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海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伏山镇云山小学 271408
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任务已经落下帷幕,回首过去,平心而论,总体感觉习作这一部分内容小有收获,具体而言那就是习作的仿写。
三年级上册《新课标》(人教版)对习作的学习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由此可见,三年级是小学生练习习作的起步阶段,既是低年级说话、写话的延续和延伸,又是高年级习作的基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让三年级学生赢在习作的起跑线上就尤为重要了。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可见仿写的确是一条很好的捷径,何况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呢!“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吕淑湘)在此,语言大师吕淑湘的所指是宽泛的,但“正确的模仿”同样不可或缺。在近年的习作教学中,我逐渐认识并感觉到仿写是指导学生练好习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此,仅就修辞手法和结尾的仿写谈一谈我个人粗浅的做法和拙见。
一、修辞手法的仿写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在低年级已基本掌握,尤其是比喻,学生张口就来:弯弯的月亮像小船;红红的脸蛋像苹果。但习作中的运用远不止这样简单,必须要高于低年级,必须要和其他内容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符合整篇习作的要求。
首先,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修辞手法的作用。先说比喻句。比喻句实际上就是打比方,就是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使人容易接受。如:三上第二课《金色的草地》中“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在这里,用手掌这个最常见、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蒲公英的花如何开放、如何合上的现象说清楚了。不仅如此,还让学生体会到,这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又如三上第十一课《秋天的雨》中,如“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个句子语言优美,对枫叶的描写很精彩,将“枫叶”“邮票”“凉爽”巧妙地联接在一起,写出了秋天的美丽和秋雨的凉爽。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我引导学生在《园地三》的习作《美丽的秋天》中要仿写,结果有学生这样写到:你看火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童话。学生把“凉爽”换成了“童话”,虽仅有一词之别,但自有他对枫叶的理解和想象,因此,同样精彩。也有学生这样写到:我们又来到了果园里,看见了像珍珠一样的葡萄……偶尔树上飘下来几片叶子,就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真是美丽极了。学生把“珍珠”比喻成“葡萄”,把“落叶”比喻成“蝴蝶”,都给人一种具体形象的感觉,而更重要的是突出了美丽的秋天,让人读后印象深刻。
再说拟人句。拟人就是把动物、植物等事物当作人来写,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的一种修辞手法,它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更活泼、生动。
说是这么说,但真正能让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到习作中却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相对于比喻而言。然而古人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难者亦难矣。”所以,我就坚定信心——“为之”。
二、结尾的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简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去探索。”因此,在习作的结尾上我要求学生逐步掌握精典的结尾句式、语气等,去尝试仿写。
首先,通过讲解,我让学生清楚习作结尾的作用: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然后回扣课本,例如, 三上语文课本的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最后一段用“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点题,直接抒发了对我们的民族小学的自豪之情;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接下来,就让学生进行仿写。《园地二》的习作是写熟悉的人,因此,我就要求学生本次习作的结尾就仿照本篇课文的结尾去写,有学生这样写道:这就是我的妈妈!关心疼爱我的妈妈!这种仿写,不仅成功,而且激发了学生心中“人心向善”的本性,一举两得。类似这样的结尾,简单明了,学生容易掌握,自然达到了仿写的目的。
在习作的仿写中,我同样强调要真实地再现生活,事实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不要瞎编,更不能说假话,同时重视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并呵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和愿望,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
“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当然,习作的成功仿写远不止这些,即使这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毕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优秀生一遍就能成功,而学困生则需二遍甚至多遍;除此之外,还涉及到更多更复杂的内容。但我坚信,在三年级习作的起步阶段,坚持仿写,一定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一定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
论文作者:刘兆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习作论文; 学生论文; 仿写论文; 结尾论文; 枫叶论文; 秋天论文; 拟人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