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仍为上策——美、日与中国石油贸易竞争态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策论文,中国石油论文,仍为论文,竞争态势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的逐步加快以及能源需求的不断加强,全球能源消费大国围绕能源,特别是石油进口方面的竞争愈加剧烈,这在美国、日本和中国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
共同遭遇“能源瓶颈”
美国国内本来蕴藏着比较丰富的石油资源,但是,因美国在战后廉价能源时期无节制地使用石油,致使美国的石油供给与需求缺口加大,以至于该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变成了石油进口国。当时,鉴于中东地区相对稳定,所以,中东便成为美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对美国是个严重的打击,为了减少石油过分依赖于中东的被动局面,美国于80年代初制定了石油来源多元化战略。然而,过后不久,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又重新上升。而“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发生,促使美国能源战略不得不发生新的变化,通过实现石油来源多样化,进一步达到减少中东石油进口的预期目标。目前,美国已把非洲和里海地区作为其石油进口的新重点,试图通过此举,进一步把中东所占的石油进口比重降低到50%以下。不过,非洲地区虽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因该地区相关国家都比较穷,难以进行开采,需要外国进行投资,加之,该地区国家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十分不满,这样便为其他国家打入非洲石油市场创造了前提条件。因而,美国为了独霸非洲石油,势必同其他国家在该地区为石油投资发生碰撞。美国对里海的石油资源一向垂涎三尺,但是,里海周边国家对美国的石油扩展,持不同态度,伊朗对美国的石油扩展一向持反对立场;格鲁吉亚等国家则欢迎美国石油资本的到来;哈萨克斯坦也不反对美国的介入,但是,鉴于该国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又同俄罗斯和中国保持密切的经贸关系,这样一来,又为中国打入该地区进行石油开采开了绿灯。总之,种种迹象表明,美国要想控制非洲和里海石油资源,势必会遭遇到其他国家的拼命抗争。而为了打破“能源瓶颈”,美国就必须采取经济和军事手段,同闯入上述两地区的日本与中国展开激烈斗争。
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国内由于资源贫乏,该国的石油几乎都依靠国外进口。而海湾地区则占据了日本石油进口的近90%。在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中,日本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减少了从国外的石油进口。然而,好景不长,从90年代开始,日本从国外,尤其是海湾地区的石油进口又呈现上升态势。仅仅在2000年,日本石油进口总量便达到2.5亿吨,对海湾地区的依赖程度高达87.1%。尽管日本一直在推进节能和寻求替代性能源,但是,该国能源总需求的50%以上还是依靠石油进口。鉴于日本石油主要来自海湾国家,所以,日本的能源结构十分脆弱。与此同时,由于过去日本的石油进口主要依靠沙特阿拉伯,因而,若沙特形势一旦发生新变化,则日本的石油供应便有可能中断。当2003年2月日本在沙特的油田权益受到损失时,日本惊慌失措,不得不调整该国的石油进口战略。一方面,把石油进口重点由沙特转向伊朗;另一方面,则更加看中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石油资源。但这样一来,日本因“能源瓶颈”对石油进口来源的调整,必然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石油需求发生严重碰撞。
有资料显示,中国曾经是全球第五大石油生产国。在1993年以前,中国的石油供求基本上保持平衡,每年还向国外出口部分石油。然而,从1993年开始,这一供求平衡格局被打破,从此以后,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很少向国外出口原油。作为中国依赖石油进口的两个标志,一是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产品的净进口国;另外一个则是,1996年因生产出现短缺,中国在原油方面也成为依靠进口的国家。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2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已经达到8360万桶,即1/3依赖进口。根据国际能源机构最新公布的预测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4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占全球石油需求总增长的1/3,预计2004年中国会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到2005年,中国将进口石油达1亿吨。有必要指出,近年来中国石油进口之所以大幅度增加,其中的一个重要缘由在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估计,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高达9.1%,每天消耗石油达546万桶,排在美国的后面,却超过了日本。在2003年第四季度中,中国是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发动机。据中国海关提供的统计数字,2003年中国进口原油增长31%。所有这些足以表明,面对经济的强劲增长,中国石油需求必定激增。在国内原油生产下降的情况下,只有依靠从国外进口,方可达到预期目的。面对“能源瓶颈”,中国一方面要继续从海湾进口石油;另外一方面,则需要从其他地区寻找新的石油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出现美国与中国、中国同日本在全球相关国家石油来源方面的竞争日趋加剧。
石油进口角逐
美国的能源战略并非一成不变,在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期间,美国为了对抗前苏联,将其能源战略重点转向海湾地区。因为该地区石油资源丰富,价格又相对便宜。在前苏联倒台后,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的能源战略主要是针对俄罗斯,力图通过各种手段打入独联体国家充裕的石油市场。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能源战略又发生了新变化:布什政府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石油需求量不断上升,因而中国将成为与美国争夺全球石油的主要对手。从石油来源地区看,进入新世纪,美国新地缘政治战略锁定石油,因此,非洲和里海成为美国石油需求新的重点。但在争夺上述地区石油来源方面,美国并不顺心,它将遇到来自中国的更加强大的挑战。鉴于近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对石油需求将愈来愈大,势必需要向海外石油蕴藏量丰富的地区发展。由于海湾地区的石油储藏量不会再增多,同时,美、日、欧都在争夺这一地区,因此,中国在继续依赖海湾地区石油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把对外石油需求重心转向非洲和里海地区,这将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显而易见,非洲和里海将成为美国和中国石油冲突的两大区域。
在非洲,面对海湾地区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激烈反对,同时,也是出于石油来源多元化的需要,最近以来,美国的一些高级官员纷纷出访非洲国家。美国高官出访非洲,与其说是出于友好访问,倒不如说是为了这个地区的丰富石油资源。由于非洲国家一向是中国的友好邻邦,同时,该地区又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新的石油进口重心。为了解决石油短缺问题,不仅中国石油公司纷纷向海外拓展业务,中国领导人也频频开展“资源外交”。2004年2月上旬,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和加蓬等国,围绕中国石油进口与有关国家签署了石油开发能源贸易协定。对于中国出访非洲国家旨在签署石油开发协议的行动,不久前美国一家报纸发表了题为“美中两国将为石油而发生冲突”的文章,该文章称,中国领导人对非洲的访问表明,“对于拥有13亿人口,经济每年以8%至10%的惊人速度增长的中国,已经是一个石油净进口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将愈来愈严重,如果没有一项旨在防止中国成为与美国同等的石油消费国的石油战略,那么就很可能在该地区与其他地区出现一场大国间的石油冲突。”
毋庸置疑,美国已把中国向非洲地区的石油扩展看作是美中石油冲突的开端,预期今后,双方在非洲的石油竞争将会愈演愈烈。与此同时,美中两国在里海周边地区的石油争夺也没有终止,在这方面,美中在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较量不容忽视。目前,美国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最多,其投资额已经超过100亿美元。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在该国的投资不仅超过俄罗斯,也高于中国。美国对哈萨克斯坦的投资集中在石油行业。因为该国的石油资源在里海地区十分丰富,不仅蕴藏量大,开采量也较多,是个比较理想的地区。正因为如此,方引来美中两国对该国的石油投资。
2004年3月2日,哈萨克斯坦总理艾哈迈托夫在政府工作会议上颁布命令,责成哈政府及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于2004年着手兴建阿塔苏——阿拉山口——独山子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石油管线第二期工程。该工程主要投资方为中国石油总公司,管线长达3000公里,估计将耗费资金30亿美元,年输油量为2000万吨,预计2004年7月~8月正式破土动工,于2006年年初建成。
美国为了阻止哈萨克斯坦的石油流入中国,曾采取了不少措施。早在1999年,美国为了同俄罗斯和中国分庭抗礼,曾主张修建经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到土耳其地中海沿岸城市杰伊汉的所谓“巴杰管线”,该管线全长1760公里,运油能力达6000万吨。然而,在建设该管线的过程中,因为投资迟迟不到位,2005年春将难以达到原来规定的预期目标。但美国并不甘心,它还要想方设法阻止中哈石油管线的组建。美国认为,既然“巴杰管线”受阻,中哈石油管线也休想成功。美国此举无形中给进展比较顺利的中哈石油管线工程蒙上一层阴影。
中日石油冲突
除了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石油竞争外,近年来中国同日本的石油摩擦也在不断加深。日本对外石油依赖性很强,以往主要由海湾进口石油。但最近,因日本的全球能源战略发生了新变化,除海湾地区外,日本已把其石油开发重点转向俄罗斯。而中国目前的石油需求重点,除海湾地区外,俄罗斯亦成为中国石油进口的一个重要目标。这就势必引起中国同日本的石油进口发生冲突,为此,双方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较量。
10年前俄罗斯方面提出动议,该国将同中国合作建立一条输油管线,把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蕴藏的丰富石油销往中国,双方为此走过了漫长的探寻协商之路。2001年9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中俄关于共同开展铺设俄罗斯至中国的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总协议》,拟共同建设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但是,从2002年底开始,原来有望启动的中俄石油管道项目前景又变得扑朔迷离。先是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突然提出建设安加尔斯克到纳霍尔德卡石油管道(北线),进而取代安加尔斯克至大庆的管道(南线)。与此同时,日本方面却承诺提供70亿美元的巨资,游说俄罗斯方面选择北线方案。于是,俄罗斯就南北两线管道方案展开了激烈争论。从中不难看出,所谓南线与北线之争,其实就是中国与日本争夺俄罗斯石油的大比拼。
一些石油专家认为,南线与北线方案各具优势。南线方案线路短,投资少,见效快,而且,中国与俄罗斯双方为此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这方面,俄罗斯私营公司尤科斯公司大力支持南线方案,但在其公司领导人被捕且下属公司不断受到司法部门调查之后,这一方的力量已显得势单力薄。有鉴于此,中国同日本关于俄罗斯石油的比拼还将会继续下去,不排除日本支持的北线方案最后取胜的可能性。因为,俄罗斯国营石油运输公司和俄滨海边疆区地方官员为代表的一方坚决支持北线方案,主要理由不外乎是:首先,北线方案回旋余地大,符合俄罗斯的战略利益,按照北线方案,整个运油管道都在俄境内,而且,对中国、日本、韩国、甚至美国都可以运油,而南线仅仅对中国运油有利;其次,铺设北线管道有助于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此外,一旦北线建成,可以彻底改变该地区在俄罗斯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增强该地区对俄罗斯人的吸引力,提高当地居民对地区发展前途的信心。
除了争夺俄罗斯的石油外,近来中国对日本石油出口叫停,也使中日之间的能源对策发生对抗。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由于中国是石油出口国,因而每年都向日本输出一定的原油。中国对日本石油出口早在1978年便已开始,由当时的中日两国的商贸部门签署协定,迄今为止已有26年的历史。这些石油主要是通过大庆油田以海运方式向日本出口。2003年对日原油出口300万吨。但是,中国对原油等资源出口采取了下调出口退税的政策性限制措施,从而使得国内经营原油出口的外贸企业不再有利可图。所以,中国政府从2003年年底开始,原则上将以前按照国际价格估算的对日本出口原油价格每桶上调6美元,以便补偿出口企业的损失。同时,原油出口量亦由每年的300万吨下降为每年50万吨。日方显然对上述调整难以接受,有关谈判随即展开。
尽管中国取消对日出口原油仅仅为300万吨,然而,日本贸易界却不依不饶,认为,鉴于日本十分注重能源进口的多元化,并且把从中国进口原油作为该国的能源安全的基本点加以高度重视。虽然仅是区区300万吨原油,但是,这实际上意味着日本原油中有一部分来自中国。显而易见,在日本,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十分重视各种原油进口渠道的建设,毕竟,日本每年全部石油需求均需依靠进口来满足。
由于日本石油进口过度依赖于海湾国家,其能源结构相当脆弱。而中国停止向日本出口原油,虽然数量不大,但是,这对于日本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不能不说是个打击。还应该看到,日本在同中国争夺全球石油的斗争中,还深入到中国的传统领域同其进行竞争,这在最近于伊朗的石油开采权争夺中得到了证实。中国在海湾地区的石油进口中,伊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过去,中国石油化工公司等业已在伊朗进行了大量石油投资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不过,不久以前,日本在伊朗又进行了新的投资,并争得了伊朗最为重要的油田开采权,这表明日本在伊朗同中国的石油竞争中,又走在了中国前面。据日本报刊报道,日本贸易省2004年2月19日宣布,日本已经与伊朗政府达成协议,出资20亿美元获得对伊朗阿扎德甘大型油田的开发权。应该强调指出的是,同日本签约开发阿扎德甘油田,对于伊朗来说,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一方面,伊朗可以借此来确保同日本这个经济大国的良好关系,摆脱多年来因美国的制裁而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孤立地位。另一方面,日本的庞大石油投资投入,可以为伊朗带来宝贵的外汇和外国投资。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一个由三家日本公司组成的财团与伊朗方面组建合资企业,开发阿扎德甘油田,日方占股75%,伊朗方面的合作者为伊朗石油公司,占25%的股权。据称,这一合作开发油田项目将在今后三年内投产,初期日产量为5万桶,8年内将达到26万桶。
石油贸易战
随着美国、日本、中国之间能源贸易摩擦的增多,人们都在问,上述三国会不会发生石油大战。从当前的种种迹象进行考察,美、日、中出现石油贸易战的可能性比较小,其原因是:
首先,贸易战通常出现在战争时期以及战后初期。在二次大战期间,交战国之间为了对外实行封锁,常常采取贸易战的方式。这在二战时美英协约国和德意轴心国之间经常出现。在二次大战后初期,在一些西方国家之间也曾出现过单一产品贸易战的情况,但那是在原料和能源较为缺乏的条件下发生的。而当前美国、日本和中国相互间的石油贸易冲突,根本不具备上述战时和战后初期的特殊条件,因而,也就不大可能发生美中或日中之间的全面石油贸易大战。
其次,当前国际贸易关系出现的一个新变化则是,经过多边或双边协调,大多数国家间的贸易冲突可以化解在相互妥协的条件之中。也就是说,目前全球贸易关系的新特点乃是,国家间的相互妥协占据上风,而彼此间的贸易战气氛自然就不会出现。西方7国首脑每年都就全球一些敏感的经济问题进行磋商;况且,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经济政治组织,每年都对一些各国关心的问题,通过开会或磋商等方式,进行国际协调。这样一来,便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大国之间关于石油在内的贸易冲突,因而使之不至于发生类似战时或战后初期那样的贸易战。
再次,当前美、日、中三方仍在进行磋商,谁也不愿意把事情搞糟,显而易见,若发生石油贸易大战,将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而各方所以寻求协商途径,主要在于美、日、中各国都有有求于对方的原因。比如,美国之所以不想把美中能源对立扩大,理由不外乎是,一方面,美国目前在朝鲜和巴基斯坦问题上需要中国的支持;另外一方面,毋庸置疑避开石油冲突对双方都有利,在目前情况下,相互协商比相互对抗,将是解决能源碰撞的较好途径。
标签:石油论文; 美国原油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原油投资论文; 伊朗石油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原油分析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能源论文; 伊朗经济论文; 原油论文;