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基础教育的矛盾、机遇和风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机遇论文,矛盾论文,风险论文,十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确认识和估价“十五”期间基础教育的基本形势,明确这一时期的重点任务,这是各级教育部门面临的紧迫任务。在“十五”期间,我国基础教育将处在重要的发展期,关键的变革期,使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也潜在着新的挑战,孕育着新的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客观地估价形势,认真地分析矛盾,科学地制定对策,使基础教育更加稳定、健康地发展。
一、“十五”期间我国基础教育的三大矛盾
总结新中国50多年来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和古今中外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决定基础教育发展进程和基本面貌的有三大矛盾,即一个基本矛盾和两个主要矛盾。
(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矛盾
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的逐步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快速提高的需要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更高普及程度、更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机会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矛盾。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发展规模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受教育年限、文化程度,也就决定着这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教育质量的高低则直接决定着一代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社会、企业、家庭不仅要求加快基础教育的普及进程,提高普及率,提高公民受教育年限,而且要求接受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又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供给能力、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师资供给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的制约,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又是一个逐步发展、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的逐步提高、稳步提高,与经济社会对国民素质快速提高的要求总是存在差距和矛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普及程度更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更高的教育机会的需求,总是存在着差距和矛盾。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与经济社会对国民素质快速提高的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更高普及程度、更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机会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就构成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矛盾。
(二)基础教育基本矛盾在新时期派生的两个新矛盾
21世纪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多样化的快速变革的新时期。第一个变化是经济形态的变化。就整体上来看,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但就各个地区来看,特别是城市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发展的不平衡状况看,梯度经济社会特征十分明显。一些东部发达的大城市正加速向后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过渡;一些地方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向工业化成熟期过渡;一些地方正处在由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初期阶段过渡;还有相当多的地方仍处在农业自然经济向农业市场经济过渡的发展阶段上。第二个变化是社会形态的变化,即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十五”期间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大大加快,提高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第三个变化是经济体制的变化,整个社会经济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十五”期间,将形成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国际化、国际经济国内化的格局正在形成。第四个变化是社会阶层的分化进一步明显,在人民群众生活日益提高的基础上,随着所有制结构多样化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拉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在拉大。由上所述,中国社会正处在这样一个重大的转变期间,即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社会分层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
上述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又带来了基础教育基本矛盾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要求,并形成了新的矛盾。
一是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求与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现实的矛盾。导致这一新矛盾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要求区域基础教育与其相适应,进一步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新趋势、新特点;第二,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出于追求民主、平等的愿望和要求,迫切要求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首先需要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基础教育的差距,实现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这就构成了新时期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和区域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事关国家发展的大局。因此,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并进一步拉大的问题必须在21世纪初得到基本解决,努力缩小区域基础教育发展差距目标必须实现。这是“十五”期间和2010年前,基础教育领域重点解决的战略任务。其出路是国家在宏观指导上更多地关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转变片面重视大城市、片面重视东部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和经验的倾向,加大国家对农村和中西部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都给以专门支持。通过适度超前缩小基础教育差距进而缩小国民素质差距的办法和途径,来逐步加快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发展。
二是学校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学校非均衡发展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多年以来,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质量普及教育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的拉动,在基础教育内部已经形成了一批办学水平较高、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大缩小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差距。但随着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高中的加快发展,特别是随着人民收入水平差距的拉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水平基础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国家办的重点校、热点校的招生压力日趋加大,班容量越来越大,划片就近招生越来越难。不管是义务教育,还是普通高中,学校非均衡发展的趋势在强化。
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加强薄弱校改造,增加改造薄弱校的经费投入,选配骨干教师和好的校长,提高这些薄弱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一方面调整学校布局,撤并一些薄弱校;另一方面,对一些“热点校”进行改制,实行“公办民助”或“国有民营”,实行缴费上学,并逐步减少财政投入。国家只保证最基本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要接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机会,就要实行缴费上学。用国家的财力和计划手段保证基础教育的民主和平等,保证基础教育的普及,以此奠定最基本的国民素质基础。用社会资金、家庭投入和市场手段满足少数人接受高质量、高水平基础教育的需要。这也是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做法和经验。
(三)基础教育的两个主要矛盾
教育体制与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教育体制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财政投入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体制状况直接决定着基础教育事业能否健康、稳定发展。
回顾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里程,教育体制与教育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始终是决定教育事业前进与后退、发展与萎缩、稳定与波动、机遇与困难状况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处理得好,解决得稳妥和及时,基础教育教育事业就会稳定健康发展;如果处理得不好,或者解决得不稳妥、不及时,基础教育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严重的滑坡局面。
教育思想、课程和教学工作与教育质量提高不相适应的矛盾
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国家、社会、家庭和受教育者对基础教育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教育质量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愿望和要求是相同的。
21世纪是国际竞争的时代,是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竞争的时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提高、职业的选择、收入的高低都取决于、依赖于受教育年限和受教育质量。因此,我们不仅要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满足每一个适龄青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更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要提高教育质量,就要不断变革教育思想,改革课程和教材,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学校管理,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使教育思想、课程和教学工作与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
(四)三大矛盾的关系
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矛盾和两个主要矛盾贯穿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就三者的关系来说,基础教育的基本矛盾决定两个主要矛盾,两个主要矛盾也是基本矛盾派生出来的。而基本矛盾的解决和矛盾关系的调整有赖于两个主要矛盾运动和调整状况。两个主要矛盾关系的调整又制约着、推动着基本矛盾的运动进程。因此,三大矛盾又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必须着眼于系统分析、通盘考虑、整体谋划。
在“十五”期间和2010年前,这三大矛盾的运动正面临着20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特点,正处在阶段性矛盾关系调整的关键性的历史时期。对这三大矛盾,如果解决得及时、处理得稳妥,就会使我国基础教育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差距,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加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对这三大基本矛盾,如果解决得不及时,贻误了时机,或者处理得不稳妥,激化了矛盾,留下了很多后遗症,就会拉大我国基础教育与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距离,就会拖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二、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在“十五”到2010年间,基础教育面临着建国50年来从未有过的良好的发展机遇,基础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和社会条件。基础教育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一)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特点
全面性发展的特点。从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到包括普通高中在内的高中段教育出现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义务阶段教育继续扩大规模,加快发展,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渡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标准、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步伐大大加快。
普及性发展的特点。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学前教育要由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向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过渡。高中阶段教育要加快普及进程,到2010年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
整体性发展的特点。不仅是数量、规模的扩大,也体现在布局结构的优化,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二)“十五”期间基础教育加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出来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变革的时期。第一个变革是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第二个变革是由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的过渡。这两个社会变革是紧密相关的。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向工业化成熟期和后工业社会过渡。要由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向工业化成熟阶段过渡,必然要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第三个变革就是农业要由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的高科技农业发展。因为目前农业人口仍然占到较大的比重。第四个变革是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理论是,中国正处在“三级两跳”阶段,“三级”就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两跳”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以及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这四个方面的变革,将使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从经济的运作方式看,目前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十五”期间,要基本形成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重大的转变期间,即社会转型、经济转轨这样一个重大历史时期。这就要求大幅度提高国民素质,要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的地位,实现基础教育的全面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高等教育的拉动。受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质量普及教育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基础教育的拉动,形成了基础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内在的发展动力,为基础教育实现全面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是就业压力提出来的延长就学年限和扩大就学人群的客观要求。社会上和教育内部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也构成了促进基础教育全面的超常规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整个社会在体制转轨时期面临着新增劳动力大幅度增长、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等。全国每年要新增近2000万劳动力,就业压力对社会构成了极大的压力和风险。如何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呢?有关的理论工作者和各级领导提出要延长青少年受教育的年限。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的步伐,延长三年的学习期限就等于延缓3年的就业压力。这是社会矛盾提出的必然的要求。
四是社会转型期减少和预防社会犯罪提出来的客观要求。世界各国在社会转型期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犯罪率居高不下,特别是青少年犯罪比较普遍。如何解决这个重大问题?就业难的问题与此直接相关,另外对学校的法制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要求延长教育年限,使学生多学几年不至过早流落社会。另一方面,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降低犯罪率,稳定社会。
五是增加教育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客观需求。从经济发展的方式看,无非是消费需求的拉动、投资的推动和出口带动。从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物价趋于稳定,社会需求明显不足,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整个社会的物资供应由供不应求变成了供过于求。中国的理论界和政界针对需求不足的问题,把教育消费作为整个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加大教育消费来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从整个社会看,只有教育是卖方市场。加快教育发展,增加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其中基础教育是重头。
从上述情况看,“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是一个加速超常规发展的局面,是一个全面性、整体性发展的局面。这个发展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说九十年代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局部的快速发展的话,那么整个“十五”期间将是整个基础教育全方位超常规发展的时期。
三、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将面临着根本性变革的机遇
(一)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将面临根本性变革
导致农村基础教育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原因,即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自身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来的客观要求。
第一,农村基础教育体制改革是现有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回顾15年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到,落实“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落实县、乡两级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法定责任,是确保义务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就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的保证作用,就没有今天农村义务教育的成果。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现行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也程度不同地暴露出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地方的财政收支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支撑点建立在十分薄弱的乡财政之上,特别是由于各县、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相当数量的较贫困的县、乡越来越难以满足义务教育日益增长的经费需求。这些年来各地出现的拖欠教师工资问题,正是这一矛盾的集中反映。二是随着1997、1998两年国家加大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力度和2000年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数额大幅度减少。使得主要依靠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来支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乡一级财政更加入不敷出,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三是义务教育本质上要求区域教育和学校都应实现均衡化发展,其投入也应是相应均衡的。但是在现行体制条件下,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平衡,贫困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因财力不足影响“普九”成果的巩固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变革现行体制,由以乡镇为主的体制变为以县为主的体制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出来的客观要求,是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内在要求。
第二,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来的客观要求。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农村各种乱收费,维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农村税费改革后,将发生两个变化:一是投入渠道减少。取消集资,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基础教育的投入渠道由过去的多元化投入,变为单一的政府投入渠道。将带来两个危机,一是生存危机,二是发展危机。二是农村义务教育由主要靠农民办学变为国家办学。在人民公社时期,村办小学,乡办初中,农村学校靠老百姓办,而不是靠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虽然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但是大都也是靠老百姓办的。税费改革后,只是一种单一的国家办学,老百姓缴税纳入国家财政,以财政支付来办教育。由“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向“地方负责,分级办学,以县为主”体制转变,由村办、乡办变成真的国家办学,这是五十年来一次根本性的制度变革。
(二)城市基础教育体制将面临根本性的变革
大中城市企业办中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基础教育办学体制。随着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国家提出用三年时间将企业办中小学从企业分离出来,或者交给地方政府来办,或者采取公办民助方式。这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城市中小学办学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城市中小学将由政府和企业双方来办,逐步变成由政府来办。
四、基础教育的教学领域面临着深刻变革的机遇
21世纪初,基础教育的教学领域将发生深刻变革。决定这种变革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世界范围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变革,要求基础教育的教学领域进行深刻变革。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社会和学习化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要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基础教育的教学领域必须进行深刻改革,从而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基础教育的教学领域必须进行根本性改革。八十年代初提出实施素质教育,1999年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核心和关键是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
(三)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面改革,要求全面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制定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到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组织编写并审定国家课程和地方教材。从2001年起,在全国部署了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到2005年秋季,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要全部使用新教材。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教材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几乎决定着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全部活动,如师资配备、师资结构、师资培训、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等。课程是教育思想和学科知识的统一体。新课程、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按照最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设计的,突破了多年来的教育思想和学科知识体系。因此,伴随课程改革的进程,基础教育的教学领域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全面的深刻的变革。
五、“十五”期间基础教育将面临三种风险
综上所述,“十五”期间基础教育将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改革机遇。但正如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一样,失败中孕育着成功和胜利,困难中隐含着机遇和希望,机遇中潜伏着矛盾和风险。
上述三大矛盾和三个机遇,可能带来三种风险。
第一种风险,可能在教育加快发展的进程中,突然遇到教育投入供给能力不足的状况,教育面临发展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主要表现为经费不足,没有保证。从安徽试点看,确实存在这种风险。
第二种风险,教育体制变革过程中,由于两种体制的转化周期过长,造成体制长期错位,旧体制失效了,而新体制却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建立不起来,或者长期不能完善,一些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基础教育失去体制保障,面临发展危机,乃至生存危机。在由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向以县为主体转换的过程中,这种风险是存在的,切不可掉以轻心。
第三种风险,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或者由于改革步子过大,措施还不够有力,或者仅就课程改革抓课程建设,忽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长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思想、课程观念、教学理念的变革,由于教育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使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教育质量下降的局面。既然是改革,就有风险。这种情况必须充分估计。
标签:基础教育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风险社会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均衡教育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经济学论文; 义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