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延长退休年龄的财务平衡预算及其方案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案设计论文,中国论文,预算论文,退休年龄论文,财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09)08-0010-05
我国现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统账结合”)自1997年颁布实行《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来,已有12载。在此期间,该模式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但与制度设计的初衷有所相悖。巨大的转型成本导致社会统筹部分不但不能保证基础养老金的支出,而且挪用了个人账户部分的基金,致使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为此,政府采取了“提高缴费率”和“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两种途径来加以解决。这两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养老金的有效来源,但“提高缴费率”迫使企业和职工的负担加重,同时各地在实施“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政策时,为完成指标把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纳入到覆盖面中,即通常采取“前补后延”政策来实现,给养老金带来了新的缺口。因此,对于解决养老金支付危机的问题,可从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在机理出发另辟改革之路,而延长退休年龄因其对养老基金增收减支的功效,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收支不平衡问题,从而达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延长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始于1951年政务院颁发的《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规定:男职工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为50周岁。1955年把女干部的退休年龄提高到55岁,而之后基于些许因素考虑有过一些微调,除此之外退休制度再无明显变化。
(一)延长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正面影响
第一,延长退休年龄可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受教育时间普遍增加,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的智力形成很大的依赖性,而对人的体力要求大幅度降低。如果依据我国现行的退休政策,受教育时间越长工作时间越短,投入越大利用率越低,无形中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对于进入退休年龄的老年人,社会普遍关注的是他们在生活上需要照顾,在精神上需要关心,但我们还要意识到他们特有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延长退休年龄可以抑制提前退休。提前退休之所以普遍是多种利益博弈和多种力量权衡的结果。若延长退休年龄,利益方将进行新的博弈。调整退休年龄意味着养老金的领取条件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因为退休年龄的延长,职工缴费时间也要延长,如果职工选择提前退休,那么他的工作时间和缴费年限比制度调整前要短很多,按照缴费少累计少领取少的原则,退休后养老金领取会少很多。当缴费不满一定年数时,不发放基础养老金,一次性将个人账户储蓄额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这样给提前退休者实行了经济惩罚,达到抑制提前退休的目的。
第三,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社会和谐。延长退休年龄顺应了人们受教育时间延长,进入劳动市场时间推后,健康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等趋势,在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可降低老年人的自我负担率(领取退休金年限和工作年限之比),同时减少因提前退休受到的经济损失。这样老年人到晚年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享受着经济发展带给养老金待遇的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衣食无忧,最终有利于社会和谐。
(二)延长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负面影响
第一,就业压力是退休制度改革的主要障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包括“在职不在岗”的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富裕劳动力是我国急需就业的主要群体,而且呈现供大于求趋势,在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的城市,这种问题更加突出。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但鼓励了提前退休,也显得提倡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不合时宜。发达国家是在劳动力短缺或劳动力资源萎缩的条件下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措施,而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口规模庞大的条件下提出延长退休年龄,在这种不成熟的条件下又迫于人口老龄化危机和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所以当养老保险遭遇就业压力时,如何解决两者的矛盾就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第二,与传统的“老有所养”观念相冲突。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人到六十应该是“儿孙绕膝,以享天伦之乐”的年龄,而推迟数年领取退休金则意味着这样的日子可能推迟到来[2]。
第三,对体力劳动者健康方面的损害。体力劳动者在职时间长短同健康预期寿命有很大关系,而我国的人口健康预期寿命不高。①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91个国家的健康预期寿命的排行榜,我国居民平均健康寿命是62.3岁,在世界排名第81位[3]。在这种健康状况下,延长工作年限对于体力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不利。
第四,社会保障基金的贪污问题。延长退休年龄对于养老保险的意义在于减少养老金支出同时增加养老金的征缴,从而形成巨大的基金积累,如果监管不严,可能成为贪污、非法挪用的目标,与延长退休年龄积累养老金的目的背道而驰。
二、延长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平衡测算
(一)假设条件
首先,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体城镇职工。扩大覆盖面成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任务之一,虽然一些企业对于参加公共养老保险金计划热情不高,但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城镇职工,是制度实现的最终目标。其次,制度中的新人不承担转制成本。“老人”的退休金和“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作为转制成本由制度之外的措施解决。最后,不考虑国际间的人口转移。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国际间的人口迁入迁出暂且可以忽略。
(二)基础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模型
基础养老金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一支柱,是政府为退休者提供的最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的筹资和给付模式,因此,可得:
(式1)
(三)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模型
个人账户养老金属于完全基金积累制,体现养老保险制度的效率原则。在职职工个人缴费,以及积累基金的增值部分,形成个人账户收入,职工退休后从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形成个人账户支出。职工退休后活到平均余命的年龄时,个人账户储存额正好全部领完,实现了平均余命期限内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收支平衡,根据这个平衡模型推导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R。
假设为个人账户养老金目标替代率的缴费率,r为基金的收益率,为起始工资水平,k为工资增长率,m为工作年限,n为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年限。
当r≠k时(工资增长率不等于基金的收益率),该职工在m年末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累计为:
根据公式可得个人账户的平均替代率为:
通过测算可得到,在21世纪30年代总人口达到峰值后,赡养率也随即达到50%以上,到40年代赡养率攀升到60%以上,而基本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在本世纪20年代下降到60%以下,到本世纪下半叶则降到40%以下,这样养老金将难以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五)延长退休年龄至65岁与养老保险基金平衡
2007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养老保险改革与发展战略”课题中提出,中国延长退休年龄到65岁的目标。那么,我们将延长退休年龄至65岁,退休时的平均余命(按16岁计算),可得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时的。
通过测算可以得出,当法定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时,本世纪下半叶的赡养率始终维持在30%左右,与退休年龄为55岁时的20年代以前的赡养率水平相当。在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方面,若退休年龄为65岁,替代率基本维持在60%以上,而退休年龄为55岁,替代率在20年代就下降到60%以下。因此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调整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金财务平衡的影响非常明显。
三、延长退休年龄的设计方案
通过以上分析,调整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金平衡起着积极作用,只要方案设计得当,政策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可以规避的。
当养老遇到就业时,法定退休年龄调整的原则便是与就业高峰错开。我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显示:2017年0-17岁的青少年人口和18-55岁的适龄劳动力人口都达到了最大值;到2030年我国的总人口达到峰值14.7亿;到2049年56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最大值。依据这些数据延长退休年龄计划分三步走:
第一步:2009-2017年这个阶段劳动力丰富,处于中国人口红利期,正常就业对社会更有益,若延长退休年龄将会使这一优势转化为社会负担。所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抑制提前退休。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约束和激励机制,严格执行领取养老金的政策,在《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文件中,就缴费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同时一次性支付个人账户储蓄额,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而满足规定并延长工作时间和延长缴费时间的人员,应增加领取养老金的数额。其次,对4050下岗职工和长期失业人员,国家应采取一些措施,如经济补偿、关怀政策、技术培训等促进其再就业,以免过早领取养老金。
2010年赡养负担不是很重,赡养率接近30%,而到2017年以后青少年和适龄的劳动力人口逐年下降,就业压力得到缓解时,赡养率逐渐上升,养老金平衡的压力大于了就业压力,此时应适当的延长退休年龄。2010-2020年逐步延长女工人的退休年龄,每年延长6个月,10年延长5岁,使女性的退休年龄统一为55岁。
第二步:按照测算到2030年时,我国人口到达峰值,故2020-2030年女性职工的退休年龄延长至60岁,每年延长6个月,10年延长5岁,男女退休年龄一致。男女的退休待遇拉平,提高了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有利于女性的利益。
第三步:《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提出到205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可以达到85岁,延长退休年龄的空间较大,故2030-2045年将劳动人口的工作时间延长至65岁。用15年的时间完成,每3年时间延长1岁。
方案分三步走,考虑到职工和整个社会的承受程度,从2009年开始到2045年结束,共用36年的时间消化延长退休年龄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到本世纪40年代老龄化严峻时期,人们可以工作到65岁,保持基本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在60%以上,实现了养老金的平衡。
延长退休年龄可能对体力劳动者造成伤害。体力劳动者主要以农民、农民工、企业里的体力劳动者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为主。长远考虑,政府为农村筹建养老保险制度将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如果也执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将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样城镇中的体力劳动者也不易过晚的退休。
因此,制度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延长退休年龄不但要分步骤还要区分不同人群。目前主要考虑在掌握知识和掌握技术的科技、管理和技工群体中延长退休年龄。一些高技能人才虽然达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但仍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尤其是这种高技能人才从国内外引进时年龄较大,发挥作用的时间很短。基于此,先期可以在科技人员集中、人口老龄化严重、适应国际化趋势的地区进行试点,如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经济特区等地区。推广时考虑到各地区老龄化程度不同和各行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不同,允许实施新退休年龄制度的时间有所差别。此外,还要考虑到如果投保人提前去世,没能或很少享受养老金,个人账户可由子女继承,可激励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积极性。
四、结论
我国的人口结构从传统的“金字塔”型转变成“陀螺型”,伴随着结构的转变,到本世纪上半叶人口将到达峰值,其中20年代的替代率下降到60%以下,到了下半叶则下降到40%以下,而赡养率在40年代攀升到60%以上,这样如果不对现行退休制度进行改革,到那时职工的负担会非常沉重。因此从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机理出发,分析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可采取的一些措施,延长退休年龄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
通过测算得出逐步延长退休年龄至65岁,使替代率上升而赡养率下降,能够解决养老保险制度陷入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困境。在制度设计的方面考虑到就业、体力劳动者、地区和行业的差别、在职职工和社会的承受能力,采用缓慢延长、差别对待、试点先行、个人账户可继承等辅助措施,使制度能够平稳过渡。
注释:
①人口健康预期寿命这个指标能够反映出疾病损伤、残疾和活动受限等对寿命的影响,可以清楚地反映国民平均能够健康地生活到多大年纪以及人口生存的质量。
②e[,b]=22.88,是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人口与经济研究所的全国人口生命表得到。
③e[,b]=15.2,是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人口与经济研究所的全国人口生命表得到。
标签:养老保险论文; 养老金论文; 法定退休年龄论文; 上海养老金调整论文; 养老保险体系论文; 增加养老金论文; 预算调整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中国人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