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 企业 贯标
当前,贯标工作已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中得到实施,对于推动各项管理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实践证明,贯标工作有利于加强建筑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使其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还有利于企业加强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强化过程控制,提高工程质量。经过这么多年来的运作,贯标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需要花大力气持续跟踪解决。
国内建筑企业实施认证工作起步时间较早。早在1997年,当时的建设部就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向各地建筑主管部门发出了《关于建筑企业贯彻ISO9000-GB/T19000系列标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此开始了建筑行业贯标认证工作的历程。但从实施情况看,有不少企业贯标目的不明确,工作不扎实,被动应付,一些认证机构审核把关不严,单纯追求商业利益,损害了贯标工作的声誉。
一、认证“一拥而上”,认识上存在偏差
按照建设部在《指导意见》中所确定的总体工作部署,1999年以前为试点阶段,以管理较好的大型建筑企业为试点,按照标准要求逐步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通过第三方认证;其他企业参照标准要求,规范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使贯标工作稳步推进。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遍地开花”、“一拥而上”的现象。不少地方几乎在一夜之间,出现了多家认证机构和培训班,而许多管理水平与标准要求差距较大的建筑企业也摇身一变成为通过了贯标认证的企业。这种强行通关式的认证,并未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反而有所损益。
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尤其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质量管理基础薄弱,人员素质与ISO9000标准相差甚远。因此贯标工作需要稳步推进,分步实施。然而,一些地方却在招投标中把是否通过认证列为考核指标,包括企业资质申报也提出了类似条件。使得许多建筑企业不顾自身实情,为认证而认证,完全没有认识到贯标工作的根本意义所在,只是为了企业经营活动所需,这种弄虚作假的做法,即使通过了认证,也并不代表企业就具备了相应的水平,所得来的证书只不过是装点门面,并无多少含金量,其贯标工作自然难以深入持久。
二、“两张皮”现象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存在,使认证工作流于形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系标准与建筑企业的管理制度分离,未能有效融合,导致“两张皮”现象产生。
国内许多大中型建筑企业,长期以来已经累积了一套好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并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这本来是企业的优势,应该在此基础上通过贯标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但由于理解上的偏差,认为贯标工作需要单独建立一套管理制度和程序,刻意按照标准要求建立了一套与体系标准“一一对应”的管理制度、程序文件。这种对原有管理制度进行人为拆分,生搬硬套并重新组合起来的管理制度、程序文件,由于不符合建筑业的实际情况,其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同时,这种脱离企业实际重新建立起来的一套所谓管理体系,由于缺乏管理基础,成了“空中楼阁”,必然导致贯标工作无法持续开展。
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企业,包括一些企业领导和部门,都认为贯标工作属于每年的阶段性工作。贯标主要就是为了应付审核,只要审核通过,保持企业认证证书的有效性,就万事大吉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现象,在审核前几天,各部门加班加点填补记录,审核通过了,一切又恢复原状,全面放松,各种记录文件继续闲置。这样做不仅弱化了贯标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必然导致贯标工作流于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贯标工作的标准与建筑企业存在一定的“兼容性”矛盾,需进一步改进体系文件
作为贯标工作中的主要部分,ISO9000系列标准最早的应用是在制造业为主的生产企业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施工企业也生产产品—房屋建筑,但体系标准更加适合于工厂化批量生产产品且具有固定工艺流程的生产企业,而对于产品具有“单件性”的施工企业,客观上存在一定“兼容性”矛盾。比如数据分析,对于工厂等生产企业,其生产条件固定,工艺流程可控性强,其分析结果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产品的质量状况,可信度较高。而建筑业是劳务密集型行业,手工操作多,影响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因素多,数据“离散性”较大,其分析其结果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可信度偏低,难以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支持。
所以,在编写体系文件的过程中,应与一线人员充分沟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使程序文件既满足标准要求,又符合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四、体系标准必须内化为企业自身的管理要求,才能真正使贯标工作发挥出实效
首先,领导要带头重视。这是体系有效运行的一个必备前提。只有领导重视,上下统一思想,各项要求和措施才能落到实处,贯标工作才有可能有效开展。
其次,应严格遵循“PDCA”循环,不断改进企业自身管理体系。ISO9000系列标准具有很强的实战性,非常强调工作流程的可追溯性,要求工作中要留有痕迹。这与我们平时的工作习惯差别较大,我们平时往往许多工作未留下记录,或者记录不完整,不详细,难以追溯,一旦出现问题,将造成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如果严格按照“PDCA”循环开展工作,即使企业遭受偶然事件,也会由于平时工作留有痕迹,有案可稽,可以最大限度减轻责任,从根本上避免了企业受到大的冲击。这对于安全风险较高的建筑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贯标工作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风险管理工具。
第三,体系标准的要求必须充分贯彻于企业的各项管理当中,体系标准必须内化为企业自身的管理要求,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根据笔者从事贯标工作多年的经验,一定是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包含标准要求,而不是反过来我们去对应它,虽然贯标作为一种国际先进管理工具,但它始终是为我们企业自身服务,是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辅助手段,所以还是要以我为主,在此基础上,借助贯标工具完善自身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这样建立起的管理制度执行起来自然没有障碍,还因为借助贯标这一高效管理工具对企业原有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使得在执行过程中效果大增,真正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建筑企业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主动吸纳国际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几十年的建设实践中,国内建筑企业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但相对其他行业来讲,建筑企业的管理总体上还较为粗放,需要对其进行一番规范和梳理。只要我们认真对照标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一点一滴做起,认真执行,最终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真正把贯标工作落到实处,利用这种国际上成熟的管理工具提升公司管理的水平和质量,通过长期有效地实施,一定可以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建筑企业贯彻ISO9000-GB/T19000系列标准的指导意见》(建管【1997】第14号)
[2]《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16)
[3]《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50430-2017)
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王勇,高级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
通信地址:成都市解放路二段95号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邮编610081,联系电话13688494407,电子邮箱1602757704@qq.com
论文作者:王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贯标论文; 企业论文; 工作论文; 建筑论文; 标准论文; 管理制度论文; 体系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38卷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