析得出:“它不是货币,是发放赈济物的凭证”⑨。

综合上述诸家之说,共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认为是“交子”、“官交子”、“钱引”和‘小钞”一类的钞版;其二认为是伪作;其三认为是非货币一类的印板。

关于南宋“行在会子库”版

南宋“行在会子库”钞版,最早见于四十年代上海中国泉币学社出版的《泉币》杂志第九期,张絅伯《行在会子考》一文,该书扉页附有钞版原大拓图⑩,文末编者按语称:“行在会子钞版,出自北地。民国二十五年夏,北地泉商(指崔季高、崔家平父子——引者)寄拓本与陈君仁涛,索价甚巨。陈君不能决,当致函附拓寄金陵,邀余决定。余一见叹为稀世之珍,即作复,力劝陈君购之。虽价过巨,毋吝惜。陈君从余言,遂以五千金购之,亦可谓豪举。”(11)随后,钱币学家王荫嘉先生考证,并在次年三月份出版的《泉币》杂志第十一期撰文:“予胥有其原拓本,亦足慰矣。库版之宽广文绘如图,腰围大字五曰,行在会子库。上文下图,文详伪造会子法,三周作云纹环绕。左右如楹联曰,大壹贯文省。曰第壹佰拾料。中三字活置,可任意抽换。下绘宝藏之图,盖即左藏库之意。行在者,按宋史本纪,绍兴元年二月庚午,改行宫禁卫所为行在。”王荫嘉先生认为:“是版敕文云云,自当为(绍兴)三十二年定法后之所造无疑。齐斋藏贞祐宝券兴定宝泉诸版,金代遗珍,文字奇伟。此则南宋之制,文图具备,穆然如太酒玄羹,壹贯文省,与临安府行用牌三品之文,曰准伍佰文省,曰准叁佰文省,曰准贰佰文省,并列恰成一系,无待赘述。惜交子版之图绘作人物者,不能与是版并峙同储,使我摩挲叹赏焉。”(12)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陈仁涛赴香港寓居,该钞版亦随同携出境外。直至1955年,国家才以重金购回,钞版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有关南宋“行在会子库”钞版,除乔晓金、卫月望先生持有异议外,学术界基本上都认为是南宋临安府行用的官方纸币钞版。笔者用心揣摩“交子”和“行在会子库”版的拓图有年,并于1988年有幸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仔细观察了“行在会子库”版,总觉得有不尽意味之处,现就两版真伪分别辨析如下:

一、两宋时代的书法书体

两宋货币以钱为主,纸币正处于产生和发展的阶段,两宋的钱币文化艺术,如同两宋的书法一样,是一个灿灶辉煌的阶段。钱币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的,也就是说钱币的书法书体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迁的。

宋代书法继承唐代风格,真草篆隶虽无定例,但官方文牍字体大都通用楷书。宋太宗倡导书学,宋代书家辈出,人才荟萃。

“宋皇字体纪淳化,唐臣词翰征开元”,歌颂了帝王名臣手书钱币文字的诗句。北宋太宗除亲手书写“淳化元宝”真行草三体钱文外,还曾御书“于道元宝”真行草三体钱文。真宗赵恒御书“祥符通宝”钱文。翰林学士苏轼也曾书写“元祐通宝”钱文,该类钱后世称为“东坡元祐”是也。此外丞相司马光也曾书写过“元祐通宝”钱文。

南宋时期,由于推行纸币,钱币的铸额比较少,钱币的书法书体变化也不大,淳熙之前,钱文书体接近北宋,大都为篆楷两体。自淳熙七年钱背加铸纪年开始,钱文均使用统一的书体,世称宋体字。其文字平正大方,对后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典型代表有宋高宗赵构御笔亲书的“靖康通宝”和“绍兴通宝”钱的钱文。

宋代的书法书体,在钱币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现,同样势必反映在国家流通的纸币上。通观两宋钞版的拓片,其文字书法虽然隐约有六朝碑刻之余影,但不类楷体,其文字间架结构松散,笔划笔法呆拙粗劣,字体不循章法,毫无宋代书风之影踪。若与同时代铸行的钱币文字书法艺术相比较,差距非一个时代可论。

二、两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早期的印刷方法,据史料记载大致顺序是:先在枣木或梨木板上,用刀刻出凸起的阳文反字及图案,然后将黑墨涂在印版面上,覆上纸张,再用棕刷来回在纸背上刷印,使白纸成为有黑色文字和图案的印刷品。宋代印刷业的发展,与政府重视文化教育有关。

宋本书籍字体多样,但绝大多数通用楷体,因为当时书家崇颜(鲁公),也有用柳(公权)体和欧(阳询)体。书版制作先由书家在纸上或直接在板上书写文字,然后由刻工精心镂刻而成,再由工匠印刷,装订成书。笔者见到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刻印的《宝箧印经》(图1),其刻划得栩栩如生的佛像人物,和雄浑峻整的颜真卿楷书字体;以及刻于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印于大观二年(1108年)的《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内中苍劲严穆的颜体正楷书法,是这两块钞版刻工所无法比拟的。再有在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刻印的《抱朴子内篇》,其文字虽为宋体,但柳书的纵横奔放,遒劲矫健神韵一望而知。而南宋后期在临安府刻印的《唐女郎鱼玄机诗》(图2),其书体偏向清瘦雅丽。这些宋版书籍中的文字风格,均与南北宋二块钞版风格相差甚远。

“交子”版上部十个方孔圆钱钱图,线条拙劣,刀法不工。下面七行计29个文字的章法排列循规蹈矩,显然是合乎情理,但仔细分析每个文字的笔划,刻刀的起刀终止以及行刀法则,则就杂乱无章可循。有几个字如“管”、“流”等,数处笔划呈现败“刀”之作。此外下部人物、屋宇、堆物虽 然布局参差有绪,但刻划的线条不工,尤其是右下部的堆物和人物衣裤线条,不但晦涩而且十分生硬。

分析“会子”版,其上部8行56字,无论文字内容或排列章法均无什么问题。但其文字书体与“交子”版一样,大都采用方笔,魏碑笔意浓厚,但刻工刀法却十分拙呆,两版风格类同相差无几。中部“行在会子库”五字亦非当时通行之楷体,而是略带方笔的魏体。下部图案山形云纹线条也无精美之处。还需要提到的是上部左右两侧,有两活置的名和料号,其文字书法更显粗劣。按南宋当时的手工业水平,完全有能力使这些简单的镶嵌工艺,做到“毫丝不差”。再如以稍后时期忽必烈在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的“中统元宝”交钞(13)相互对照,我们发现其宋代“钞版”精美程度要远逊其后,这是令人不可思议之事!

三、关于宋代纸币的伪造

自交子由官府发行之初,民间即发生伪造,官府屡禁而不绝。随着交子的大量发行,伪造现象日益严重。南渡以后,会子的发行也同样遇到伪造的麻烦。作伪者的手法,除了“旧楮缀补以为新者”,或“揩改旧会”,或“资卖会底”,等等,由于私自雕刻钞版私自印刷纸币,更能达到一本万利之目的,因此作伪者大多采用私刻私印之法。由于雕刻一版,可无限止印刷,而伪造一纸可得一贯,几乎不须什么成本,即可获取暴利。因此,终宋一代,伪造楮币之风始终未曾停止。可以想象当时曾留下有许多私自雕刻的钞版,有些伪钞版并留存于后世。

图1

图2

四、两宋“交子”、“会子”的形式

有关北宋“交子”的式样,早期的私交子较为简单,费著《楮币谱》载:“蜀民以铸重,难以转输,始制楮为券。表里印记,隐密题号,朱墨间错,私自参验。”“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以收入人户见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楮币谱》所记官交子的式样:“所铸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例,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蓝;曰红团,以朱。六印皆饰以花纹,红团、背印则以故事。”有王祥孝感跃鲤飞雀,合欢万岁藤,龙龟负图书,三耳卣龙文,关隐之酌饮贪泉赋诗等等。现存北宋钞版拓片上,上部除印有十枚方孔圆钱外,另有“省陌”文字,下部“屋木人物”,与私交子相似,绝非当时政府所发行的“官交子”,因为无论其形式内容等相差均甚远。

有关南宋“会子”的式样,史料记载不详,我们只能从淳熙八年(1181年),蒋辉的伪造会子案件中了解到:会子式样包括红、蓝、棕三种色彩套印,菜有(1)(一贯文省),篆体字面额;(2)故事图;(3)专典官押;(4)字号;(5)三颗朱印。以上会子的式样与现在“行在会子库”钞版的式样亦无丝毫相同之处。内蒙古乔晓金、卫月望先生曾就宋代这几种纸币的文化特点,从信用性、法律性、严肃性等三个方面进行考证(14),认为现在所流传的宋代二块钞版拓图,没有反映出宋代货币文化的特征,笔者赞同这个观点。

综上所述,现存北宋“交子”版拓片和南宋“行在会子库”版,无论在书法书体、形制式样等方面,都与宋代的时代风格有着较大的差异。前者似非北宋官方正式颁行之物,后者疑为南宋时期民间仿官方私自雕刻的伪“会子版”。

(后记:本文承上海复旦大学叶世昌教授给予指导,在此谨表衷心感射。)

注释:

①据《巴蜀丛书》第一辑所收《楮币谱》的校释者谢元鲁的考证,《楮币谱》实为南宋人的佚名著作。

②⑩(13)参看《中国古钞图辑》。

③王荫嘉:《补录春间蒋君来函并跋》,载《泉币》等九期(1941年)。

④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图版第58。

⑤叶世昌:《钱引乎?小钞乎?》,载《中国经济问题》1983年第上期。

⑥吴筹中、王一成:《中国古纸币辨伪》,载《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一期。

⑦吴筹中、吴中亚:《中国货币文化宝库中的两颗明珠——两宋钞版新探》,开《中国钱币》1984年第一期。又见《钱币辨伪》,上海古籍出版社1933年版,第6页。

⑧(14)乔晓金、卫月望《宋代纸币“官交子”“会子”质疑》,载《中国钱币》1984年第三期。

⑨王松麟:《初析北宋“交子”钞版》载《上海市钱币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

(11)张絅伯《行在会子考》,载《泉币》第九期(1941年)。

(12)王荫嘉:《行在会子库铜版跋》,载《泉币》第十一期(1942年)。

标签:;  ;  ;  ;  ;  ;  ;  

宋代纸币发行浅析_宋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