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开发并重 环境与发展双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山是国之瑰宝,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154平方公里的黄山风景区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1990年12月,黄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党的两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分别于1979年和2001年亲临黄山视察,对黄山的开发与保护分别作出了重要指示,激励着我们建设黄山,保护黄山。
自1987年建市以来,我们始终遵循“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依法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高度重视黄山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严格执行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和管理条例,确定保护目标,提出分区构想,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规划调控体系。省、市和风景区管委会还制定了有关黄山保护与管理的各项工作规章,较好地处理了风景名胜与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在景区开发中,我们始终遵循《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全面保护黄山这一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效的保护、科学的开发,使黄山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影响日益扩大。1998年我市以高分跻身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黄山风景区相继被评为全国“卫生山”、“安全山”、“文明山”和“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先进单位”,并荣登“全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榜首,1999年黄山荣获首届“梅利娜·迈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荣誉奖”,2000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地质公园”。与此同时,全市旅游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九五”以来,全市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直接收入以年均15.6%、27.2%的速度递增。2001年接待游客达到620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21.2亿元,创汇5023万美元。以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7%,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42%。旅游业已成为我市最具活力、最具优势的支柱产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护好黄山这一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将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两代领导人视察黄山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环境与发展双赢”,在抓好黄山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前提下,全力推进黄山旅游二次创业,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争取早日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佳”的地方之一。
增强生态意识和国策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切实抓好黄山的环境保护工作。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是黄山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是黄山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既关系到黄山的对外形象,更关系到黄山的长远发展,必须摆在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首先是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真正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看待环境问题,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开发与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主动地贯彻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在加快发展中,认真抓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与“基本国策”的有机结合,逐步建立旅游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加强对机关干部、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对市民及游客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素质,积极倡导生态旅游等科学文明的旅游方式,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黄山生态事业的良好氛围,以公众的最大参与推动旅游生态保护再上水平。
强化规划和法律保障,将黄山保护与开发全面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科学系统的规划,是调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的平衡器。严格规范的法制,是实施环境保护的有力保障。离开科学的规划和法律的约束,旅游资源开发就会陷入无序状态,最终导致资源破坏,进而影响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规划意识和法律观念,不断完善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和保护管理规划,以规划为龙头,强化依法治山、依法治旅的工作措施,把黄山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纳入法制和规划管理的严控范围,有序地组织实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世界遗产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以法律法规和《世界遗产公约》执行情况为主的自查自纠机制,抓紧建立对旅游资源不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行为进行防范和直接惩处的制度措施。切实加强对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的管理和监督,逐步建立完整的规划调控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监管体系,明确保护目标,落实分区保护措施,准确把握旅游资源开发的合理度,规范旅游开发行为,坚决制止新的生态环境破坏。
加快实施生态建设项目,不断增强黄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硬支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艰苦的系统工程,在今后几年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景区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建设投入,是落实各项保护措施的关键。我们将逐步实施生态资源补偿措施,进一步加快招商引资,积极抓住国家宏观投资政策机遇,广辟生态保护投入渠道。加大黄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融资力度,利用国内外资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认真抓好一批生态保护工程项目,重点搞好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和黄山松材线虫病防治系统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污水处理率,加速建设景区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系统,准确及时地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严防松材线虫病对黄山松的侵袭。同时,还要加强城市环境、景区环境和区域性环境的综合整治,搞好水系源头保护治理,加大退耕还林和耕地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切实抓好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稳定和改善城市及景区环境质量,使黄山风景区的大气环境始终保持国家一级标准,景区的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100%,景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5%。
强化环境综合整治,为黄山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将始终恪守申报世界遗产时所作的承诺,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方位抓好风景区的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在黄山风景区全面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加快景区环境管理和国际接轨。进一步加强风景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黄山松的绝自动监测及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及时发布环境质量信息,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突出加快发展主题,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既不能盲目开发,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不能一味孤立地强调保护,背弃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的宗旨。必须坚持“保护优先,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要始终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开发与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以严格有序的保护促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以集约高效的发展促进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一是搞好决策前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和论证,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搞好开发,确保适度合理发展,做到“三个决不”,即:决不上一个污染项目、决不接受污染转嫁、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发展。定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认真做好旅游资源容量的调查评估和旅游开发前的环境影响评价,认真分析黄山景区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确定科学合理旅游路线,使风景区的游客容量、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严防超载旅游和无序开发。继续对主要景区实行轮休,逐步实施“山上游、山下住”、“分区限量旅游”等有效的总量控制措施,减少人为的环境污染。二是坚持山上山下一体、人文自然融合和“大黄山、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科学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大力宣传新兴旅游产品,实施城市形象和旅游产品的整体促销,建成多层次、高品位、复合型的区域性旅游产品体系,逐步缓解风景区游客压力,实现全市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旅游经济的整体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与旅游的良性互动。以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和环保素质为导向,加大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在景区设置以科学与人文内涵为重点的图文标牌,用来解释大自然的奥秘,呼吁全社会都来认识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另一方面精心组织安排游客参加喜闻乐见的活动,把生态旅游变成提高游客环保意识的大课堂。加速以“黄山猴谷”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景点开发,不断改善新辟生态游览区基本建设,提高生态旅游品位与效益,争创“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并围绕旅游经济和生态旅游,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全面提升黄山旅游经济的整体水平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