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家刘禹锡的韵体文《陋室铭》之所以脍炙人口、流芳百世,应该说与作者所运用的反向作文法是分不开的。
让我们来重温他的名篇《陋室铭》吧,文章如果按照常规思维写作,应该先写陋室如何简陋,是什么样子。但刘禹锡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将“斯是陋室”与“惟吾德馨”结合在一起来写,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陋室之雅景、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出交友之雅、用“调素琴,阅金经”写出陋室中的高雅趣事,三个方面合成一体,充分展示出“陋室”不“陋”。此外,还引用两个古代名人南阳诸葛亮,西蜀杨子云来自比,表明作者自己的志趣和抱负。最后再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来画龙点睛,总结全文。这样,对“陋室”之“陋”做了彻底的否定,即陋室不陋。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反向作文法,就是在写作时,运用逆向思维,从常规思维出发,反过来进行思考,使写作不再沿着原来的路子。而是有意去标新立异,反题正作,或者正题反作,使文章题目与文章的立意产生南辕北辙的效应、使文章充满新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具体说,反向作文法包含三个方面。
一、反向立意
所谓反向立意,就是在作文时,将题目原先所蕴含的意思彻底地转变过来,再赋予它新的理解、新的意蕴。如上文《陋室铭》,就是典型的反向立意法。
再拿中考作文命题之一“______真好”来说。题目要求补充一个内容“什么”真好,有的学生就能够采用反向立意的方法来写作,补充题目为“吃苦的感觉真好”,文章一反常人津津乐道的,赞美的快乐、幸福、奉献、和平等主题,而是另辟蹊径,从“乐”的反面“苦”来立意,表明了作者“吃苦的感觉真好”这一新颖的观点。由于文章立意较为新颖、独到,自然就“赢”在了立意上。
二、反向选材
所谓反向选材,就是指确定了文章的主旨之后,从反面来选择材料,突出中心。
试举中考命题“我好想______”来说。许多考生选择写老师上公开课,就常规思维来写作,大都是写教师上课的“精彩之极”。但有考生却真正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的境地,采取了反向选材的方法写作,他这样补充题目“我好想赶快结束这堂课”。其成功就在于选材的新颖上,他避开了常人所写,而是选取教师为了“演”好公开课,不惜课前大量的“排练”,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犹如公开课所上《皇帝的新装》一般。
小作者将笔头直指教师,一反赞美的笔调,紧紧抓住课前的“排练”来对此现象作了“公开”地批判、否定。对我们教师来说,无疑地,这是一记警钟!正是这样的原因,文章获得了满分。
三、正题反作
所谓正题反作,就是指运用反衬的手法来间接地烘托出文章的主题。这样正反对比写作,可以引起读者的深思,鲜明地揭示文章的主旨。
如中考话题作文:以“盼”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很多考生写盼美德、盼金钱、盼地位等,而有一个考生却使用了正题反作的方式写作,拟了一个很有个性的作文题目:圆了那个梦。他选择了一家人对刚出生的小孩起名的热心,对老父的冷漠来写,文章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以正衬反,以反写正,通过老人的不被关心,来呼吁全社会要关心、爱护老人,富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因而获得了满分。
另外,运用反向作文法时要注意两点:
1.在题目上下功夫,拟题力求富有新意,先声夺人,如《“红杏出墙”真好》、《吃苦的感觉真好》。
2.在文章结尾时,尽力点出文章的主旨,造成“卒章显志”的意味。
【写作训练】
尝试运用反向作文法,内容自选,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写一篇当堂作文。
论文作者:张永进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3
标签:立意论文; 文章论文; 文法论文; 题目论文; 陋室论文; 正题论文; 考生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