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研究——1996年海峡两岸大学入学考试试题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峡两岸论文,考试试题论文,考试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祖国大陆的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以下简称高考)与台湾的大学联招考试(以下简称联考),都是高等学校的入学选拔性考试。多年来,高考/联考的主要功能都是为高校选拔具有良好学习潜能的优秀新生,同时都对提高中学教学质量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所以,它们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自身的功能。
纵观海峡两岸的试卷、命题,有相通之处,也存在着差异。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可为今后改进命题工作,提高试题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此,我们就1996年海峡两岸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历史科试题作一概括的比较分析。
一、试卷的命题原则
(一)大陆高考卷的命题原则
1.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
2.强调学生阅读、分析和处理历史文献材料的能力。
3.突出思想教育的主旨特征。
4.重视试卷整体难度的相对稳定,即对试题的难度和一定区分度的把握要适当。在编排试卷时考虑到学生作答时的心理特点。此外,以基础的、重要的历史知识作为考试内容,从而提高试卷的有效性。
5.在命题中,各题均有一个确定的中心,以将同质性的题目归到一处,考查学生的综合与比较能力。
6.命题力求一定的新颖性,既发掘旧有题型的潜力,又注意将新的要素引入命题中;同时也考虑到简化阅卷程序,以增强、提高阅卷的信度。
7.试题的题干叙述文字要简明扼要,结构严谨;选项在表述、逻辑上与题干保持一致。
(二)台湾联考卷的命题原则
1.试题能反映具体的教学目标,即中学历史科的教学目标要在联考命题中得到体现,借以达到认知与情意并重的效果。
2.命题尽量避免零散史实的认记,要求学生有一个整体把握。
3.命题充分把握历史的人、时、地三要素,并以此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4.关于历史文献、历史著作的命题,除重视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外,还注意该文献、著作反映的时代特色及其社会思潮。
5.关于学术思想史的命题,避免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同时,亦避免单纯流于片断历史知识的记忆。
6.生活情境的命题,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该类命题思路较为新颖,是台湾近几年命题改革不断探索而逐渐形成的。
7.图表命题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台湾联考近几年来皆采取了此方式。
8.逻辑推理能力的命题,其目的在于测试学生的推理能力。
9.判读史料能力的命题,要求学生通过对史料的研读,明确重要的历史概念及其意义。
10.关于命题中试题之题干的表述,要求完整、逻辑严谨, 文字表达要简洁清晰。
11.命题内容要对教材各册分配均衡、得当,不宜过度地偏颇; 应涵盖认知的各个层次,突出测试学生历史能力的特征。
(三)两岸命题原则的比较
1.两岸命题原则的共性
(1)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知识(如人、地、时、 事件及历史文献等)的整体性概念,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强调考查学生的判断、阐释、分析和应用能力。
(3)试题取材范围均衡,比例适当,试题的涵盖面较为广泛, 且是教材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
(4)题干的文字表述力求简明扼要、概念明晰、题意明确、 形成一致,避免抄袭课文原文。
(5)命题具有选拔性考试的信度与效度, 尽量减少因命题导致阅卷中主观性因素的干扰。
2.两岸命题原则的不同之处
(1)大陆高考卷强调历史命题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反映了重视历史学科思想教育的特征并使之成为命题原则的特点;台湾联考中占相当成分的是对本土文化的重视。
(2)命题中,大陆高考卷在运用历史的正面史实外, 也适当选取“反面教材”,借以鉴别学生对历史教训的了解程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判断历史的能力。
(3 )台湾地区联考卷的命题原则较为重视学生对于社会及文化生活情境的关注,从而培养学生更好地认知社会的能力。
二、题型与命题特色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的考试题型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基本趋势是追求多样化和更为有效的题型分配形式。高品位的题型及其结构,其功能可以较为充分地体现历史科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内涵,并且能够较好地展示命题思路。因此,通过整张试卷可以看到,无论是大陆高考卷还是台湾地区联考卷,其题型不仅都是多样化的,而且也有一定的共同点。比如,全卷都由选择题(又分为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与非选择题(含史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两个部分构成,只是两岸试卷对这两部分的题量和所占分值有所差异。(见表1)
表1.
选择题 非选择题
题型大陆
台湾地区
大陆 台湾地区
单选 多选 单选 多选 填空题 材料解析 问答
试题分布 28
1020
15 5
3
2 3
分值 42
3040
3010 36 32 30
比例48%
70% 52%30%
(一)大陆高考卷
大陆高考命题的题型近几年来变化不大,题型是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及问答题四类。
1996年高考历史科试题的题型,主观性试题的分值比前一年下降了6分,而客观性试题分值则增加了, 尤其是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已占到72分,占全卷分值比例的48%,实际上已经成为试卷的主干性题型。
1.题型分配(见表2)
表2.
题型 单项选择 多项选择 填空 材料解析 问答 合计
1996
题量2810
5
3
2 48
年度
分值4230 10 36 32150
比例
28%20% 6.7%24% 21.3% 100%
2.命题特色
以命题方式而言,大陆高考命题一般可分为一般叙述题、地理概念题、史事排列题、史料题、识图题、比较题等类别。1996年高考历史科试卷的情况见表3:
表3.
命题方式 一般叙述 地理概念 史事排列 史料 识图 比较
题量 35 1 1
7 2 2
分值 811.5
1.5 45 3.5 17.5
比例 54%
10%
10%30.0% 2.33%
11.67%
高考历史科命题的特色是以“一般叙述题”为主(占54%)的综合性结构,其中史料题所占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994年史料题比例为22%;1995年上升为28%;1996年上升为30%),且命题的形式基本上是以传统题为主要形式,在台湾地区所流行的情境题等新的形式尚未出现。
1996年高考卷题型结构的特色是传统与革新形式相结合,即将图表、史料引入选择题与问答题中。这种结合的优点在于,既可以发挥传统题型的长处,又使其走向新的发展高度,能够更有效地测试学生的能力,也可体现出侧重于能力型考试的要求;全卷要求纯记忆性的试题很少,大多则是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并能准确地用文字表述出来,第47题表现得尤为显著。
(二)台湾联考卷
台湾联考的题型,近年来的变化不甚明显,大体上可以分作选择题(含单选题与多选题)与非选择题两大部分。与大陆高考命题相比,历史科命题的客观性试题所占比重相对要大些。以1996年的联考卷为例,其客观性试题所占比例为70%,而主观性试题仅为30%。
1.题型分配
台湾联考历史科命题自1973年改为全卷均为选择题,直到1985年才恢复了部分非选择题型。1996年联考的题型比例见表4:
表4.
题型 选择题 非选择题
试题分布 1-2021-351-3
占分
40 30 30
比例
40% 30% 30%
2.命题特色
台湾联考历史科试题从1973年起采用电脑阅卷,题型变化不大,只是近几年来才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主要有:
(1)情境题:情境题主要是对历史的时代背景、人、 事作较生动的描述,使学生通过对联考卷所描述的实际情形有清楚的了解之后而判定答案。
(2)史料题:史料题被引入命题中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并有不断强化的趋势;史料题目前已渗透到联考命题各种题型之中;“史料原文”自1987年被夜大引入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中,随后逐年有增强的势头。
史料题与问答题相结合,使问答题更具有新的特色。近年来此种命题方式在台湾联考历史科命题中颇为流行,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命题方式。学生对此类试题的反映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此类试题灵活,又有一定的深度;有人则觉得有些史料文言气太浓,语言艰涩难懂,几乎成了语文(国文)水平的变相测试。所以,史料题的命题要慎重,而且有进一步修正的必要。
(3)图表题:台湾联考卷自1989年首次出现历史图表题, 近几年来图表题一直都在试卷中出现,1996年亦然。这种题型是以图表作为题干或选项的形式,用以测试学生的时空概念或对历史数据统计的理解程度。1996年联考试题有两道图表题。
总之,在以上几种题型中,史料题所占比重最大,为41%;情境题和图表题比重较小,分别占10%和11%;而一般叙述题也有一定的比重,约占30%;此外,历史著作文献题的比重约占8%。
三、试卷内容分析
1996年两岸的试卷所考查的知识内容均较为平衡,比例适当,结构比较合理而严谨,引起的争议较少。下面,我们据此并依据认知的相关层次,列表分析1996年海峡两岸历史科命题的结构。表5是对1996 年大陆高考命题的分析:
表5.
认知层次 认记理解分析综合
题量分值 题数 分值 题数 分值 题数 分值 题数 分值
政治
6 9 8 274 7.50 0
经济
3 6.5
1 33 6 112
文化
627 0 0112 0 0
社会生活
2 5 11.51 3 0 0
人物
1 1.5
0 00 0 0 0
文献典籍
2 3 0 00 0 0 0
地理
3 5 0 00 0 0 0
中外关系
0 0 11.50 0 1 3
合计
235711
33 928.5215
占分比例 38% 22%19% 10%
认知层次 评价应用合计 占分比例
题量分值 题数 分值 题数 分值 题数 分值
政治
1 3 0 0 19
46.5 31%
经济
213.5
0 0 10
41
27.3%
文化
0 0 0 0 7
39
26%
社会生活
0 0 0 0 49.5 6.3%
人物
0 0 0 0 11.5 1%
文献典籍
0 0 0 0 232%
地理
0 0 0 0 353.3%
中外关系
0 0 0 0 24.5 3%
合计
316.5
0 0 48
150 100%
占分比例 11% 0 100%100%
由表5的分析来看,1996年大陆高考卷命题对记忆力的要求较多, 对知识的考查侧重于社会政治(占31%)与经济(占27.3%)、文化(占26%)。在认知层次方面,对较低的两个层次(即对历史知识的认记与理解)的考查占总分的60%,较高层次的分析、综合与评价的考查的比例也达40%,可见,其比例是较为平衡、合理的。
表6是对1996年台湾联考命题的分析:
表6.
认知层次 认记理解分析综合
题量分值 题数 分值 题数 分值 题数 分值 题数 分值
政治
2 4 3 61 2 1 9
经济
0 0 2 42 4 0 0
文化
4 8 3 63 6 1 6
社会生活
1 2 3 61 2 0 0
人物
1 2 3 61 2 0 0
文献典籍
1 2 1 21 2 0 0
地理
0 0 0 00 0 1 2
中外关系
0 0 0 00 0 0 0
合计
91815 309 18 217
占分比例 18% 30%18% 17%
认知层次 评价应用合计 占分比例
题量分值 题数 分值 题数 分值 题数 分值
政治
0 0 0 0 7 27 21%
经济
0 0 0 0 4 8
8%
文化
0 0 0 0 11 26 26%
社会生活
1 150 0 6 25 25%
人物
0 0 0 0 5 10 10%
文献典籍
1 2 0 0 4 8 8%
地理
0 0 0 0 1 2 2%
中外关系
0 0 0 0 0 0 0
合计
217 0 0 38100 100%
占分比例 17% 0 100%100%
由表6可以看到, 台湾联考的命题在认知层次的认记与理解这两个较低层次上所占的比例为48%,在较高的层次,即分析、综合与评价上则达52%,也显示出较为合理的比例;同时,对以往试题侧重于社会政治的考查的倾向做了某种程度的改变,1996年只占21%;反之,近年来对社会生活、 经济、 文化及文献典籍的考查有所增加, 这些内容在1996年的试卷中占67%。
以上我们分别就1996年两岸试卷的命题原则、题型与命题特色和其内容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和比较。无论是大陆高考卷还是台湾地区联考卷,都较好地体现了两岸命题者的用心,既能够为高等学校输送高水平的新生,又能够为今后中学历史教学不断提高质量服务,因而,反映了较高的命题水平。上述的分析与比较,只是我们个人的浅见,希望能对今后两岸的高考命题和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本文主要参考了台湾陈惠珠等《1994年两岸大学入学考试试题之分析与比较》(《台湾教育》1995年6月)一文, 以及《高考试题评价与解析》(政治历史)(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编,首都师大出版社1996年2月版)中的相关内容。
国家教委考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