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传统数学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关键在于:积极,幽默,主动。
关键词:数学课标 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策略 教学应用
一、钻研教材,联系实际,备有效性教案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目标要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课堂教学游刃有余。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并对教学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去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更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做到胸有成竹,应对课堂上的变化,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哪些学生需要在教师的点拨中才能领会;哪些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或是重点关注下才能达成目标的,这些我们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的课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教学情境化、生活化
1.创设高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常选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但是,教材毕竟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由于各地、各校的情况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关心的热点也不同,教材很难做到吸引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将书本上所给的情境加以变通,使之贴近所教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组织高效的探究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根据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作为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强化目标意识。实施研究性学习,最关键的是要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探究活动的目标、结果及活动的执行形式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并运用科学灵活的探究方法,以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来引发学生需求,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从而保证探究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2)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结合教学内容,精心筛选探究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尝试、体验、实践、创新,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目的的达成是以有价值、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的探究为基础的。
(3)提供探究空间,做好适时指导,确保探究效果。以学生为中心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教师应定位于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的宗旨是给学生提供适时有效而必要的引导与帮助。
(4)注重学法指导。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知识要靠自己去进一步去学习。因此,教师应把科学有效的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行为习惯养成:包括读、写、说、听等各种习惯养成,要求教师在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只要会听讲、会学习了,也就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课堂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会思维,因而思维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掌握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四、及时评价,及时反馈
及时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这里的评价主要包含有“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两种形式。一般在课堂让学生先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应努力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都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
陶行之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就只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多数是有问题不敢问,据我调查,学生不敢问,主要有两个怕:一是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是怕问题偏离方向,老师责怪。对此,我鼓励学生多提问,适当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学生果然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且问题当中有些是学生的困惑,有些也正是代表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老师再加以引导、解释,往往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师的教学心得》。
[2]《小学数学杂志》。
论文作者:苗文惠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2月第26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5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目标论文; 课堂论文; 评价论文; 都要论文; 教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2月第26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