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包含了自然物侯、民俗文化、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如今的幼儿园教学中,二十四节气被运用于幼儿园的课程的开展,而二十四节气课程在社会领域的活动开展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对幼儿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幼儿获得更高的提升。笔者在针对幼儿特点,借助二十四节气里所渗透的文化信息,通过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探寻幼儿走进生活的实践路径,进而在幼儿的心中埋下文化的种子,促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关键词:幼儿 二十四节气课程 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9-232-02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依据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它起源于古老的农耕文化,是从事农耕活动的依据和标准,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二十四节气课程则是将其中包含的自然物侯、民俗文化、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知识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融入进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二十四节气课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下所开展的。
在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实施中可以发现,课程的开展对于幼儿社会文化认知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节气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等名族文化。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文化认知的发展。幼儿期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应当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充分挖掘二十四节气课程中的教育资源和隐含的教育价值对幼儿进行社会文化的熏陶,促进其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
一、关注幼儿认知特点,设计二十四节气主题课程,促进幼儿走进社会
陈鹤琴先生认为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教育。他总结概括了幼儿共同存在的八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和三个学习过程的特点。八个方面的心理特点是,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喜欢成功和称赞,三个学习过程的特点,第一是感觉,第二是联念,第三是动作。他认为只有根据这些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教育,才能教好。在二十四节气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可造作性强的主题内容更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也符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
“据调查显示,在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4种教材共425个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可将幼儿园社会领教学内容大致归纳为12个类别。其中比较受重视的是‘亲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社会文化与节日庆典’‘社会环境’‘情绪情感’。”[1]由此可见,幼儿社会文化的发展在当今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学中受到广泛重视。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社会文化的教学很难做到真正的“走出去”。走出课堂,走出班级,甚至是走出幼儿园。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但班级的内部资源有限,课程形式单一。很难真正将幼儿的发展与实践做到有机结合。而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内容多元化,形式丰富。幼儿可以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真正的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因此,我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借助二十四节气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设计切合的主题活动,如:草长莺飞春意浓——走进自然观察事物的成长,感受自然界的变化;卧看星河游历史——聆听历史故事,走进历史长河感受文化魅力;也傍桑阴学种瓜——角色体验感受社会文化的丰富内涵等。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与内容,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其真正的走进社会,走近社会文化,并获得更高的发展。
二、利用幼儿的好奇心,设计亲近自然的主题活动,感悟文化魅力。
陈鹤琴先生说过:“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2]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给幼儿的教育是最丰富、最有效的。幼儿在3到6岁其间,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特别是对自然界各种动植物,因为自身认识的缺乏,所以对一切都怀有好奇。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和隐含的教育价值为幼儿创造教育的契机。在最早,二十四节气中的物候是人们从事农事活动的依据,是人们掌握农事活动的手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植物资源:各类植物的花开花落、变色凋零等。(2)动物资源:鸟类的迁移,昆虫的出现离去等。(3)气象资源:冰冻解冻,雾雪冰霜等。因此,二十四节气中所包涵的自然资源必然是十分全面丰富的,也是我们利用其促进幼儿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我们主张带幼儿走进自然,走向社会。
春的来临,对于幼儿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自然界里春的气息却是随处可见。对于“春”,在二十四节气里是这样描述的“春雨惊春清谷天”,这几个字里所包含的自然界的变化是需要孩子们去探寻的。为什么春天就来了呢?春天在哪里呢?春天有什么变化呢?借助这样的信息,可以设计系列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带幼儿走进自然,以亲身经历去解开疑惑,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感受到生活的魅力。
在设计主题活动“寻找春天的脚步”时,就是要让幼儿知道春天来临了,大自然发生了变化,并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春天,感受春天,体会大自然的魅力。如“清明”节气时,我们会带着幼儿外出踏青,寻找春天的踪迹;“惊蛰”节气,我们带幼儿去花园里,去草丛里,去泥土里,去各个角落寻找被春雷“叫醒”的昆虫;雨水节气中,幼儿身穿雨衣,脚踩雨靴,在雨水中蹦蹦跳跳,纵情欢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样的主题活动既是对幼儿好奇心的保护与充分利用,也是结合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特点,提取适合幼儿的信息资源,通过幼儿喜欢的活动方式,去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在亲身的体验中感受社会文化独有的魅力,激发幼儿产生对社会文化的向往之情。
三、结合幼儿好追问的特点,设计历史主题故事,丰富文化认知。
“节日的起源有历史传说起源、农事活动起源、宗教祭祀起源和原始崇拜起源等,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有助于丰富幼儿对社会的认知”[3]同样的,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立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其本身就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节气文化中也包含了中华名族传统的节日文化。“神话的产生,也是基于现实生活,而不是出于人类头脑的空想,神话的产生,是和现实生活有紧密的联系的”[4]由此可见,神话的产生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亦是如此。
节气中的神话故事,原本是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的。幼儿在平日的生活中是很难接触到的。甚至有些故事超脱了幼儿的世界观,在幼儿的认知范围之外。那幼儿会不会听不懂?从而对这些神话故事不感兴趣?在活动设计之初我有过这样的担心,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其实不然。幼儿好追问,喜欢问“为什么”,小小的脑袋里仿佛藏着无数的小问号。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在“惊蛰”节气我们要“蒙鼓皮”呢?对于这些问题,幼儿势必会想刨根问底,一探究竟的。由此设计的系列主题活动。带领幼儿接触神秘多彩的神话世界,丰富幼儿对社会文化的认知。
在设计主题活动“神秘多彩的神话故事”时,就是让幼儿在参与活动中理解神话故事的内容,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感受神话故事的别样魅力。从而通过神秘多彩的神话故事,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
如在“谷雨”节气时,以“神奇有趣的汉字”为主题,先以有趣的“仓颉造字”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再让幼儿可以学着“仓颉造字”的故事,自己也来设计文字,在写写画画中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精髓,产生了对民族的自豪之情。“惊蛰”节气中,幼儿聆听了“黄帝战蚩尤”的故事,便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做成鼓,学着故事中的“雷神”打雷。在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
这样的主题活动以幼儿好追问的特点为诱因,以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为目的,在节气课程中选取适当的神话故事元素,开阔幼儿视野;拓展幼儿思维;发散幼儿的想象。这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丰富了幼儿对名族文化的认识,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良好品质的认识。最终促进其对社会文化的认知。
四、运用幼儿好模仿的特点,设计风俗习惯体验活动,激发文化情感。
二十四节气中所蕴含的风俗习惯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节气中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却又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文化体系。实践是促进幼儿对社会文化情感发展的核心,而节气中所包含的风俗习惯正是幼儿实践的载体。幼儿是喜欢模仿的,模仿是他们学习技能,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主张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激发创造;在创造中升华情感。
幼儿的年龄较小,缺乏社会经验,对于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些传统习俗是不了解,不知道,不会做的。甚至有些习俗对于幼儿在实际操作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这些传统习俗却是客观存在的。到了什么样的时间要做什么样的事情仿佛是已经约定俗成的,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不变的传统。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正如幼儿喜欢模仿妈妈烧饭,爸爸看报纸一样。成人在节气活动中所进行的活动也同样吸引着幼儿。借着这样的契机,我们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邀请家长的参与。通过家园联系,家长助教等方式开展,更易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体验。
在设计主题活动“小小习俗继承人”时,让幼儿在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了解传统习俗,感受传统习俗的乐趣,在愿意尝试中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如“冬至”节气,邀请家长来到班级里进行助教活动,教幼儿包饺子,煮汤圆。幼儿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自己动手。获得劳动后的成就感;而在临近春节的“大寒”节气,幼儿和家人一起扫尘,贴窗花,吃团圆饭,更能让幼儿感受到节日的热闹氛围,体验着与家人生活的温馨和谐、邻里朋友之间的相敬互助等。
这样的主题活动利用了幼儿好模仿的年龄特点。通过模仿的方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丰富了幼儿对社会文化认知的同时更激发了幼儿的情感,促进其对社会文化情感的发展。这种种风俗习惯的体验,让幼儿在实践中感知,在感知中创造,最终获得了在社会文化情感上的提升。
陈鹤琴在其活的教育课程理论中谈到:幼儿课程儿童是主体,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活动中、游戏中激发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在不同形式的体验中获得正确、科学的认知。
因此在借助二十四节气课程,关注幼儿身心特点,设计系列主题活动及时对幼儿能力发展培养,也是在进行正确的社会认知能力引领。在进行主题活动的设计时,只有时刻关注幼儿的特点,巧妙的运用幼儿喜欢的活动方式,将会激发出他们无限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嵇珺.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内容现状与分析[G].学前教育研究,2012.03.010:42-47.
[2]陈鹤琴.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1944:279.
[3]刘晶波.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34.
[4]袁珂.中国神话传说[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2.
论文作者:俞茜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1
标签:幼儿论文; 节气论文; 二十四论文; 社会论文; 课程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