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汇管制条件下我国外汇市场冲销干预的研究

对外汇管制条件下我国外汇市场冲销干预的研究

何金旗[1]2010年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外均衡之间的冲突始终是开放经济面临的重大课题。为实现经济的合理开放,就必须对本国与外界的经济交往进行适当地管理与协调。1994年以来,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汇率、国际收支同国内的经济运行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汇率政策(主要作用于外部均衡)与货币政策(主要作用于内部均衡)在共同维护内外均衡方面作用越大越大,同时两者的冲突也不断涌现。至今大至发生了以下叁次较大的冲突:第一次冲突发生在1994年至1996年,主要表现为抑制通胀的货币政策与抑制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之间的冲突;第二次冲突发生在1998-2000年,主要表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目标与抑制人民币贬值的汇率政策之间的冲突;第叁次冲突发生在2001年以来至2008年上半年,主要表现为控制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和维护汇率稳定的汇率政策之间的冲突。本文的研究从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制入手,按时序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冲突的历史演变的基础上,通过对两者冲突的表象描述,将我国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冲突的机理与主要原因归纳总结为:稳定汇率水平与货币供应量目标之间的内在矛盾;我国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的失灵;资本管制的失效等几个方面。作为一项调节汇率水平与货币供给,实现双重稳定的特殊工具,外汇冲销干预已成为很多国家实现内外均衡的重要政策选择。从我国现行的协调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冲突的实践来看,这种带有外汇缓冲性质的外汇冲销干预也成为我国货币当局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手段。为了证明我国使用冲销干预手段协调冲突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建立中央银行反应函数和估计冲销系数,实证分析了1994年到2008年间央行在面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情况下,实施冲销干预政策对货币政策、货币供给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央行在外汇市场持续购入外汇进行外汇干预的同时,利用再贷款、再贴现、调整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有效地冲销了为稳定汇率水平而被动增加的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该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在于,这种冲销协调能够持续吗?本文借鉴日本学者Ito(2002)的研究方法,估算了我国1994年以来的我国货币当局外汇冲销干预的损益,冲销干预措施的确给央行带来不小的冲销干预成本。但本文通过对外汇冲销干预的产生的宏观效应的计量分析认为,央行的冲销干预措施在降低微观经济主体的汇率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抑制通货膨胀、维持我国出口竞争力,保证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本文提出,我国货币当局的冲销干预作为一项稳定金融市场与协调内外冲突的宏观操控工具,其可维持性应主要以其宏观经济绩效为出发点,而非将自身的直接损益作为政策操作的判别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冲销干预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也可以部分地解释我国货币当局青睐于外汇冲销干预手段的动因。当然,这一切均以当前外汇管制条件与外部宏观环境不变为前提,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与有利于大规模冲销的制度因素的削弱,我们目前所采用的种种冲销干预工具的可维持性即会愈发脆弱。基于此,本文认为,通过外汇冲销干预只是一项短期与过渡性措施,它在有效缓和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冲突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冲销成本,付出了推迟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和外部失衡问题的解决等代价。比对我国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发生冲突的原因,在长期内改革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使之走向浮动汇率制才是有效化解冲突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同时考虑冲销因素的前提下,建立了一个基于央行损失最小化的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模型,模型结论认为,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深(此时冲销干预条件减弱),保持独立货币政策将要求汇率制度走向浮动。本文还设计了我国退出单一盯住汇率制,走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渐进变迁步骤和路径,以及讨论了在渐进变迁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政策配合。最后,在简要总结全文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协调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短期调控与长期机制改革并举,同步推进,相得益彰。应继续通过改革外汇储备管理政策、发展外汇市场业务与公开市场操作、建立外汇平准基金等进一步完善冲销干预工具与方式。另外,建立利率与汇率的联动机制也是协调冲突的有效方法。

陶海飞[2]2004年在《开放经济下我国外汇冲销干预有效性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贸易和资本流动全球化,一国经济和汇率受到外部因素的高度影响,如何协调内外均衡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外汇冲销干预在理论界和实践中不断受到关注,但其有效性问题至今仍存在争论。90年代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同样面临外部资本不断涌入下,如何实现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内部经济均衡的两难选择。我国外汇冲销干预是否有效,以及能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继续发挥作用,成为本文关注的主题。 本文在分析我国特殊制度背景和汇率形成机制后,对我国1994年以来实行的冲销干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顺差,外汇市场经常处于超额供给状态,但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很小。人民银行大规模干预吸收了外汇市场大部分供求压力,在汇率稳定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但也造成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为稳定货币供给,人民银行采取了相应对冲措施。但我国外汇对冲规模和干预投放的人民币规模之间存在较大货币缺口,并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冲销效果。未对冲的外汇占款成为我国基础货币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货币政策陷入被动地位,货币增长率经常达不到预期目标,并造成叁次明显的内外经济冲突现象。 接着本文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人民银行过于注重人民币汇率的静态稳定,汇率失去了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功能。同时,现有非均衡汇率扭曲了资源的真实配置,降低了资金效率,从长期看人民币一直存在调整压力,进而影响到内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由于制度不健全,我国外汇干预无法发挥货币、资产组合和信号预期等市场传导效应。同时,现有冲销干预偏重于货币数量调节,没有协调金融资产之间的收益率联系。因此,在利率和外汇不对称管制下,市场收益变化经常跟干预的汇率调控目标相背离,随之出现的阶段性、持续性逆向资产调整行为,进一步加剧了汇率和经济失衡。最后人民银行不得不加大干预规模,承担较大的干预操作成本。此外,跟巨大的外汇干预规模相比,我国现有对冲空间和工具相对狭小,人民银行无法实现货币的完全对冲,未对冲的货币缺口制约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随着加入WTO和资本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冲销干预面临的外部环境将发生

时玲玲[3]2009年在《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固定汇率制度崩溃以来,发达国家为向浮动汇率制度平稳过渡进行了频繁的外汇干预,学术界关于外汇市场干预有效性的研究也日益兴起。特别是进入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不断地加深,中国政府主要致力于保持国内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其中,鉴于汇率稳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央行的外汇干预作为主要的政策工具之一,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本文在详细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外汇市场干预有效性理论实证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央行的干预实践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全文共分为五部分:导言部分主要说明了央行外汇干预有效性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的思路框架。第二部分从外汇干预有效性相关的概念入手,进一步对干预的目标和有效性,以及干预发生作用的渠道和有效性的检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外汇干预有效性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做了系统的综述。第叁部分对我国央行1994-2008年间外汇干预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主要总结了我国央行在此期间的干预操作实践,并应用GARCH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认为我国央行外汇干预总体上是有效的,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第四部分分析了影响我国央行外汇干预有效性的因素,从中央银行、外汇市场以及我国金融发展状况叁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干预有效性的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根据我国央行外汇干预的现状和国外央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政策建议,指出应该从加强央行自身的建设,完善外汇干预机制,以及加强外汇干预的国际合作叁个方面着手,提高我国央行外汇干预的有效性。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的创新之处主要是选取了外汇储备的月变化量冲减月贸易差额之后的值作为外汇干预的替代变量。由于我国贸易顺差对外汇储备的影响极大,因此,较之直接采用外汇储备的月变化量作为外汇干预的替代变量,本文的方法更贴合实际。当然,由于作者本人的学识以及数据方面的约束,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数频过低,并且由于模型的限制,实证检验中不能剔除外汇干预之外的其他宏观经济手段对汇率的影响。

郑辛硕[4]2001年在《对外汇管制条件下我国外汇市场冲销干预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目前实行的外汇结售汇管理体制和单一的有管理的窄幅波动的浮动汇率制,使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为实现供求平衡,被动入市干预,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如此一来,给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货币政策带来很大冲击。尤其是1994年贸易、资本的双顺差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及国内经济发展过热要求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局面,使央行的干预操作陷入困境。1998年我们又遭遇了另一种方向的困境。据此我认为探索适当的冲销干预手段,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同时,尽力避免或减轻干预给货币政策带来的冲击,对我国即将加入WTO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借鉴国外学者对冲销干预的一些理论模型,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探讨冲销干预在我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本文拟先在导言中提出外汇市场冲销干预的基本概念后,在第一章对其进行必要性分析,主要从叁个方面论述。首先,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汇率呈现的波动性加剧的现实入手,提出外汇市场干预的叁个目的,即不仅可以熨平汇率波动,减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还可以调整汇率的长期失调,或者在基本经济因素发生变化时,使汇率向新的均衡水平运动。其次,论证冲销干预的必要性,即减轻干预对本国货币政策造成的冲击。尤其是对面临大规模资本流入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需要冲销干预。最后从我国外汇占款渠道影响基础货币投放的现实和我们曾陷入的操作困境角度,分析现阶段冲销干预对我国的必要性。第二章分别介绍由“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货币主义分析方法得出的冲销干预无效的结论,和资产市场结构均衡模型得出冲销干预有效的结论,以及“信号效应”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指出冲销干预在我国现阶段是有效的。第叁章针对我国将要入世的现实,借鉴国外经验,提出深化我国外汇市场冲销干预的举措。具体有银行间债券市场方面如何配合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外汇市场方面发展远期外汇市场,使用多种干预手段,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减轻冲销压力,以及开展外汇同业拆借市场的建议。 本人拟对本论题的创新:1.总结了冲销干预效果的叁种传导途径:市场效应、政策效应、信号效应。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货币主义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结合我国实情提出修正,认为模型实际上假定央行操作无法影响市场供求,忽略了市场效应,和我国的实情不符。2.针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提出应改善国债持有结构,加大商业银行、央行尤其是后者持有量,配合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3.针对外汇市场,除继续改革外汇管理体制,以比例结汇作为向意愿结汇制转变的过渡安排外,建议发展远期外汇交易市场,使央行能够采用多种干预工具,减轻其冲销压力。建议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对其人民币资金的筹措提出可由财政发行债券,减轻干预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陈舒薇[5]2009年在《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通胀效应及外汇冲销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前一轮的通胀高企虽然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缓和,并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在2008年年底出现强烈通缩预期,但已经过去的一轮通货膨胀现象仍然值得就起因及其影响途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国际收支连续多年出现双顺差,外汇储备逐年增加,随之而来,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带动了货币供给量成倍扩张,在宏观层面形成了流动性充沛。2002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进一步加剧,外资对华的投资热情持续旺盛,共同推动了外汇储备以每年不低于2000亿美元的速度大幅增长。截至2008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达18088亿美元,比年初增加2157亿美元。贸易与资本项下双顺差→外汇流入急剧增加→用人民币买进外汇储备→基础货币投放迅速放大,这样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循环成为了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消费物价指数自2002年开始抬升,2007年以来我国各类价格指数均呈现不断上行趋势,并在进入2008年上半年,CPI一直在7%上高位运行,通胀压力日趋严峻。然而综观历史数据,CPI并不是外汇储备增量的简单单调函数,在有些外汇储备保持高速增长的年份如2005年CPI又出现回落。那么,外汇储备增长对我国物价波动是否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外汇储备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通过什么样的传导途径实现?传导过程中又受到了什么样的政策阻碍传导作用的实现?这些政策是否有效且具有可持续性?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也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文章前半部分着重讨论外汇储备增加的通货膨胀效应,分别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外汇储备增加造成的过量的货币供应既不是造成通胀的唯一原因,也不是直接原因;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通胀传导效应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央行采取的外汇冲销政策缓解了通胀压力。文章后半部分集中进行外汇冲销政策有效性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外汇冲销政策对减少外汇占款增加带来的基础货币增加有作用,但是却效率不高,接着提出改进建议以及除外汇冲销之外缓解外汇储备增加的通货膨胀效应的其他对策建议。

朱鲁秀[6]2010年在《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对宏观经济的冲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汇率制度、结售汇制度、外汇指定银行头寸限额管理制度、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制度和货币供给制度为主体的制度体系,汇率制度构成上述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从1994年始,我国持续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在这样一个制度体系下,国际收支顺差转化为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影响到货币政策,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同时,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给我国汇率制度带来挑战。如何缓解由国际收支顺差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和汇率压力成为我国货币当局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现有研究分别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单独展开。本课题认为:在我国既有制度框架下,国际收支顺差通过货币政策与汇率两种渠道影响国内宏观经济,是同一经济事实带来的两种传导机制。第一章指出选题背景与意义,提出研究问题;第二章对文献进行综述,对研究问题进一步提炼和具体化。第叁章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为背景,构建一般均衡框架,解释国际收支失衡影响宏观经济的机制与路径。作为特例,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在一般框架内得到解释。国际收支顺差造成一国外汇市场压力,货币当局可以采取名义汇率调整和外汇储备调整两种政策释放外汇市场压力。在两种调整政策下,国际收支通过不同的传导路径影响国内宏观经济,根据最终指向物价和产出的变量不同,把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的传导路径概括为汇率渠道和货币渠道,认为汇率冲击与货币冲击分别成为汇率渠道与货币渠道传导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国内宏观经济变量对汇率冲击与货币冲击反应的一般均衡模型。第四章讨论了计算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中遇到的两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把外汇市场压力的概念拓展到多边汇率制度下,使之可以衡量我国外汇市场的压力,并给出外汇储备数据的调整方法。最后给出1994第1季度到2008第4季度的我国外汇市场压力。第五章对汇率渠道展开研究。认为汇率预期自实施机制是人民币汇率冲击形成机制。人民币名义汇率反映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影响,把由人民币汇率预期自实施机制造成的名义汇率变化的随机项定义为汇率冲击。汇率渠道的实证研究结论为:外汇市场压力对CPI的冲击具有一个季度的时滞,从第2季度始,持续4个季度推动CPI上涨,从第6季度始,持续7个季度造成CPI下降,之后影响逐渐减弱并收敛,响应的最大值0.039出现在第2季度。外汇市场压力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同样具有1个季度的时滞,一个单位正向结构冲击发生后,冲击响应函数基本支持汇率冲击与GDP增长率之间的负向理论关系。第六章对货币渠道展开研究。国际收支顺差来源于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对外经营活动。国际收支顺差转化成中央银行的外汇资产,造成中央银行资产规模扩张,资产规模成为央行不能控制的变量,使得央行的负债方或者增加基础货币或者增加发行央票的方式向经济体注入流动性,这是货币冲击的形成机制之一。冲销干预造成货币乘数随冲销工具的使用而变动,这是形成货币冲击的机制之二。由于冲销干预的影响,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偏离目标增长率,把实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目标增长率之间的偏离定义为货币冲击。货币渠道的实证究结论是:货币冲击对CPI的影响具有1个季度的时滞,冲击在最初一年多的时间内对消费价格指数具有推动作用,之后会带来下行压力。货币冲击在最初的半年内,对名义产出增长率造成扩张效应,但之后给名义产出增长率带来紧缩效应。从程度及持续性来看,货币冲击对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高于对名义产出的影响。第七章概括主要结论,给出我国制度变迁的政策建议,对论文后续研究进行展望。本课题研究我国现有制度框架下持续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冲击。主要创新点有:(1)提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宏观经济的汇率渠道。本研究以外汇市场压力概念为关键变量,构建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宏观经济的一般框架,提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宏观经济的汇率渠道传导机制。汇率渠道传导机制中把外汇市场压力作为传导机制的第一环节,将传导机制的链条向前推进一步。(2)论证了货币冲击形成机制。本研究提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宏观经济的货币渠道传导机制,认为货币冲击是货币渠道传导的关键环节。在货币冲击的形成机制中,认为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对外经营活动造成中央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这种资产规模扩张并不反映货币政策的内容,成为中央银行不能控制的变量,是货币冲击的形成机制之一。货币乘数随冲销干预而变化,成为货币冲击的形成机制之二。(3)扩展了外汇市场压力概念,使其可以用来估计多边汇率情况下外汇市场市场压力。

金军[7]2011年在《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效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各成员国货币当局已将外汇市场干预作为基本政策工具,通过外汇市场干预维持汇率平价稳定。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多数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外汇市场干预活动日益频繁。20世纪80年代以后,尽管一些国家政府和经济学家对外汇市场干预的效力提出质疑,并且理论上的争论从未间断,但外汇市场干预依然是各国央行实施汇率政策的重要工具。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在经历了1994年、2005年和2010年叁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正处于由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到逐步减少资本项目管制,最终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转型期。参考一篮子货币、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增强汇率弹性是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主要特征,央行外汇市场干预将成为一项重要的汇率政策工具。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具有相应的制度背景和特点,由于利率非完全市场化和外汇市场不健全,利率和汇率的联动关系并不存在,同时出于维持国内经济均衡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要求,我国央行采用冲销干预的外汇市场干预模式,其作用渠道主要是资产组合平衡渠道。本文提出从汇率标准和获利标准两个角度入手,在验证资产组合平衡渠道作用机理的可行性的基础上,考查央行冲销操作对干预操作的挤出效应,构建适于我国的外汇市场干预获利模型,测算央行的干预获利情况,以期综合分析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效力,并提出完善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1994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效力,认为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作用机理是可行的,且央行冲销操作对干预效力只存在较小的挤出效应,但央行外汇市场干预亏损严重。总的来说,央行外汇市场干预在产生效力的同时,存在干预操作被动、冲销操作不具备可持续性和干预亏损严重的特点,且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进一步增强和外汇管制的逐步放松,央行冲销操作对干预效力的挤出效应会逐渐增强,并严重影响着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最后,本文提出从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形成合理的外汇市场干预目标、完善外汇市场干预模式、设立外汇平准基金等方面着手提高外汇市场干预效力。

高晓倩[8]2007年在《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有效性与中国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在1994年我国建立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框架下运行的,然而从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机制运行的事实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名不副实,我国外汇交易中心所形成的汇率与主要构成我国外汇市场过剩供给的国际收支顺差出现严重偏离。但多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没有改变,这是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结果,也是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2005年7月我国再次进行汇率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回归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新的汇率制度更强调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机制,为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实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灵活度,同时,也对其有效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改进外汇市场干预,实施科学合理的外汇市场干预来实现干预效益的最大化就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立足于当前汇率制度改革的政策背景与外汇市场干预机制运作的现实背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与归纳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我国外汇市场干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试图为外汇市场干预政策的完善和优化提供一些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的论述是以外汇市场干预的有效性为核心的:首先本文的第一、二章从外汇市场干预的相关理论入手,探寻外汇市场干预的理论依据,为后续的分析奠定基础;第叁章从外汇干预的传导渠道入手,引出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货币渠道、资产组合渠道、信息渠道以及微观市场结构理论的有效性及其判断标准;第四章回顾了94年以来我国外汇市场干预的政策与效果,并用实证的方法逐步分析了我国外汇市场干预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冲销干预中的资产组合理论适用性以及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冲销干预的有效性,得出的结论为资产组合模型并不适用于分析我国的外汇市场冲销干预,我国央行冲销干预操作十分有效;最后,借鉴国际外汇市场干预的经验,以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为目标,为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提出了改革的政策建议。

徐扬[9]2004年在《我国外汇占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自从我国实行汇率并轨之后,出口盈余的不断增加和外资的不断涌入使我国的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这就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中国经济自身的特点注定了目前的汇率政策不能根本改变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而另一方面,由于出口占GDP的份额很高,目前占到25%左右,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很重,贸然改变汇率将给整体经济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更为重要的国内金融体系无论是管理水平、资产质量还是运行机制都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目前金融体系正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汇率的较大改变将可能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因此任何汇率方面的变动国家都会采取相当慎重的态度,这是目前汇率不可能做出较大改变的基本前提。由于中国目前的固定汇率制度,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为了保持汇率的稳定,央行被迫吸纳外汇,必然导致央行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反应在央行的货币投放上就是央行的外汇占款大幅增加。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上升,外汇占款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一个重要途径。截至2003年12月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4032.51亿美元(同比增长40.8%),同比增幅提高了5.8个百分点。从央行公布的我国外汇占款的累计数据看,已经达到了约26914亿元。已成为当前国内货币政策的主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减少外汇占款问题给我国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损失,我国需要进行外汇占款冲销。但是,外汇占款冲销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还有,冲销的效果如何?它是以那些具体的方式进行的?以及我国如何加强和完善外汇占款管理呢?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是:首先,从外汇占款产生的原因作为切入点,阐述了外汇占款问题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条件产生那些影响,由此引导出央行需要进行外汇占款冲销。随后,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进行这种冲销的原因,以及冲销的基本措施和效力问题。紧接着阐述了外汇占款冲销的具体内容,也就<WP=4>是具体的方式方法。最后,具体地分析了我国外汇占款冲销的现实要求、目前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分析了冲销的前景,提出了改革外汇占款冲销以及外汇占款管理的对策。由此,达到本文写作的目的。本文的内容结构分为五个部分,具体结构及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我国外汇占款的现状。首先,对我国外汇储备发展状况进行了历史回顾。其次,揭示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情况及其对外汇占款的影响。最后,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外汇占款问题的特点。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所形成的汇率生成机制是一个企业强制结售汇、银行间外汇头寸管理和中央银行生成干预叁位一体的机制。中央银行有稳定汇率的责任。在外汇供大于求时,银行之间互相买卖到最后时仍有外汇需求卖出,在现行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这势必引起汇率下跌。为了保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只能在外汇市场上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得不进入外汇市场购买这部分多余的外汇供给形成外汇储备。中国人民银行购进美元,投放人民币的过程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外汇占款的增加,其结果是基础货币的投放,这使得外汇占款成为我国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中央银行又无法直接控制外汇占款的规模,它投入流通后,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还将成倍地增加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大规模的计划外货币投放,势必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执行,和稳定币值目标的实现,此时外汇占款问题产生了。我国外汇占款问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产生原因的特殊性,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资本管制,外汇资产过于集中,中央银行的国外净资产与民间(包括商业银行与企业、个人)国外净资产的比例严重失调。正是由于外汇资产向中央银行的过度集中,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居高不下,使得外汇占款问题日趋严重。②对货币供给影响的特殊性,由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比重过高,削弱了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能力。③管理的特殊性,外汇占款随着外汇储备的波动而波动,由于外汇储备存在明显的波动性,使得外汇占款的管理难度增大。第二章,外汇占款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别从外汇占款增加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外汇占款增加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外汇<WP=5>占款增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外汇占款的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这几方面来揭示外汇占款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外汇占款的数额因外汇储备的剧增而增加,国家实行了类似于“冲销”的紧缩国内货币的措施,使得人民币投放总量的增长在预定计划之内,但基础货币中,外汇占款这一部分的比例急剧升高,改变了基础货币的投放结构;另一方面,随着基础货币投放结构的改变,基础货币的投放方式也改变了。这意味着由原先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渠道,即在财政透支、对专业银行贷款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民币外汇占款的渠道。外汇占款的增加不仅仅影响到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同时也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结售汇制度的存在,随着外汇占款的逐渐增加使得我国外向型单位较容易通过结汇获得充裕的人民币资金,从而这些企业的发展条件相对较为宽松,这对其生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外汇储备的增长对我国的通货膨

陈星宇[10]2007年在《外汇占款增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及我国外汇冲销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这一轮经济周期,流动性过剩问题成为了2006年中国经济界最热门的讨论话题。从宏观角度来理解,流动性过剩的直接推动因素是持续的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造成的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随着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带动了货币供给量成倍扩张,在宏观层面形成了流动性充沛。2002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进一步加剧,外资对华的投资热情持续旺盛,共同推动了外汇储备以每年不低于2000亿美元的速度大幅增长。截止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066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2%。贸易与资本项下双顺差→外汇流入急剧增加→用人民币买进外汇储备→基础货币投放迅速放大,这样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循环成为了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问题。我国国际收支盈余是国内外多种因素造成的。如果国内外经济环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长的局面仍可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下去。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央银行可能将不得不继续面对流动性供给过多的局面。因此,对冲过剩流动性仍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研究了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造成的影响,分析了我国需要进行外汇占款冲销的原因。那么,外汇占款冲销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冲销的效果是怎样的?它是以那些具体的方式进行的?我国又将如何加强和完善外汇占款冲销干预?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也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文的结构分为5个部分,具体内容及主要观点如下:第1章,我国外汇占款问题的产生及原因。本章首先对我国外汇储备发展的历史情况进行了回顾。其次,由外汇储备和对外汇占款的关系引出了我国外汇占款发展的现状,并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外汇占款问题的特点。最后,从汇率形成机制的角度总结出外汇占款问题产生的原因。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形成了企业强制结售汇、银行间外汇头寸管理和中央银行生成干预相结合的汇率生成机制,中央银行负有稳定汇率的责任。在外汇供大于求时,商业银行间互相买卖到最后,仍有外汇卖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这势必引起汇率下跌。但为了保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进入外汇市场购买这部分多余的外汇供给形成外汇储备。中国人民银行购进外汇,投放人民币的过程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外汇占款的增加,其结果是大量基础货币的投放,这使得外汇占款成为我国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中央银行又无法直接控制外汇占款的规模,外汇占款投入流通后,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还将成倍地增加我国的货币供应量,这势必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此时外汇占款问题就产生了。我国外汇占款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①中央银行国外净资产与民间(包括商业银行与企业、个人)国外净资产的比例严重失调,外汇资产向中央银行的过度集中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居高不下,使得外汇占款问题日趋严重。②由外汇占款渠道产生的货币供给逐渐上升并达到较高比重,削弱了央行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③外汇占款增长具有刚性特征。如果国内外条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国际收支较大顺差仍可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持续下去,外汇占款也因之难有减少的趋势。第2章,分析外汇占款增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首先,从宏观经济理论出发,分析了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机理。然后搜集了1994-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外汇占款、基础货币、广义货币M2年末余额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外汇占款增加引起货币供给量扩张。接下来分别从外汇占款增加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对央行货币调控的影响这几方面来揭示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汇占款的数额因外汇储备的剧增而增加,国家实行了类似于“冲销”的紧缩国内货币的措施,使得人民币投放总量的增长在预定计划之内,但基础货币中,外汇占款这一部分的比例急剧升高,改变了基础货币的投放结构。外汇占款增加扩大了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造成了物价上涨压力,因此高额外汇占款也带来通货膨胀效应。同时,外汇占款增加也给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带来了挑战:一是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央行不能直接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二是货币供给和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冲突。维持汇率稳定必然引起外汇占款的增加,而外汇占款的增加又必然导致货币供给的成倍增加,中央银行陷入维持汇率稳定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两难境地。叁是货币调控方式从直接向间接转变。我国目前冲销外汇占款的主要途径是发行央行票据,但是从财务成本角度来看其冲销持续性还有待检验。通过以上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为了消除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供给量和物价水平带来的压力,必须抵消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投放总量的影响。第3章,外汇占款冲销的理论分析和政策选择。本章以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作为理论背景说明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不完全流动条件下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过程。具体介绍了央行冲销外汇占款的操作方式:(1)减少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和再贷款;(2)严格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3)控制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债券发行;(4)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缩小货币乘数;(5)增发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多投放货币的回购操作力度。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这几种货币冲销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备可行性,各种方式都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最本质问题是,这些冲销手段并不能解决外汇占款超额增长的根本问题。接下来,文章分析了中央银行冲销干预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中央银行冲销干预效果取决于国内居民在本国资产和外国资产之间的选择。我国中央银行冲销外汇市场的干预,如果国内居民不可以持有外国资产,则中央银行冲销干预是有效的,因为本国居民只能持有本国资产,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冲销干预时,本国居民买进本国资产,货币供应量减少,即不存在外国资产和本国债券的替代问题。如果本国居民可以持有外国资产,但不能自由买卖,即也不存在外国资产和本国债券的替代,冲销干预是有效的。如果本国居民可以自由的买卖外国资产,中央银行的冲销干预的有效性依赖于本国资产和外国资产的风险以及外汇市场的有效性。最后,文章总结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冲销干预的实践效果和经验。特别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外汇冲销干预的作用和代价。第4章,我国外汇占款冲销政策实践与有效性分析。首先,介绍了我国外汇占款冲销政策实施的背景。其次,中央银行采取何种对冲操作方式应视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定,本文按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分析央行的对冲操作及其效应。1994-1997年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再贷款来实现外汇市场冲销干预。1997年以后,央行开始采用公开市场业务冲销外汇占款。但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主要工具的国债,中国国债的期限较长,品种不多,使公开市场业务缺乏载体,市场的交易量小。所以,中央银行利用对冲手段维持合适的货币供应量的余地也越来越少。为了对冲外汇储备大规模流入造成的货币供应增长过快的压力,货币当局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解决对冲手段不足的问题,2003年4月开始,货币当局不得不发行了数以千亿元计的中央银行票据来回笼货币。那么我国外汇占款冲销效果是否明显呢?本文主要从汇率稳定程度和货币供给独立性这两个方面来衡量。通过数据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人民银行在名义汇率上实现了稳定效果,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外汇干预在稳定汇率上是有效的。但是人民银行单一性、大规模外汇干预方式导致国内外汇占款大幅上升和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并通过相应货币乘数作用带动广义和狭义货币量波动,货币供应量经常偏离预期增长目标,因此冲销的货币稳定效果并不理想。第5章,政策建议。随着加入WTO,资本流动进一步开放,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不再钉住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定价,放宽汇率波动范围。我国外汇冲销干预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外汇冲销干预进入新的时期。所以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外汇冲销干预在未来的可持续运用。文章认为,现有冲销干预的有利制度因素逐步消失,而冲销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扩大,人民银行在维持内外均衡过程中将面临更多挑战。最后,本文指出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冲销干预的目标、机制和工具选择等方面需要进行重新调整,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由于笔者研究水平有限,本文未对我国外汇占款冲销的有效性做出精确的计量模型分析,没有对外汇占款冲销进行国际比较,也没有提出外汇占款冲销的最佳措施。我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这些方面的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最后,敬请各位评审专家及答辩老师对我的文章提出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研究[D]. 何金旗. 南京农业大学. 2010

[2]. 开放经济下我国外汇冲销干预有效性探讨[D]. 陶海飞. 浙江大学. 2004

[3]. 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有效性研究[D]. 时玲玲. 山东大学. 2009

[4]. 对外汇管制条件下我国外汇市场冲销干预的研究[D]. 郑辛硕. 天津财经学院. 2001

[5]. 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通胀效应及外汇冲销有效性研究[D]. 陈舒薇. 上海交通大学. 2009

[6].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对宏观经济的冲击研究[D]. 朱鲁秀.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7]. 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效力研究[D]. 金军. 湖南大学. 2011

[8]. 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有效性与中国实践[D]. 高晓倩. 厦门大学. 2007

[9]. 我国外汇占款问题研究[D]. 徐扬.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10]. 外汇占款增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及我国外汇冲销政策研究[D]. 陈星宇.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外汇管制条件下我国外汇市场冲销干预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