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部署,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2007年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厅局长论文,经济社会论文,新时期论文,好又论文,讲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新年伊始,在我们厅局长会议召开前夕,中央领导同志作出了重要批示,对当前环保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今天,我们召开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以下简称“第六次环保大会”)精神,总结2006年环保工作,部署2007年环保任务。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2006年工作进展
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部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国环保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国务院《决定》和第六次环保大会精神深入人心,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环境监管明显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环保“统一战线”正在形成,历史性转变迈出了坚实步伐,呈现出领导高度重视、部门认真落实、社会广泛参与、成效初步显现的喜人局面,环保事业焕发出空前的生机与活力。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明确了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部署。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讨论了新时期环保工作的思路,国务院发布了《决定》,召开了第六次环保大会,指明了“十一五”环境保护的奋斗方向。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国内外庄严宣告,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这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标志着我国环保工作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主要目标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主要任务是推进历史性转变,总体思路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主要措施是抓落实、抓实干、抓细节、抓基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部署给予了充分肯定。
各省(区、市)认真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第六次环保大会精神,按照“开一个会、发一个文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要求,狠抓落实。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召开了环境保护大会,省委书记、省长发表重要讲话,26个省(区、市)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文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影响之广、措施之强前所未有。各地加大了宣传力度,“不要污染的GDP”正在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各地抓住召开会议、发布文件的难得机遇,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环保工作的体制、机制、法制、投入等问题。
总局将国务院《决定》分解为64项任务,落实到38个部门。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要求,去年10月下旬,总局派出15个调研组,分赴31个省(区、市),围绕国务院《决定》和第六次环保大会精神落实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总局党组听取了汇报,召开了视频总结会议,对各地反映的153个问题进行了分解,提出了对策措施,并向国务院做了书面报告。
通过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和第六次环保大会精神,全国环保工作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同志们普遍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对环保工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环保工作者的腰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硬朗,环境保护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二)层层分解减排指标,责任构架初步形成。党中央、国务院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向全国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把环境保护提升到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切身利益的战略位置。受国务院委托,总局与各省级人民政府和华能等6家电力集团公司签订了减排目标责任书,出台了水污染物和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各地层层分解减排指标,目前各省(区、市)已将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地市和重点排污企业。
为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各地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脱硫机组上网电价每度电提高1.5分钱、中央环保专项资金支持电厂脱硫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电厂脱硫的积极性。仅去年一年,就建成电厂脱硫能力7000多万千瓦,超过了前10年电厂脱硫能力建设4600万千瓦的总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河南省依据出境断面水质情况,利用财政手段,对县市水质目标完成情况实行奖惩。天津市把污染减排作为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考核区县领导班子政绩的环保权重达到11%,强化了政府环保责任。去年8月,总局会同统计局、发改委,向社会公布了2006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督促各地加大污染物削减工作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去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降反升,上半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同比增长3.7%和4.2%。在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5%的情况下,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预计分别同比增长1.9%和2.4%,增幅比上半年分别回落1.8个百分点,但污染排放仍继续增加。总局已派出15个调研组,正在进一步核实数据。这里需要肯定的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工作力度明显加大,为今年和今后的减排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污染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开始发挥导向作用。
(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去年,国务院批准召开了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曾培炎副总理对污染防治工作作出周密部署,提出了“气五条”、“水六条”。我们把确保饮水安全作为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集中力量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全国共检查水源地7600多个,取缔和搬迁危及水源安全的污染源1400多个,解决了一批长期危害群众饮水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继续推进。“三河”、“三湖”、三峡库区及上游、黄河小浪底库区及上游等重点流域“十一五”规划正在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首批2.3亿元的污染防治资金已拨付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防治工作正稳步展开。三峡库区库底清理工作圆满完成,确保了156米蓄水后干流水质保持稳定。农村污染防治全面展开,“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宁夏、辽宁等地认真开展了试点示范工作,努力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北京市抓住奥运机遇、用足奥运契机,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在去年春天沙尘暴频繁袭击的不利条件下,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超过了全年65%的预定目标,向“绿色奥运”又迈出了稳健的一步。
(四)严格环境准入,促进了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环境压力过大的严峻形势,各级环保部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积极参与宏观调控。我们向社会作出了“便民高效、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廉洁自律、公平公正、严格审批、强化验收”的七项承诺,引起了强烈反响;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部门规章。对新开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仅总局清查的2000年以来审批的项目就有2400多个,对136个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项目进行了严肃处理。严格审批各类建设项目,提高了电力、钢铁、石化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准入门槛,总局对163件报告书做出暂缓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是2005年的3.6倍。今年年初,总局通报了投资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措施,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首批11个规划环评试点全面启动。全国铁路“十一五”规划环评、上海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等取得了重要成果。内蒙古“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将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建设性意见,对各省(区、市)的规划纲要调整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一年来,环境准入作为改善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环境执法监督,查处了一批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违法行为。环境法制取得积极进展。与监察部联合发布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加大了对国家公职人员环保不作为、乱作为的惩治力度。配合高法和高检出台了环境犯罪的司法解释,为打击环境犯罪行为提供了有力武器。总局会同国务院六部委,组织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67万人次,检查企业72万多家,立案2.8万件,对5000多起各类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实行了挂牌督办;检查工业园区1900多个、园区企业近3万家,查处违法企业4000多家。通过“回头看”,检查了总投资达1万多亿元的7500多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排查了环境风险,对近3800家企业提出了整改要求,督促企业投资140多亿元,改善设施和条件,降低环境风险。
在加强对环境污染执法监督的同时,开展了生态保护执法检查,打击了自然保护区违法开发行为,完成了矿山企业环境问题的排查和整改工作。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加强,监管能力有所提高。排污收费力度继续加大,去年全国共征收143.2亿元,比2005年增长18%。
通过采取上述行动,有效遏制了污染反弹和生态破坏,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加速了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六)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去年是污染事故高发的一年。2005年11月13日发生的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全国环保系统的监测专家会战松花江,在白雪皑皑的江面上,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水质监测;各条战线的科技精英,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开展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科技攻关。经过长达半年之久的艰苦奋战,在冰雪融化的时节,传来了中俄两国联合监测的喜报,水污染危机安全度过,松花江水污染防控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去年8月发生了牤牛河水污染事件,环保部门的同志们迅速赶赴一线,当地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构筑拦截工程,适时进行加密监测,及时通报环境信息,成功控制了污染,保持了社会稳定,维护了国家对外形象,迅速构建的应急体系经受住了考验。正是由于汲取了松花江水污染防控工作的经验教训,湖南岳阳新墙河砷污染事件、甘肃徽县铅中毒事件等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高度关注的突发环境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置。朝核试验辐射应急监测和分析评价工作圆满完成,检验了核与辐射应急响应能力。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各级政府的支持,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环保队伍也得到了锻炼和考验。
(七)共同推进环保事业,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正在形成。一年来,我们努力向上攀登,向下扎根,向四周延伸,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总局领导带队走访了中央、国务院24个部门,主动征求意见,商讨环保工作,增进互信理解,达成广泛共识。与各部门密切配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配合组织部门,将环境保护指标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环保与政绩的挂钩。与统计部门联合,开展绿色GDP核算,首次公布了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配合发展改革等部门,出台了加快推进铁合金、煤炭、铝工业、水泥、电力、电石、纺织、钢铁等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努力缓解结构性污染的压力。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将环境执法信息纳入金融征信系统,环境保护成为企业贷款的重要依据。与财政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首次启动了政府绿色采购。联合六部门,召开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五十周年纪念大会,营造了和谐推进自然保护区工作的良好氛围。去年8月,召开了全国环保科技大会,成立了“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和“环保总局科技委员会”。中央和国务院近30个部门的领导、100多位院士和300多名环境科技工作者齐聚一堂,出谋划策,共商环保科技发展大计。我们通过搭建平台,做好服务,鼓励所有关心环保、支持环保、从事环保的部门、单位、专家和学者共同推进环保事业的发展。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争取了高层领导的支持,争取了有关部门的理解,争取了专家学者的帮助,各方面齐心协力推进环保工作的格局初步形成。
(八)加强基础保障能力建设,环境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环保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211环境保护科目”首次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科目收支体系,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开始用于环保能力建设,环保财政投入第一次实现了“有渠有水”。一年来,中央、地方用于环保能力建设资金35.36亿元,较2005年增加56%,中央财政共安排8.86亿元,支持地方能力建设7.62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81%,支持196个地市、335个县购置车辆869台、仪器设备5925台(套);支持5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和31个放射性废物库新改扩基础能力建设,促进了基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环境监管能力的提高;下达建设资金7.3亿元,增强了31个省(区、市)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各级环保部门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河北、贵州、四川、云南、新疆等省(区、市)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环保能力建设。
环境监测预警和执法监督“两大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全国重点流域已建成200多套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地级以上城市已建成900多套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全国已有30%的环境监察机构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总局正在组建5个环境保护区域督查中心,加强6个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增强了处置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和跨界污染纠纷的能力。北京、重庆、山西等省(市)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提高执法机构规格,增加人员编制,强化了环境执法监督能力。环境卫星系统建设是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今年11月将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明年5月发射1颗雷达小卫星,组成“环境一号”小卫星星座,届时可以实现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环境监测。
2006年是环境保护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一年。国务院批准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曾培炎副总理亲自担任普查领导小组组长,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准确了解全国污染排放情况。目前,筹备工作已经启动。国家把“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作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6个重大专项之一,总局作为牵头单位,正在组织全国环境科技力量,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全面启动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长三角、珠三角、辽中南和湖南株洲等地区已完成土壤样品采集工作,掌握了土壤污染的第一手资料。环保系统广域网视频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信息化在环保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崭露头角。
(九)整顿机关思想作风,“五大建设”初见成效。以解决与历史性转变不适应和先进性教育整改不到位为重点,总局开展了以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和制度“五大建设”为主题的机关思想作风整顿活动。通过整改,深化了干部职工对历史性转变的认识,增强了做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理顺了机构职能,制定和完善了一批规章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党组作出加强自身建设的决定;提炼出“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中国环保精神,激励着全国16万环保工作者奋发有为、再创辉煌。同志们普遍反映,经过思想作风整顿,总局机关工作作风明显改善,环保系统的亲和力、凝聚力显著增强。
(十)深化国际合作,外事外经工作进一步加强。去年,我们承办了联合国环境署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计划第二次政府间审查会,举办了第三届国合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了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参加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的环保分委会第一次会议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八次缔约方大会。我们与美国签署了关于环境领域科学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美国环保署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签署了三方合作声明,与意大利、德国、日本、瑞典、欧盟等加强了双边环境合作。全年新增协议赠款金额4508万美元,支持地方能力建设500万美元,核准ODS履约资金4677万美元,已签署4个CDM项目,预计占我国注册项目温室气体年减排量的60%,总收益14.2亿美元。我们利用参与国际环境事务的一切机会,大力宣传历史性转变,展示了新时期中国政府加强环境保护的坚定信心,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国际人士称,历史性转变对于中国和世界环境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
总之,一年来的环保实践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2006年,七大水系196条河流、408个断面水质中,四、五类占28%,劣五类占26%;113个重点城市中,58%的空气质量劣于三级,发生较重酸雨的城市比例有所增加。环境形势还很严峻,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同时,环保工作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去年专题调研活动梳理的153个具体问题,涉及思想认识、法律法规、能力建设、体制机制、基础工作、管理制度和总局工作作风七个方面,都是制约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认真研究,逐一解决。总局已经制定出详细的落实方案和工作进度,明确了工作责任制,由总局领导各负其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狠抓落实。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重要文件也将提交这次会议讨论。总局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和各省(区、市)环保部门要继续加大力度,力争早日解决这些问题。
二、几点工作体会
环境保护史是一部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历史,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就是“缘木求鱼”。历史性转变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是环境保护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环保事业成败的关键。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在认识上有了新飞跃,在实践中有了新突破,在推进历史性转变方面有了一些体会。
第一,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坚持从国家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一个“世界问题复合体”,不仅涉及科学技术,而且涉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甚至关系伦理道德。单纯依靠技术办法治理环境污染,必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日本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治理污染,付出了高昂的治理成本,依然没有摆脱环境恶化的厄运;七十年代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治理成本减少了三分之二,环境质量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世纪,环境保护开始与经济、社会、文化高度融合,循环经济的理念付诸实践,循环型社会的构架初见端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战略构想,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空间布局趋于合理,生态环境大有改观。从战略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将环境友好的理念贯彻到发展的战略方向上,体现在发展的战略目标中,落实在发展的战略举措上,将环境保护的要求渗透到产业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和贸易政策之中,以环境友好的政策确保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二,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坚持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传统的发展模式,消耗的资源多,产生的污染大,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科学发展就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总括起来就是又好又快。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环保标准曾经被认为是“拦路虎”。实践证明,严格的环保标准不仅没有阻碍汽车工业的发展,反而推动了技术革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2006年,我国汽车产量预计达到700万辆,全球排名第三位。近年来,天津市坚持以环保计划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规划环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环境准入优化产业结构,以循环经济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治理优化环境容量,“十五”期间,以水资源消耗的零增长和能源消耗的低增长,实现了经济总量翻一番,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0年分别削减20%左右,成为环渤海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重化工业的发展必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江苏省在沿江经济带开发中,坚持环保优先,以循环经济理念安排企业布局,提高技术门槛,推动企业进园入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污染负荷大幅削减,土地大量节约,被誉为江苏“环保新现象”。坚持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必须以环境准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功能分区促进产业布局合理有序,以减排污染促进生产技术换代升级,以环境成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第三,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不抓重点,工作中就会如坠烟海,失去重心,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抓重点,就不能所握全局,辛辛苦苦、忙忙碌碌而成效甚微;不抓重点,就不会有正确的部署和计划,不可避免地要打乱仗。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充分体现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的哲学思想,是对环保力量的重新调配,是对环保资源的整合重组,是对工作部署的战略优化。去年,通过专项检查,取缔关闭了一批长期危及饮用水源地安全的污染企业;通过专项行动,惩治了一批违法排污行为,维护了群众环境利益。通过为基层环保部门配备监测设备和执法车辆,加大了环境监测预警和执法监督“两大体系”建设力度,强化了环境执法的能力。通过开展“五大建设”,改进了机关工作作风,增强了干部职工推进历史性转变的本领。一年的工作成效,充分说明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国情,顺应民意。落实了总体思路,也就抓住了环保工作的“牛鼻子”。
第四,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坚持从再生产全过程加强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的再生产过程都是由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从四个环节的关系来看,消费是目的,生产是手段,分配和流通是中间环节。环境问题贯穿于这四个环节,保护环境也必须落实到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过去,我们的环境管理主要集中于生产领域,忽视了对分配、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关注,环境利益分配不合理、灾难性交通事故频发和奢侈型消费现象孳生等问题日益严重,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以消费为例,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和奢侈消费是三种类型。生存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发展消费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奢侈消费就是浪费,必须想办法限制,有的甚至还要禁止。去年,通过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征收消费税,提高大排量汽车税率,将环境管理进一步向消费领域延伸,用经济政策引导公众可持续消费,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实践证明,从再生产全过程加强环境保护,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以实施清洁生产为重点,解决生产中的环境问题;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重点,调整环境与经济利益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以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为重点,防范流通中环境事故的发生;以绿色税收调节为重点,引导人们可持续消费。
第五,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坚持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驾驭环境保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带来了环境恶化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背负着沉重的环境压力。在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全球环境保护的情况下,我国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环境挑战都要严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也为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外技术、资金和自然资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多年来,我们通过严格环境准入,把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挡在了门外;通过加强固体废物的进口管理,查处了一批“洋垃圾”非法越境转移问题;通过推广跨国公司环境管理的先进经验,提升了我国企业的环境保护水平;通过脱硫技术的引进消化,大幅度降低了脱硫设施建造成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评价体系,防止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产品向国内转移,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流失;必须运用经济手段,严格限制或禁止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维护国家利益,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第六,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坚持“五大建设”,弘扬中国环保精神。历史性转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决不是等来的,也不是靠来的,必须通过环保工作者的智慧和谋略去推进,用辛勤的汗水去换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各级环保部门在历史性转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必须通过“五大建设”,树立科学的环保观,切实提高推进历史性转变的能力,使每一个环保工作者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使环保队伍在推进历史性转变中势如破竹,无往而不胜。加强“五大建设”,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环保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中国环保精神是几代环保人前赴后继的结晶。做好新时期的环保工作,必须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推动历史性转变早日实现。
三、今年主要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保护环境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今年环保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第六次环保大会精神,按照“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部署,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入开展“加强地方环保工作年”活动,切实加强环保系统“五大建设”,将中央关于环保工作的部署真正落到实处,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一)千方百计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去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降反升,究其原因,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增长方式仍然粗放,本应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没有退出市场;二是前两年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时审批的建设项目陆续上马,一些重污染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老账未还,又欠新账;三是环保投入严重不足,支撑条件尚未到位,政策措施见效并非一蹴而就,污染治理工程从开工建设到发挥效益需要一个过程;四是一些企业有法不依、违法排污,一些环保部门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此外,环境统计数据不够健全,也影响有关指标的可比性。
去年污染排放不降反升,给今年的工作带来了更大压力。但也要看到,实现今年减排2%的目标有许多有利条件。从国家宏观政策来看,去年下半年以来,宏观调控成效进一步显现,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所收敛,投资增幅回落;今年国家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更加注重产业、信贷、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建设项目准入门槛将进一步提高;国家将加快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为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国家将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健全排污收费制度,经济杠杆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大。从治污能力建设来看,随着脱硫电价的完善和落实,加快建设电厂脱硫能力的势头将继续保持;随着城市污水处理政策的逐步落实,污水处理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随着部分污染治理工程开始发挥效益,污染减排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从减排潜力来看,占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0%以上的造纸、食品、化工、纺织四个行业和占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60%以上的火电、水泥等行业,在结构调整、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方面存在较大空间。我们一定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力求取得实际成效,否则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就会越来越突出,甚至会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退路。”“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挖掘潜力,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
一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今年上半年,要严格按照分配指导意见的要求,将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市)和排污单位。要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制度,尽快落实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排污收费“三表合一”,着力做好重点污染源排污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核定、统一公布,逐步形成科学的环境统计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增强时效性。要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台账,及时掌握老污染削减和新污染增加动态变化情况,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奠定基础。
二是建立和完善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为了准确核定污染减排总量,总局将占全国主要污染物工业排放负荷65%的污染源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确定为国控重点污染源,并将向社会公布名单。所有新建燃煤电厂在建设配套脱硫设施的同时,必须同步安装烟气排放在线监测装置,所有国控重点污染源必须在2008年底前安装自动监测设备,未安装前由监测总站组织各地开展监督性监测。省、市(地)、县(市)也要分层次确定各自监测的重点污染源,各级地方环保部门要督促有条件的企业尽快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对没有安装的,要增加监督性监测频次,提高数据质量。要深入研究污染源监测与环境质量监测的关系,以环境质量监测校验污染减排的成效,以建立减排监测体系为突破口全面带动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三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要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完成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尽快出台《“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考核办法》,对因工作不力没有按期完成任务的,取消总局授予的有关荣誉称号;要配合有关部门建立问责制度,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从今年开始,每半年公布一次全国和各省(区、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未经国家核准,各省(区、市)不得自行公布减排数据。
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主要污染物的削减力度。以火电行业为重点,大力削减石化、钢铁、有色、水泥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以造纸行业为主攻方向,重点抓好化工、酿造、印染行业的水污染物削减工作。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依法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从生产的全过程削减污染。有条件的地方,要借鉴山东、河南的经验,充分利用地方环境标准这个抓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火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和运行,认真做好现役火电机组脱硫设施验收工作,及时向省级物价部门出具验收文件,确保脱硫机组享受优惠价格政策,鼓励电厂脱硫,加强对电厂脱硫设施运行的监管,全面落实二氧化硫总量削减工作。严格执行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督促正常运转、达标排放。
国家确定的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活动密度大、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也是污染减排的重点地区。要积极争取早日批复并抓紧实施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国家出台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建立和完善重点工程项目的动态调度和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列入规划的项目按时开工、保证质量、正常运行,切实发挥减排效益。今年是实现北京绿色奥运目标的关键一年。北京市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要充分发挥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协调小组的作用,协调周边地区共同行动,减少臭氧、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物等污染。
(二)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近年来,群众的环境投诉和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群众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全国3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的问题。不少地区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水源地呈缩减趋势。据最近调查,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222个地表饮用水源地,平均水质达标率只有72%。二是环境风险居高不下。一些地方忽视环境保护要求,甚至急功近利,项目建设中选址不当,把一些化工、石化、冶炼等高危行业建在饮用水源地、江河沿岸、城市居民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和人群密集地区,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将会造成巨大的环境灾难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三是一些重污染行业违法排污严重。一些造纸、涉铅等污染企业肆意排污,造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大家对此深恶痛绝。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今年,各级环保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水六条”和“气五条”,集中精力,重拳出击,力争在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要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去年,我们重点取缔了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但成果还需要巩固。同时,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基础工作还很不扎实,一些地方饮用水源保护区选址过于分散,有的至今没有划定保护区,有的保护区范围划得过大。今年,各级环保部门要完成本行政区内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要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纲要的要求,在上半年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和划分工作。要加强监督检查,防止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排污行为死灰复燃。对2000年以后在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的直接排污口,要坚决予以取缔。
连续几年的环保专项行动,对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抑制污染反弹、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去年专题调研中各地普遍反映,专项行动涉及面广、战线过长,甚至存在以专项行动代替日常执法的现象。今年的环保专项行动,要以解决当前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环境违法案件为重点,在集中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违法排污行为的同时,着力解决大江大河沿岸威胁饮用水安全的石化企业污染隐患,集中整治工业园区环境违法问题,以及涉铅、造纸等重污染行业违法排污问题。要全面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既要查企业,又要查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清理地方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土政策”;不仅要在“查”上下功夫,更要在“处”上加大力度,对于群众反映强烈、久拖不决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大案、要案,一定要严肃处理,坚决纠正,使那些明知故犯、阳奉阴违、屡查屡犯的企业受到严惩,树立严格环保执法形象,真正对违法企业起到震慑作用。健全环境执法责任制对执法犯法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问题。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现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外来物种入侵等。已经危及国家生态安全。要加大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力度,尽快报批第一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开展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与评估,继续开展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加强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监测与监督管理,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加大矿山资源开发对生态破坏的监管力度,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遏制人为生态破坏。
当前,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问题突出,一些地方农村污染呈恶化趋势,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直接影响食品安全。今年是全面实施土壤污染调查的关键一年,要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配套资金、有效整合资源,确保完成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测试、质量评价等工作,开展不同类型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逐步建立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大力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重点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示范工程。
(四)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既是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关口,又是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三同时”是落实环评要求的关键抓手。当前,违法违规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务院有关部门去年对新开工项目清理督查情况表明,在9097个项目中,有1194个项目在环评审批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其中1074个项目未办理任何环评审批手续就开工建设。据调查,有的县级环保部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只有30%~40%,即使履行了环评手续的企业,也有一半没有做到“三同时”。
要采取有力措施,兑现“七项承诺”,切实提高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一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级环保部门必须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坚持“以新带老”,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决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采取“区域限批”措施,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二要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对纺织、汽车、电力、煤炭、钢铁、水泥、焦炭、铁合金、电解铝、电石等国家宏观调控的十大行业,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实行部门联动,协同把好准入关。三要加强“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不履行“三同时”的,要立即责令停止生产;对试生产的企业,要重点检查污染防治设施同步运行情况,对不正常运行的,要停止试生产,并责令限期改正。要完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全过程跟踪管理机制、环评与验收联动管理机制、环保部门上下级联动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四要开展全国环评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全面清理整顿新开工项目,加大对未审批先建设、不审批也开工、没验收就投产,以及违规审批、越级审批的处罚力度,对违反环评和“三同时”管理制度的,要坚决依法停建、停产,切实提高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对不依法审批的,要坚决撤销审批,追究审批人员的责任。五要深入开展规划环评试点,从决策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六要切实强化环评资质管理,对弄虚作假的环评单位,要坚决吊销资质。在严格环境准入的同时,要依法加大污染严重企业的关闭和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让它们尽快退出市场。
(五)着力实施环境保护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全国污染源普查、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水专项,关系到环境保护的长远发展,是我国环境保护史无前例的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宏大工程,一定要认真筹划,周密部署,切实抓紧抓好。要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广泛动员宣传,完善普查方案,全面开展监测,启动试点示范,组织开展培训,为2008年全面普查奠定基础。要开展中国可持续发展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组织两委委员和有关科学家、专家、用两年左右的时间,谋划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要组织实施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围绕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城市水环境治理改善和重要流域的综合管理,启动一批项目,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三大工程的胜利完成,必将全面奏响盛世兴环保的激昂乐章,必将载入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光辉史册。
现有法律法规偏软,对违法企业的处罚额度过低,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是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配合做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正案)》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制定工作,尽快推动出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加快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认真组织《环境保护法》的修改论证工作,将历史性转变的要求凝固下来,将新兴的环境管理制度固定下来,力争突破环境执法的“老大难”问题。
要围绕工作重点,积极配合宣传部门,组织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历史性转变,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历史性转变的要求上来,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到推进历史性转变的实践中来。要加强舆论监督,鼓励公众参与。深入开展国际环境合作,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严格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利用国际舞台宣传历史性转变,使历史性转变成为展现中国国家环境形象的一颗璀璨明珠。
(六)深入开展“加强地方环保工作年”活动。从去年专题调研的情况看,地方环保工作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一是机构不完善。部分地市级环保机构不健全,不少县没有独立的环保机构,有些虽有机构,但属事业性质。总体上人员编制基数小,人员素质低,一个县级环保局只有七八个人。但有的县环保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有的甚至高达500人之多,懂业务的进不来,不懂业务的挡不住,环保局成了安排各种社会关系的“收容所”。二是工作条件差。不少基层环保部门缺乏必要的执法车辆和设备,有的县级环境监测站连最基本的设备都没有,有的同志讲,“废水靠看、废气靠闻、噪声靠听”,“最好的设备都是父母给的”。三是经费不落实。虽然环境保护已经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科目,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县环保部门经费仍难以保障。据了解,一些县级环保部门每人每月工作经费平均不足100元。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实施后,业务经费紧张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四是工作力度不够。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等、靠、要”的思想十分严重,等专项行动,等媒体曝光,等领导批示,等群众举报,等上级推动,对新的污染束手无策,对老的污染无可奈何;有的环保部门甚至把收排污费作为环境管理的全部内容,“以收代管”、“以罚代管”的问题突出,有的环保部门缺乏主动争取同级党委政府支持的勇气,缺乏与有关部门协调的主动性和能力,寄希望于“天上掉馅饼”来改善工作条件;有的环保部门制度建设薄弱,缺少计划和基本的办事程序,工作随意性大。五是执法环境差。有的同志说,环保部门难,基层环保部门更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一些缺乏环境法制意识的领导,用“挪位子”、“摘帽子”等手段,直接干扰环境执法,还存在环保局长“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现象。
调研中,大家对总局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一是工作重点落实仍不到位,各个司局不断下达任务,而且都有目标、有计划、有考核,要求地方认真落实。“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到了基层,七八个人只能疲于奔命、穷于应付,难以集中力量完成重点任务。二是总局布置的很多工作,时间短,任务重,但具体扶持政策少,重点工作没有资金保障。三是当前开展的各类环保考核、创建活动名目繁杂,内容多有交叉。四是一些单位打着总局牌子开展培训、考察等活动,给地方造成严重负担。五是总局的一些部门做出决策、制定政策、确定任务时,调查研究不够。
上述问题是困扰环保工作的“老大难”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认真反思环保工作的经验教训,关键不是思路不正确,而是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导致一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甚至长期得不到落实。
针对上述情况,总局党组决定今年开展“加强地方环保工作年”活动,通过全系统共同努力,让基层环保部门有能力、有精力、有动力抓好重点工作的落实。
一要上下联动抓落实。总局各部门各单位出台政策、部署工作,必须认真调研、科学论证,充分听取地方环保部门、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想方设法减轻基层环保部门的负担,让他们聚精会神抓落实。我再次重申,未经调查研究的不决策、未经专家论证的不决策、未经集体讨论的不决策,这必须成为一项铁的纪律。省级环保部门要将中央环保工作的部署转化为符合当地实际、便于当地操作的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当地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市县两级环保部门要认真钻研业务,充分运用环保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把重点工作落到实处。总局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环保部门要充分利用双重领导体制和影响力,为基层环保部门严格执法撑腰。
二要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加大基层能力建设至关重要。能力建设有一个事权划分的问题,加强地方能力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环保部门要层层推进,共同行动。总局将组织开展全国市县级环保部门能力调查,摸清底数,向国务院报告,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协调发改委、财政部,尽快批复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规划。今年,要争取中央财政更多的支持,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地市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省级环保部门要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市县两级环保部门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市、县两级环保部门要加强能力建设,保障办公用房、人员经费和必要的运行经费。市级环保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填补县级环保机构能力建设的空白。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三要坚决改变“文山会海”的状况。温家宝总理指出:“解决‘文山会海’,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把应该交给企业、中介机构、市场的事情交出去,政府集中精力抓大事。”今年,总局将带头加快转变职能,深化环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总局下发布置工作和任务的各类文件,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削减1/3;总局计划召开32个各类全国性会议,比去年减少60%,其中40%的将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文件和会议实行严格的部门责任制,每个部门多发一个文件、多开一个会议,都要经分管局领导审批后,报总局主要领导批准。各类文件和会议不仅要压缩数量,而且要提高质量,提倡“发短文”、“开短会”。各类全国性会议不得委托地方环保部门及中介机构承办,更不能以训代会。凡是违规操作的,都要严肃查处,追究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各级环保部门都要采取有力措施,减文减会,提高办事效率。
四要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要按照监察部等九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意见》的要求,对环保系统各类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可以撤销的项目,要坚决予以撤销;凡可以合并的项目,要一律予以合并;对推动工作有重要作用、确需保留的项目,要说明具体理由。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项目,不符合实际需要的项目,以开展活动为由违反有关财经制度滥发钱物的项目,要求基层、企业、群众出钱出物出工或以各种名目收费的项目,都必须予以撤销。要逐步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切实减轻基层和企业的负担,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要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论坛、展销、培训等活动,所有的论坛、展销、都应该自愿参加,决不能乱摊派、拉赞助、搞创收。对经充分论证确需保留的项目,在创建活动中,必须以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决不能搞花拳绣腿、做表面文章。
“加强地方环保工作年”活动,关系到中央关于环保工作的部署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能否得到切实保障,关系到历史性转变能否全力得到推进,是今年环保系统的一件大事。各级环保部门一定要提高对这项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七)深入开展“五大建设”。机关建设,事关环境保护事业的长远发展,事关全体环保人的前途命运,事关各级环保部门的行政能力,必须常抓不懈。应该看到,尽管去年机关“五大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标是有限的,整改措施的落实有的还不到位,在思想、作风、组织、业务和制度建设五个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要加强思想建设。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性转变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环保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指导新时期环保工作的理论武器。要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性转变的学习和思考,深刻理解历史性转变提出的背景和内涵,明确推进历史性转变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找到本部门、本地区推进历史性转变的切入点、着力点。
要加强组织建设。领导班子是带动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要加强学习和团结,加强信任和谅解,加强民主和集中,加强纪律和监督,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六有”局面。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安排好老同志,使用好中年同志,培养好青年同志,不断提高每个成员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整个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要加强作风建设。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努力实现干部作风的进一步改变。
要加强业务建设。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经济、社会知识的学习,加强对经济形势的了解和把握,努力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统筹考虑,乘势解决。
要加强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对已有的制度,要完善充实,使之更加趋于科学严密;对已经过时的制度,要认真清理修改,做到与时俱进;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研究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使之少留“空白”;对改进作风中创造出的好经验,好做法,要用制度固定下来。
为了深化机关“五大建设”,总局将带头开展“创建文明和谐机关(单位)、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工作人员)”活动。要加强政务诚信教育,深化绩效管理,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行政效能;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职业操守,增强协调配合的能力,建设和谐文化;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开展行政监察,着力推进政务公开,坚持廉洁行政。要开展人民满意公务员(工作人员)考评,深化“双创双争”,坚持“学习型机关(单位)”创建,强化队伍建设。
今年,要以作风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五大建设”。要大力弘扬中国环保精神,巩固先进性教育和机关思想作风整顿成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环保队伍,全面提升机关干部职工推进历史性转变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我特别强调,“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核电大发展的时期,核设施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核电事业发展的前景。要进一步加强核电站的日常审评和监督工作,加大跟踪管理力度,确保在建核电站的建造质量和在役核电站的运行安全。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切实提高监管能力,完善监管制度。国家财政拨款4000万元,支持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争取同级财政的配套支持,切实增强辐射环境监测能力。
同志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发图强,努力推进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七大献礼。
标签:环境保护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环保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