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_化学实验论文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中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化学实验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把自主探究交给了学生。课程标准将化学实验与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了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课程标准不再把实验划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给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指向的是学生的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实验研究,而不局限于教师单纯的表演或展示。学生可以独立进行或通过小组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这种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深刻钻研认知规律、研究知识的结构并有效的整合,把学生不断引向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道路。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精华。通过实验问题的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更主要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探究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下,根据学生探究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将某些要素优化整合到不同的课堂教学设计内容中。

在课堂上,教师事先要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活动程序,不断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力使学生寻求解决的途径。下面仅以实验教学为例,阐述实验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实验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将实验过程“暴露”在学生面前,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提出富有启发性,可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产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使设计的问题层层剥离,形成新的知识。比如喷泉实验教学,若只是以简单的方式将教材呈现给学生,虽然节省了时间,但作为主体的学生却无法感受和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变化规律。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实验中逐步形成探究的思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其设计如下(见图1):

图1

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之后——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喷泉。

教师设计问题: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喷泉实验产生的原因?

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喷泉实验产生的原因?(教师给出相关的数据)

学生探究实验:

1.如果仅更换烧瓶内气体,你认为对该气体的性质有什么要求?

2.如果仅更换胶头滴管内液体,对应有哪些气体也可能完成喷泉实验?

3.如果同时更换呢?

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教师提示:

本实验从两个角度入手来设计——

1.减小烧瓶内压强的方法。

2.增大下方水压来产生喷泉的方式。

学生交流、查看资料、得出实验结论。

这样的设计意在通过展示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让学生在思想方法上得到启迪,并通过自己的探究,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领略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多种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又如,在“原电池”教学中,教材上的是演示实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改为探究性实验,并将实验的过程设计如下:

1.分别将锌片、铜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锌片上的现象;

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并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锌片上的现象;

3.在导线上连接灵敏电流计,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

4.用干电池与灵敏电流计连接,确定电子流动的方向。

围绕实验现象,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1.电子为何从锌片流向铜片?

2.铜片上为何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什么成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气体?

3.锌片的质量有何变化?

4.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分析两极上发生什么变化?

5.从能量转化的观点来分析原电池是何种装置?

6.原电池的正负极如何判断?

围绕上述问题,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原电池的原理、构造、能量的变化,调动学生敢想、善思,勇于标新立异的行为。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大脑的新旧知识不断冲突,不断产生疑问,并急于解决疑问,激发了学生求知释疑的热情,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方法就会有质的转变,研究性学习将逐渐形成。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案例,这说明教材中的实验方法也不是十分完美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逐步培养他们观察、思维、探究问题的能力,师生共同设计出更好的实验方案。

标签:;  ;  ;  ;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_化学实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