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效益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效益,指的是效果和利益,是效果和利益的统一。效果是指由行为产生的结果、成果。利益即成果的增长和富裕。效益又可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而言,事物的活动及有机载体就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任何一项活动或产品,只要有投入、有消耗,必然就要有产出、有效益,这是经济学的一条基本原理,也是社会生活的一条定理。物质文明建设须讲效益,这乃人所共知。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了生产出符合要求的精神产品,同样需讲效益。精神产品既有意识形态又有商品形态。因此,精神文明建设既要讲经济效益又要讲社会效益。但是,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又有本质区别,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服务的,它的社会效益始终占主导地位。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毫无例外,应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其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特殊而复杂的生产活动,它既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又有精神成果和相应的物质成果的产出,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其效益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长期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存在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它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期才能渐渐显露出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将经历一个部分显露、较大幅度的显露、充分显露等发展过程。因为,就一项精神活动或一种精神产品而言,其效益在开始时的显露肯定是不完全的,不充分的,甚至是零碎的,片面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及对师生员工的教育、管理,把先进正确的思想、科学的世界观传授给他们,使他们潜移默化、由少至多地逐步积累,并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投入”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以后,变成认识世界及周围事物的力量,再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它必定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并非把所接受的东西全部立刻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较长的过程。如对大学生立志成才的教育,其效益是难以在短时期内显现出来的,但它却潜存于人的身心之中,潜移默化,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中将会逐渐得到体现。
2、间接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实现过程中, 要经过两次转化。第一次转化,产生“直接成果”,表现为受教育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变化和思想觉悟的提高。第二次转化是受教育者把提高后的思想觉悟转化为物质力量,产生“间接成果”,即体现在他所从事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之中。后者所表现出来的效益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里更具有代表性,亦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主要是通过其“间接成果”形式体现出来的。这种效果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不很明显,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飞跃。它会使人们释放出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如,有的人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能够舍己救人,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与他们所受到的思想教育和正确世界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3、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效益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直接作用于师生员工的思想所产生的精神成果,它通过师生员工的精神状态、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表现出来。如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些人沾染上了拜金主义、重利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面对这种思想,开展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按十五大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道德、讲奉献,才能自觉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及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作风,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这就是精神效益的具体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效益指的是以师生员工的行为为中介,使精神效益转化成物质效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着眼点不能光停留在精神方面,它的最终目的,是要以自己的精神成果保证和服务于物质文明建设,它通过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觉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这种精神力量作用于物质,使精神成果转化为物质成果。
4、扩散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人们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判断、 价值评价,这就使人们有了一种努力方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清楚明了。而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对人们先进思想的播扬,向外扩散,起到“灯光效应”,产生辐射效果。例如,通过先进人物如孔繁森、焦裕禄等人的事迹的宣传,可以激励广大师生员工以他们为楷模,去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
只有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特殊性,才能运用正确的工作方法,也才能真正提高其工作效益。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效益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重效益、重实效摆在首位。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由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所决定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效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但在市场经济的一般经济特征与经济原则上又有共同点。同时,市场经济又是一种利益驱动经济,它的基本活动原则是以等价交换为基础,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市场经济以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为动力机制,但社会主义反对的是极端的功利主义,它并不反对人们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为了保障人类的共同利益,社会主义就应把利益原则升华为效益原则,因为,只有效益的提高,才能保证利益的最终实现。
当前,全党全社会的各项工作都要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精神生产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已逐步引入精神文明领域,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开始在精神文明活动中起调节作用,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形成为一种特殊的“产业”。一些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日益突出。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能不讲经济效益。但精神产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更需讲社会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把效益观放在突出位置。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迫切需要提高其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过程中,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也产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也明显地在大学生身上反映出来。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虽然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与现实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当今大学生内心世界发展不相适应。二是传统的思想道德规范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全面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和发展的同时,也必将给人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带来巨大变化。应该说,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是好的,但同时也应清醒看到:一小部分大学生道德品质方面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有些学生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个人名利思想较重,考试弄虚作假,不爱护公物,行为不够文明,打架斗殴,吸烟酗酒等等。究其原因:首先,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价值观念的嬗变,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人生理想、思想境界出现了多元并立、参差不齐,而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观念、新知识,因而会诱发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潮。其次,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前些年,由于自由化思潮的泛滥,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个人主义”、“个人价值”、“金钱万能”、“道德无用论”蜂起,使一部分大学生心态扭曲,不讲理想,不讲奉献,不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只顾个人利益。再次,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蔓延在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加上个别教师“商品”意识强,导致校园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形成一定市场。三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与当今高校现实需求不相适应。马克思意识能动性理论告诉我们,意识相对于现实而言,有其超前或滞后性。面对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没有呈现出超前性,而是在许多方面与高校现实相脱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性,同时,它只一味注重政治理论的灌输,缺乏整体素质的教育,使其难以适应高校现实发展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难题,严重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使之在大学生中无法产生应有的效益,达不到真正育人的目的。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已是迫在眉睫。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 作用决定了其必须讲效益。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作过许多精辟论述,概言之,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所谓“两手抓”实质上就是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政治;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就是要永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并在此前提下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创造价值,能在物质变精神中出精神产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四有”新人的成长;能在精神变物质中,使先进的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广大师生所掌握,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总之,思想政治工作能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尤其是从劳动者个体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上,发挥其独特作用,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而要真正发挥这个作用,就必须从大力提高其效益上着手。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党的十五大报告重新强调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科学论断不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而且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立足于初级阶段这个国情,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崇高的理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解放思想,就是要破除“权大理大”、“我讲你听”、“领导的话就是正确的”等等旧观念;就是要破除空洞的理论说教,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就是要破除只讲形式不论实效,只要表面现象不讲实际内容的做法,而必须把理想信念的高标准要求与解决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困难结合起来,寓远大的理想教育于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做到讲实话,想实招,办实事,见实效。其次必须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创造新的教育手段和载体,改变原来的单一的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为启发型的双向交流方式,使学生参与教育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达到潜移默化之目的。同时,要以理服人,用事实来说服教育人,用生动典型的实例和言传身教来使青年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又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深入学生教室、寝室、食堂,与学生同呼吸、共苦乐,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你讲出去的话,学生才会听,也才能理解。只有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收到真正实效。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 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关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思政干部队伍,这支队伍成员文化高低、素质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因此,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至关重要。而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必须是:第一,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他们必须精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懂得文学、历史学、行政管理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及有关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触类旁通。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尤其在知识密集的高等院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如果本身没有丰富知识和一定理论水平就无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难以使学生信服。如今,有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之所以被学生看不起,甚至被称之为“耍嘴皮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等等,就是因为这些同志缺少扎实理论功底,缺乏以理服人的根本,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这样,学生自然就不屑一顾了。第二,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任劳任怨,乐于奉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繁琐而又艰难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更多的新课题、新矛盾,要研究这些新课题,解决这些新矛盾,就要求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必须甘于清贫,在名、位、权、利等问题上,不与人争,不与人比,经得起诱惑,经得起考验。而做到这些,关键在于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同时,又要乐于奉献,任劳任怨,不怕别人戳脊梁骨,不怕得罪人,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敢于同一切违背党的方针路线、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对错误的言论和行为决不随声附和,得过且过。第三,求真务实,踏实肯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勤勤恳恳,踏实认真。邓小平说过,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忌“左”,“过去那种简单片面、粗暴过火的所谓批判,以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处理方法,决不能重复”,接着,他又强调,“无论是开会发言、写文章,都要进行充分的说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决“不能以势压人,强词夺理”(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7页。)。用诚恳的态度,想为学生所想,急为群众所急,处处以他人之苦为苦,以他人之乐为乐,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那么,如何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政干部队伍呢?笔者认为,首先,应严格把好选人用人关,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什么样的人可以进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行列,特别是什么样的人可以担任这个队伍中的领导者,必须要有正确的标准。长期来,高校在挑选使用政工干部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误区,“不能教书的当干部”,“不会搞学问的去管人”等等观点在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还根深蒂固。似乎政工干部阿狗阿猫都可以,思想政治工作谁都可以做,造成了这支队伍人员素质高低不一的状况。同时,在任用干部时不注重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光凭亲疏关系,凭领导个人好恶而定。有的政工干部,连起码的理论水平都没有,有的在提拔之前在师生中影响就差。这样的干部如何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又如何能担负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因此,严格用人标准,杜绝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的有力保证。其次是把好考核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项软工作,又是一项硬任务。对这项工作业绩的考核应细化、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应严格把好考核关,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这项工作收到切实效用。在这里,需强调的是,这支干部队伍有其特殊性,即普遍能说会道。能说会道,这本身是好的一面,应大力提倡,但容易使一些人走向极端,滑入虚而不实、浮夸吹牛的歧途,因此,必须有统一的考核标准。最后,要把好培训、培养关。注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培训,才能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思想境界和工作能力。培训工作可以把定向、在职、长期、短期、校内、校外相结合,采取多渠道、全方位,并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分批进行,还可采用重点培训,缺什么学什么,需什么补什么的办法。这样,才能使这支队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
(三)、建立机制, 健全制度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有力保障。
在整个社会风气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完全靠人们内心自觉和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在中央制定《教育法》基础上,应制定《思想道德教育法》、《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法》及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其逐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如干部考核中,应把思想政治工作实绩不仅作为政工干部,而且应作为全校各级干部考核提升的重要依据。另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工作体制、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监督机制等通过法律或规章制度的形式加以确定,使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才是切实可行的。
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评判标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判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好坏的社会标准只能是江泽民同志讲的能否用科学理论武装人、能否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能否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能否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也是所有从事精神领域生产精神产品的人都必须牢牢确立的效益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具体评判标准有各种各样,有价值标准、形式标准、历史标准、现实标准等等,但其根本标准应是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无疑也是判断精神文明建设包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非的标准。因为它抓住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也抓住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现实内容。
在坚持“三个有利于”为评判标准基础上,还应掌握三个原则:
一是定性定量原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培养人的工作,对其评价既要作定性分析,对其性质、质量、影响力、深度进行评价;又要作定量分析,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建立数量指标体系,进行数量统计分析。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实践的检验,建立一套完整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量化标准”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的档案,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体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道路。
二是动态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不像经济效益的实现那样具有确定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的思想变化是纷繁复杂的,行为发展轨迹是迂回曲折的,甚至还可能出现反复。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渐次递进、反复强化的过程,其效益也时隐时现。因此,必须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分析和评估,既要看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还要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及过程。
三是目标实现评价原则。高校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育人”这个中心,并为这个中心服务,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目标实现评价应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要看是否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是否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大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走向社会之后是否成为一名政治上可靠、业务上过硬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能否正确处理德育与教学科研的关系。在高校工作中心问题上,目前存在两种错误认识:1、 是强调教学中心而否定德育教育,将德育视为教学工作的附属品;2、 是过分强调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视为学校工作核心,盲目夸大德育的独立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德育与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两者要“和平共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可互相排斥,互相拆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出发;学校的教学科研中也要注重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要培养出一个合格的现代化人才,两者缺一不可。一个大学生不管具有如何渊博的专业知识,如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就会走上邪路,误入歧途;反之,作为大学生,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没有掌握过硬的本领,是难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的。(三)是是否积极探索好形式,积累好经验;工作及活动是否明确,持之以恒,措施是否得力,务求实效;是否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迅速发展。(四)是大学生是否养成了渴求知识、认真学习的自觉行为;是否树立了正气,富有正义感;是否遵守社会公德和校纪校规,是否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