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_邓小平理论论文

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_邓小平理论论文

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52(2012)03-0018-06

中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选择,最终坚定地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笔者无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做细枝末节的分析和描述,而试图从哲学的维度来思考,中国何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选择这条道路在理论和思想上的根源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深入思考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笔者以为,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具有深层理论渊源上的关联性,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理论课题。从这一角度来思考,笔者认为,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构成了沿着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继续前进的关键。因此,本文的论述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从理论上来看,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如何?从历史发展来看,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路径选择之间关系如何?从未来发展来看,解放思想如何又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之前景的关键因素?最后,笔者试图对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做出理论总结。

一、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思想基础

解放思想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既深深植根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又衔接着中国共产党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艰辛的思想探索和理论成就。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解放思想既是毛泽东思想的深层理论根源,更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和重要成果。①毋宁说,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恩格斯创始以来一直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选择的深层思想依据和理论线索。就此而言,我们有理由说,解放思想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思想暗线,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路径选择的理论基础。

解放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奠定了思想基础。思想解放是现实解放的先声,没有思想的解放,当然也没有现实的解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东西对思想、精神的东西具有决定作用,但思想、精神的东西又具有极大的能动力量,可以反作用于物质的东西。而在马克思看来,我们对事物、现实的理解,不能限于前者,而更多的应该从后者出发。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既批评了唯心主义的主观性,也批评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片面性。实际上,马克思更多地侧重于批评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的核心之点就在于,他只是直观地把事物、现实、感性看做客体,而不能从主体维度来理解事物。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②可见,所谓客观事物并不客观,它内在地包含着主体维度,即思想的、精神的维度,纯粹客观的、与人无涉的、与思想无涉的客观事物并不是马克思哲学视野里的客观事物,而是社会的现实。由此观之,社会发展道路这种重要的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人们思想的现实物。没有思想的变革,在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思想中,不可能生长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而只能是或者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经典著作的预想,或者照搬某一国家的现成社会发展模式。马克思高度赞扬思想的积极作用,他写道:“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③可见,思想的解放为现实的解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是解放思想的社会现实体现。社会现实总是思想的社会现实,是思想在社会现实特别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外化的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形成,以一系列的思想解放和变革为前奏,然后从思想物化为社会经济政治制度。这虽然看起来具有黑格尔主义的色彩,但却在一定意义上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从初创到形成的过程。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和苏联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但更多的是一种把书本上的设想转化为社会现实的实践。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由于毛泽东的错误和现实实践本身的复杂性,这种探索越来越脱离了中国国情和现实,更多具有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色彩,最终走上了极“左”道路,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拨乱反正,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而把战略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的一系列论述,极为深刻地突破了旧的条条框框的禁锢,起到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这一思想解放的成果,表现在社会经济制度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初步形成。

解放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不断发展前进提供思想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仍然处于探索这一模式的征途上。而解放思想则是我们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进的思想保证。可以说,没有解放思想所始终伴随的发展模式,并不能真正确立下来,而会左右摇摆,最终不能取得预期成果。近代史上清末政府向西方学习,起先只学习器物,搞了洋务运动,失败了,后来学习制度,搞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清王朝的灭亡证明了没有思想变革的政治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不可能持久。因此,要保证社会变革的成果,需要有思想的变革来伴随。由此看来,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和前进的思想前提和保障。

综上所述,可以断言,解放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思想基础,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继续前进,就需要不断继续解放思想。

二、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历史抉择

从历史的长期发展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起始于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初创时期,而确立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历史的中期发展而言,则起始于新中国的成立,而确立于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以上是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的宏观维度俯瞰中国历史所得出的结论。从微观而言,或者说,站在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则初创于1978年到1981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型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提出,确立于党的十四大,而延续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今天我们所探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发展,主要局限于历史的微观尺度,即当代中国的尺度。这也是理论界所普遍认可的一种尺度。限于论题的范围,本文只拟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的历史做一历史回顾,来说明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历史选择的紧密联系。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内涵,但真正从政治和理论高度来论述解放思想重要作用的,是邓小平。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邓小平专门用第一部分的篇幅讲解放思想的问题,小标题就是《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④他强调,是否解放思想,“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并且进一步把解放思想提高到哲学高度,指出解放思想,“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⑤

正是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上,邓小平经过深邃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突破前人的理论创见,凝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以江泽民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解放思想的传统,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创见,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在理论上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上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解放思想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形成了三个重要的理论成果,基本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第一,经过1978年的实践标准大讨论之后,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使人们的思想从“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明确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这一次思想解放主要是在哲学领域,可以说是重新认识和理解唯物史观,重新把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为我们党的哲学基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学术界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持久讨论,把实践原则确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将其局限于认识论领域。由此进一步引发了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实践本体论的讨论和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有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

第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苏东发生剧变,中国国内形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是否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成为重要的政治问题。这一时期,关于姓社姓资的讨论成为人们思索和困惑的重要问题。1992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命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其中最为根本的思想解放就是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了社会主义。这一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主要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后来,这一理论成果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得到系统地总结和发挥。十四大之后,党对上述重要理论成果又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发展和深化了以上理论成果。

第三,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期,面临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特别是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这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突显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突显出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这实际上是对我们党以往历史上以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来压制和淹没个人利益的做法的拨乱反正。第二,它在哲学高度上解决了发展观这一重要课题,并把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结合在一起,从指导思想、经济制度、社会建构等方面相结合的综合维度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勾画出了绚丽蓝图。如果说前两次思想解放过程分别侧重于哲学和政治的层面,那么这一次思想解放过程则是全面和综合的,涉及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因而是一场更为深刻和全面的思想变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一次解放思想的任务更为艰巨,时间也更为持久,内容更为深刻,到目前为止,这一次思想解放过程并未完全完成,而毋宁说是刚刚起步。

以上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过程做了一个简要回顾。可以看出,三次思想解放的过程,也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不断改进的过程。经过三次解放思想的过程,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总体上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这一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政治制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中所说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原来的传统社会主义,不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建国初期三十年那种社会主义,而是新的理解上的社会主义,概括言之,就是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经济制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要手段,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要尺度。在经济制度建设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框架下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并努力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在社会建设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其建设目标。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手段。

第四,在发展观指导思想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基本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第五,在价值取向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基本要求。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突显人的地位和重要性,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根本,但却不仅仅止于此含义。应该说,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要与时俱进,最近温家宝同志提出要让人民群众过有尊严的生活,可以说极大地拓宽和深化了以人为本的含义,也是一次极大的思想解放。

正是在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认识逐步得到了深化。历史是一面镜子,由历史中可以透视出未来。笔者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不断改进,解放思想的事业也必将继续进行下去。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也永无止境。下面,本文就试图从透视未来的维度来对解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前景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

三、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前景

进入21世纪,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境遇是前所未有的,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进一步解放思想关系着中国能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能否沉着应对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抓住中国所面临的历史机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前进。

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代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笔者以为,一方面,中国经过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基本实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所提出的发展目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的尊重。另一方面,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政治上还不能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普遍认同,国际上敌视和反对中国的力量仍然不可忽视。中国积极应对在国际社会上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境遇,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与国际社会进一步接轨,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毋庸置疑,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推进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在内的制度改革,才能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达到上述目标。换言之,能否进一步解放思想,关系着中国能否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成败。

从国内形势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当代中国基本完成了社会转型,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元的社会状况,迫切需要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以适应变化了的国内形势。当前,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但是,毫无疑问,我们还面临着许多深刻而复杂的问题。无视和逃避这些问题,只能是掩耳盗铃。只有直面这些问题,解放思想,深入思考,才能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才能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文化复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新极“左”主义等各种思潮此消彼长,你争我夺,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面临挑战,暗中潜蕴着思想文化危机;从社会状况来看,道德失落、理想幻灭、信仰危机成为社会较为常见的现象,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建精神家园和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艰巨任务;从政治制度来看,政治冷漠、贪污腐化、行政无力等现象侵蚀着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经济状况方面看,通货膨胀、贫富分化、经济压力正造成社会矛盾冲突的潜在威胁。民族矛盾、领土问题、生态问题、教育问题、人口问题等也不容乐观。实事求是地说,在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经济上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今天,我们也面临着要对三十年来甚至建国六十年来为了达到短期历史时间内的目标而采取的某些极端政策而对部分人所欠下的宿债进行历史清偿的任务。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必须继续加快经济发展,继续进行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前进,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思想创新与理论创新。毋庸讳言,对于当今社会的实际问题,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那里找不到现成答案,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现有成果中也难以找到现成的解决办法。但是,从他们的探索中我们的确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和经验。这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理解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改造自己的固有传统思想,找到适应当代社会的道路。如此看来,解放思想,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关键。

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就实际情况来看,解放思想,创新理论,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创造性地解决国内所面临的问题,是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所在,也只有解决好了国内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风云变幻。

从世界历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事业,也是与世界和平发展紧密相连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⑥毋庸讳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必然长期共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借鉴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就在于它超出了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特别是在思想上超出了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抽象讨论和两极对立思维,为我们理解世界大势特别是理解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开辟了新的路径。面对世界纷繁复杂的变化格局,面对国内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要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就要持续不断地解放思想,对内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进步繁荣的道路;对外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并能够被世界所接受、与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辉煌的前景,它必将在国际社会舞台上展现出其所具有的独特风采,为世界和平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继续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不竭动力

解放思想虽然是由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所提出的,但它实际上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不断取得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就的原因。毛泽东实际上也是解放思想的代表,他的《反对本本主义》正是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解放思想的宣言书。解放思想首要之处就在于从僵化的理论中解放出来。所谓本本主义,就是遇事不看实际情况,不是根据现实发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策略和政策,而是看本本上讲了什么,根据本本而不顾客观实际来制订方针政策。毛泽东对这种本本主义作了深刻批判,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⑦正是由于解放思想,毛泽东才能够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出了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把解放思想这一哲学命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联系起来思考,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归结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完善,需要我们进一步大力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持续不断地继续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之所在。

第一,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体现。解放思想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所蕴含的基本原理之一。笔者曾经指出:“解放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枝节问题,而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密切相关的根本问题,是一个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问题。解放思想最为本质地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相关联,是现实的、实践的、历史的观点在思想领域的具体体现,深刻体现着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是否解放思想是根本的理论问题,是真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水岭。……解放思想看似仅仅是思想问题,其实质却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问题,是世界观和历史观问题。”⑧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我们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用当代化、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⑨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经过三十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已经形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远远没有完成,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根据实际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实际上也就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继续中国化的过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发展和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继续解放思想。经过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的艰辛探索,我们已经基本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雏形。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特点恰恰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模式,决不是僵化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这一模式同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必要前提就是必须打破旧的思维框架,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就是要持续不断地把解放思想进行下去。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实际问题,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必须看到,在前进道路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实践的日趋复杂性,许多前所未有的深层社会矛盾逐渐显现,许多以前没有突出出来的问题逐渐突出出来。仅仅依靠已有的思想理论和具体办法,不足以解答时代提出的问题,解决社会所面临的矛盾,而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化解这些矛盾。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制度改革与具体实践需要有创新的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归根究底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中国当代社会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不用说,这一过程还远未结束,改革开放的过程必须继续进行下去,就是说,必须深化改革不适应我国当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各项制度,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有创新的思路,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这一点上说,我们所面临的解放思想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前途在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出路在于坚持解放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实践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和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关键之所在。就此而言,解放思想之伟大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⑧参见李西祥、李景源《论作为哲学命题的解放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15~16页。

④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3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112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标签:;  ;  ;  ;  ;  ;  ;  ;  ;  ;  ;  ;  ;  ;  

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