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针法”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34例临床观察论文_王元

“三焦针法”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34例临床观察论文_王元

王 元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天津 300000)

【摘 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中医针炙理论辩证为34例卒中后焦虑障碍患者,分别进行针刺治疗。结果:在针刺后患者惊恐,睡眠障碍及躯体症状恢复较快。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无毒副作用等不良反应,疗程短,起效较快,能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054-01

脑卒中后焦虑障碍(post - stroke anxiety disorder.PSAD)是卒中引起的情绪情感障碍或心境障碍,国内有研究报道脑血管病患者焦虑发生率为38.59%-51%不等[1,2]。在脑卒中后情绪障碍中列第2位[3],居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之后,卒中后焦虑常可与抑郁伴发,卒中后单纯性焦虑常可诊断为焦虑综合症。焦虑合并抑郁在左大脑卒中后最常见, 而右大脑半球损害后主要见到的是无抑郁的焦虑。[4]。

笔者对近年以针灸治疗本病进行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案68例患者皆为住院患者,年龄最大75岁,最小47岁,平均58+15.21岁;针刺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药物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6例,均为脑卒中恢复期伴焦虑障碍患者,排除既往患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精神类疾病者。

2临床表现:

(1)焦虑易激惹:心中如有针芒,无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恐惧不安,以致捶胸顿足、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紧张感,不能放松,易哭,烦躁,易激惹。(2)躯体症状化:头痛头晕、睡眠障碍、全身酸痛、乏力或不自主颤抖、胸闷、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经反复检查均无器质性疾病征象。(3)认知功能障碍:常伴思维能力明显下降,注意力、记忆力减退。

3 诊断标准:

3.1 脑卒中

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

3.2 焦虑状态

在脑卒中后出现,脑卒中后焦虑状态诊断标准参照ICD-10 F40-42 F06?4;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量表)评分≥7分。

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辅以“醒脑开窍”针刺治疗。

4.1针刺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中风病的基础上,予以益气调血,扶本培元的“三焦针法”加减。

选穴:内关,人中,三阴交,膻中,中脘,气海,血海,足三里,外关,神门,四神聪;痰湿者加阴陵泉;肾虚者加照海;肝郁者加太冲。

操作方法如下:内关,直刺0.5-1寸,捻转提插泻法;人中,斜刺0.5寸,雀啄泻法;三阴交,直刺1寸,提插补法;膻中,沿皮刺进0.5寸,施迎随补法结合捻转补法;中脘,直刺2寸,施呼吸补法结合捻转补法;气海,直刺进针1.5寸,用呼吸补法结合捻转补法;血海穴,直刺进针1.5寸,施捻转泻法;足三里,直刺1.5寸,施捻转补法;外关,直刺0.5寸,施平补平泻手法,神门,直刺0.3寸,施平补平泻手法;四神聪斜刺0.3寸,施平补平泻手法。

每日针刺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三周。 

4.2药物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的卒中基础上,予以劳拉西泮1片 ,口服,每晚1次,服3周。

5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 

根据HAMA量表评分减分率进行评定。减分率= [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基本痊愈:精神症状消失,减分率≥75%;显效:精神症状基本消失,减分率≥50%;有效:精神症状减轻,减分率≥25%;无效:减分率<25%,焦虑症状无改善。

分别于第0天、第21天对受试人进行HAMD量表评分并记录。

6 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针刺治疗组34例中,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34例中,治愈5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2.35%;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从临床表现看,针刺组对患者焦虑障碍相关性睡眠失调(不易入睡,睡眠较浅,睡眠中易于惊醒,甚至彻夜不眠,睡眠紊乱与焦虑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躯体不适症状改善明显,且显效快。

7 讨论:

《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气夺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中风后的焦虑障碍业已成为卒中后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之一,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康复治疗。卒中次数≥2次、有伴发疾病、有家族史、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高者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率高。《黄帝内经》有载: “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气不足则善怒,心惕惕如人将捕之”。“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惊…等”“心休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胆病者…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寿世保元》指出:“…伤心则血耗散,神不守舍.”即是对焦虑症患者担忧、恐惧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状态及呆滞的思维活动的高度概括,与中医的脏腑功能异常息息相关,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心脾两虚,木旺克土,痰浊内阻,瘀血阻络等均可以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伤及心神。

关于本病的治疗的研究,在心理干预、行为治疗的基础上,西医药物选择抗焦虑药主要有,苯二氮卓类(BZD),如:劳拉西泮;丁螺环酮及部分抗抑郁药物。中医治疗主要将本病归属于“郁证”,还有“惊悸”、“心悸”、“怔忡”、“不寐”、“脏躁”、“百合病”等疾病的范畴。是在中风病的基础上的合病,其病机以虚(肾、肝、脾、心)为本,以郁、痰、瘀、火为标。中医认为脑为众神之元首,统帅五脏之神,脑主神明的正常,五脏各自的形神就协调。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心蔵神,肝舍魂,所以治疗中调整脏腑气血阴阳是治疗关键,同时调神也很重要。本方中内关,人中施术后可以快速调节患者惊恐,坐立不安,颤抖等症状,继而 三焦针法则是在补虚的基础上,配合调理三焦气血,使脏腑阴阳调和,痰瘀郁火自消,血和气畅,通过调畅气机,达到调神的目的。其中膻中用以调上焦宗气,“胸中大气上行,贯注于脑”,为脑的功能提供必要的活力资助,使气机畅达,血运得通,脑神得复。中脘穴通过调节脾胃升降的功能来疏调中焦气机,在三焦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中起着枢纽作用,维持脾升胃降的正常功能,以化生气血,濡养脑府。气海具有增强元气,总调下焦气机的作用,针之既能培补元气,又能调摄、疏利下焦气机,兼可改善心、肺、脾、肾脏气虚疲惫。正如《胜玉歌》所云:“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

参考文献:

[1]翁建龙,邹骁华,脑卒中后焦虑症的临床分析.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J],2004,7(2):36-37

[2]王海涛,程卫平,刘艳等,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焦虑障碍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泰山医学院学报[J],2008,29(7):501-502

[3]苏占清,脑卒中后焦虑障碍.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J],2003.3(9):369-374

[4]文薇,王文敏,王荪,卒中后情感障碍.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J],1999,7 (2):87-89

[5]刘泰,谌剑飞,中西医结合睡眠障碍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75

论文作者:王元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0

标签:;  ;  ;  ;  ;  ;  ;  ;  

“三焦针法”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34例临床观察论文_王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