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胃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崔国娴[1](2021)在《163例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E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与总生存期(OS)的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01月01日至2020年06月0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63例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住院患者,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主要实验室指标、病理学标记、治疗方案、治疗疗效及预后情况。所有病例均采用Ann Arbor分期,病理分型采用Hans标准,采用Lugano2014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并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病理学标记、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相关分析。结果:1.纳入163例患者,男性83例,女性80例,初始诊断时平均年龄54岁,中位发病年龄57岁,>60岁的患者有63例(38.65%),≤60岁的患者有100例。总体3年PFS率是55.8%,3年OS率是57.7%。据Ann Arbor分期,III-IV期的患者占55.21%。存在B症状的44例(26.99%);ECOG评分≥2分的43例(26.38%)。2.根据IPI评分,低危组、低中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的比例分别为41.72%、26.38%、22.09%、9.82%。根据NCCN-IPI评分,低危组、低中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分别占26.38%、42.33%、27.61%、3.68%。3.根据Hans标准进行病理分型,Non-GCB患者86例(52.76%),GCB患者70例(42.94%),未记录患者7例,Non-GCB型患者多于GCB型,但二者的PFS及OS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4.胃肠道(44.17%)是最常见的原发结外发病部位,其次是韦氏环(17.79%)和中枢神经系统(6.75%),三者3年PFS率分别为56.2%、55.2%、41.7%,三者3年OS率分别为58.9%、58.6%、33.3%。5.初次治疗前血红蛋白<120g/L占39.26%;存在低蛋白血症(<35g/L)占31.29%;乳酸脱氢酶升高占38.65%;血β2微球蛋白升高占31.90%。6.化疗、免疫化疗、放疗+免疫化疗三种治疗方案相比,其PFS及OS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接受治疗患者中使用利妥昔单抗的138例(84.66%)。接受至少2疗程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其中102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62.58%),总ORR(CR+PR)为85.28%。7.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B症状、肝脾肿大、骨髓侵犯、结外受累器官个数、IPI评分、NCCN-IPI评分、LDH、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血红蛋白、初治达CR对PFS有显着影响(P<0.05);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肝脾肿大、骨髓侵犯、结外受累器官个数、IPI评分、NCCN-IPI评分、LDH、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血红蛋白、初治达CR对OS有显着影响(P<0.05)。8.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结外受累器官个数、血红蛋白、初治达CR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ECOG评分、血红蛋白、初治达CR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胃肠道是最常见的原发结外发病部位,其次是韦氏环和中枢神经系统,生存分析提示原发胃肠道及韦氏环的DLBCL预后更好,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DLBCL预后相对较差。2.NCCN-IPI评分对于PEDLBCL低危及高危患者的预后有更好的评估价值。3.ECOG评分、结外受累器官个数、血红蛋白、初治达CR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4.ECOG评分、血红蛋白、初治达CR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王孟可[2](2021)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原发性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原发性胃DLBCL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原发性胃DLBCL病例(共纳入61例),全部患者均由病理明确诊断。统计患者的性别、确诊的年龄等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及术后病理等资料,并通过患者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和信函调查等方式获得随访资料,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本研究中,共计纳入61位患者,中位年龄62岁(37岁-78岁),男女比例为男(36例):女(25例):1.44: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47例)占77.0%,腹痛(42例)占68.9%,纳差(13例)占21.3%,呕血(5例)占8.2%,黑便(4例)占6.6%,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可合并多个主诉。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超声内镜、消化内镜和CT检查和X线消化道造影,其阳性确诊率分别为100%(4/4),72.1%(44/61),24.6%(15/61),15.0%(3/20)。免疫组化显示Ki-67阳性指数为40%-90%,有31例>50%,Bcl-2的阳性表达率为52.5%。61例患者手术切除的原发肿瘤平均直径为7.26cm,其中<5cm者、≥5cm者各为15例、46例。病灶浸润粘膜层23例,肌层16例,全层或浆膜外22例。共39例诊断为IE期+IIE期,共22诊断例IIIE期+IVE期。61例原发性胃DLBCL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是(55.65±2.75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是(63.00±0.879)个月,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6.4%、82.0%和65.4%。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白蛋白水平影响患者预后(p<0.05),且白蛋白水平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胃DLBCL是一种特殊类型胃恶性肿瘤,发病率低,但发病率和确诊率逐年上升,多见于老年男性,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原发性胃DLBCL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不同的亚型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白蛋白水平影响原发性胃DLBCL患者预后;白蛋白水平是影响原发性胃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钟佳琪[3](2020)在《18F-FDG PET/CT在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GIL)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相关参数和临床、病理等资料,研究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以及18F-FDG PET/CT影像特征,探讨18F-FDG PET/CT在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9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确诊的42例GI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GIL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症状、病理类型等临床特点;根据病理类型、侵袭程度不同,按照WHO2016版淋巴瘤分类,将所有GIL患者分为低度恶性B细胞组,高度恶性B细胞组及成熟T和NK细胞组,对三组GIL患者所有肿瘤病灶的PET/CT相关参数(包括形态学分型,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病灶最大厚度THKmax)和免疫组化参数(细胞增殖指数Ki-67)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胃肠道淋巴瘤一般临床特征:1)本次研究共纳入胃肠道淋巴瘤病例4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男:女=2:1);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2)患者平均年龄(51.6±14.5)岁,其中年龄<55岁者占57.1%(24/42),与“其他”肿瘤相比,发病年龄偏小。3)发病部位中,胃肠道各部位均有累及,以胃最多42.9%(18/42),小肠、结直肠等部位次之,其中1例发病于全肠道。4)临床主要症状中,腹痛、腹胀症状者高达73.8%(31/42),梗阻、肿块占21.4%(9/42),消化道出血9.5%(4/42),穿孔7.1%(3/42),无明显胃肠道症状9.5%(4/42)。2、胃肠道淋巴瘤病理分型特征:42例患者中,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2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5例,套细胞淋巴瘤(MCL)5例,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EATL)3例,小(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Burkitt淋巴瘤(BL)、NK/T-nose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各1例。特殊病例类型包括1例介于DLBCL和Burkitt淋巴瘤之间,1例DLBCL伴有MALT淋巴瘤表现。胃肠道淋巴瘤常见病理类型为DLBCL。3、三组GIL的18F-FDG PET/CT影像学显像特征和免疫组化值的比较:1)低度恶性B细胞组、高度恶性B细胞组、成熟T和NK细胞组三组的PET/CT“形态学分型”均以Ⅰ型(弥漫性增厚)、Ⅱ型(节段性增厚)常见,Ⅲ型(局限性增厚或隆起形成肿块)少见,组间形态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2)低度恶性B细胞组在18F-FDG PET/CT检查中病灶的THKmax平均值为(3.1±1.28)cm,高度恶性B细胞组病灶的THKmax平均值为(2.84±0.81)cm,成熟T和NK细胞组病灶的THKmax平均值为(3.08±1.29)cm,三组间THK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2)。3)低度恶性B细胞组在18F-FDG PET/CT检查中病灶的SUVmax平均值为7.71±5.50,细胞增殖指数Ki-67值中位数为25%;高度恶性B细胞组病灶的SUVmax平均值为15.84±6.55,Ki-67值中位数为70%,成熟T和NK细胞组病灶的SUVmax平均值为15.95±2.26,Ki-67值中位数为80%,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中,高度恶性B细胞组与成熟T和NK细胞组SUVmax、Ki-67无差异,P>0.05。4、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病灶18F-FDG代谢参数SUVmax值与免疫组化参数Ki-67之间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534。结论:1、胃肠道淋巴瘤几乎全部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病理类型为DLBCL,好发于男性,可累及胃肠道各个部位,最常见于胃。临床症状主要为非特异性腹痛、腹胀,侵袭性GIL可触及明显的肿块或出现胃肠道出血、穿孔。2、18F-FDG PET/CT代谢参数SUVmax在鉴别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及其侵袭性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高度恶性B细胞、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的SUVmax值无明显差异但高于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形态学分型、THKmax难以鉴别胃肠道淋巴瘤病理类型。3、SUVmax与病理免疫组化值Ki-67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二者结合可以更好地为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个体化决策提供依据,促进精准诊断与治疗。
米薇[4](2020)在《96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96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认识,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96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分析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结果:1、本组96例PGIL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38例,男女比为1.5:1.0;年龄4-80岁,平均年龄59.0±18.0岁,发病年龄以老年人(≥60岁)最常见。腹痛是PGIL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共55例,其次为腹胀11例、腹部包块7例、恶心呕吐7例、呕血黑便5例、停止排期排便3例、反酸嗳气2例、腹泻2例、便血2例、大便次数增多1例、消瘦1例。2、发病部位以胃部最常见。胃多发病变20例,单发病变以胃体17例、胃窦13例为主。肠道病变以回盲部多见19例,其次为回肠7例、结肠6例、肠道多发5例。3、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梗阻,以肠梗阻为主18例,其次为肠套叠9例,肠穿孔2例;幽门梗阻、胃潴留和胃穿孔最少各1例。确诊方式经消化内镜活检诊断63例,经手术活检确诊33例。消化内镜在胃淋巴瘤的诊断率为91.1%,在肠淋巴瘤的诊断率为30%。4、内镜下表现以溃疡型为主,共43例(单发溃疡26例,多发溃疡17例),其次为糜烂8例、隆起型6例、不规则新生物5例。39例患者接受了HP检测,检测结果中28例阳性(胃淋巴瘤19例,肠淋巴瘤9例),阳性检出率为71.8%。肿瘤标志物升高的19例,无肿瘤标记物升高的77例,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13例,有肿瘤家族史共者8例。5、96例PGIL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类型B细胞来源93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74例,其次为结外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15例、外周T细胞型3例、伯基特淋巴瘤3例和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非特殊类型1例。Ⅰ期25例,Ⅱ1例,Ⅱ1期28例,Ⅱ2期9例,ⅡE期15例,Ⅳ期18例。胃淋巴瘤多数处在Ⅰ期19例,肠淋巴瘤多数处在Ⅱ1期12例。6、93例接受治疗,单行化疗28例、手术联合化疗26例、单手术切除治疗20例、抗HP联合化疗9例、单抗HP治疗4例、仅对症支持治疗者3例,化疗联合放疗、抗HP联合放疗、抗HP联合放疗及化疗各占1例,3例确诊后放弃治疗。结论:1、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年龄分布跨度大,多见于老年男性。2、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和腹胀。3、胃是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最常见部位,内镜下表现以胃体单发溃疡为主。4、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多为B细胞来源,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翁倩萍[5](2020)在《超声内镜对原发性胃淋巴瘤运用价值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超声内镜对原发性胃淋巴瘤从分期到随访等方面的作用,以探讨超声内镜技术在原发性胃淋巴瘤疾病管理中的价值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由胃镜活检及全身系统性检查确诊PGL(primary gastric lymphoma,原发性胃淋巴瘤)病例。有45例患者接受EUS(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超声内镜)检查,重点分析EUS对PGL分期、评估预后及随访等作用。结果:PGL胃镜观察下可见四种肉眼形态:溃疡型57例(62.0%)、隆起型21例(22.8%)、浅表型11例(12.0%)和弥漫浸润型3例(3.2%)。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以溃疡和隆起型多见,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则以溃疡和浅表病变为主。45例PGL经EUS探查显示,病灶侵犯黏膜层有7例(15.6%),侵犯黏膜下层有12例(26.7%),达固有肌层有11例(24.4%),达浆膜层有8例(17.8%),突破浆膜层有7例(15.6%),并有13例(28.9%)伴胃周淋巴结受累。根据TNM分期,共28例属于早期(T1-3N0-1M0)PGL,其中有50%(14/28)早期患者初始接受单纯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最终10例T1N0分期取得组织学缓解,余4例治疗无效者均为肿瘤浸润深度超过胃黏膜下层者(>T1sm)。随访过程中20例早期患者接受3次及以上同时期的胃镜活检及EUS复查,共获取82组匹配组织学与EUS评估结果,两种检查结果一致性为67.1%。其中有9例患者EUS恢复正常表现的时间晚于组织学缓解(11.89个月vs 4.89个月,P=0.001)。另有5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持续存在EUS下异常声像改变,其中3例在组织学缓解后一直保持无疾病生存状态,其余2例则最终出现复发。结论:目前,胃镜活检是PGL诊断关键,同时EUS在PGL疾病分期和预后分析方面的优势也使其具有特殊辅助作用。增强对超声内镜技术价值的认识有助于有效管理PGL。
周吉海[6](2019)在《光学增强内镜(OE)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或者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是原发于胃肠道的常见的淋巴瘤之一,其中好发于胃部的又称为胃MALT淋巴瘤。胃MALT淋巴瘤属于低度恶性肿瘤,有向高度恶性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的潜在风险。研究表明,胃MALT淋巴瘤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大约90%的胃MALT淋巴瘤病人经检测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且单独经过抗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部分病人病情得到完全缓解,部分HP阴性或者对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无效的病人,经过单独放疗或者化疗也会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胃MALT淋巴瘤的首要难题。但是,胃MALT淋巴瘤早期诊断困难,普通白光内镜下胃MALT淋巴瘤表现不典型,难以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胃癌等鉴别。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的内镜技术逐渐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当中,如超声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窄带成像(NBI)技术等可以更加清晰地分辨胃黏膜微细结构,直观的显示病变的浸润深度和范围,可提高内镜检查及活检的准确性,从而提高胃MALT淋巴瘤的检出率,对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光学增强内镜(optical Enhancement,OE)由于采用了新型的滤光片技术,较NBI拥有更亮的视野。前期的研究已表明,OE联合放大内镜在肠上皮化生、结肠息肉等疾病的诊断中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但是目前仍没有关于OE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诊断价值的研究。本研究通过探讨OE及OE联合放大内镜下胃MALT淋巴瘤的形态学特征,评价OE内镜系统诊断胃MALT淋巴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同时评价相同水平的内镜医师条件下,白光内镜和OE联合放大内镜对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正确率对比,进而评估OE联合放大内镜在胃MALT淋巴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本课题是一个前瞻性的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胃镜检查,经初级内镜医师应用普通白光内镜筛选(所有医师均经培训掌握了胃MALT淋巴瘤的白光内镜表现),考虑较为符合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患者。由于胃MALT淋巴瘤属于少见病,前期日本等国学者相似的研究仅纳入10余例病人,历时2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怀疑胃MALT淋巴瘤的患者38人,其中男16例,女22例。胃镜检查按照普通白光内镜、OE内镜、OE联合放大内镜的观察摄像顺序,依次观察并拍照,留取图像信息。胃镜检查完毕后,将拍摄的图片分为2组,白光内镜组和OE联合放大内镜组,由2位具有丰富胃MALT淋巴瘤诊断经验的高年资内镜医师,分别对两组图片进行阅片,鉴别是否为胃MALT淋巴瘤,给出“是”或者“否”的诊断,然后待病理结果回示后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的准确率。数据资料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MALT淋巴瘤在OE联合放大内镜下有三种特征性表现:隐窝上皮结构消失、隐窝上皮气球样肿胀、异常血管形成(TLA)。分别计算三种特征性表现诊断胃MALT淋巴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然后进行组合,分别计算全阳性组和双阳性组(3组)诊断胃MALT淋巴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研究结果白光内镜和OE联合放大内镜对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正确率对比分析,结果白光内镜组高年资内镜医师判断正确21例,判断错误17例,正确率55.2%;OE联合放大内镜组判断正确30例,判断错误8例,正确率78.9%;经统计学分析,OE联合放大内镜组对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正确率优于白光内镜组,x2=4.82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相较于白光内镜,光学增强内镜联合放大内镜在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方面具有非常显着的优势,指导临床内镜医师对于白光内镜下怀疑胃MALT淋巴瘤的患者,有目的的应用OE联合放大内镜进一步确诊及指导病理活检,从而减少漏诊及误诊。OE联合放大内镜下三种内镜下表现(隐窝上皮结构消失、隐窝上皮气球样肿胀、树枝样血管形成TLA)对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效能,结果TLA对胃MALT淋巴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75%、70%、87.50%、50.00%、76.32%;隐窝上皮结构消失对胃MALT淋巴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67.86%、50%、79.17%、35.71%、63.16%;隐窝上皮气球样肿胀对胃MALT淋巴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67.86%、50.00%、76.19%、29.41%、55.26%;同时满足三种内镜下特征对胃MALT淋巴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7.86%、50.00%、100%、100%。通过对比后可以发现,TLA 阳性对胃MALT淋巴瘤预测的准确度最高,其次为隐窝上皮结构消失,隐窝上皮气球样肿胀对胃MALT淋巴瘤的准确度最差,同时满足三种内镜下特征几乎可以100%确诊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同样,同时三种内镜下特征阴性几乎可以100%排除胃MALT淋巴瘤。最后,双阳性组,(A组)树枝样血管形成(TLA)+、隐窝上皮结构消失+、隐窝上皮气球样肿胀-,(B组)树枝样血管形成(TLA)+、隐窝上皮气球样肿胀+、隐窝上皮结构消失-,(C组)隐窝上皮结构消失+、隐窝上皮气球样肿胀+、树枝样血管形成(TLA)-;其中A组的阳性预测值为100%,B组的阳性预测值为85.71%,C组的阳性预测值为50%,表明TLA和隐窝上皮结构消失对胃MALT淋巴瘤的预测效能优于隐窝上皮气球样肿胀。结论在对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正确率方面,同样的内镜医师条件下,OE联合放大内镜明显优于白光内镜;隐窝上皮结构消失、隐窝上皮气球样肿胀、树枝样血管形成(TLA)是内镜下胃MALT淋巴瘤独特的特征,其中TLA对胃MALT淋巴瘤的准确度最高,其次为隐窝上皮结构消失和隐窝上皮气球样肿胀;内镜下符合隐窝上皮结构消失、隐窝上皮气球样肿胀、树枝样血管形成(TLA)三种特征的病变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胃MALT淋巴瘤。
孟妍[7](2019)在《70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多见的结外部位淋巴瘤,占所有结外淋巴瘤的30%40%,属于边缘区B细胞肿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是其常见的亚型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胃MALT淋巴瘤(gastric MALT lymphomas,GML)具有低度恶性、惰性发展的特点,大量研究都表示,GML的发生发展与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在疾病早期,通过给予根除Hp治疗,该疾病有可能达到完全缓解。然而,由于该类疾病无特殊的临床表现,在临床工作中易被忽略或误诊,因而错过最佳的诊断及治疗时机。因此,本文拟对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病的诊治和预后分层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收集自2011年1月2018年1月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GML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Hp感染情况、症状、Hb、β2-MG、LDH、内镜及病理表现、治疗方案、疗效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对收集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分类资料应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对有意义的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0例GML患者中包括男38例,女32例,中位年龄54岁(1982岁),年龄在4160岁之间的患病数最多,占44.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阳性率为67.1%。2、临床症状以上腹痛最常见,占48.6%,其他临床表现还包括食欲不振、恶心(21.4%),呕血或黑便(21.4%),腹部不适(17.1%),腹胀(15.7%),反酸、烧心(8.6%),合并B症状(11.4%),3例(4.3%)患者腹部可触及包块。3、根据内镜下的肿瘤形态主要分为溃疡型、隆起型、弥漫浸润型三种类型,胃体、胃窦是最易被累及的部位。4、本研究组70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有42例(60.0%)评价为CR,20例(28.6%)评价为PR,4例(5.7%)评价为SD,4例(5.7%)评价为PD,有效缓解率为88.6%。一共16例早期患者进行了单独根除Hp治疗,有效缓解率达到93.8%。5、在Ann Arbor IE/IIE期与IIIE/IV期患者之间进行临床特征比较,结果显示IIIE/IV期较IE/IIE期患者,容易合并B症状、贫血,且初诊时IPI评分、LDH、β2-MG的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β2-MG>3.0mg/L、LDH>245U/L、Ann Arbor分期(IIIE/IV期)、IPI评分>2分、Hp感染、B症状是PFS的预后危险因素;年龄>60岁、β2-MG>3.0mg/L、LDH>245U/L、Ann Arbor分期(IIIE/IV期)、IPI评分>2分、B症状是OS的预后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2(P<0.001)、Hp感染(P=0.026)是PF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GML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为主,4060岁为其最好发年龄段。起病隐匿,在临床症状和内镜表现方面没有特异性。该疾病在治疗后缓解率高,早期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实现完全缓解,IPI评分>2、Hp感染是PF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李瑶[8](2018)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病理分型及治疗方式。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临床因素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80例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其中男性102例,女性78例,中位发病年龄为59岁。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较常见的为: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体重减轻、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胃淋巴瘤101例,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胃窦,发生率为65.34%,胃镜检查初步准确率为43.30%:肠道淋巴瘤79例,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小肠,发生率为55.70%,肠镜检查初步准确率为24.00%。180例患者中B细胞淋巴瘤为160例,T细胞淋巴瘤为20例,其中又以弥漫大B细胞型最为多见,共103例,其次为MALT淋巴瘤,共35例。根据Ann Arbor改良分期,IE期病例有49例,IIE期有48例,Ⅲ期有28例,而Ⅳ期有55例。有83位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联合化疗,81位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5位患者接受了化疗,2位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化疗以及放疗,1位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及放疗,1位患者接受了放疗,7位患者未行相关治疗。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3年生存率为57.39%,年龄>60岁、病变位于小肠、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IPI指数≥3、LDH表达高水平、T细胞源性及单纯手术的患者其预后较差,临床分期为影响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联合化疗的预后要优于单纯手术,且与临床分期有关。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胃淋巴瘤最为常见,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MALT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年龄>60岁、病变位于小肠、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IPI指数≥3、LDH表达高水平、T细胞源性及单纯手术的预后较差。手术联合化疗适用于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的患者。
张俊,顾勇,赵艳,任牡丹,卢新兰,卢桂芳,和水祥,殷燕[9](2018)在《原发性胃淋巴瘤87例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7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进一步分析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辅助检查等。结果 87例患者临床表现中以腹痛最常见,占74.7%(65/87),其次为恶心、呕吐、黑便、腹部包块。低蛋白血症21例(24.1%),乳酸脱氢酶增高19例(21.8%)。胃镜检查病变部位主要位于胃窦30例(34.5%)和胃体32例(36.8%)。消化道钡餐、腹部CT、PET-CT、骨髓穿刺可以协助诊断。MALT淋巴瘤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90.0%(9/10),血液乳酸脱氢酶阳性率为35.2%(19/54)。DLBCL淋巴瘤62例(71.3%),MALT淋巴瘤24例(27.6%)。治疗方法以手术、放、化疗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为主。结论 PGL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胃镜检查有利于诊断,治疗手段以手术、放化疗、抗幽门螺杆菌为主。
党娜[10](2014)在《18F-FDG PET/CT显像在胃原发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对67例胃淋巴患者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显像结果进行分析,(1)探讨胃原发淋巴瘤8F-FDG PET/CT显像特点及18F-FDG PET/CT显像在胃原发淋巴瘤诊断、分期中的应用价值(2)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胃原发淋巴瘤临床再分期、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被病理确诊为胃原发淋巴瘤并行PET/CT检查的67例患者,45例初诊患者仅于治疗前行PET-CT检查,8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行2次及以上PET/CT检查,另14例仅于治疗后(放化疗)行PET-CT检查。所有患者中于治疗前行PET/CT检查共53例次,于治疗后行PET/CT检查共22例次。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治疗前行PET/CT检查的53例患者,将不同临床表现分组间病例数进行x2检验;PET/CT、 CT、PET检查方法在胃原发淋巴瘤原发灶诊断的诊断符合率进行x2检验;分别按原发灶部位、病理类型分组,不同分组组内的PET/CT、CT、PET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进行x2检验,不同组间PET/CT诊断符合率进行x2检验;PET/CT、 CT、PET检查方法在胃原发淋巴瘤淋巴结及远处脏器侵犯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进行x2检验;将PET/CT对淋巴结及远处脏器侵犯诊断结果及病理诊断淋巴结及远处脏器侵犯诊断结果进行Kappa-致性检验;PET/CT对胃原发淋巴瘤患者分期结果及临床病理分期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不同原发灶部位、临床病理分期、病理分型、性别、年龄、LDH水平、β2-MG水平、D-二聚体水平、是否有LN侵犯、是否伴有临床B症状两组间SUVmax值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22例患者治疗后PET/CT显像结果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疗效较佳组与疗效欠佳组间治疗后SUV值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疗效较佳组与疗效欠佳组间不同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患者所占比例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8例胃原发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SUV值的差异。结果:(1)全部67例胃原发淋巴瘤患者中表现为腹痛腹胀者明显多于其他临床表现患者。在原发灶诊断中PET/CT诊断原发灶诊断符合率为98.1%,CT诊断原发灶诊断符合率为86.8%,PET诊断原发灶诊断符合率为94.3%。PET/CT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纯CT平扫,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原发灶部位分组,每组内PET/CT、CT、PET对胃淋巴瘤原发灶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PET/CT、CT、PET三种影像方法对不同部位原发灶诊断结果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按病理类型分组,PET/CT在粘膜相关型淋巴瘤患者中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纯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淋巴结及脏器侵犯诊断中,PET/CT诊断准确性均高于单纯CT、PE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T/CT诊断淋巴结及脏器侵犯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Kappa检验一致性较好。PET/CT在胃淋巴瘤分期中的诊断符合率为88.7%(47/53),与临床病理分期结果相比Kappa检验一致性较好。(2)在不同原发灶部位、临床病理分期、病理类型中,胃原发淋巴瘤患者SUVmax值不同。胃窦部原发胃淋巴瘤SUVmax值低于原发灶侵及全胃的胃淋巴瘤;病理分期为Ⅰ期的胃淋巴瘤患者SUVmax值低于病理分期为Ⅲ期、Ⅳ期的胃淋巴瘤患者;病理分型为粘膜相关型的胃淋巴瘤患者SUVmax值明显低于以弥漫大B细胞型为主的非粘膜相关型胃淋巴瘤患者。不同水平临床指标组间SUVmax可不同,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胃淋巴瘤患者SUVmax值明显高于D-二聚体水平正常的胃淋巴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临床因素性别、年龄、LDH水平、β2-MG水平、是否有LN侵犯、是否伴有临床B症状组间SUV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PET/CT显像结果对22例患者进行再分期,Ⅰ期11例,Ⅱ期5例,Ⅲ期3例,Ⅳ期3例,3例患者分期上调,6例患者分期下调,13例患者分期未改变,使40.9%胃原发淋巴瘤患者再分期得到更正。(4)治疗后PET/CT评价8例达完全缓解,5例达部分缓解,3例处于稳定状态,6例进展;疗效较佳组(CR或PR)的SUV值小于疗效欠佳组(SD或PD)的SUV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疗效较佳组与疗效欠佳组中不同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患者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原发灶、结内病灶SUVmax值均低于治疗前(P=0.000、0.027),提示治疗后代谢活性呈不同程度的减低。结论:(1)胃原发淋巴瘤患者最常表现为腹痛腹胀,临床应注意鉴别;PET/CT在胃原发淋巴瘤原发灶及其他侵犯病灶的诊断中具有优势,临床确诊或可疑胃淋巴瘤患者行PET/CT检查利于鉴别诊断及准确分期。(2)不同的原发灶部位、分期、病理类型间,患者的SUVmax值不同。(3)根据PET/CT显像结果及SUVmax值可以评价疗效,准确进行临床再分期。
二、原发性胃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胃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163例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各种临床标准 |
1.3 治疗方案 |
1.4 疗效评价 |
1.5 随访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临床特征 |
2.2 原发结外部位分布 |
2.3 实验室指标 |
2.4 病理免疫组化 |
2.5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基因重排 |
2.6 治疗方案及疗效 |
2.7 预后因素统计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胃淋巴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3)18F-FDG PET/CT在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18)FFDGPETCT仪器与显像方法2 |
1.3 ~(18)FFDGPETCT图像特征分析3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胃肠道淋巴瘤一般临床特征 |
2.2 胃肠道淋巴瘤病理特征分析 |
2.2.1 总体病理分型 |
2.2.2 组间病理类型分布 |
2.3 胃肠道淋巴瘤~(18)F-FDG PET/CT形态学表现特征 |
2.3.1 总体PET/CT形态学表现 |
2.3.2 组间PET/CT形态学表现比较 |
2.4 胃肠道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参数 |
2.4.1 各组间病灶最大厚度THKmax比较 |
2.4.2 各组间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比较 |
2.5 胃肠道淋巴瘤病理免疫组化参数 |
2.6 胃肠道淋巴瘤SUVmax与 Ki-67 相关性研究 |
3 讨论 |
3.1 胃肠道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特征 |
3.2 胃肠道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 |
3.2.1 ~(18)F-FDG PET/CT原理 |
3.2.2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 |
3.2.3 ~(18)F-FDG PET/CT对鉴别胃肠道淋巴瘤不同病理类型的价值 |
3.3 胃肠道淋巴瘤的Ki-67 指数 |
3.3.1 Ki-67 定义 |
3.3.2 Ki-67 对鉴别胃肠道淋巴瘤不同病理类型的价值 |
3.4 总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
(4)96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5)超声内镜对原发性胃淋巴瘤运用价值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释义表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疾病特征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6)光学增强内镜(OE)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方法及结果 |
1. 研究对象 |
2. 试验设备 |
3. 胃镜检查过程 |
4. 活检标本的处理 |
5. 统计学方法 |
6. 研究结果 |
统计分析及结论 |
1. 白光内镜和OE联合放大内镜对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正确率对比分析 |
2. 三种特殊OE联合放大内镜下特征对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 |
3. 讨论 |
4. 结论 |
展望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70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分期标准及病理分型 |
3 治疗方法 |
4 随访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患者的一般情况 |
2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
3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常见发病部位 |
4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内镜下表现 |
5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病理分型 |
6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分期 |
7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治疗情况 |
8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预后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原发性胃淋巴瘤87例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临床表现 |
1.4 实验室检查 |
1.5 影像学检查 |
1.5.1 X线检查 (XUD1508, 岛津公司) : |
1.5.2 CT检查 (Brilliance 64, 飞利浦公司) : |
1.5.3 PET-CT检查 (GEMINI TF 64, 飞利浦公司) : |
1.6 胃镜检查 (GIF-HQ260, 奥林巴斯公司) |
1.7 病理诊断 |
1.8 其他重要检查 |
1.9 误诊情况 |
1.1 0 诊断与鉴别诊断 |
1.1 1 治疗与转归 |
2 讨论 |
(10)18F-FDG PET/CT显像在胃原发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18)F-FDG PET/CT显像在胃原发淋巴瘤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病例资料 |
1.1.2 仪器设备 |
1.1.3 显像剂 |
1.1.4 PET/CT显像方法 |
1.1.5 图像分析 |
1.1.6 分期 |
1.1.7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胃原发淋巴瘤临床特征 |
1.2.2 PET/CT在胃原发淋巴瘤原发灶诊断中的结果 |
1.2.3 PET/CT在胃原发淋巴瘤不同原发灶部位中的诊断结果 |
1.2.4 PET/CT在胃原发淋巴瘤不同病理分型中的诊断的结果 |
1.2.5 PET/CT在胃原发淋巴瘤淋巴结及脏器侵犯中的诊断的结果 |
1.2.6 PET/CT诊断淋巴结及脏器侵犯与病理一致性比较 |
1.2.7 PET/CT对胃原发淋巴瘤分期诊断结果 |
1.2.8 不同临床病理因素组间SUVmax比较 |
1.2.9 不同临床相关指标组间SUVmax比较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18)F-FDG PET/CT显像在胃原发淋巴瘤再分期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病例资料 |
2.1.2 仪器设备 |
2.1.3 显像剂 |
2.1.4 PET/CT显像方法 |
2.1.5 图像分析 |
2.1.6 分期及疗效评价 |
2.1.7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PET/CT在胃原发淋巴瘤再分期结果 |
2.2.2 PET/CT对22例胃原发淋巴瘤患者疗效评价结果 |
2.2.3 胃原发淋患者治疗前后结果对比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原发性胃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163例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崔国娴.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D]. 王孟可.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18F-FDG PET/CT在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钟佳琪.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4]96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D]. 米薇.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5]超声内镜对原发性胃淋巴瘤运用价值的临床研究[D]. 翁倩萍.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6]光学增强内镜(OE)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D]. 周吉海. 山东大学, 2019(02)
- [7]70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D]. 孟妍. 郑州大学, 2019(07)
- [8]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李瑶. 苏州大学, 2018(04)
- [9]原发性胃淋巴瘤87例临床特点分析[J]. 张俊,顾勇,赵艳,任牡丹,卢新兰,卢桂芳,和水祥,殷燕. 疑难病杂志, 2018(05)
- [10]18F-FDG PET/CT显像在胃原发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D]. 党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标签:淋巴瘤论文; 幽门螺杆菌感染论文;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论文; 病理检查论文; 肿瘤分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