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的“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教师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所论的“史学”是特指历史教师的学养。掌握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学科知识,积累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是一名优秀历史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基本需求。
“学高为师”,在具备师德之后,学养丰厚就成为教师之为教师的第一要素。当今时代,知识产生和更新的速度空前,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学生在某些问题或某个领域的知识有可能超过老师。这正意味着教师学养的重要性和提高学养的紧迫性。作为历史教师,没有充足的知识积累,就不可能使课堂闪耀思想的光芒,就无法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就难以温润教学机智,教学灵感也就只能是无源之水。学养是教师教育能力的基础,是教师水平的决定因素,这是无需着墨论证的共识。
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挑战是具体而严峻的。模块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模块之间的有机整合、主题内容的组织和主题的实现等,考验着教师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如何把“宗法制”、“内外朝”、“将兵法”、“贵族制”、“元首制”等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让学生感觉亲切,考验着教师学科知识的广博性和准确性;怎样把握和处理“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法国1875年宪法、德意志第一帝国宪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和发展这类专题知识,如何把历史必修Ⅰ-Ⅱ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所涉及的“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这类专深知识讲到位,考验着教师学术功底和知识的专业性与深刻性。新课程的实施,使过去依靠“两本书主义”就可搞教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照本宣科”受到颠覆式挑战。一方面,“读课本式”历史教学已经没有市场,只会“读课本”的历史教师已不为今天的学生所容忍,只有教材知识的历史教师已很难在今天的讲台上立足,这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要真正做到照“本”宣科,即准确有效地实现教材的教育要求,没有广博的学识就难以准确解读教科书知识,就无法领会教科书的教育意图,实现其教育要求也就无从谈起。
如讲魏源《海国图志》的影响,仅介绍“这是我国第一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并没有实现其教育目标,而应该讲述魏源通过《海国图志》打开帝国视野,把中国看做世界的一部分,将其位置、大小直观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让中国人用新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打破了传统士大夫的中国中心观,动摇了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对中华民族的自我认识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海国图志》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启动了向西方学习这个近代以来的重大课题,为中国早期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标准,对洋务派和维新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海国图志》提出和介绍了许多开启民智的思想——如上帝是规范万物运行的规律,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主张正常的对外贸易,敏锐地觉察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好处等,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发展;(郭富斌、张艳《让思想光芒照耀历史课堂》,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5期)《海国图志》还为同时代的日本提供了救国之方。其时,日本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谈到《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后,十分感慨地说:“呜呼,我与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另一位维新思想家横井小楠,也是在读了《海国图志》后受到重大启发,遂与日本其他维新思想家一起,共同提出了日本“开国论”的思想。他们一致认为:要做到“师夷长技以制夷”,不仅要发展本国的工业,开展对外贸易,更重要的是推行民主制度,推翻封建统治。1868年1月,日本维新派在《海国图志》所倡导的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引下,发动了对幕府的战争。由于维新派根据“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准备了大量西洋新式武器,最终取得对幕府战争的胜利,推动了日本的维新改革,使日本一跃成为东亚第一强国。至此,学生能更充分认识《海国图志》的历史作用,亦或生发出许多历史感悟来。
再如介绍“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时,可以补充其在四年大学期间曾与同学决斗过27次,以加深对其个性的了解,进而理解个人特点与历史需要之间的关系。
史学,是指史学家历史知识的广博,掌握资料的丰富,考证史料的严谨。学无止境,历史教学对教师学养的要求也是无止境的。就教学的必需来说,历史教师应该从四个层面来丰富学养。首先,要有比较完备的通史知识。梁启超说:“我们应该在全部学问中划出史学来,又在史学中划出一部分来,用特别兴趣及相当预备,专门去研究它。专门以外的东西,尽可以有许多不知。”但中学历史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公民教育,同时也是史学普及教育,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通史知识体系。在无力通读二十四史的情况下,范文澜、翦伯赞、斯塔夫理阿诺斯等人的经典通史著作是应该研读的。其次,要学习有关典章制度、重要历史事件、相关文史专题以及经济史等方面的专门著作,阅读一些比较权威的人物传记和述评,及时了解最新出版的历史类书籍。如阴法鲁、许树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彼得·李伯庚(荷兰)的《欧洲文化史》(上、下卷),雅克·巴尔赞(美)的《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林中泽主编的《宗教史概论》,温斯顿·丘吉尔(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霍布斯·鲍姆的《极端的年代》,周策纵(美)的《五四运动史》,等等。第三,要积累一定的地方史知识。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是本次课程改革遵循的重要原则,除了要选择公民教育所需要的共同基础知识外,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也是“基础性”的应有之义。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把地方史的一些内容适时穿插进去,无疑会提高学习效果,丰富课程资源。比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时期,本地区所涌现的重要代表人物,目前尚存的重要遗迹等,就可以适当融入课程教学。第四,历史教师应该有一点自己的研究专长,也就是所谓的研究方向。“教师也是研究者”,这是新课程的理念。学有所长不仅是实施新课程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一名教师在个人从教生涯中的幸福之所在,这也是教有所获的一种。总之,历史教师的知识必须广博,对教材知识体系烂熟于心,对名人轶事掌故如数家珍,对重要历史观点信手拈来。这样的历史教师一定是优秀的,一定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和追随,一定能使新课程的目标得以实现。
无止境的学问需要无止境的努力,知识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追求。坦率地讲,现在教师的学习环境并不好,一方面是因为诱惑太多,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学习的重视都是停留在各种讲话中,因此,学习就成了教师自己的事情了。根据实际了解,教师对学习的态度一般有两种——“无事则嗤外人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人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所以,历史教师的“史学”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主观认识问题。在有了学习需要和做好学习准备后,以下几方面是可以参考的:
第一,有计划地阅读经典著作。俄国19世纪哲学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本小说《怎么办》,在当时影响很大,因为小说中写了几位那个时代的新人物,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名叫拉赫美托夫。这位拉赫美托夫读书有一个习惯,就是只读经典著作,例如文学就读果戈理,物理学就读牛顿。他说,其他一些著作,我只要翻一下,就知道它们是果戈理的模仿,或是牛顿的模仿,有的是很拙劣的模仿。正因为他读的是经典著作,所以在同样的时间里,他的收获比别人大,他的进步比别人快。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读经典可谓是一条学习的捷径。身为历史教师,不读一读史学经典,不读一读史学大师及其作品,可谓是一种遗憾。如果觉得时间确实很紧,可以考虑一个终生的读书计划,并争取做点读经典的读书笔记。
第二,广泛涉猎各类书报刊物。教学所需要的素材类别多样,经典史学著作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很多素材需要教师通过日常阅读收集整理。在广泛阅读中,坚持做读书卡片,或分主题,或按人物进行归类整理,日积月累,终年不辍,年复一年,必将致富。
例如,在平时阅读报章杂志时,无论是理论战线、史学研究、考古文物、世界风貌、文学艺术乃至自然科学,只要是新观点、新成果、新发现或是资料、图片,都可以随时摘记或剪辑保存,这样久而久之,自能收到“水滴石穿”、“集腋成裘”之效,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应用于教学上,就会增强讲课的生动丰富性,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耳勤”、“眼勤”、“口勤”、“手勤”,应该是历史教师的重要修养。
需要指出的是,搜集资料,要有明确的目的,更要有适合自己的一套整理、保存和使用资料的科学方法。平时看到的有用资料,能做笔记、摘要固然很好,但是,如果不可能,只把题目、作者、刊物卷期记在卡片上,也是一种方法。还有,剪报和剪贴图片也是可以经常做的。把这些日常收集起来的材料,或按时期,或按专题,或依工作需要(中学课本的章节内容顺序),或依教学法问题,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使用时就会既方便省时,又能够准确可靠。这样积累材料,不单纯是为了备课、教课,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还可以启发自己对于某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索与思考,或者逐渐从中形成独到见解,成为推进教学理论、撰写历史教学论文的基础。积累资料,贵在坚持不懈。只要自觉,在收集、整理、研究、使用资料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起严谨治学的良好学风。
第三,要有问题探究意识。随着阅读整理过程的深入,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也会随之深化和更新,这时,就需要生成一种问题意识,随之就有了求解需要。我们要善于将这种问题探究意识慢慢地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这种转变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标志。历史学家荣孟源在谈到中学历史教师的提高时,曾提出过一点意见,颇有启发。他认为,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在自己的业务进修中,要善于借助工具书,把词的读法、讲法等弄准确,会查找人物、地名、职官及典籍,这看似小事,实则关系治学严谨的重要问题。此外历史教师要读一点史学名著,掌握必要的原始史料,这对于深入理解教科书、课堂上给教科书以必要的补充,实在是不可缺少的方面。
历史涵盖了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而这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才能形成。因此,我们历史教师不仅要经常钻研大学教材,以便“温故而知新”,还要经常了解史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要站到历史学科和史学专著的高度来研究教材,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不能把自己的认知水平停留在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作自己教学科目的主人,让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成为你最基本的知识,如同字母表对于已掌握修辞学奥妙的人一样”。只有把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教材的“繁、难、偏”对学生来讲是加重负担,对教师来说可以看作是一种要求。要注意经常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经常翻阅历史新著,及时了解新的科研信息和成果,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点,吸取新知识营养。
此外,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历史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搞好历史教育,就离不开对学生心理活动的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从而减少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果和工作效益。许多教师常常忽视这一点,课堂教学往往是言者滔滔,听者瞠目,虽满腹才华,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就像登山向导只顾自己健步如飞,不注意所带领的队伍,结果造成曲高和寡,起不到引路、引导的作用。
《学记》有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固然是教师的本分工作,但如果没有不断学习、反思,那么这种教肯定不会是高效的,肯定是乏味和枯燥的,这种教肯定缺少一种力量和厚重。教师只有不断读书和学习,才会使自己迈出固步自封的境地;才会使自己不重复昨日的教案;才会使自己看到与别人的差距,与时代要求的差距。如此,才能迎头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