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债形势分析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债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近几年我国外债走势及其特点
我国自1979年以来对外举债,至今已有17年的历史。目前,向我国提供贷款的有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贷款的种类也比较齐全,包括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商业贷款、买方信贷、对外发行债券及租赁融资等。近年来,我国对外借款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外债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
80年代以来,我国借用外债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984年以前,是我国对外借款的起步阶段,外债总体规模较小;1985—1988年是我国外债高速增长阶段,外债余额年平均增加80多亿美元,增幅超过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幅18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外债增长过猛,说明我国借用外债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八五”期间,我国对外借款平均每年增加100多亿美元,年增长速度为15.2%,与前两个时期相比,增幅大幅度回落;不仅如此,其间外债余额的增长速度还低于同期GDP和出口的增长速度,说明我国对外举债已步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2、外债构成中,短、中、长期外债比例不断优化。
从偿还期限的角度,外债可分为中长期外债和短期外债两大类。国际公认的短期债务的警戒线为25%,若短期债务超过整个债务的25%,即意味着一国短期债务比重过大,一旦资金周转不灵,就有可能引起偿债困难。80年代中期,我国的短期外债一度曾占我国外债余额的4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经济危机,后果将不堪设想。鉴于此,我国有关部门很快对债务结构进行了调整,有效地抑制了短期债务过快增长的势头,“八五”期间,中长期外债增长速度继续快于短期外债的增长速度,中长期外债比重增大,有利于我们在时间上根据国情对还债资金进行调剂,降低了债务风险。
3、外债构成中,商业贷款比重逐年下降,官方优惠贷款比重有所提高。
从来源上看,外债有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商业贷款和其他形式借款4大类。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属官方优惠贷款,一般期限较长,利率较低,但贷款条件较为严格,在使用方面也有许多附加条件。商业贷款的借款程序虽然比较简单,使用条件相对宽松,但其利率高,且多为浮动利率,易受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此外,商业贷款的还款期较短,偿还期集中,客观上加重了债务国的还本付息负担。“八五”期间,国家采取措施积极筹措官方优惠贷款,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商业贷款的比重逐年下降。1995年末,商业贷款在我国外债余额中的比重已降为47.2%,与此同时,官方优惠贷款的比重则从1991年的27.4%相应上升为36.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国的还本付息压力。
4、外债币种构成趋于合理,汇率风险下降。
我国对外借款初期,外债币种构成中只有美元、日元、德国马克、港币等少数几个币种,其中,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国外贷款和外国债券多数来自于日本,日元债务曾一度占据了我国外债总量的绝大部分。由于债务的币种构成过于集中,无法抗拒汇率变动造成的风险;80年代后半期,我国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外债币种,降低日元外债比重。“八五”期间,我国外债币种持续增加,日元外债比重进一步降低。目前,外债币种已增至20多种,日元外债比重已从1986年的38.6%降到27%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日元汇率暴涨而引起的债务骤增,减少了外债汇率损失。
5、保持了适度的外债规模,外债偿还能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国际上评价一国外债规模是否合理的主要指标有两个:①债务率,即外债余额与当年商品和劳务出口外汇收入之比,这是衡量一国负债能力和风险的指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100—120%,危险线是200%。②偿债率,即一国到期外债本息之和与该国当年商品和劳务出口的外汇收入之比,这是衡量一国还款能力的指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15—20%,危险线是30%。“八五”期间,我国的偿债率和债务率一直保持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之内。按照国际口径测算,1995年我国外债的偿债率为7.3%,债务率为69.9%,远低于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
此外,我国的外债偿还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各项配套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八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进出口总额累计超过1万亿美元,比“七五”增长一倍以上,实际利用外资持续上升,累计超过1600亿美元,从而使得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大量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截至1996年一季度末,国家外汇储备已高达808.3亿美元,大大增强了我国的还债能力。
二、外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要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必须有相应的追加投资,除依靠国内储蓄和举借内债外,利用外资是追加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因此,利用外资具有国内资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弥补“储蓄缺口”,缩小国内储蓄与经济增长所需投资之间的差距,以保证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填补“外汇缺口”,减少由于进口大于出口所引起的贸易差额,以保证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所需的外汇。然而,外债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具有双重性,虽然通过借入资金可以达到追加投资的目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借债规模过大,超出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就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进而延缓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具体而言,一国借入的国外资本,作为投资,可以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当借入资本与劳动力、土地和科学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后,就会带来相应的产出,进而可使国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如果投资和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那么随着GDP的增加,可用于再投资的资金将会相应扩大,从而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但是,借债是需要偿还的,债务国的GDP不能全部用于投资和消费支出,其中有一部分要用于到期债务的还本付息,这就使可用于再投资的资金相对减少。如果借入的外债规模适度,投向合理,使用外债项目的经济效益好,就会既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能保证外债的按期偿还。反之,如果借债规模过大,外债投向不合理,使用外债项目的经济效益不理想,那就有可能减缓甚至阻碍国民经济的增长,或者虽然在一定时期刺激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但却使国家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影响今后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拉美一些债务国80年代所发生的债务危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从经济运行过程来看,外债会对国家的货币发行、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和外汇储备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外债必须保持适度规模,否则将给债务国带来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首先,外债规模要受国家预算投资和银行信贷规模大小所制约。如果借债规模过大,所需配套资金必将被迫增加,这就直接扩大了对国家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的需求。若超过财政和信贷的承受能力来举借外债,将导致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最终造成财政与信贷的失衡。其次,外债规模也要受到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应能力的制约。由于外债项目所需生产资料,很大一部分要靠国内配套供应,如果不顾国内生产资料供应状况而盲目扩大举债规模,势必使外债项目所需国内配套物资落空,导致国外生产要素与国内资源脱节;与此同时,投入项目的建设资金,约40%会转化为消费资金,而其中的绝大部分将用于购买本国商品,如果在较大规模举债的同时不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市场商品供应量,就会扩大商品的供求矛盾。此外,作为资本项目的重要部分,外债的进入和汇出对国际收支和外汇平衡影响极大。外债的过量借入,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另一方面影响汇率的稳定。因此,我们认为,只有保持适度的外债规模,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益,才能使外债对国民经济的正面影响超过其负面影响,不断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从1979年开始举借外债,目前外债余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1981—1995年间,外债余额年均增长率高达31.7%,外债增长速度迅猛,到1995年底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三大债务国。改革开放17年来,借用外债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经济建设资金需要与不足的矛盾,部分弥补了国内储蓄与投资、创汇与用汇的缺口,加强了能源、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计量模型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最近几年,外债每增加10%,将带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24%左右。尽管我国外债发展速度较快,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外债规模仍处于适度水平。衡量一国外债规模是否适度的主要标准是看其国民经济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即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出口能否保持稳定的快速增长,亦即有无足够的偿还能力和能否按时偿付到期债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均呈现出稳定的快速增长势头,外汇储备不断上升,偿债能力日益增强,我国的偿债率、债务率等外债风险指标均保持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以内,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出现全面的还本付息困难,说明外债规模尚未超出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在借用外债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其一,外债总量在一段时期内增长过快。由于我国建设资金的相对匮乏和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极大需求,迫使国家每年大量举借外债,以弥补外汇缺口,致使外债总量迅速增长。其二,债务币种构成仍欠合理。一方面,自1979年以来,美元和日元债务累计始终占我国外债余额的70%以上,因此我国的债务最容易受美元和日元汇价变动的影响,这种格局曾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列为不安全的外债币种结构。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日元债务比重有所下降,但1995年其比重仍高达27%左右,成为由于汇率变动导致我国债务负担加重的最主要币种。其三,外债使用效益不理想,没有充分发挥外债资金应有的作用。由于外债使用效益低,使得一些地方、部门,特别是有些项目的债务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尽管从总体上看我国不致发生债务危机,但局部的偿债困难已经出现。据测算,我国中小城市大约30%的外债到期不能按时偿还,影响了国家的资信。如果上述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会使债务成本不断上升,增加今后一段时期的还本付息负担,同时也不利于借用外债的继续扩大,给国民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九五”期间我国外债形势展望
1、我国对外借款的国际环境。
今后几年,我国在对外筹资方面,既存在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一方面,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放松了金融管制,放宽了对资本输入输出的限制,国际资本流动性空前扩大。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了结构性经济改革,实行私有化和自由贸易,加上经济增长快,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向发展中国家倾斜的趋势。与此同时,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亚、东南亚一些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凭借其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庞大的国内市场、丰厚的投资回报以及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不断吸引着众多国际投资者的目光。预计今后几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借贷资本量仍将稳定增长,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地区仍将受到国际金融界的青睐,这为我国对外筹资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虽然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在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在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上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发达国家不仅是国际资本最大的供给者,同时也是最大的需求者。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全面复苏和繁荣,其成熟的、以消费为主导的庞大市场优势和稳定的公司利润率,将使一部分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回流到发达国家市场。此外,发展中国家内部在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亚洲新兴市场不断增多;中、东欧和南非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将成为又一个国际投资热点;拉美国家仍要依靠大量举债来弥补国内的投资需求……。可见,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方面也正面临严峻挑战,这给我国的对外筹资,尤其是筹措官方优惠贷款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总体上看,我国在对外筹资方面,机遇大于挑战。由于我国出口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使我国的对外支付能力不断增强;外国资本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也会在融资方面与我方积极配合。因此,近期内我国尚无融资困难。
2、国内对外借款的宏观管理将进一步强化。
为了控制外债余额的过快增长,充分发挥外债的使用效益,避免债务风险,保证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有效调控,今后,国家将进一步强化借用国外贷款的宏观管理。目前,国家计委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就借用中长期国外贷款实行总量控制下的全口径管理的范围和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我国境内机构从国际金融市场(含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筹措一年期以上,并以外国货币承担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对外借贷融资,其贷款规模均需纳入国家借用中长期国外贷款计划。在国家利用外资计划统一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借用方式和偿还责任,分别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指导性计划管理。年度计划中指令性借用外债规模如有突破,须由国家计委报请国务院批准追加;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的借用外债规模可由国家计委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对地方、部门或项目单位来说,无论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计划都必须在批准借用国外贷款的额度内操作,未经国家许可不得突破。
在国家的统一管理下,多头举债,债务规模盲目扩张的行为将受到严格制约;外债使用效益不高,还债有困难的地方和部门及项目单位,将难以获得新的国外贷款项目;国内配套资金不落实,建设条件不充分,国内审批手续不完备的项目,将不得对外签约。随着对外借款宏观管理的进一步强化,今后外债规模的扩张将受到严格限制,我国对外筹资活动将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3、外债规模的扩张要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出口创汇能力相适应。
借用外债实际上是对未来收益的一种提前支取和使用,是对未来国民收入的提前分配。外债需要偿还本息,特别是要靠出口换得的外汇收入来偿还,因此,借债规模要考虑到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具体而言,为了减少未来一段时期内外债还本付息的压力,外债的规模要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出口创汇能力及本国资金配套能力相适应。一般情况下,为了不增加债务风险,使债务率和负债率等指标保持相对稳定,外债余额的增长速度应不高于同期出口和GDP的增长速度。从动态上看,外债规模与出口收入、经济规模都是变动的,因此,适度外债规模应当是一种动态平衡。如果目前的债务指标是适度的,那么,随着经济增长和出口的扩大,债务规模也可以以相同的比率增长。“八五”期间,我国外债余额年均增加104多亿美元,年增长15.2%,同期我国出口额增长率平均为19.1%,GDP名义增长率高达25.5%,实际增长超过12%。外债余额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出口和GDP的增长速度,债务构成渐趋合理,外债风险指标逐年下降,外债的适度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九五”期间,我国将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国民经济将继续快速健康发展,GDP年平均增长率可望保持在18%左右,实际增长10%左右。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对外贸易也将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轨,在转型期间,外贸出口发展的政策环境将不再宽松,并由促进转为抑制,加上基数较高,今后几年我国出口增长率与前5年相比将适当减缓,但预计仍将保持在10%以上。由此判断,“九五”期间外债余额年均增长10%是国力可以承受的,至2000年,我国外债规模应控制在1700亿美元左右。
4、实现对外借款良性循环的对策选择。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实现经济起飞的关键时期,资金缺口,包括对外资的需求,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为了充分发挥外国资金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抵消其负面影响,有必要将外债的借、用、还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为此,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在坚持适度外债外规模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债务结构,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益。首先,在国家利用外资总量中,进一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外商投资比例,同时要努力发展涉外证券、项目融资等新的筹资方式,尽量减少国外贷款的利用幅度。其次,为降低债务风险,要继续调整债务结构。从债务来源上看,要争取多用一些长期、优惠性贷款,相应地减少风险较大、期限较短的商业性贷款的比重;币种结构上,应与我国外汇收入和外汇储备的币种基本保持一致;利率结构上,应使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债务保持适当比例。此外,在资金投向上除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等效益好的项目外,应适当增加一些进口替代和出口创汇项目,以确保外债的按期偿还。
第二,要努力扩大出口创汇。促进出口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汇率、利率、出口退税率不再实行优惠激励的经营环境下,需进一步加大外贸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快国有外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九五”期间,要尽快扶持一些战略性出口产业的发展,培育出新一代出口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应增加技术含量,提高加工深度和产品质量,提高附加价值;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要加快创新开发和升级换代的速度,力争实现出口再替代。
第三,加快建立国家偿债基金。在今后的10年中,我国偿还外债本息的负担并不轻松,尽管全国目前有些省份已经设立地方偿债基金,但其规模和作用范围有限,并不能对全国的外债偿还起保证作用。“九五”期间,国家有必要参照各省市建立偿债基金的做法并总结其有益的经验,设立全国性偿债基金。可考虑从出口收汇和外汇储备中各提取一定比例,再以其他方式自筹一部分,交由国家专门的机构经营、增值,以确保外债的按期偿付。
标签:国民经济论文; 增长速度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项目贷款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外债额度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债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