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轨道跃升与产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阮娴静1,周 利2
(1.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 要: 技术轨道跃升的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于技术轨道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技术轨道整合能力。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技术轨道跃升与产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假设检验,并得出相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技术轨道跃升过程中可以通过对需求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和竞争强度的控制来推动产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而技术轨道整合能力在产业创新绩效提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此,要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环境,拓展多元化政府扶持渠道以优化产业创新环境;加大技术创新必要资源的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创新扩散速度,不断完善产业创新的网络化结构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后,通过研究群链自主创新与自主型技术轨道的依存关系,集群式产业链、自主型技术轨道与自主创新协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集群式的产业链角度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 技术轨道;轨道跃升;产业创新;创新绩效;结构模型
技术轨道,往往是指某种技术范式的常规模式或问题解决活动的形式,它不仅仅象征着该技术的发展方向,还代表着沿着该技术轨道进行技术发展的过程,及产生的路径依赖等[1]。目前,对技术轨道跃升的研究已开始逐步深入,但是仍没有权威界定和阐述,更多地是倾向于分析轨道跃升带来的益处,即我们所说的对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进行探析[2]。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不同的曲线图来展示产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跨越式进步,不同的曲线代表着不同的技术发展轨迹,两者之间的交叉点可以看作为技术发展过程中跃升至其他方向的转折点,正是在这个转变点上带来了技术的突破和发展,这个转变点被称之为跃升点[3-4]。本研究认为,技术轨道的跃升正是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对其路径依赖性的突破,使其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继而实现不同技术问题有效解决。
一、理论回顾与假设提出
在针对新兴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轨道跃升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知。一是认为企业往往依托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通过不断汲取和传承原有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进行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最初主要是通过合资经营和许可经营进行生产,到后期才开始逐渐开发独立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在我国,大多数企业采取跟随模仿的竞争形式,并不进行大量的技术研发投资,而是引进国外建立的技术轨道进行效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和风险,但具有局限性,很容易陷入随波逐流的发展境地。21 世纪以来,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时期,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鼓励进行技术研发,也正是寄希望于国内企业能够真正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总而言之,无论是技术引进后的再创造,还是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轨道进行模仿,都很难从根本上实现技术超越与技术轨道跃升[5]。二是认为技术范式的改变能够摆脱一种创新模式的束缚,特别对后发企业的发展大有裨益,可以在能力构建过程中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就新的技术范式而言,行业内的企业均属于同一起点,后发企业不仅能够实现旧技术的革新,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拓展新的发展路径来超越发达国家。越是技术不确定性强的产业,技术推陈出新和更新换代的速度越快。正因如此,选择路径跟随的企业往往处于跟随地位不容易实现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部分学者开始认识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无疑成为了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针对企业而言,技术轨道的跃升和发展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路径,也是我国实现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6]。
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认为技术轨道就是依据某种路径开展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过程[7]。因此,技术轨道的发展边界受到技术范式的制约。由于技术范式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导致技术轨道在跃升过程中大多是在技术范式的框架下进行。企业在进行技术轨道的跃升中,受到技术范式的影响,各种跃升也具有了一定可预测性。因此,技术范式制约下的技术轨道发展过程不是激进的,而是逐渐开展的,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知技术轨道的变迁目标。现代演化经济学家通过调研分析,认为技术轨道的发展会受到企业技术储备、技术创新、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等多种变量因素的影响[8]。
除非发生急剧外部力量冲击,技术轨道受到技术范式的制约影响不会打断,其可预测的发展路径也不会产生重大转变。全新的技术范式产生后,对现有技术轨道的发展模式也会产生威胁。外部环境的变化,技术轨道的演化发展也会受到影响[9]。新旧技术范式之间的关系,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由旧技术范式向新技术范式的渐进式转变,一种是新技术范式对旧技术范式的破坏性替代。两种关系下,技术轨道的跃升方式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第二种技术范式的变化,有时会导致原有技术轨道的断裂。
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会对走行轨及其相关部件、车站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轨道交通周围埋地管线(如:天然气管道、自来水管道、公共事业管线)等造成腐蚀,轻则缩短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重则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综上,技术轨道跃升的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于技术轨道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技术轨道整合能力。
1. 技术轨道环境的不确定性
假设1:技术需求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提高产业创新绩效。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技术轨道环境不确定性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一直热度不减。当前,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技术轨道环境不确定性对创新的直接影响;二是技术轨道环境不确定性对突破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的影响;三是技术轨道环境不确定性对创新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等[10]。结合上述研究理论,本研究认为,技术轨道环境不确定性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不同产业面临的技术轨道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不同,产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的技术轨道环境不确定性也不同。因此,考察技术轨道环境不确定性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应当设定特定的环境条件,否则笼统地开展技术轨道环境不确定性对产业创新的影响研究不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通过复杂理论,可以认识到组织主要从外部环境中进行能量的输入,以更好地维持生存和发展。产业亦是如此,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来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环境,才能获得进步和发展。
技术轨道整合能力是现代产业生存发展的必备能力,产业发展中要通过不断完善供应链,以提升自身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具备较强整合能力的产业更能够实现产品的创新,相关产业在上述整合能力的三个不同能力的塑造下,会更加适应变动的供应链,能够对一些市场机会进行较为准确的感知与捕获。产业开发新产品中,整合现有企业资源,借助企业自身技术储备,积极开展新型产品的研发工作。具备较强整合能力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抗风险能力也获得明显提升。
一般而言,我们用Cronbach's Alpha 来进行信度的检验,若该系数大于0.7,则表明变量的关联性符合要求,也就是说内部一致性较高。本研究对测量模型的变量Cronbach's Alpha系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其数值均大于0.7,说明变量信度通过检验。
9.1.4蚜虫 成蚜和若蚜群集在叶背吸食汁液,大量分泌蜜露污染苤蓝,诱发煤污病。受害叶片黄化、卷缩,菜株矮小,发育不良,严重时整个外叶塌地枯萎。此外,蚜虫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从而造成严重损失。
n=7a-b)。知道这个规律、解决相应的问题远不是这节课的目的,而这样的规律,学生自己是不是可以发现?他们是怎么发现和解决问题的?
消费者对技术的需求相对确定时,企业往往会在产品生产方面进行渐进式的创新,通过这种细微的跨度较小的创新改动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而当消费者对技术的需求和偏好出现较大差异时,企业则往往会对公司产品进行突破式创新,在原产品生产构造的基础上进行大的改动创新,以此来满足消费者对技术的需求。这就是技术的需求确定与不确定带来的产业创新。消费者对产品所包含的技术喜好以及对其期望的可变性与不确定性形成了技术需求的不确定性。这一因素也是关系到产业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各个企业、公司都会以其为抓手来调节创新性生产。李妹和高山行[11]认为,企业面对的消费者群体对产品技术的需求比较稳定时,这个企业常常会加大投资生产,提高产品的输出量,通过加大产品的消费量来提高企业的业绩。这个时候,相关产业就会仅拿出一小部分财力、人力和物力放在产品技术创新上,此时的创新力度较小,但仍然是一种产业创新[12]。但当市场上出现了式样新颖、功能齐全的同类产品时,消费者往往会更倾向于选购这类产品,这种技术需求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会反过来促使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对自身产品做出较大的创新推动,生产出更为人性化、舒适化、新颖化的产品,重新吸引新老顾客,进而确保自己的市场份额与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创新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针对怀洪新河绿化现状,安徽省怀洪新河河道管理局制定了《安徽省怀洪新河百里森林生态长廊总体规划》(下称《规划》),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以乔木为主体的河道型高标准森林生态长廊建设,努力建成水清岸绿的稳定河道生态系统。
动态竞争优势是现代企业战略研究的热点。随着现代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影响技术轨道跃升的因素也日益增多,这导致当前的技术轨道跃升动态性发展的特点非常突出。传统轨道发展理论已经不适合动态的市场环境的需要。因此,现代产业开始树立动态竞争理念,在考察以往影响产业创新的静态因素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各种动态因素的运行规律的考察。现代产业运营模式也需要企业能够根据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因素,制定动态化的应对策略,产业所处技术轨道环境的变化,也是推动产业不断开展创新的重要客观因素。现代产业只有不断改革原有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创新思路等,才能适应动态市场环境需要。
(2) 技术不确定性与产业创新绩效
产品生产技术的多样性、不稳定性、不可预测性导致了生产技术的不确定性。当某个产业的生产技术的不确定性发生的概率较低时,其产品的生产也相对稳定,工业生产线只要按照既定的生产模式或者做出细小的突破变化就可以顺应市场导向,生产出的产品可以满足绝大数消费者的需求[13]。如果产业的不确定性发生的概率较高时,生产技术要求有所提高和突破,这个时候企业往往会减少产品的产出量,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为了确保自己的市场份额,就必须进行突破式创新。通过加大科技研发力量,并借助外部的市场变化需求来研发新型的生产技术,进而确保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稳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因新时代下企业获得大量兼并,所以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多样化,也对其提出全新要求。然而,在重视财务监管人员及科研之下,很多企业却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企业建设及发展中的财务管理地位。于是造成有关工作人员知识老化、业务素质不高,发展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其对企业健康发展产生制约,阻碍财务管理水平提升[2]。
(3) 创新竞争强度与产业创新绩效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技术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提高产业创新绩效。
当产品生产技术不确定性发生的概率较高时,企业往往会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技术革新方面,通过招募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加大科技研发经费,鼓励科技研发人员做出大的改进和突破。如果此时的企业还是固守成规,则往往会面对优胜劣汰的结局。
从图1 的结果可以发现,环境不确定性、技术轨道整合能力以及产业创新绩效标准化路径系数均小于1,并且潜变量与显变量没有较大的标准误差,模型基本假设得以成立,可以开展适配度分析。
当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出现饱和状态时,同类产品的企业间便开始了竞争,竞争常常会以降价、多买多赠、抽奖等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选择自己本公司的产品。这个时候企业或公司的产品利润较以往会大大减少,所以生产者更多会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尽可能的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打赢这场价格战。这个时候企业往往会对产品的外观等进行小方面的改造,也就是对产品进行创新。张婧等[14]的研究表明,当同类产品企业面临高强度的产品创新竞争时往往不会进行突破式的产品研发,因为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把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新型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当中,一旦企业的新产品创新失败,会丢失原先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此时进行突破式创新是存在很大风险的,所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往往会倾向于对本公司产品进行小微创新。因此,必要的创新竞争强度有利于产业创新绩效。
所谓场景,原是影视用语,指特定时间与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通过人物行动来表现剧情的特定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创新竞争强度有利于提高产业创新绩效。
电厂汽轮机检修与维护作业中状态检修,为重要的技术要点之一。从汽轮机机组运行的整体现状方面分析,良好的状态检修实施对于故障问题的有效确定,以及故障问题的及时处理意义重大。分析在实际作业中状态检修的实施,主要的检修内容有:设备运行中的异常振动、异响、清洁现状、硬件现状方面的检修维护。通过对上述几点异常现象的检修和维护,有效的保障了设备运行中的安全稳定性。
2. 技术轨道整合能力
现代经济学认为,技术轨道整合能力越强,整合优势就越明显。整合能力可以分为内部整合能力和外部整合能力两种。前者主要涵括内部交流、整合策略、工作培训、过程整合和组织再造五种构成要素。后者主要包括外部交流、网络协同两种类型。从组织能力角度看,可以把整合能力分为资源能力、建设能力、过程能力三种类型,主要包含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信息共享能力、交流能力和企业公关能力等。庞长伟等[15]认为技术轨道整合能力应当包含资源利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李随成和武梦超[16]认为,技术轨道整合能力主要是指技术供应链的动态变动能力,包括技术动态感知能力、技术动态信息捕获能力、技术动态信息转换能力。以上学者对技术轨道整合能力的认识既有一定共性,也有差异之处。
以上学者的认识符合现代技术轨道整合能力的界定,他们对技术轨道整合能力的理论研究是对以往学者研究的拓展。本文在研究技术轨道整合能力中,从动态感知、动态捕获和动态转换三个角度探究技术轨道整合能力的变动与发展构成。技术企业应当通过建立企业内外信息联动机制,考察企业发展的外部机会和威胁,对影响技术轨道发展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甄别,从中发掘出适合技术轨道整合能力提升的全新资源信息数据等,动态感知能力、动态信息捕获能力和动态信息转换能力三个技术整合能力的子能力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17],技术轨道整合能力会随着供应链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产业创新与技术轨道整合能力之间存在正向互动关系。知识创新也有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两种类型。渐进性创新就是在以往企业知识储备基础上,对企业产品进行的创新。渐进性创新一般在一定技术范式制约下,沿着已有技术轨道而开展,其对技术轨道整合能力的提升是渐进性的,不具有一定破坏性,同时具备一定可预测性。突破性创新就是对企业原有知识结构的打破,建立全新的产品创新模式[18]。这种创新模式是在全新的技术范式下,沿着全新的技术轨道进行的颠覆式的产品创新。突破式创新会导致技术轨道整合能力的急剧变动,如果突破式创新成功,就会极大提升技术轨道整合能力,反之不但不会提升技术轨道整合能力,还会导致原有整合能力的破坏。
按照DGJ 32/J 18―2006《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和JGJ 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要求,沉降监测点应布设在能够全面反映建筑物特性的地方[10-11]。具体要求如下:
基本的技术轨道环境不确定性包含着技术需求的不确定、技术的不确定和创新竞争强度三种,这三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带来技术轨道环境的变化和波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消费者对技术的需求和喜好也变化较快,这也就意味着产业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正因如此,对需求、技术和竞争不确定性的探讨和分析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
同种类型的企业在动态感知能力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在动态信息捕获能力和转换能力方面差异明显。转换能力有时也称其为重构能力,能够让产业获得长效动态性创新能力,重构能力在现代产业的整合能力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衡量产业整合能力高低的主要子能力因素指标。技术轨道整合能力可以帮助产业集中自身资源优势,开展技术持续性创新,有时也可以帮助产业建立全新的技术创新路径,能够让产业在新型技术范式的指导下,取得技术轨道的全新跃升。因此,不管是渐进性技术创新还是突破性技术创新都离不开技术轨道整合能力。庞长伟等[15]通过对企业创新路径的调研分析,指出企业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必须要具备整合能力,只有整合能力强大,才能帮助企业开展更加有效地技术创新。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技术范式不断出现,传统技术轨道也逐渐为新型技术轨道所取代。在这种技术轨道急剧发展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产业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整合能力,才能有效应对一切困难与挑战。传统产业要想改变传统经营模式的惰性影响,必须要借助自身整合能力开展全新的技术突破。因此,从产业长远发展看,要想做大做强产业必须具备技术创新突破能力。
积累能力就是企业在原有知识储备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知识、新能力,让企业产生全新的创新模式,进而为市场提供更多新型的产品。企业积累能力越强,厚积薄发的潜力就越大。西方国家企业在自身积累能力培养方面非常重视,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独有的技术产权和知识产权。我国企业在产品创新中自身积累能力相对较弱[19],分析原因主要如下两点:一是中国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和吸纳能力相对较弱。企业创新资源的整合、创新效率的提升都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和吸纳能力。但是,我国企业对新型技术的接受意识相对较低,技术吸纳度不够,导致在企业产品创新中不能及时融入最新的技术创新理念和经验等。较低的技术知识吸收能力也导致我国企业在产品创新中效率不高。加上西方国家部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中国企业很难获得足够的技术借鉴机会,使得我国企业技术吸纳能力的提升一直相对缓慢;二是中国企业自身技术储备较少,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也与其他国家企业存在明显不同,这导致我国企业在技术轨道跃升中,积累能力不足制约了跃升效果。因此,我国传统产业多是进行简单的积累,产品创新能力总体上较差。
脑血管疾病与睡眠障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临床观察和细胞及生化水平上都有研究证实两者的相关性。急性脑卒中发生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18-19],其中脑血管屏障相关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炎性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周细胞)可能参与到睡眠障碍诱发脑血管疾病的过程[20],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另外,脑动脉硬化患者的睡眠质量会影响其生存质量,导致心理及生理功能受到影响[21]。而长期的睡眠障碍甚至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从而导致脑动脉硬化的进展,成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22-23]。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能够早期发现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对OSAHS病人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24]。
在产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突破式创新可以带来企业成本的攀升,同时也会对原有产业创新环境进行破坏,这种做法会带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一是产业由此进入全新的技术创新轨道领域,产品创新速度和创新效率获得极大提升;二是产业突破失败带来原有产品创新能力的破坏,给产业发展带来更加严峻的后果。总体上看,传统产业当前并不适合普遍的突破式技术创新方式,渐进式技术创新道路更合乎我国产业创新的实际。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增强技术轨道整合能力有利于提高产业创新绩效。
二、实证研究
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获得所需要的数据,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本研究的发放范围主要是广东省及周边省市发达地区典型产业园区中的龙头企业。本次问卷发放652 份,回收356 份,有效问卷289 份,问卷回收率为54.6%,有效回收率为44.3%。
2. 指标体系构建
技术轨道跃升受到环境不确定性和技术轨道整合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借鉴缪小明和赵静[20]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技术轨道跃升与产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分为技术需求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创新竞争强度,同时技术轨道跃升要推动产业创新,参考刘兰剑[21]提出的能力指标体系,还需要探讨技术轨道整合能力中动态感知能力、动态信息捕获能力和动态信息转换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对于产业创新绩效的度量从5 个方面测算,分别是专利授权数量、产业总利润、产业新产品开发率、产业新项目比例、产业项目成功率[22]。
3. 信度与效度分析
(1) 信度分析
像李高明这样非专业、初入行的学徒,很难有直接上手的机会。就说这李高明第一次剪发,那可是在师傅和老板娘都不在的情况下才获得的宝贵机会。要再守着店里等机会,难。于是,李高明决定自己给自己制造机会。他问父母要了500块钱,配齐了剪刀、电卷棒、拉头器、染发剂等一共两箱满满当当的产品,回到了瓦纳村,向全村男女老少宣布,他要给村民免费理发。
(1) 技术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业创新绩效
(2) 效度分析
除了对信度进行分析,还应判定效度,也就是分析测量工具的准确性。效度主要包含内容效度、结构效度与收敛效度,由于研究量表借鉴了前人的相关研究,因此内容效度是较高的。此外,通过对标准负荷系数的计算,发现因子载荷均大于0.7,且p<0.05,说明内容效度、收敛效度是合适的。从表1 的拟合指标情况也说明各项拟合指标均符合要求,测量模型是有效和可靠的。
4. 假设检验
本研究借鉴结构方程模型对技术轨道环境不确定性、技术轨道整合能力以及产业创新绩效的关联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如图1 所示。
虽然当前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对于城市幼儿园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要扭转这一局面就要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学习与发展平台。幼儿园及上级管理部门要不遗余力地为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提供提升业务素养的学习条件,定期开展整体幼儿园、幼儿园与幼儿园、区域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学习,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强大功能,建立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分享幼儿园教育的工作经验与方法,实现整体幼儿园教师进队伍教学水平的全面进步。另外,乡镇中心幼儿园要积极鼓励教师的教学工作,对于业务素养高、家长反馈好的教师要给予积极的鼓励,比如设置教育奖励基金等,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4)利用综合异常指数可以圈定出综合异常的三级浓度分带,能够增强找矿工作部署的针对性,避免或减少工作部署过程中的不合理性。
环境不确定性、技术轨道整合能力以及产业创新绩效关联模型的拟合情况见表1。由表1 可知,模型的卡方自由度之比为1.367,且其他指标均符合要求,说明各项拟合优度指标均符合要求,表明测量模型是有效的,因此可知上述的分析合理、可信。
图1 技术轨道跃升与产业创新绩效关联模型的路径系数
表1 技术轨道跃升与产业创新绩效关联模型的拟合情况
表2 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分析结果
三、结论与对策
1. 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从
2. 对策建议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推动产业创新绩效必须依靠环境变革,从而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从研究结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复杂技术的创新与整合对我们目前的技术轨道跃升与产业创新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技术轨道跃升促进产业创新绩效也逐渐被提上了议程,这个问题是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之一,即如何让创新链参与者实现共赢,如何对集群式的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与协调[23]。
(1) 优化产业创新环境,有效把握不确定性
技术轨道跃升的前提条件是需求与技术的不确定性关系,而完备的风险利益机制是保证这一不确定性的制度基础,也是保证促进产业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因此,要重视风险利益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产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每个企业在竞争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决定着其承担的风险也不一样,技术轨道跃升的条件也一定要与其承受的风险呈正比,为此,应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环境,拓展多元化政府扶持渠道。首先,政府要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并对市场失灵问题加以规范。其次,政府需要突破现有市场的发展体制约束,实现新的制度发展改革,将技术创新作为产业政策来实现,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全面提升创新技术的发展能力。第三,政府需要通过相应的扶持政策来改善产业的发展创新能力,其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完善法律体系,为切实保护产业创新发展成果提供法律保障,让获得创新能力的产业在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从而形成良性发展;完善产业扶持机制,结合创新发展战略,按照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给予相应的支持,例如政府机关单位的办公系统,可以规定采购我国自主研发的办公系统等,加强对技术创新型产业的扶持力度,按照技术发展的标准,建立相应的扶持体系,从而指导产业的稳定发展;政府还应该通过财政支持,优化产业的发展方式,降低产业的发展成本,为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支持方式,保证产业在获得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盈利,从而保持技术创新的优化发展,实现产业的稳定运营。
(2)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资源整合水平
首先,应不断完善产业创新的网络化结构。在行业中若出现获得关注的创新行为,这就容易让其他产业模仿。所以,产业创新不能够仅仅依靠自身的资源,而且还需要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从而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实现集群效应。在产业的创新中实现知识的重组,利用专业知识实现新的资源整合,进一步拓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实现资源集成,其过程包括:利用市场和政府的相互作用,提升创新自立能力;充分利用国内产业和国外产业相互交互的关系,科研单位、高校与产业的关系,区域产业间的合作与分工网络,不同产业间的竞争与分工关系网络等,在产业之间合作中共同发展,从而提升整个产业能力。
其次,加大技术创新必要资源的投入力度。在产业创新建设过程中,人才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资金支持也是保证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针对投资大、风险大、周期长的项目,政府应该给予充分的支持。政府还应该建立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机制,在投资发展中吸收先进的经验,将创新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人才的创新能力,使产业能够得到有力的创新资源支持,因而应提升人才队伍的交流,加强人才的创新激励体制,能够让人才在产业中获得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加强产业和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能够让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科技发展的引领者,为产业提供技术成果,让产业获得新的发展。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围绕产业技术要求完善发展形式,优化教育和科研环境,将产业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将科研成果价值作为衡量研究项目的指标,并鼓励科研人员要发挥个人优势。
最后,加快技术创新扩散速度。针对产业技术创新,如果仅仅个别的企业获得了技术创新的发展优势,这样的局面不会影响整个行业,只有在全行业内实现技术创新,才能够真正实现技术的跨越。这就要求技术创新能够从一个企业扩散到另外的企业,也就是所谓的技术扩散。只有一项技术能够在行业内大范围的推广才能实现技术创新的应用,保证企业获得相应的发展动力。在技术扩散过程中,技术扩散需要具备目的性,并且具有选择性,只有能够促进技术发展和技术扩散的才能够真正提升发展能力。在产业发展中,结合产业和行业优势以及战略规划,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加强创新能力的建设,通过解决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突破产业的局限和束缚,全面拓展技术的发展能力。在整合科技资源中需要明确发展的主线,结合资源共享的发展方式和全局发展要求,搭建协调分工、强化运营的技术中心框架,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的发展中,充分利用技术协作,建立相应的创新发展模式,借助互联网的创新实现新的发展,保证技术创新扩散和技术成果的快速推广,帮助企业得到创新发展的动力。
(3) 推动集群式产业链的发展,强化技术轨道跃升与技术创新的协同联系
与复杂技术生产相关的技术链和价值链相组合起来就会形成集群式产业链。与复杂技术生产相关的一些由知识单元和联结知识组成的知识链条就是技术链,而与复杂技术生产相关的价值实现和在创新参与者之间的价值分配关系就是价值链[24]。科技研发人员、高层管理者在技术链和价值链的相互组成关系上,融合集群式产业链,共同衍生催化关系,建立一个集群式产业链机制。
目前我国集群式产业链进行自主创新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轨道技术不足,所以在进行自主创新时要尽可能地集中精力做好自主型技术轨道的创新。自主型技术轨道创新是集群式产业链内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在对技术的革新中逐渐掌握某一生产领域的高端技术、核心技术,在投入运用的过程中,该技术发展轨道就会逐渐成型。在群链自主创新的基础上革新自主技术轨道是当地企业常常采取的创新方式。
群链在自主创新发展方面与自主型技术轨道的延伸存在依存关系。第一,自主型技术轨道的延伸以群链自主创新为基础。通过群链自主创新出的产品在投放到市场时,相关技术服务人员便会调研产品的使用情况,之后再以市场反馈信息指导产品生产创新技术的改善,带来相关配套生产技术的提高,这又会带来一条相关的链式反应。技术的提高会增强产品的生产力与竞争力,慢慢地也会吸引与该技术生产相关的行业、衍生技术进来,最后企业内部的自主型技术生产轨道也就成型了[25]。第二,自主型技术轨道又是自主创新动力形成的关键载体。据相关研究表明,自主型技术轨道的技术创新往往会产生“报酬动态递增”的效果[26]。在当今全球网络运用的大背景下,由于产品生产技术的关联性以及网络化信息递增所带来的效益都会使得自主型技术轨道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提高本土企业在关键生产技术方面的自主生产创新能力,率先掌握核心技术,进而对其他相关企业带来竞争压力,推动集群式的产业链内部的企业打破传统的依靠降低生产成本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怪圈,转而向生产技术的自主创新发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此外,这种技术也会衍生出技术延伸扩散的效应,引起集群式的产业链内部的其他行业做出相关生产技术的革新。这样自主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就会以一种阶梯式衍生态势为走向[27]。
自主型技术轨道产生和衍化与集群式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是相互依赖的耦合生长关系。第一,自主型技术轨道产生和衍化往往会推动其他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做出革新,推动发展,进而促进集群式产业链的衍化与提升。在对产品技术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本企业的技术生产轨道,其他的相关技术也会出现渐进式的革新,呈现出一种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生产演化过程。目前,自主型技术轨道的形成与延伸为相关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加大了市场方面的竞争优势。随着一系列生产技术的革新与延伸衍化,集群式产业链内的企业也逐渐由无核心产业向核心产业发展,由单链的生产模式向多链的生产方式改进。在自主型技术轨道的创新发展过程中,集群式产业链也会随之提高升级,进而推动自主创新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的升级,最终形成产品技术的市场竞争优势。第二,集群式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为自主型技术轨道提供了组织基础。比较系统的群链组织可以为企业生产提供强大的产品制造保障,可以促使行业进行产品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推动企业内的技术研发部门逐渐掌握产品自主创新的技术源,对于自主型技术轨道的发展有着引领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形成的品牌效应以及带来的销售渠道的拓宽往往凝聚为企业产品销售的市场优势。此外还可以推动自主型技术轨道在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延伸、拓展,所以说集群式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为自主型技术轨道提供了组织基础,大大促进了技术轨道的成型。
后来,我们陆续有了写给期末、一模、二模和高考的自己。有的同学越写越多,因为后面没有机会写了。有一次,我还出了一个题目:假如再来一次。很多同学表示,再来一次也不会改变,依然是这样的状态。这个结论并不像我们经常想象的那样,如果再来一次会更好。
基于集群式产业链、自主型技术轨道与自主创新协同发展的内在联系,自主创新技术往往处于自主型技术轨道的核心位置。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形成与积累,再到核心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本地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平台,以此来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技术,提高技术的创新协同发展,逐渐摆脱对国外生产技术的引进与依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缓解了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些技术创新压力,不仅提高了我国企业拥有核心生产技术方面在国际上的比率,而且提升了我国本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了集群式产业链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鸿儒,王毅,林敏,吴贵生. 技术轨道研究:述评与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7):21-28.
[2] Stolwijk C. M,Vanhaverbeke W,Ortt J,Pieters M,Hartigh E,Beers C.The effec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echnology sourcing on firm performance throughout the technology life cycle [J].Technology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2012,24 (10): 1013-1028.
[3] 张立超,刘怡君. 技术轨道的跃迁与技术创新的演化发展[J].科学学研究,2015,33(1):137-145.
[4] Bergendahl M,Magnusson M. Creating ideas for innovation: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distance on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es [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5,24(1):87-101.
[5] 吴贵生,蔺雷. 服务创新轨道概念初探:兼评技术轨道的适用性[J].技术经济,2012,31(5):1-7.
[6] Rajeswari S. Raina. Techn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ia’s development trajectory in an innovation systems framework [M].Emerging Economies,2015: 329-351.
Relationship Research between Technological Track Jump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RUAN Xian-jing1,ZHOU Li2
(1. School of Medical Business,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510006, 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Wuhan Dongh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two most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chnological track jump come from the uncertainty of technological track environment and the ability of integrating technology orbi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rresponding questionnaire,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s used to make a hypothesis tes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track jump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track jumped control process can be based on the demand uncertainty, technological uncertainty and competition strength to promote industri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The technology track integration capa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optimization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policy environment,expand diversified government support channels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increas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cessary resources investment, accelerate the pa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Finally, to explore 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 on the group chain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independent technology track dependency, and inter-nal relation of cluster industry chain,autonomous orbit technology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hain cluster.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trajectory; Track jump; industry innovati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92X(2019)07-0097-06
收稿日期: 2019-03-26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IA180398);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2018WTSCX055);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A2019325)。
作者简介: 阮娴静(1977-),女,湖北襄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产业经济等研究。
通讯作者: 周 利(1980-),女,湖北鄂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ZN)
标签:技术轨道论文; 轨道跃升论文; 产业创新论文; 创新绩效论文; 结构模型论文; 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论文; 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