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库水土保持中的应用论文_杨娟,张金平

楚雄欣源水利电力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水土的保持能够有效的维护水库的水生态环境,对于水土保护而言,生态修复技术属于新型的保护措施,对水库受损的生态环境具有修复作用。本文围绕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研究,探讨该项技术在水库水土保持中的具体应用,希望可以进一步的保护水库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水库水土保持;应用

对水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离不开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对降水资源进行利用和拦蓄,对土地、土壤侵蚀问题加以控制可以减少水库、河流洪涝灾害和泥沙淤积,从而改善环境,有效的保护水资源,增强水利设施的使用效果,生态修复技术,是根据生态循环规律和大自然的修复能力,通过采用人工辅助的措施,对生态系统原有的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的开发利用功能和生态功能进行恢复,生态修复属于新型的水土保护措施。其本身具有技术费用低,适应强。可多方收益的优点。

一、水库消落带修复

水库调度造成水位变动在水库周围出现的特殊区域即为水库消落带,该区域是水库水位周期性变化干湿的交替区域,可以视为水陆的连接地带,承担着水陆之间的信息、能力、物质交换,生态保护功能是水库消落带的主要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流对岸坡的侵蚀和冲刷,从而保证岸坡的稳定性,降低水土流失量,所以,对水库消落带的性能进行保护对水库的水土保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样防治消落带植被的萎缩和退化,对受损消落带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是生态修复工作的重点所在。

相关研究人员通过香根草实验对某地库区的水土保持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种植香根草的试验区域的土壤较之裸地土壤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生长两年的香根草试验区土壤要比生长一年香根草试验区中的涵养水源功能更好,此外两年生的香根草能够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沉积、过滤沙泥,使得进入水库的沙泥量大大减少。此外,在治理退化河岸带时采用生物工程措施和先锋物种的引入技术,设计意杨、河柳、紫穗槐、苔草结构模式和元竹、枫杨、苔草的模式,河岸带的生态系统恢复以后,生物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得到相应的提升,改善了养分条件和土壤结构[1]。

二、水库水源涵养林修复

水源涵养林是指水源周围森林以及河道两岸生态林,水源涵养林不但能够涵蓄降水、保护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针对河岸边的耕地进行退耕还草、还林工作,构建生态林缓冲带,可以保护河道不被面源污染物污染。

(一)封山育草育林

将荒山恢复寄于自然演替环境当中,按照植入群落的规律进行发展,如果条件成熟,林草将会重新生长,较之其他造林方式,封山育草育林的治理方式,具有较少的投资、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绿化效率等优势,某市对自然气候条件加以利用,采用封育的方式对该市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进行治理,通过治理结果发现,封育的治理方法对中、轻度水土流失的区域具有较好的生态修复效果,对该区域实行封育治理1-2年以后,该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群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土壤侵蚀的强度有所降低,植被覆盖率得到提高。图1为某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图1

(二)人工林草天然林草相结合

天然次生林、天然草场、荒山封山育草是天然林草的主要内容;荒山封山育草分布在撂荒耕地、远山荒地;而现状林草则包括榆树、杨树、蒿类、狼牙刺、针茅、胡枝子等;人工经济林、经济草、河滩防护林包括榆树、杨树、苹果、山杏等,这些人工和天然林草植被具有覆盖度大、根深叶茂的特点,能够有效的保证流域、沟头、山坡的土壤不受雨水或河水的侵蚀,降低了滑坡、坍塌的概率,使得降水产生的径流被拦蓄下渗,对流域的水沙资源具有调控作用,所以,坚持乔灌草结合、乔木混交,将单一的纯林变成结构丰富的混交林,对枯枝落叶进行保护,有助于水土保持能力的提升。

三、库区耕地修复

对水库保护区域内坡耕地进行考察,了解各处耕地的土层和坡度情况,采取坡面整治、修建梯田和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方法进行水土保持,在保护区域中,耕地坡度达到8-25°,水土流失现象最为严重,需要进行重点治理,应该对坡耕地进行改造,改为水平沟、梯田,对排水沟加以整治,大力支持农民种植经济林木。如核桃、板栗、花椒等,耕地坡度达到25°以上地区,需要采取退耕还林措施,对坡面的植被进行恢复,可以采取挂网移栽、移栽培育等方法,也可以大规模的营造人工林,如黑荆、竹子等,采用封山育林等措施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修复,起到防止土地侵蚀、减少地表径流、涵养水源的作用。以河流为基准,向两侧延伸20m,在这个范围内实行退耕还草还林措施,上述措施在水源保护区域实施时,要做好农村的耕地补助,鼓励一级保护区内的群众进行搬迁[2]。

四、水库水环境修复

对水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需要对水库中各级生物中种群的关系加以利用,通过对生态学手段的运用,对水生物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控,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加以改善,使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得到调节,从而修复水生生态系统。

(一)水质修复

针对富营养化水质现象,可以采取以下几点生物修复技术:第一,构建浮床系统技术,通过捆扎毛竹形成人工浮岛;第二,人工生态的网膜控制技术,用高分子聚乙烯制作生态网膜并沿河流方向进行设置;第三,滤食性的动物过滤技术,在当地选用贝类,在聚乙烯线做成的网笼中放养,采用人工修建湿地系统对富营养化的水质进行修复,湿地生态系可以将地表径流中携带的漂浮物截留、阻滞在外,将磷、氮营养物质及有机物质降解,该系统能够在治理污染的同时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3]。

(二)保证水库生态系统的合理性

对水生植物群落进行恢复和重建,形成初级生产力,与浮游植物竞争生存空间和营养,发挥植化相克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抑制浮游植物生长,增强水体的透明度,对水库中的浮游动物、植物、摄食有机碎屑、鱼类等生物的数量进行调控,降低摄食底栖动物、浮游动物以及食草鱼类的数量,对凶猛性鱼类的种群进行重建,建立鱼类之间的种间平衡,避免因某种鱼类数量的增长影响水环境的发展。水库中应多放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限制藻类植物的生长,此外,还要根据水深和水温等实际情况,对生物修复技术的品种进行筛选,建立水生生态区域,适量的放养滤食性鱼类,并底播适量的底栖动物,以去除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和悬浮颗粒,保证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水体质量[4]。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对水库的水生态环境进行维护,保证水土稳固,需要合理的运用生态修复技术,确保生态修复技术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可以从水库的消落带、涵养林附近耕地以及水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并通过相应的试验,找出适合的生态修复技术,从而实现水库环境中的水土保持。

参考文献:

[1]张健全.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库水土保持中的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6):542-543,565.

[2]党晨席,郭睿,宋维念等.深圳市水库消涨带水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1):324-328.

[3]党晨席,郭睿,宋维念等.深圳市水库消涨带水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研究[C].//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122-131.

[4]王永喜.深圳城市水土保持的探索与思考[C].//中国首届城市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57-65.

论文作者:杨娟,张金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7

标签:;  ;  ;  ;  ;  ;  ;  ;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库水土保持中的应用论文_杨娟,张金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