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大选及今后政策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国论文,总统论文,走向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法国总统大选经过半年的激烈角逐,终以戴派的保卫共和联盟候选人、巴黎市长希拉克击败社会党候选人若斯潘,夺得爱丽舍宫的桂冠而结束。希拉克成为法国第五共和国的第七任总统,他将执政到2002年的下届总统大选,成为跨世纪的总统。他的上台标志着长达14年之久的密特朗时代的结束,戴派在卧薪尝胆21年之后重新执政。此次大选暴露的问题以及希拉克的当选将对今后法国内政外交产生什么影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一、总统大选时的背景
这届总统选举是在法国面临深刻的经济社会危机背景下进行的。密特朗时代虽告结束,然而密特郎时代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给法国遗留下了一连串难题。尽管两年前右翼政府的改革措施扭转了经济滑坡,但问题仍旧成堆、积重难返。法国失业人数由1981年的190万上升到1994年的330万,25岁以下的年青失业者达85万,领取最低工资收入的人数(单身每月2357法郎,抚养一个孩子2658法郎)由1981年的42.2万上升到1994年的94万。1994年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达4420亿法郎,超过今年初估计的5.7%。①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4%。1994年社会保险赤字590亿法郎,其中医疗保险赤字350亿法郎。法国经济状况陷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劳工市场形势恶化给社会保险体系带来沉重负担,巨额财政赤字严重地制约了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竞争力,导致失业人数进一步增加。由于就业和财政形势恶化,贫困现象增多,社会矛盾突出。
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的《悲惨的世界》出版后在法国上下引起震荡,全书笼罩着“社会崩溃”的气氛,“整个法国社会特别是中产阶级,如工人和年青人处于不稳定状态”。②据统计,目前法国68%的国家财富控制在20%的法国人手中,5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0万人住房简陋,40-50万人长期无家可归。1994-1995年冬季,“爱心食堂”发放了5000万份“爱心餐”,比前一个冬季增加了1400万份。年初以来,各类游行示威活动此起彼伏。4月8日上万名失业者、被排斥者和无家可归者首次联合起来,走上法国各大城市街头,提出了“争取权力和平等,反对排斥和漠视”的口号。工会组织要求在总统选举后举行“社会选举”,即动员社会就解决失业、消除排斥现象,增加工资,提高最低贫困线等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广泛讨论。
二、大选暴露的几个问题
右派获胜是在人们意料之中的。但是,就在这意料中却出现了一些难以捉摸的现象。首先,今年总统大选极富戏剧性,冷门迭爆。先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前欧盟委员会主席德洛尔拒绝出任社会党总统候选人,引发了“德洛尔地震”。接着是右派内部分裂,总理巴拉迪尔与希拉克分庭抗礼,民意测验中巴拉迪尔遥遥领先。2月中旬希拉克宣布竞选纲领后,形势突变,在民意测验中扶摇直上。而巴拉迪尔“行船偏遇顶头风”,电话窃听丑闻、法美间谍案和经济丑闻接踵而来,声望大跌。在第一轮总统选举中,社会党的“黑马”若斯潘和极右组织国民阵线的候选人勒庞爆出大冷门:若斯潘以23.6%的选票超过呼声最高的希拉克,率先进入第二轮选举;勒庞获15.1%的选票,创下他历次选举的最好成绩。若斯潘在第二轮中仅以4个百分点败北。其次,这次大选还创下一系列选举纪录。第一轮选举中的弃权票高达21.6%,第二轮高达20%;白票多:第一轮选举中白票为2.83%,第二轮为5.97%;选民没有参加登记的人数最多,为7%,1981年和1988年分别为3.5%和5.5%。第一轮中弃权票、白票以及没有登记的加起来共约30%,这是自1965年实行总统直接选举以来最高的一次。另外第一轮选举中投向“外围力量”,即小党候选人的票数创历史纪录。传统左翼候选人若斯潘、和右翼候选人巴拉迪尔和希拉克共得60%的选票,而几个小党候选人,极左“工人斗争”的拉吉耶、极左绿党的沃依内、左派法共的于埃、极右的“法兰西运动”的德维利埃、极右国民阵线的勒庞和极右的独立候选人舍米纳德共获38%的选票。
从上述现象中,可以看出这样几个问题。第一,选民力求变革,极端势力抬头。选民千方百计问医,寄希望于“变革”。但他们对传统政党轮流执政失去信心,因而极端势力得票率激增。法国社会今后将不会平静。
第二,传统的两派势力基本上是势均力敌,社会党并没有像人们想像的那样一败涂地。希拉克从政多年,政绩不凡,经验丰富,早在两年前就为竞选总统做了精心策划,然而在首轮中却落后于若斯潘。第二轮中虽得到巴拉迪尔派的支持,但希拉克也只是险胜。相反,若斯潘在社会党中并非声名显赫的人物,在社会党危难之际以“革新派”面目挺身而出,博得党内外人士的好感和支持,使社会党得以重整旗鼓,一度对希拉克构成威胁。
第三,从长远看,法国未来可能出现左、右、极右派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即以社会党为主的左派(约占30%)、以法兰西民主联盟和保卫共和联盟为主的右派(约占40%)和以国民阵线为主的极右派(约占20%)。极右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政治集团,其“法国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主义思想受到中下层人士的欢迎。国民阵线在东部、北部、中部和地中海沿岸等七个省和十个地区成为第一大党。有人预测在6月份举行的市镇选举中,在34个人口超过10万以上的城市(不包括巴黎)中,国民阵线将在28个城市获得10%以上的选票。目前极右派在法国政局中扮演着“仲裁者”的角色,对政府和左派都构成威胁和挑战。
三、法国今后的政策走向
希拉克入主爱丽舍宫后,法国的内政外交将会出现什么变化。本文将根据希拉克发表的言论对他的政府的政策走向做一估计。
(1)经济走向自由主义
希拉克在新近出版的《为了全民的法国》一书中惊叹道:“人们失去了信心,我们的社会处于紧急状态”③。他一当选便立即宣布“反失业、反排斥”是其执政的当务之急,重点中的重点。
希拉克主张进行大力度的经济、社会变革,他提出5个目标:使每个法国人重新获得社会地位和机遇;调动民族有生力量,努力解决就业问题;实现真正的团结;让法国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保持共和国的秩序。
希拉克经济改革的目标是以经济手段而非社会手段解决失业问题。他把改革重点放在税制方面,提出“税多杀税”,主张降低税收,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削减赤字,维护社会保障体系。舆论认为,希拉克的“税率越高税收越少”的理论源于美国自由派经济学家Arthur·拉弗的“供应学说”:税率愈高,税收反而愈减少。因此政府应该减税,以刺激个人储蓄、企业投资和经济增长,从而增加国库收入,由此获得的税收足以抵销削减的巨额税款。为此,希拉克要求减轻工资税以降低成本,鼓励企业招收更多的工人。减少强制性提款,向中小企业投资者制定优惠税收政策。减轻房产转移税。减轻企业转让和继承的税务负担,扩大企业征税资产的减免税范围,修改职业税的征税基础以及改革入息税、农业税。但希拉克倾向提高增值税和普及社会福利费。
在就业方面,希拉克提出签署“就业服务合同”。根据合同,雇主在两年中全部免缴社会负担费用,并享受每月2000法郎的奖金,以此来解决长期失业问题。把用于失业救济的费用列入国家预算,实施部分时间就业,对服务行业的就业采取税收刺激手段,给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培训机会和适当的地位。
在财政、货币、企业政策等方面,强调财政应为就业服务,重新安排财政预算开支顺序和控制国家开支。由议会和审计法院组织听证会,查清赤字居高不下的根源。在7月前提出预算拨款修改法案。强调“提高工资是头等大事”,增加一个法郎的工资意味着增加消费和储蓄,也就等于增加了投资。因此决定停止冻结工资,增加直接工资。继续保持法郎的稳定和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进一步向企业放权,修改竞争法,精简与企业有关的行政程序,给那些有创造力和勤奋工作的企业家输氧。扶植贫困、落后地区的企业。继续实行私有化并将私有化收入用于弥补政府的财政亏空。在对外贸易方面,主张在其他国家采取有损于法国外贸行动时,加强外贸保护措施,并重申在农产品贸易中以欧洲产品为优先。
在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希拉克提出“合理化而非限制”的方针,通过税制改革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反对对社会开支、尤其是医疗开支封顶,但国家、银行、医院和私人诊所应订立“责任契约”。为遏制贫困和社会排斥,订立反排斥法律文件,并成立由公共部门、企业和协会代表组成的“斗争委员会”。
在家庭方面,希拉克认为家庭是“反对排斥的第一道防线”,“没有家庭政策就无团结可言”,主张订立“家庭进步契约”。设立“家庭自由选择津贴”,对抚养孩子的父母无论其收入多少,有无工作,均每月补贴2350法郎。对老年人提供“老年人补贴基金”,让退休人员充分享受经济成果。改革住房政策,拆除危险房屋,兴建社会福利住房。在城郊实施“居民区马歇尔计划”,制订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商人、中小企业家来此开店办厂,取缔非法交易。加强城郊管理,增加预防措施,实施警察分区管理制,果断地运用法律武器打击非法移民和毒品走私。在司法方面,法律应适应新犯罪形式,如毒品走私和由非法移民问题产生的暴力和极端行为。增加检察院和司法部的透明度,改善司法人员的物质生活待遇。在教育方面,希拉克坚持其在1991年提出的就教育体制改革举行一次公民投票。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增加培训渠道,“把企业视为完全的培训场所”。改革现行大学生资助、奖学金和贷款制度,把每年最高奖学金的金额提高到30000法郎。
(2)外交实行“新戴高乐主义”
希拉克曾说他的雄心是“遵循戴高乐将军的教导,寻求法国在世界事务中应有的突出地位”。④为应付冷战后新形势的挑战,希拉克将在戴高乐外交思想的基础上揉进现实内容,凸显“主权法国”,确保法国的利益,更加坚定不移地追求法国的独特地位和大国形象,走向“新戴高乐主义”。
1.以欧洲建设为中心,努力维系法德合作。
积极推动欧洲建设将是希拉克外交政策的重点,因为“法国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和威望依赖于欧洲联盟”。⑤希拉克重视法德轴心的作用,认为法德轴心处于欧盟发展的中心位置,应“在各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法德关系的发展”,声称他担任总统后的首要任务是“同科尔总理研究在1996年欧洲联盟政府间会议上法德采取共同步骤的必要性”,否则,1996年会议一旦失败,法国就要付出高昂代价。
在统一货币问题上,实现单一货币既是显示欧洲力量,也是法国“通过欧洲保证其在世界影响的一种方式”。希拉克认为只有达到马约规定的标准后才能实现经货联盟,并主张从1999年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法德应成为货币联盟的骨干,为此法国必须朝这个方向继续做出努力。
在欧盟建设问题上,他认为“建设一个大欧洲并非梦想”,主张就欧洲政策举行公民投票。把欧盟扩大到东方国家、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但要防止欧盟因扩大而削弱,扩大和深化要同时进行。希拉克反对联邦制,反对“核心欧洲”,主张建立“多国家的欧洲”。提出建设包括三个层次的“欧洲大家庭”:①“团结互助”的成员,包括那些希望欧盟“走得更快些和更远些”的成员国,他们之间应建立起特殊的联系和加强团结;②共同的成员,即今天15国、明天将包括“20或30国”的欧盟,他们应拥有海关联盟、共同贸易政策、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并对边界严格监控;③扩大的成员,即发展同俄罗斯和独联体的伙伴关系。他还主张发展“社会欧洲”,反对其他国家对欧洲的倾销。在建设货币联盟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联盟。
在机构改革问题上,他主张为使欧盟具备“一副面孔和一个声音”,应设立欧盟理事会主席职务,任期三年,对外代表欧盟,维护欧盟利益。同时,应加强欧洲理事会和部长理事会的作用,使它们在欧盟内部的运作和对外关系中扮演“中心”角色。各国议会应更加紧密地同欧盟事业联系在一起。对申根协定关于取消边境检查的条款进行重新谈判。
在欧洲防务问题上,他主张法国继续保持其威慑力量的特殊性,但要同欧盟主要伙伴就“切身利益”进行对话。西欧联盟应成为欧盟防务的支柱,并具备独立于北约的自主计划和指挥系统。欧洲军团是欧洲防务“协调一致的象征”,应成立欧洲武器局。
2.发展同北约和俄罗斯的关系,确保欧洲安全。
希拉克提出重新确定法国同北约的关系,在尊重北约成员国主权的前提下,法国参加所有北约机构的活动,但不回到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里。他主张欧美答署“泛大西洋宪章”,重申与美国团结一致,巩固法美友谊,同时又保留双方分担的责任。他认为,在欧洲安全与稳定问题上不能拒绝或孤立俄罗斯,俄国是法国的伟大朋友,法与俄建立伙伴关系并支持其民主和经济改革。在车臣问题上,俄只有接受欧盟提出的条件后才能与欧盟签订贸易协定。支持俄罗斯和独联体保持特殊的伙伴关系。俄——独联体可以仿效欧盟组成支撑欧洲大厦的第二支柱,这两个大的实体的伙伴关系将构成欧洲大厦的基础。在波黑问题上法国明确两个目标,一是避免战争再次全面爆发,延长1994年2月法国提出的最后通牒期限,取消对萨拉热窝的包围;二是继续外交努力,避免出现诸如解除武器禁运等“失望作法”。支持前外长朱佩提出的波黑冲突三方就国际社会确认的边界举行高级会谈的建议。
3.重视发展对华关系。
希拉克一向主张法中应保持友好关系,认为中国在决定世界命运的事务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分量。两国关系的恢复符合两国人民的正当愿望,并希望两国的对话能够在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并承认对方价值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进行下去。亚太地区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极,而中国在该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法国理所当然地要准备参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目前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将会大大地扩展两国之间的合作领域,并促使法中经贸关系出现新的飞跃,因此法中两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加强合作,共同努力。
4.支持改革安理会。
希拉克认为联合国安理会显然有必要扩大,安理会目前的构成情况不再反映世界的现实,支持德国、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安理会也应当保证南方国家拥有一个代表。法国应加强在联合国的活动,更积极地参与联合国的改革。
5.准备恢复核试验,改善常规力量。
在核试验问题上,希拉克表示对法国的战略核力量实行现代化极为重要。为了保证核威慑力量的可靠性,如有必要尽快恢复核试验,同时明确宣布全面彻底停止核试验的日期。“在我们还不能够转入模拟试验的时候,停止核试验就将被逐出核大国俱乐部,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⑥在常规力量方面,改善海军、空军的机动能力,在一定的期限内组建“职业军”,把国民服役期减至6个月。服役将以“民役”为主,增加警察、保安和消防力量,建立一种新的援外人道主义服役以及参加保护环境、反对排斥等社会活动。
希拉克上台时值法国经济上升,加上议会右翼多数派的鼎力支持和长达7年的总统任期,这些为希拉克的“变革”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但他也面临解决失业、降低赤字和保持法郎稳定的经济问题。另外,他如何在既对付社会党等左派的同时又遏制极右势力;如何在德国实力急剧膨胀的条件下确保法国的地位;如何在未来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寻找到法国应有的位次,均非易事。希拉克任重而道远。作为中国的老朋友,我们预祝他成功!
注释:
①《世界报》1995年4月27日。
②《世界报》1995年3月30日。
③《外交世界》月刊,1995年4月号。
④《世界报》1995年4月7日。
⑤《世界报》1995年3月22日。
⑥《回声报》1995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