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枣的贮藏保鲜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徐栋燚,杨春[1](2022)在《枣的加工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枣是优良鲜食品种,在食用和药用方面均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从枣的加工产品和贮藏保鲜两大方面进行综述,介绍了枣系列产品和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枣产业的研究方向,为我国枣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辛小荣[2](2021)在《新疆冬枣专用蓄冷剂的研制及保鲜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冬枣以鲜脆味甜、肉质细嫩着名,营养价值高。冬枣采摘后由于枣果本身皮薄汁多,容易霉烂,储藏期及货架期短,使冬枣的商业价值和食用价值大大降低,因此冬枣采后保鲜问题制约了冬枣产业的发展。本文以新疆特色资源冬枣为研究对象,研究出两款针对新疆冬枣的单一主剂的相变蓄冷剂,降低冬枣保鲜运输的成本,为冬枣运输的最后一公里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以丙三醇为主储能剂,分别添加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树脂来研制液态蓄冷剂和凝胶蓄冷剂,并用于冬枣的运输贮藏保鲜研究。研究取得以下结论:1.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确定了主储能剂以制备液态蓄冷剂,通过优化液态蓄冷剂的配方,并对蓄冷剂的相关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液态蓄冷剂的最佳配方为丙三醇4%(v/v)、CMC 1.2%(w/v,粘度300﹣800 mpa.s)、山梨酸钾0.20%(w/v),用去离子水配制,此条件下蓄冷剂的相变潜热为311.79 J/g,Onset温度为﹣4.55℃,所制得液态蓄冷剂的性能稳定,有较好的保鲜效果。2.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制备凝胶蓄冷剂,首先对凝胶蓄冷剂的配方进行优化,并对凝胶蓄冷剂的相关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凝胶蓄冷剂的最佳配方为丙三醇4%(v/v)、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树脂0.28%(w/v)、山梨酸钾0.20%(w/v),用去离子水配制,此条件下凝胶蓄冷剂的相变潜热为307.91 J/g,Onset温度为﹣3.91℃,所制得凝胶蓄冷剂的性能稳定,能较好地满足冬枣的长途运输。3.将所制得的液态蓄冷剂和凝胶蓄冷剂进行应用,以市购常见蓄冷剂为对照,对比分析三种蓄冷剂对冬枣运输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同时以不添加蓄冷剂的处理组为空白对照组,通过模拟冷藏应用试验确定添加蓄冷剂的合适比例,并考查蓄冷剂对冬枣腐烂率、失重率、可滴定酸含量、呼吸强度、硬度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蓄冷剂的添加量为30%时保鲜效果较好,并且添加了30%凝胶蓄冷剂的处理组,其腐烂率、失重率、呼吸强度均为最低,而可滴定酸含量、硬度则最高,各项指标均能保持在一个较好的状态。本文最终确定研究的凝胶蓄冷剂能有效延长冬枣的保鲜期,是一种高效的新疆冬枣专用蓄冷剂,为冬枣运输贮藏保鲜提供了新思路。
宋紫薇[3](2021)在《冬枣真空超冰温保鲜贮藏实验及其传热传质研究》文中指出冬枣是一种我国北方常见的水果,由于质地细嫩,含水量丰富,在贮藏期间极易失水、软化、腐烂,失去商品价值。本文以新鲜冬枣为实验对象,通过真空超冰温保鲜贮藏实验来确定较适合冬枣保鲜的贮藏工艺。在大气压力、80kPa、60kPa、50kPa、40kPa、20kPa六种压力下测定冬枣的冰温值和超冰温值。本文采用直接测量法,于真空低温罐体内,对未经冰点调剂处理的冬枣进行冰温值测量实验;对分别经浓度为0.5%、1%、2%乳糖溶液和浓度为0.5%、1%、2%山梨糖醇溶液处理过的冬枣进行超冰温值测量实验。随着压力、冰点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的改变,冬枣的冰温值与超冰温值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中,超冰温值下降最多的是在80kPa下,经2%乳糖溶液处理过的冬枣,超冰温值为-5.9℃。在大气压力、80kPa、60kPa、50kPa、40kPa、20kPa六种压力下进行冬枣的真空冰温与超冰温贮藏实验。根据测得的六种不同压力下冬枣的冰温值与超冰温值设置贮藏温度,将未经冰点调节剂处理、经浓度为0.5%、1%、2%乳糖溶液和经0.5%、1%、2%山梨糖醇溶液处理过的冬枣放入保鲜袋内,分别放置于在真空低温罐体内贮藏,研究在不同压力、不同冰点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下冬枣贮藏品质的变化。测定不同贮藏条件下冬枣的指标,可以得出在40kPa下、经1%山梨糖醇溶液处理过品质较好,较适合冬枣的保鲜贮藏。对冬枣降温过程进行了传热传质分析及数值模拟。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冬枣在降温过程中温度变化和质量传递的原因,并简化和假设了冬枣的降温冷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冬枣二维有限元传热传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模拟出冬枣贮藏降温过程中各个时间点的温度云图。冬枣温度的模拟结果与实际实验结果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温度误差未超过3℃。分析产生误差原因,可能是由于建立模型时做了一些假设造成的。
罗政,耿子坚,陈飞平,王玲,张惠娜,陈于陇[4](2021)在《不同气调包装对鲜食冬枣保鲜效果的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自发气调包装保鲜对鲜食的冬枣(果皮转红面积超过2/3)的保鲜效果。【方法】采用两种类型自发气调包装袋MP20(20 μm)和MP30(30 m)对冬枣进行包装处理,以微孔包装的冬枣作对照,研究在两种贮藏温度下(25 ℃和0 ℃)不同包装条件下冬枣的生理活性及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冬枣在常温(25 ℃)贮藏15 d,低温(0 ℃)贮藏90 d,与微孔包装相比,两种自发气调包装内的冬枣在室温和低温下均能降低冬枣的腐烂率20%以上,同时能抑制冬枣的呼吸强度,保持果实硬度大于1 000 g/cm2,降低其营养物质的损耗。【结论】冬枣自发气调包装产品透气率、透视率不宜过高。MP30气调包装袋的透氧率较低,小于6 000 cm3/m2·d·atm,在贮藏50 d后,结合冬枣的呼吸作用调节包装内气体,形成的5% O2浓度、1.0%~2.0% CO2浓度,能降低冬枣的生理代谢,保鲜期比微孔包装延长30 d以上,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孟玉昆[5](2020)在《淀粉基可降解膜在新疆特色果品采后保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电商物流是新疆果品外销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在电商物流过程中,贮运环境的一些制约性因素,导致水果的品质变差,商品性和食用性下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对新疆特色果品的外运销售产生了一定的制约。物流包装保鲜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新疆特色果品快速外销技术瓶颈,如何提高新疆果品电商物流包装技术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淀粉基可降解膜可以完全降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是一种新型的包装保鲜膜。并且,在可降解的基础上,添加抑菌剂等复合材料,可以提高和改变膜的抑菌性,但关于淀粉基可降解膜在新疆特色果品的电商物流包装保鲜方面的研究应用还鲜有报道。本研究拟选取一种淀粉基可调控生物全降解膜(以下称为Biosuee膜),置于温度(20±1)℃,湿度50%60%的环境下贮藏,对新疆特色果品无核白葡萄、冬枣、赛买提杏等三种水果进行包装保鲜处理,评估不同包装膜对果实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筛选出一种既可以达到安全健康的消费标准,又符合现代绿色环保发展需求的包装保鲜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厚度的BioSuee膜对无核白葡萄贮运品质的影响:采用40μm(B4)、50μm(B5)和60μm(B6)不同厚度的BioSuee膜包装无核白葡萄果实,分析贮藏期间葡萄果实贮藏品质和抗氧化体系的变化。贮藏结束时,与CK贮藏组相比,B5膜贮藏组葡萄果实的色度a*值、失重率、相对电导率减少了46.51%(p<0.05)、21.01%(p<0.05)、25.63%(p<0.05);好果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soluble solid content,SSC)含量、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ity,TA)含量、维生素C(vitamin C,Vc)含量增加了50.71%(p<0.05)、20.16%(p<0.05)、24.54%(p<0.05)、48.25%(p<0.05)、40.00%(p<0.05);呼吸强度降低了0.4倍,葡萄果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等抗氧化相关酶活性较高,分别达到0.81±0.06 U、8.28±0.78 U、0.35±0.01 U,降低了O2·ˉ的产生速率和H2O2的含量。表明B5膜能显着延缓葡萄果实的衰老进程,可将葡萄果实的货架期延长3 d左右。(2)探讨了不同配方的BioSuee膜对“赛买提”杏保鲜效果的影响:采用不同配方的BioSuee膜包装赛买提杏,对贮藏期间鲜杏果实的贮藏品质和抗氧化体系指标进行分析,贮藏结束时,与市售PE膜贮藏组相比,BioS-3膜贮藏组鲜杏果实的色度a*值、腐烂率、失重率、相对电导率减少了65.46%(p<0.05)、79.62%(p<0.05)、27.76%(p<0.05)、20.48%(p<0.05);硬度、SSC含量、TA含量、Vc含量增加了42.45%(p<0.05)、25.00%(p<0.05)、15.49%(p<0.05)、66.21%(p<0.05);鲜杏果实的呼吸和乙烯释放高峰推迟了2 d出现,呼吸强度降低了0.07倍,乙烯释放量减少了38.70%(p<0.05)。鲜杏果实中SOD、CAT、POD等抗氧化相关酶活性较高,分别达到0.56±0.04 U、8.31±0.52 U、1.43±0.05 U,降低了O2·ˉ的产生速率和H2O2的含量。结果表明,BioS-3膜在赛买提杏贮藏保鲜的应用中效果比较显着,可将鲜杏果实的保鲜期延长34 d。(3)分析了不同配方的BioSuee膜对新疆冬枣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采用不同配方的BioSuee膜包装冬枣,对贮藏期间冬枣果实的贮藏品质和抗氧化体系指标进行分析,贮藏结束时,与市售PE膜贮藏组相比,BioS-3膜贮藏组冬枣果实的转红指数、腐烂率、失重率、相对电导率减少了26.93%(p<0.05)、81.95%(p<0.05)、25.84%(p<0.05)、8.05%(p<0.05),硬度、SSC含量、TA含量、Vc含量增加了20.40%(p<0.05)、21.12%(p<0.05)、53.19%(p<0.05)、23.97%(p<0.05),冬枣果实的呼吸和乙烯释放最高峰推迟了4 d出现,呼吸强度降低了0.42倍,乙烯释放量减少了60.52%(p<0.05)。冬枣果实中SOD、CAT、POD等抗氧化相关酶活性较高,分别达到0.71±0.05U、10.52±0.60 U、1.64±0.05 U,降低了O2·ˉ的产生速率和H2O2的含量。结果表明,BioS-3膜在冬枣贮藏保鲜的应用中效果比较显着,可将其货架期增加3 d左右。
张婷婷[6](2020)在《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冬枣(Zizyphus jujuba cv.Dongzao)是新疆特色农产品之一,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感官品质,近些年逐渐成为新疆水果市场供不应求的佳品。然而,冬枣采后贮藏期短,品质下降快,极大损害了冬枣的商品性。目前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对采后冬枣进行低温、化学处理的方法进行贮藏,而对新型涂膜保鲜剂的研究相对较少。保鲜剂涂膜处理能有效延长果蔬的贮藏时间和贮藏品质,因此对冬枣的涂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具有较大意义。本课题以新疆鲜食冬枣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涂膜保鲜剂对冬枣果实的贮藏品质、乙烯代谢、活性氧代谢等的影响,为涂膜保鲜技术在冬枣果实采后贮藏保鲜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前期研究,确定了最佳的1-MCP浓度、纳他霉素+壳聚糖浓度,最佳浓度分别为1.0μL/L1-MCP,1%纳他霉素+0.2%壳聚糖。不同处理对冬枣的感官品质均具有一定的保鲜效果,可以显着抑制冬枣果实的腐烂率、失重率变化,保持冬枣较高的硬度,降低呼吸速率并抑制乙烯的释放速率,但对色差变化无显着影响。贮藏60天时,冬枣腐烂率为11%、失重率2.10%、硬度12.87 kg/cm2、色差值20.02、呼吸强度7.25 mg/kg?h、乙烯释放速率为0.0035μL/kg?h。综合分析,用1-MCP+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涂膜处理冬枣保鲜效果最佳。2、不同处理对冬枣的营养物质含量均具有一定的维持作用,可以延缓冬枣果实中TSS、TA、Vc、黄酮、总酚、多糖等含量的减少。贮藏60天时,最佳处理中冬枣TSS含量为33.38%、TA含量为0.18%、Vc含量为1.91 mg/g、黄酮含量为33.51 mg/g、总酚含量为5.84 mg/g、多糖含量为2.08mg/g。综合分析,用1-MCP+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涂膜处理可以较好地维持冬枣活性成分,且效果最佳。3、不同处理对冬枣的活性氧代谢过程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显着提高冬枣果实中的SOD、CAT、POD、APX酶的活性,抑制超氧阴离子的产生,延缓H2O2含量的上升和积累,从而延缓冬枣果实的衰老。贮藏60天时,冬枣最佳的H2O2含量为1.78μmol/g、O2—生成速率为0.25 nmol/g·min、SOD活性为69.38μmol/g·min、CAT活性为1.61 mgH2O2/g·min、POD活性为0.84 OD470/g·min、APX活性为43.81 U/g。综合分析,用1-MCP+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涂膜处理冬枣对活性氧代谢调节效果最佳。
唐艳[7](2019)在《采后处理对枣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枣(Zizyphus jujuba Mill.)为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yphus Mill.)落叶小乔木,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我国鲜食枣种质资源丰富,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冬枣、灵武长枣等鲜食枣的贮藏保鲜方式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亚热带气候下生产的鲜食枣品种如’中秋酥脆枣’的保鲜方式却未见报道。由于枣的品种、大小、含糖量、果皮厚度等不一样,保鲜方式各异。因此,针对’中秋酥脆枣’的贮藏保鲜方式落后的问题,以’中秋酥脆枣’鲜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包括无浸泡组(CK),清水、3%、4%和5%CaCl2溶液、27℃、45℃、50℃、55℃和60℃蒸馏水、1%Vitamin C、50mg/LABA、1%Fe3+、3%Ca(N03)2浸泡20min和放置KMnO4的方法进行保鲜,每隔固定时间采样后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气质联用仪、手持式折光仪、硬度计、气相色谱仪等设备,采用统计法、2,6-二氯酚靛酚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色谱法、蒽酮法及荧光定量PCR法等对枣果的糖含量、Vc含量、硬度、果实口感综合评价、MDA含量、乙烯释放速率及与乙烯合成相关的部分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方式采后处理对枣果外观品质的影响差异显着。光照会增加枣果的裂果率、腐烂率及转红指数。(2)不同方式采后处理对枣果食用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光照会促使枣果失水,减少贮藏时间;光照对枣果中TSS影响不大但会影响枣果的果果实硬度,放置KMnO4的枣果贮藏前期口感显着优于其他采后处理;热处理影响贮藏前期枣果的果实硬度,CaCl2主要影响贮藏后期的果实硬度。(3)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对枣果的营养品质的影响存在极显着差异。’中秋酥脆枣’热处理最适温度为55℃,CaCl2最适浓度为3%,松针提取液+2%CaCl2处理的枣果保鲜效果最好,低浓度松针提取液与2%CaCl2处理保鲜效果相似(4)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对乙烯释放速率及部分与乙烯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显着影响。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贮藏时间等条件对枣果ACO、ACS、ER、ERS、ET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黑暗条件贮藏的枣果的乙烯释放速率慢于光照条件下枣果的乙烯释放速率,且黑暗环境下ABA处理的枣果乙烯释放速率最快;放置KMn04的处理组的枣果在贮藏过程中并未检测到乙烯含量。(5)不同处理的果实品质与乙烯及其部分相关基因的关系复杂。失重率与裂果率、腐烂率、乙烯释放速率均有显着相关性;光照、贮藏时间与乙烯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关系数较小;E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其他指标不存在相关性,ERS基因与失重率、裂果率、乙烯释放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ACO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枣果的失重率和果实口感综合评价呈显着正相关,ETR1基因与枣果的失重率、裂果率、腐烂率、转红指数、果实口感综合评价、乙烯释放速率均呈显着负相关。
贺宇龙[8](2019)在《不同采后处理对冬枣贮藏品质及红变现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白熟期冬枣为研究材料,采用氯化钙、硝普钠(SNP)及复合涂膜三种方法进行采后处理,探究不同采后处理方式对冬枣贮藏品质、营养成分、抗氧化性、抗氧化酶活性、色素含量以及黄酮类代谢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构建TOPSIS数学模型综合评价冬枣果实品质,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果皮红变调控因素,揭示冬枣红变内部机理和调控网络,阐明不同采后保鲜方式的作用机制。贮藏品质研究结果表明,采后贮藏过程中,冬枣果实硬度及失水率持续下降,多种营养物质不断流失,采后品质逐渐降低。三种采后处理方式可以有效抑制冬枣果实失水软化,延缓多种营养物质流失速度,从而维持较高的采后品质。TOPSIS结果显示,复合涂膜保鲜效果最优。抗氧化性研究结果显示,冬枣采后贮藏过程中,多种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导致活性氧自由基含量升高,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细胞结构被破坏。同时多酚氧化酶(PPO)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上升促进冬枣酶促氧化褐变发生,加剧果皮褐变程度。三种采后处理可以有效维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活性,抑制PPO酶活性上升,降低活性氧自由基浓度,延缓细胞衰老,维持冬枣果实抗性。色素代谢研究结果表明,冬枣红变过程是多种色素物质协同作用的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花青素含量上升是冬枣果皮红变的主要因素。冬枣果实成熟期间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花青素合成酶(ANS)等多种代谢酶活性上升,显着提升花青素物质含量积累,促进冬枣果实转红进程。多种物质含量变化也与花青素的呈色密切相关,其中叶绿素,儿茶素的代谢降解降低多种色素的颜色干扰作用,槲皮素等多种黄酮类色素的积累显着提升花青素的吸光系数,有机酸及糖类峰值的到来也促进花青素稳定性的提升,从而加深花青素红色色调呈现。采后处理可以有效调节相关色素物质浓度,延缓了冬枣红变进程。三种采后处理有效抑制了冬枣果皮中DFR、ANS酶活性上升,促进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对无色花青素的催化转化作用,延缓叶绿素等多种色素的下降趋势,降低花青素物质的积累,抑制冬枣转红进程。同时三种采后处理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成酶(CHS)、查尔酮异构酶(CHI)等多种上游代谢酶活性也起到一定激活和维持的作用,诱导酚类及黄酮类活性物质的合成,提升果实的抗氧化能力,延长冬枣的贮藏期。
郝晶,王静,李璟琦,魏亚,陈宁,冯冠婷[9](2017)在《冬枣果实采后病害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冬枣果实以其独特的口味,极佳的品质及较高的效益而深受人们喜爱。但冬枣果实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生物学和生理学特征,采后易凹陷腐烂、酒化变软、失水皱缩,而不耐贮藏。文章对冬枣果实采后病害及贮藏保鲜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雷逢超,钟玉,张有林,马月,李唯,李庆云,王默谊[10](2011)在《鲜枣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鲜枣是一种良好的营养滋补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枣果采后极宜腐烂变质,对商品果的产业化形成一定的制约。笔者就鲜枣采后各种生理变化、影响鲜枣贮藏保鲜的内外因素以及目前应用的贮藏保鲜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鲜枣的贮藏保鲜工作做出相应指导。
二、冬枣的贮藏保鲜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枣的贮藏保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枣的加工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枣的加工技术研究 |
1.1 枣醋 |
1.2 枣酒 |
1.3 枣茶与枣粉 |
1.4 其他产品的加工 |
2 枣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2.1 物理保鲜技术 |
2.2 化学保鲜 |
2.2.1 保鲜剂保鲜 |
2.2.2 涂膜保鲜 |
2.3 生物保鲜 |
2.3.1 微生物保鲜 |
2.3.2 天然提取物保鲜 |
2.4 复合保鲜方法 |
3 结语 |
(2)新疆冬枣专用蓄冷剂的研制及保鲜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冬枣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2.2 冬枣运输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2.3 相变蓄冷剂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液态蓄冷剂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试剂 |
2.2.2 试验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2.4 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凝胶蓄冷剂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与仪器设备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溶液与相变潜热的关系 |
3.3.2 不同溶液与Onset温度的关系 |
3.3.3 不同溶液相变潜热与Onset温度的关系 |
3.3.4 高吸水树脂吸水率及筛选结果 |
3.3.5 凝胶蓄冷剂相变潜热和Onset温度 |
3.3.6 蓄冷剂配方优化结果 |
3.3.7 蓄冷剂性能测定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冬枣专用蓄冷剂运输贮藏保鲜效果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2.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2.4 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冬枣真空超冰温保鲜贮藏实验及其传热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果蔬保鲜技术的研究背景 |
1.2 果蔬保鲜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
1.2.1 低温保鲜技术 |
1.2.2 气调保鲜技术 |
1.2.3 其他保鲜方法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对象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真空冰温及超冰温保鲜贮藏技术的原理及研究进展 |
2.1 真空保鲜贮藏技术 |
2.1.1 真空保鲜贮藏技术的原理及研究现状 |
2.1.2 真空保鲜技术在冬枣中的应用 |
2.2 冰温保鲜贮藏技术 |
2.2.1 冰温保鲜技术的原理及研究现状 |
2.2.2 冰温保鲜技术在冬枣中的应用 |
2.3 超冰温保鲜贮藏技术 |
2.4 真空冰温及超冰温保鲜贮藏技术 |
2.4.1 真空冰温保鲜贮藏技术 |
2.4.2 真空超冰温保鲜贮藏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测量实验研究 |
3.1 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测量实验原理 |
3.2 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测量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3 冬枣冰温及超冰温测量方法 |
3.3 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测量实验方案 |
3.3.1 冰温值测量实验方案 |
3.3.2 超冰温值测量实验方案 |
3.4 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测量的结果与分析 |
3.4.1 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值测量结果 |
3.4.2 六种不同压力下冬枣冰温测量实验分析 |
3.4.3 六种不同压力下冬枣超冰温测量实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保鲜贮藏实验研究 |
4.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 贮藏实验指标的测定 |
4.2.1 失重率的测定 |
4.2.2 硬度的测定 |
4.2.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4.3 真空冰温及超冰温保鲜贮藏实验方案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六种不同压力下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贮藏实验 |
4.4.2 冬枣真空冰温及超冰温贮藏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冬枣降温过程的数值模拟 |
5.1 传热传质理论分析 |
5.1.1 果蔬的热物性 |
5.1.2 冬枣降温过程中传热的理论分析 |
5.1.3 冬枣降温过程中传质的理论分析 |
5.2 传热传质物理模型的建立 |
5.3 网格的划分 |
5.4 参数及求解器设置 |
5.5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不同气调包装对鲜食冬枣保鲜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失重率 |
1.3.2 贮藏微环境气体成分 |
1.3.3 果肉硬度 |
1.3.4 可溶性糖含量 |
1.3.5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
1.3.6 呼吸强度 |
1.3.7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1.3.8 腐烂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包装对冬枣保藏过程中失重率及腐烂情况的影响 |
2.2 不同包装对冬枣保藏过程中呼吸强度的影响 |
2.3 不同包装对冬枣保藏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影响 |
2.4 不同包装对冬枣保藏过程中硬度的影响 |
2.5 不同包装对冬枣保藏过程中含糖量的影响 |
2.6 不同包装对冬枣保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2.7 不同包装对冬枣保藏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气调包装对延缓高成熟度冬枣在贮藏期间的成熟腐烂及保持水分的作用 |
3.2 气调包装对高成熟度冬枣呼吸活动的抑制作用 |
3.3 气调包装对高成熟度冬枣硬度和营养物质含量下降的延缓作用 |
4 结论 |
(5)淀粉基可降解膜在新疆特色果品采后保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水果采后贮藏保鲜的研究进展 |
1.1.1 新疆水果资源现状 |
1.1.2 水果采后保鲜包装技术研究现状 |
1.2 淀粉基生物降解膜的研究进展 |
1.2.1 淀粉基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2 添加天然聚合物的包装 |
1.2.3 可生物降解的食品包装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BioSuee膜对无核白葡萄保鲜效果的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2.2.3 处理方法 |
2.2.4 基本生理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
2.2.5 抗氧化体系相关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
2.2.6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色泽的影响 |
2.3.2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好果率的影响 |
2.3.3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硬度的影响 |
2.3.4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失重率的影响 |
2.3.5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的影响 |
2.3.6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3.7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可滴定酸(TA)含量的影响 |
2.3.8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Vc含量的影响 |
2.3.9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呼吸强度的影响 |
2.3.10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2.3.11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2.3.12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2.3.13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2.3.14 不同包装膜对无核白葡萄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BioSuee膜对“赛买提”杏果实保鲜效果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3.2.3 处理方法 |
3.2.4 基本生理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
3.2.5 抗氧化体系相关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
3.2.6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色泽的影响 |
3.3.2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
3.3.3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硬度的影响 |
3.3.4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
3.3.5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的影响 |
3.3.6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3.7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可滴定酸(TA)含量的影响 |
3.3.8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Vc含量的影响 |
3.3.9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3.3.10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
3.3.11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3.12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3.3.13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3.14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3.3.15 不同包装膜对“赛买提”杏果实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BioSuee膜对新疆冬枣保鲜效果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4.2.3 处理方法 |
4.2.4 基本生理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
4.2.5 抗氧化体系相关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
4.2.6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色泽的影响 |
4.3.2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
4.3.3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硬度的影响 |
4.3.4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
4.3.5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的影响 |
4.3.6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4.3.7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可滴定酸(TA)含量的影响 |
4.3.8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Vc含量的影响 |
4.3.9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4.3.10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
4.3.11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4.3.12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4.3.13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4.3.14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4.3.15 不同包装膜对冬枣果实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与讨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枣简介 |
1.1.1 枣概述 |
1.1.2 枣的营养价值 |
1.1.3 枣化学成分研究 |
1.1.4 枣的生物活性 |
1.2 冬枣简介 |
1.2.1 冬枣概述 |
1.2.2 冬枣营养价值研究 |
1.2.3 冬枣生物活性研究 |
1.2.4 冬枣采后生理研究现状现状 |
1.3 不同涂膜处理介绍 |
1.3.1 涂膜处理的研究概况 |
1.3.2 1-MCP保鲜 |
1.3.3 壳聚糖涂膜保鲜 |
1.3.4 纳他霉素涂膜保鲜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感官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冬枣果实涂膜处理 |
2.2.2 腐烂率测定 |
2.2.3 失重率测定 |
2.2.4 硬度测定 |
2.2.5 色差测定 |
2.2.6 呼吸强度测定 |
2.2.7 乙烯释放速率测定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
2.4.2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
2.4.3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硬度的影响 |
2.4.4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色差的影响 |
2.4.5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2.4.6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的影响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标准曲线绘制 |
3.2.2 TSS含量测定 |
3.2.3 TA含量测定 |
3.2.4 Vc含量测定 |
3.2.5 黄酮含量测定 |
3.2.6 总酚含量测定 |
3.2.7 多糖含量测定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黄酮、多酚、多糖标准曲线 |
3.4.2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TSS含量的影响 |
3.4.3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TA含量的影响 |
3.4.4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Vc含量的影响 |
3.4.5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黄酮含量的影响 |
3.4.6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总酚含量的影响 |
3.4.7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多糖含量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
4.2.2 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的测定 |
4.2.3 SOD活性的测定 |
4.2.4 CAT活性的测定 |
4.2.5 POD活性的测定 |
4.2.6 APX活性的测定 |
4.3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
4.4.2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的影响 |
4.4.3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SOD活性的影响 |
4.4.4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CAT活性的影响 |
4.4.5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POD活性的影响 |
4.4.6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APX活性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采后处理对枣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鲜食枣种质资源及保鲜研究现状 |
1.2 果蔬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
1.2.1 物理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1.2.2 化学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1.2.3 生物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1.2.4 复合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外观品质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果皮颜色 |
2.2.2 腐烂率 |
2.2.3 裂果率 |
2.2.4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采后处理对鲜枣果皮颜色的影响 |
2.3.2 采后处理对鲜枣腐烂率的影响 |
2.3.3 采后处理对鲜枣裂果率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食用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失重率 |
3.2.2 硬度 |
3.2.3 可溶性固形物 |
3.2.4 果实口感综合评价 |
3.2.5 MDA |
3.2.6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采后处理对鲜枣失重率的影响 |
3.3.2 采后处理对鲜枣硬度的影响 |
3.3.3 采后处理对鲜枣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3.3.4 采后处理对鲜枣果实口感综合评价的影响 |
3.3.5 采后处理对鲜枣MDA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营养品质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Vc含量 |
4.2.2 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 |
4.2.3 糖酸含量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采后处理对鲜枣Vc含量的影响 |
4.3.2 采后处理对鲜枣糖含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乙烯释放速率与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乙烯释放速率 |
5.2.2 乙烯部分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采后处理对ACO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2 采后处理对AC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3 采后处理对ER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4 采后处理对ER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5 采后处理对ETR1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6 采后处理对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
5.3.7 相关性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
6.1 讨论 |
6.2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1 附表 |
附录A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不同采后处理对冬枣贮藏品质及红变现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冬枣概述 |
1.2 冬枣采后贮藏过程生理变化研究进展 |
1.2.1 冬枣采后贮藏过程乙烯释放和呼吸强度变化 |
1.2.2 冬枣采后贮藏过程果实质地变化 |
1.2.3 冬枣采后贮藏过程色泽变化 |
1.2.4 冬枣采后贮藏过程营养成分变化 |
1.2.5 冬枣采后贮藏过程抗氧化活性变化 |
1.3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1.3.1 黄酮类化合物简介及功能研究 |
1.3.2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合成代谢途径 |
1.3.3 黄酮醇及黄酮醇合成途径 |
1.3.4 黄烷醇及黄烷醇合成途径 |
1.3.5 花青素及花青素合成途径 |
1.3.6 原花青素及原花青素合成途径 |
1.4 冬枣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4.1 氯化钙保鲜 |
1.4.2 硝普钠保鲜 |
1.4.3 壳聚糖涂膜保鲜 |
1.4.4 纳米SiOx涂膜保鲜 |
1.4.5 复合涂膜保鲜 |
1.5 研究内容 |
1.5.1 冬枣果实红变机制研究 |
1.5.2 分析不同处理方式对冬枣果实红变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处理方法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好果率的测定 |
2.2.2 软果率的测定 |
2.2.3 转红指数的测定 |
2.2.4 硬度的测定 |
2.2.5 失水率的测定 |
2.2.6 呼吸强度的测定 |
2.2.7 乙烯释放量的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表型的影响 |
2.4.2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好果率的影响 |
2.4.3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软果率的影响 |
2.4.4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转红指数的影响 |
2.4.5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硬度的影响 |
2.4.6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失水率的影响 |
2.4.7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2.4.8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营养成分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3.2.2 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
3.2.3 多糖含量的测定 |
3.2.4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
3.2.5 总酚含量的测定 |
3.2.6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2.7 原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4.2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4.3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多糖含量的影响 |
3.4.4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4.5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总酚含量的影响 |
3.4.6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3.4.7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原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3.4.8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TOPSIS综合得分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抗氧化性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1.1 植物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DPPH·清除率的测定 |
4.2.2 ABTS·清除率的测定 |
4.2.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4.2.4 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4.2.5 铁离子还原能力的测定 |
4.2.6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
4.4.2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
4.4.3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羟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
4.4.4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变化的影响 |
4.4.5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FRAP值变化的影响 |
4.4.6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丙二醛含量变化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 |
5.1.1 植物材料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2 试验方法 |
5.2.1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5.2.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5.2.3 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测定 |
5.2.4 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测定 |
5.2.5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测定 |
5.3 数据处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POD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5.4.2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SOD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5.4.3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CAT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5.4.4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PPO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5.4.5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APX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色差及色素含量的影响 |
6.1 试验材料 |
6.1.1 植物材料 |
6.1.2 主要试剂 |
6.1.3 主要仪器 |
6.2 试验方法 |
6.2.1 冬枣果皮色差的测定 |
6.2.2 冬枣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6.2.3 冬枣果皮总醌含量的测定 |
6.2.4 冬枣果皮查尔酮含量的测定 |
6.2.5 冬枣果皮黄酮类色素含量的测定 |
6.2.6 冬枣果皮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
6.3 数据处理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L值,a值,b值,c值,H值变化的影响 |
6.4.2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6.4.3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6.4.4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类醌类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
6.4.5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查尔酮含量变化的影响 |
6.4.6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柚皮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6.4.7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槲皮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6.4.8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儿茶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6.4.9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花青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6.4.10 主成分分析法对冬枣色素含量提取主成分及模型构建 |
6.5 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不同处理对冬枣类黄酮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7.1 试验材料 |
7.1.1 植物材料 |
7.1.2 主要试剂 |
7.1.3 主要仪器 |
7.2 试验方法 |
7.2.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
7.2.2 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的测定 |
7.2.3 二氢黄酮醇还原酶(CHS)活性的测定 |
7.2.4 二氢黄酮醇还原酶(F3H)活性的测定 |
7.2.5 类黄酮3’-羟化酶(F3'H)活性的测定 |
7.2.6 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FR)活性的测定 |
7.2.7 二氢黄酮醇还原酶(FLS)活性的测定 |
7.2.8 花青素合成酶(ANS)活性的测定 |
7.2.9 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活性的测定 |
7.3 数据处理 |
7.4 结果与分析 |
7.4.1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PAL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7.4.2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CHI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7.4.3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CHS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7.4.4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F3H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7.4.5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F3’H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7.4.6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DFR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7.4.7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FLS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7.4.8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ANS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7.4.9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皮LAR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9)冬枣果实采后病害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冬枣果实采后病害 |
1.1 自身生理引发的病害 |
1.2 低温伤害引发的病害 |
1.3 侵染性病害 |
2 影响冬枣果实贮藏的因素 |
2.1 采收成熟度 |
2.2 温度 |
2.3 气体 |
2.4 湿度 |
3 冬枣果实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3.1 低温保藏 |
3.2 气调贮藏 |
3.3 减压贮藏 |
3.4 热处理 |
3.5 臭氧熏蒸 |
3.6 钙处理 |
3.7 1-甲基环丙稀保鲜 |
3.8 壳聚糖金属配合物保鲜 |
3.9 金针菇酶解多肽液的保鲜 |
4 展望 |
(10)鲜枣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鲜枣采后生理变化 |
1.1 呼吸作用与乙烯 |
1.2 抗坏血酸含量 |
1.3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PG) |
1.4 抗坏血酸氧化酶 (AAO) |
1.5 果胶甲酯酶 (PE) |
1.6 脂氧合酶 (LOX) |
1.7 过氧化物酶 (POD) |
1.8 果实褐变 |
2 影响枣果贮藏保鲜的因素 |
2.1 成熟度 |
2.2 温度 |
2.3 湿度 |
2.4 分级、包装 |
3 贮藏保鲜技术 |
3.1 气调贮藏 |
3.2 臭氧贮藏 |
3.3 涂膜贮藏 |
3.4 保鲜剂贮藏 |
3.4.1 化学杀菌保鲜剂 |
3.4.2 乙烯抑制剂1-MCP |
3.5 减压贮藏 |
3.6 其他贮藏保鲜技术 |
4 结语与展望 |
四、冬枣的贮藏保鲜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枣的加工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徐栋燚,杨春. 农产品加工, 2022
- [2]新疆冬枣专用蓄冷剂的研制及保鲜应用的研究[D]. 辛小荣. 塔里木大学, 2021
- [3]冬枣真空超冰温保鲜贮藏实验及其传热传质研究[D]. 宋紫薇.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12)
- [4]不同气调包装对鲜食冬枣保鲜效果的比较[J]. 罗政,耿子坚,陈飞平,王玲,张惠娜,陈于陇. 广东农业科学, 2021(03)
- [5]淀粉基可降解膜在新疆特色果品采后保鲜中的应用[D]. 孟玉昆. 塔里木大学, 2020(10)
- [6]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保鲜效果的研究[D]. 张婷婷.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采后处理对枣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D]. 唐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8]不同采后处理对冬枣贮藏品质及红变现象的影响[D]. 贺宇龙. 天津大学, 2019(06)
- [9]冬枣果实采后病害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郝晶,王静,李璟琦,魏亚,陈宁,冯冠婷. 陕西农业科学, 2017(01)
- [10]鲜枣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雷逢超,钟玉,张有林,马月,李唯,李庆云,王默谊. 陕西农业科学,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