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评孙枢的长期新著“烟尘”_文学论文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评孙枢的长期新著“烟尘”_文学论文

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评孙颙的长篇新作《烟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烟尘论文,长篇论文,新作论文,潮流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两年,作家们密切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写出了一些在较开阔的社会背景下反映现实概括社会矛盾的小说。这些小说在艺术方式上具有兼容并蓄的开放性特点,给现实主义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近出版的“大上海小说丛书”之一的孙颙的长篇小说《烟尘》即是一例。

当过知青的孙颙以描写知青生活踏上文坛,初期的作品大都追溯逝去的岁月,反思历史的教训,主人公以先进青年居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艺术上的执着追求越益明显地表现在两方面:始终紧贴时代,直面人生,及时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既展现生活的美、青春的美,又不回避历史进程中的苦难和曲折,两者有机融合,形成了他创作中昂扬向上的基调和引人思考的特点。与此同时,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和多元多样的文学景观,在主要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艺术旨趣进行了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试验。新问世的《烟尘》是现实主义的,又体现了近年来他之于文学新写法的追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大上海小说丛书,顾名思义是以反映上海的生活为主要的艺术追求和价值取向的。《烟尘》以90年代为视角,将居住“海上别墅”几幢洋房中的方家、汪家孙辈推到舞台中心,通过他们今天的活动,引出前辈的故事,和他们与邻居老翻译家夫妇、法院院长及后代、书画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家庭的争斗,爱情的纠葛,世事的变迁,生活的沉浮……人生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构成了大都市一角的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由于内容庞杂浩繁,时空跨度大,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而又贴近生活,从时代背景的渲染到细枝末节的纤缕毕现,无所不包,因此在小说营构过程中通过什么方式拓展艺术容量和空间,传统的叙事模式怎样发展超越,对小说的成败至关重要。与作者以往中短篇小说相比,这部长篇所采用的新写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开掘人物的心灵空间。作者以前作品的主要人物大多为先进青年,人物形象略显单薄。《烟尘》打破了所谓主要人物、陪衬人物的某些固定模式,把焦点对准上海的芸芸众生,同时,由过去着重写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细节描写的外部化转向注意开掘人物心灵空间的内倾化,即把笔触直接伸向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体验和情绪,包括对人物内心世界深处的潜意识的披露。

小说的爱情描写占了较大篇幅,它为开掘人物的心灵空间提供了舞台。作者并不致力于探索新的爱情观念,也不停留于一般的缠绵悱恻的恋爱矛盾,而是力图通过人物在错综复杂的爱情生活中的内心感受、心理体验来刻划人物的性格。因为爱情最能检测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优劣,人格情操的高低。爱情,又总是一种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和道德观念相联系的社会现象。作品在刻划人物爱情生活中的内心世界时,与一定的时代社会背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写,更深化了人物的性格,发掘隐藏于爱情婚姻中的社会内涵和思想底蕴。

先剖析一下“火柴大王”方家的孙子方无忌与“官宦世家”汪家的孙女汪可可的爱情。两人的年龄相差十多岁,且两家存有宿怨,他们之间产生爱情有点不可思议。小说没有太多的热切的情爱倾诉,以及摄人心魄的场景描绘,主要通过两人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的披露,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合情合理展示了这一奇特爱情的全过程。同为邻居,两人早相识。在汪可可心中,方无忌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大哥哥,方无忌出国后,他对于汪可可,成了遥远的梦。汪可可真正发现自己感情的秘密,是在听到方无忌结婚消息的时候。那一夜,她无忧无虑的内心世界,竟然浪涛滚滚,青春情感的激流,把浑身热血裹卷着,在娇嫩的皮肤下奔腾呼啸。在方无忌回国后,尽管没有来往,她的心明显快乐了许多。方无忌回国后在外资公司工作,与仍在太平洋彼岸不愿回来的妻子离了婚。对于流产的婚姻,方无忌在失望之余希冀从可可的纯真中找回爱的信心。和汪可可在一起时,方无忌对自己内心冒出的感觉和情绪常有点惊讶。他觉得自己变年轻了,心海纯净起来,仿佛他没有走过充满荆棘的道路,也没有趟过混沌的泥水,他找回了多少年前就失落的纯情的心。当他离开可可,面对现实时,他是一个披着盔甲的硬汉;可是,在姑娘身旁,他柔情似水,既像难舍难分的情人,又像关怀体贴的兄长。能让他有这样丰富的感受和体验,正是可可的魅力所在。这不由使人想到莫里哀的一句话:“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会我们重新做人。”随着两人交往加深,双方都感到关系变得相当默契和美妙,有时只要变换一个目光,彼此就心领神会,仿佛千言万语尽在其中。汪可可常常苦思冥想,心潮翻腾:我怎么会爱上他,自己也讲不清楚,他的影子似乎一直在我面前,赶都赶不走。而方无忌则在内心深处痛苦地承认:与遇到过的所有女子相比,汪可可都是无可挑剔的,她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女性,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奇迹。有几段内心世界的描写特别细腻动人,例如方无忌为了接近汪可可动足脑筋,先想出用公司的车子装做巧遇接她下班的妙计,接着又在她高贵风韵面前望而却步,尔后又自嘲懦弱胆小,最后鼓起勇气实施行动,饶有情趣,生动感人。再譬如在扬子江大酒店共进的第一顿晚餐,一波三折,回环多姿,心理活动委婉曲折,扣人心弦,写得很美,它仿佛把爱情升华为诗,熔铸在有限的文字里。总之,两人的爱情历程呈现的是一个于委婉细腻中洋溢着真、善、美的天地,在面向未来的期盼中跳荡着生气和活力。

作为对照,小说还写到一个魂牵梦索遗恨终身的爱情悲剧。汪可可的姑姑汪雪菲,40年代末期还是一个迷人的女学生时就与一个前来上海策划起义的年轻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如醉如痴,难舍难分。由于形势危急,年轻人不得不撤离上海,从此,一去不返杳无音讯,卷走了汪雪菲生活的阳光和希望。她40多年孤身一人,度日如年。当小说的故事开始时,她已从一个充满憧憬的纯情少女变成了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她再也无法收回常常令女孩子陶醉的情愫。我们从她内心隐藏着的外人难以窥探的痛楚中触摸到了这颗在爱情中挣扎、煎熬的心。汪可可是汪雪菲翻版,汪可可的风度气质是姑姑调教成的,姑姑是可可的偶像,可可是姑姑的骄傲,两人都一样的聪明美丽,丰姿卓绝,珍惜纯真的爱情。但汪可可并没有把爱情看得像哈达般一尘不染,方无忌的年龄和婚史,对她似乎并非难以跨越的鸿沟,她甚至不对方无忌过去的感情世界作过多的探询,就听凭心灵的呼唤,勇往直前。汪雪菲对初恋的忠诚是珍惜纯真感情的表现,然而,对于爱在人生急流的荡涤下可能产生的种种变形,她不像可可从容豁达,她比可可生活得沉重。究其原因,是不同的时代社会使然。

其二,现实与历史频繁交叉,视角不断变换。日益膨胀变幻的城市,嚣闹嘈杂,尘埃飞扬。即使作者把审视的目光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居住点上——“海上别墅”的几幢洋房,过去、现在和未来,依旧纠缠得难分难舍,一片模糊,倘采用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四平八稳的传统长篇叙事模式——从方达人、方信人兴办火柴厂发财开始,他们又与汪家合建“海上别墅”,后两兄弟为女人分道扬镳,方家与汪家也为房产事产生隔阂不相往来。随着时代的交替,牵引出子辈、孙辈的故事,以及他们与几家邻居千丝万缕的关系……势必时间跨度太大,且人物众多,枝蔓复杂,卷帙浩繁,而人物的性格、作品的思想内涵可能湮没于扑朔迷离的故事中。因此,小说尝试了现实与历史频繁交叉,视角不断变换的结构方法。作者在创作《雪庐》后曾经谈到,看了马克斯韦尔的一部小说,觉得他写漫长的历史用了完全不照时空限制的表现手法,而是把整个历史任意组合了,这种用较短的篇幅容纳一个较长历史的处理时空的方法,也想试一试。《烟尘》也是如此。它打破时空界限,不像传统小说前后相接的链条式模式,而由眼前回顾过去,由近及远地增大时间跨度,直至追溯到清代汪家一位能干的先辈在西北做封疆大吏。而作者的视角又在以方无忌为基点的方氏家族、以汪可可为圆心的汪氏家庭、以林小斯为代表的林家、以平三友为触角的平家、古亦适夫妇等几个角度不断变换。先由方无忌陪叔公方信人乘车兜风,遇见汪可可引出居住于第二幢洋房的汪氏家族,因汪可可与解放后搬进第三幢的林家后代林小斯同在外贸公司有业务来往,引出林家,再由林家引出第四幢底层的老画家平心及子平三友,后由平家引出同幢二层的翻译家古亦适夫妇。视角不断变换,现实与历史频繁交叉,两者的叠错交融,使情节详略得当,条理清晰,节省了大量的交待和衔接篇幅,加强了众多线索之间的有机联系,它使丰富庞杂的艺术内容在精心构思下融为一个整体。现代长篇小说在篇幅上越来越短,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构,以求在较精短的空间里尽量容纳进较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烟尘》的尝试成功了。

其三,讲究故事性,尊重并引导普通读者的欣赏趣味,追求雅俗共赏的审美特征。文学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必须通过大众的阅读接受才有可能实现,因而雅俗共赏,尤显重要。《烟尘》较重视传统现实主义的某些基本描写方式,如广义的“故事性”。小说在推进情节发展过程中刻意盘旋,悬念迭出,一环紧扣一环。方无忌刚从美国学成返家,方家的老保姆小脚阿婆已病入膏盲,她要无忌像小时候一样再叫一声“奶奶”,送了他一小木盒,里面盛着爷爷亲赠予她的珍珠和金条,然后悄然故去,留下一个谜。那小木盒显然附着家庭的大机密。方无忌执意访查旧事,却在叔公那儿连连碰壁。早就听说爷爷与叔公闹翻分手,表面上为生意的分歧,背地里却为女人。难道是小脚阿婆?待要叔公来揭开小木盒的秘密时,却说小脚阿婆那些事其实不必费心,何苦非弄个水落石出呢?正要告诉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关系到居住房屋的命运。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方无忌全神贯注,洗耳恭听,叔公却乏力地闭上双眼,要歇息了,很有点“请听下回分解”的味道,又留下一个难解之谜。随着情节的延伸,又生发出很多悬念:方家与汪家曾携手合建“海上别墅”,为何产生裂痕?方家兄弟俩与汪家女主角、人称平姑娘的富家千金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情感纠葛?两家长辈闹过矛盾伤了和气,他们的孙辈方无忌与汪可可的奇特感情会顺利发展吗?汪家第二代汪雪菲这样一位端庄高雅的女性,为何终身未嫁?她40多年孤身一人最后等到什么呢?……它们把读者引导到一个神秘的未知的境地,时时有所担心,有所期待,有所蠡测,这样的艺术构思能时时抓住读者的心,有吸引人的艺术魅力。如果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看头知尾,便会索然无味。

情节推进过程中的波澜起伏、跌宕顿挫,并非故弄玄虚,而是故事随着生活本身的发展而合乎逻辑的发展。只不过为了引人入胜,把素材进行必要的剪裁和重组。小说情节虽复杂,头绪也纷繁,脉络却很清晰,井井有条,其间的纷争变化,都能一一交待清楚。如小脚阿婆的身世之谜,因方达人的妻子不能生育,方信人一个“暗地把女佣阿花(即小脚阿婆)收作偏房代替生育,永保秘密”的主意解决了难题。小木盒中的珍珠是头一夜方达人给阿花的信物,那些金条都是对阿花生育表示的谢意。阿花信守诺言,至死没有吐露真情。方信人日见衰老,觉得把秘密带走了,对阿花太不公平,自己也难以安眠地下。这时才真相大白,原来方家现在的一大家子,要么该叫她妈,要么该叫她奶奶。再如汪雪菲独身的真正原因在于对初恋的忠诚。而那位年轻人为避难去海外,开始重新安排生活时,又陷入黑社会的骗局,失去了健康。他不愿害汪雪菲空等,便切断音讯,而到大陆寻根的儿子则是他的养子。汪雪菲苦苦追求的那一半,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彼此间的恩恩怨怨,真个说不清,剪不断,理还乱。这样的情节安排,虽一波三折,起伏有致,最后还是让读者悬着的心放下来。故事有源头归宿,人物有来龙去脉,符合传统的有始有终,有头有尾的欣赏心理。

其四,思辩的色彩。作者在“自序”中说:“对现代都市人来说,他们的问题常常在于:活得勿忙,来不及思考,来不及享受思维的快乐”。“在烟雾弥漫、尘埃飞扬时穿行,让跋涉者实在难以看清四周。要到烟消雾散,尘埃落定,人们的目光,才会渐渐显得敏锐起来。”为了透过烟尘看清四周,我们看到,《烟尘》在反映生活、塑造人物时,开始具有一种理性的光辉,思辩的色彩。作者从当今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中获得某种启示,以一种与此相应的现代眼光和尺度来审视生活,思考生活,探求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思想命题再不像以前中短篇小说那般鲜明、单纯而直露,而趋于丰富、复杂和多义。作品借人物之口指出,生命的基本意义在于延续,“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可能改变,只有生命,在不知疲倦地延续”。这是总结人生得出的宏观性质的哲理,这样的悟性,表面上是把眼前的世界,个人的一切看得淡泊了,实质上却是为心灵争得了极大的自由。再譬如“大上海,浩大的令人无从捉摸,可人的根本需求——衣食住行;人的基础关系——争斗爱恨,和原始小村落的人们并无根本的不同。所谓的现代化大都市,不过是原始小村落的放大而已。这就把围绕“海上别墅”几家几代的风雨恩怨、情感纠葛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赋以新的理解和更深的内涵,摆脱了仅仅是写一个“小村”的局限,追求一种超现实的形而上的永恒意义,给人以丰富、深刻、隽永、持久的思想启示。

上面简略剖析了《烟尘》所采用的新视角、新手法,但其实质仍是写实的,显现的是地地道道的当代上海人的现实生活和心理风貌。孙颙近期创作上的变化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实主义本身也不断变化、发展,它必然要摄取其他多种创作方法的新鲜因子补充自己,充实自己。艺术尝试日趋多样化,谁也不能硬性规定现实主义应该怎么写,而作品所包含的生活内涵越丰富深刻隽永,越能启迪人生,净化心灵,其思想和艺术价值就越高,所表现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也越有旺盛的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关注现实,感受生活,同时加强自身的人格力量建设和艺术修养,努力写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鸿篇巨制!

标签:;  ;  ;  ;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评孙枢的长期新著“烟尘”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