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在学术界的研究_鲁迅论文

论鲁迅在学术界的研究_鲁迅论文

学术界深入探讨鲁迅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鲁迅论文,学术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去年“新生代”作家提出“断裂”说后,鲁迅一直成为文学界一个热点话题。针对韩东、葛红兵、王朔等人对鲁迅提出的批评,文坛很快有了回声。不少人在文章中,对一些青年的历史虚无主义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捍卫鲁迅”之声,又一次响起。

《南方周末》曾发表了鄢烈山《金元宝殿上的表演》一文,认为王朔对鲁迅的态度,有痞子话语霸权扩张之态。林贤治在《鲁迅与王朔的“有神论”》中则指出:像鲁迅这样一个生前毫无自由权利可言,顶多配写“伪自由书”的人,今天怎么竟沦为自由的死敌?与此同时,北京一些媒体也针对贬损鲁迅形象的文章,发表各类看法。有学者认为,现在一些青年对鲁迅的态度,表现了一种对历史的无知。这是大众文化时代世俗力量抢战表达空间的必然。

不过,一些学者对“捍卫鲁迅”的姿态提出了疑问。5月21日, 在北京召开的“鲁迅研究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人们在认真地讨论贬损鲁迅思潮的成因时,也对鲁迅研究本身,提出了反思。北京大学孙玉石先生提出了这样几个看法:其一,研究者们过去谈鲁迅时,有时把话讲得过于完满,这样会让青年反感;其二,鲁迅研究曾被认为是造神运动。我们反对话语霸权,反而被别人认为是话语霸权。研究中超越鲁迅本身的过头话语,无形中推动了对鲁迅的神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梦阳也认为,对历来的鲁迅研究得失,应当深思。现在应从学理上,多下功夫。一些青年学者也认为,鲁研界仅仅以“捍卫鲁迅”的形象出现在文坛上,是可笑的。鲁迅似已成为文化时空中的公众形象,任何人均可以发表看法。现在学界需要的是科学求实精神,以及常识的普及。

许多学者从大文化的角度,对贬损鲁迅的风潮作了分析。大家普遍认为,鲁迅在近二十年一再成为争论的对象,恰恰证明了他的不朽的价值。中国的现代作家,像他那样充满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是十分罕见的。王彬彬指出:现在存在着两种否定鲁迅的方式:一是流氓式的、痞子式的否定;二是学理式的否定。后者则是学界应当关注的。李新宇也认为,对鲁迅的威胁,表面看是一些“断裂”的青年作家,实际上是背后存在的一种文化思潮。九十年代初保守思潮的出现,新儒学的兴起,所谓后现代主义的传播等等,覆盖面非常大。这些现象,鲁迅研究界应当予以回答。鲁迅研究如果和现实脱离开来,它的意义就丧失了。

标签:;  ;  ;  

论鲁迅在学术界的研究_鲁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